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教学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教学篇一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12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教学篇二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文言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学是“为言”还是“为文”?
言:文言字词句、句式等基础知识。
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与现代文的差异,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而作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那么,如何取得二者的谐和?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2、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传,定是诗文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是人文精华所在,需要学习吸收。我想,这应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吧。
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工具性的具体含义吧。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可见,“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顾,突出基础”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根本。当然,选修的文言教学将会侧重于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学什么?
教与学是统一的。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内容、精神主题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词语句式、背诵默写放到首要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内容、技法特点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建议:
1、确立文言文整体教学意识
知识与能力(一位)
读懂:梳理实词、虚词,句式;诵读名篇。———《课标》
当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贫乏和高考的命题趋势,使我们不得不把这点放在第一位。
过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实虚词分配;强调文言文的读和背诵(涵泳、吟诵)。
反应获取的过程和实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应该包容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历史的意义(历史与今天与未来)、文学的意义
2、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统筹安排到各模块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3、怎样教?
关键在于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绝对预设的课堂是单边低效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虚无随意的。
1、目标预设
目标是行为的标尺,一不能“空”,大而笼统近于无;二不能“死”,由于个体积累的差异,教学目标需要有浮动的空间。三要有弹性区间。
2、问题预设
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理想预设: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重规范落实)
3、方法预设
(1)诵读的运用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少了读书声,丢掉了传统的精粹做法。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总之,要反复读,一直到读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是怎样运用的呢?
我们整堂课除了范读,就是齐读,恰恰少了最能显现独特情感体验的自由读。少了能静心揣摩,思考和阅读同步的默读。
(2)务虚预设
在设计中,除了必要的知能预设,让学生补充自我的东西,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但真正的教学中却没有落实。
4、环节预设
文言教学也是文本教学,也应有整体感知的环节。这是对文章的初读感知,以后的学习是在这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符合认知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