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通用10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一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雷雨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着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二
著名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是中国近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中国作家茅盾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赞。《雷雨》是一部多方面反映中国近代封建大家庭悲惨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
书中的周朴园既是一位资产者,又是一位冷酷的封建统治的代表,他对侍萍的确动过真心,但也禁不住铁一般的封建制度的“消磨”,当初的一时冲动奠定了三十年后的悲剧。其妻蘩漪向往自由,在这枯燥的周家,她与周朴园的大儿周萍发生了暧昧的不正常的恋爱关系。周萍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懦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自私与懦弱也为悲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四凤与周冲的善良、纯真也使读者在这场家庭纷争中得到一丝慰藉。他们不该属于黑暗,不属于这场斗争,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悲剧的上演或许是上天注定,或许是孽债,在那个郁闷炎热的雷雨之夜、一切谜底都揭开的夜晚,四凤触电而死,周冲为救四凤而不幸身亡,周萍自杀,鲁妈痴呆,蘩漪发疯,周朴园也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瓦解而崩溃。
曹禺说:“《雷雨》不是以道德败坏为主题,也不是写因果报应,而是一种情绪的发酵,处于本能的一种倾诉,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表现的另一种世界。”
其实,他们都是社会制度的受害者,蘩漪介于这一对父子的爱恨情仇之间,她难道不可怜吗?侍萍也为当时的冲动付出了代价,她与蘩漪唯一不同的就是生活条件罢了。周冲与四凤的悲剧使人心痛,却也表展现了真挚的情感世界。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要受着封建制度的约束,虽说他是悲剧的酿成者,但谁又能觉得他的命运不是可悲的呢?他们真的都是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啊!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三
书的结尾讲到了周萍(周朴园与鲁侍萍之子)和鲁四凤(鲁侍萍和鲁贵之女)的死,以及无辜的周冲(周朴园与周蔡漪之子),原本我以为没有周蔡漪的阻扰,结尾应该可以说是圆满结束了,但是我错了。《雷雨》所描述的是一场悲剧,正因为周蔡漪对周萍的那份爱,从而顺理推章一步步引出了一个身世之谜,周萍和鲁四凤这对苦命鸳鸯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也许他们受不了这种结果,周萍在雷雨的天气中冲到庭院外而触电死亡,然而让我很不值得的是,周冲这年仅才17岁的无辜男孩,居然会去拉触电的鲁四凤白白丧命。瞬间我有股怜悯,为什么纯真无邪的周冲在曹禺的笔下最终的命运会是触电而死呢?而那个周萍却举枪自尽,弟弟鲁大海在那个恐怖的雷雨天气中从此失去踪迹。似乎这一切都发生的有点仓促与可惜,只是我们都知道至便是悲剧的最终目的。
回过头来讲周蔡漪和周萍。作为后母的周蔡漪居然会和丈夫的儿子周萍染上关系,从我们正常人的眼中可视之为戒,但当我换个角度去想的时候,就会懂得原来这就是悲剧产生的一个过度!可见曹禺的策划可谓是巧妙绝伦。从不该发生的事引出最终大家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依然一句话:“这对子女来讲是否公平?”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四
我认为在《雷雨》中,繁漪是个罪人,也是个受害者。她就像在黑暗之中铿然而泊的血莲,冷漠。诡异。妖艳。将生命之火点燃到像光电一样白热,但你却如同灯丝一般短促,将生命顿时化为乌有。“也许爱与恨正是《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哪一个不是恩怨情仇,只是繁漪将爱与恨诠释的更加淋漓尽致罢了。”
喜欢繁漪,觉得她很可爱,也许这样的用词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她的可爱就在于她的不可爱,她用一种传统一种端庄,一种贤妻良母去野性的爱一个人。套用《士兵突击》许三多的说话方式,这比大胆还大胆。
至于周萍,我不喜欢他。他根本没有爱过繁漪,他说“我尊敬父亲”,我敬佩父亲,多么虚伪,他见着四凤,觉着她有“青春”她有美貌,就因为这一点,他根本就配不上繁漪。
周萍死了,在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爱与恨的嘶杀之中死了,当一切又回归平静时,我们应该明白,爱恨终究不能长久,繁漪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爱是什么?“只不过是你伤我,我伤他,痕已请,痛尚存”,为此而已。它就如同神与佛与轮回,与一切宗教信仰一样,一直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证罢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五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在这梅子初黄,菡萏微红,闷热的夏季,“平地一声雷”,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同样是在令人烦躁的夏日,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谈到曹禺,提到《雷雨》,没有人会忽略曹先生刻画得最经典的人物,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第一次看《雷雨》的公演,曹禺对那个周冲的扮演者感到失望,因他只演出了周冲的傻、憨,却忽略了背后的那一些。
周冲是最无辜的.,他沉浸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而蘩漪说得对,周朴园一句话就可以打碎他的梦幻。记得有人说,“当你发现宝石比玻璃球珍贵的时候,你就悲哀地长大了。”是的,长大了,悲哀地。
很显然,在戏的开头,暴风雨的前夜,周冲并不知“宝石”与“玻璃球”有何区别,而周朴园,周萍,蘩漪,四凤……他们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他。我从不怀疑周冲根本没有爱过四凤,他爱上的根本不是人,而是个玻璃鞋般水晶的童话,只不过他的童话的结局并非公主,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当他发现敬爱的父亲是如此专横;圣洁的母亲与哥哥偷情;四凤残酷地让他知道他童话的结局,他的世界崩坍了。是否是蘩漪将儿子保护地过好?让他不知何为受伤?何为现实?人总是要长大的,永恒的玻璃花房并不存在。
戏由宁静开场,又以宁静收场。一切归于平静,而在今天,已经并非是那个促成一场场“雷雨”的年代,我们或许再难看到“雷雨”的爆发。但《雷雨》或是“雷雨”所留下的东西始终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六
在阅读《雷雨》之后,我对固公馆的大少爷周萍有了很多见解,他短暂而复杂的一生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做人要有担当的精神,可周萍懦弱胆小,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他的种种做法令我们感到不齿:做出一系列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不敢直面问题,最终以死亡来解脱自己。
长大后,你们不要成为像周萍那样的男人。而要向写《与妻书》的烈士林觉民学习,他是一个英雄,也有自己的儿女情长,但在国家危难当头,他挺身而出。这与周萍的胆怯形成鲜明的对比。“吾至爱汝。”足以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挚爱,他舍不得离开妻子;但国家需要他,有国才有家,林觉民很明白这一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足以看出他的勇敢和坚决,他最终冲破儿女情长,为国而牺牲。
你们也许会问林觉民是真的爱他的妻子吗?那又为什么舍得留下妻子一个人?
就像秦观在《鹊桥仙》中所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幕”。林觉民曾对妻子说:“我希望你死在我前面。”妻子惊异极了,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而他回答:“你想,若是我死在你前面,你得多痛苦。”妻子瞬时就落泪了,就冲这番话,她真正地明白了自己的丈夫:爱一个人就应该充分地为对方考虑。
林觉民的做法告诉我们:爱妻子,乃是小爱;爱国家,则是大爱。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七
读《雷雨》,谈坚强近日在讲曹禺的话剧《雷雨》,引领学生们,分析文字背后的深刻。学生们大多数都在感慨周朴园的人生选择,我却更多地关注到了鲁侍萍的生命无奈。
学生们说,鲁侍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又自尊的女子。
我则看到了,她在往事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的掩不住的脆弱。周朴园说: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顶喜欢的,我还是照着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你看你喜欢关窗户的习惯,我也还留着。
此刻,鲁侍萍激动的情绪,便化成了一声叹息般的“哦”。
三十年的沧桑心酸,三十年的走投无路,这一切累积成的恨,此刻,轻而易举地,就做了些许让步。
因为,爱情过后,总是有些卿卿我我,细碎得让人难以完全拔除于心底。而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何来真正的洒脱和遗忘?人,总是绕不过记忆那一道坎,陈年废墟间,不经意,让坚强崩溃于一角碎片。
才知道,有时候,不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坚强和豁达,而是有些伤痕,根本经不住触碰,也不敢提醒。于是只好一遍遍地骗自己说,我其实已经忘记。却往往又因为某些小小的片段,就想起了成片的过往。我理解鲁侍萍在那一刹被唤起的柔情。用心走过,若无动于衷,只能说明没有投入爱过。周朴园在经历岁月后那样冷酷无私的人,也忍不住沉陷进对曾经的回顾。只不过,他把现实和温馨分得太开,他甚至用自己认为的痴情感动了自己,却在客观前,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至极。他的念念不忘,其实是对自己所谓痴情的标榜。
某个心绪恍惚的'时刻,忍不住缴械投降。
坚强,不是能不能转身决绝,而是转身后,还能不能,笑得从容。还能不能,面对阳光,小心翼翼地不再展览暗影,而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度。
所以,鲁侍萍才会在面对周朴园三十年后拙劣的虚伪时,暂时平静下了失控的尤怨。在周朴园短暂的语言温和下,柔软了曾想一去不返的坚决。只是,她最终也没有寻觅到渴望的真正的平静。一个雷雨之夜,一切疼痛都成了众目睽睽下的喧嚣。毕业论文,我写过蘩漪。现在,我却将更多同情的目光投向了鲁侍萍。想对她说,能涉往事的山山水水一路行来,该是多么不容易。
的确,有时,面对自己无从主宰的往事,除了强迫自己要疏离,实在别无良策。别让心情浸泡在阴天里,别让自己有时间去关注阴雨绵绵,就是,对自己的善待。与往事干杯,多么浪漫又奢侈的愿望。谁能将从前的时光一饮而尽,寸羽不留?痛就是痛,再被时光抚慰,触摸往事的时候,平静也无法完全复位。学会沉默,在因为记起昔日的碎片而难过的时候,捂住胸口,不说话,不回头,就是很坚强了。毕竟,动了真情,谁不脆弱?至少某些时刻,会输给心情。
如果,往事太累,就选择躲避。如果往事难以忘记,那么就忍耐着不要再提。能做到不刻意回忆不轻易倾诉不随便点数,便已是人生的大理智大坚强。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八
今天听了高一语文课《雷雨》。语文老师年轻漂亮,课准备的很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所以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新课程理念课。《雷雨》高中、大学都学过,毕业后也教过,今天听起来依然觉得新。
课的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周朴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他的“可悲”“可恨”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可爱”,当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也以为学生故意起哄,但是这个老师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请这个学生讲解“可爱”的原因,学生大胆的站了起来稍微讲了点周朴园爱侍萍的可爱,老师着急为这位女同学解难,说学生的“可爱”是反语。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九
再看《雷雨》,比16岁那年更多了一层心悸,一丝静默,也更多了那徘徊不去的遐想,缠绵悱恻,总让人安生不得。或许,在这样阴雨绵绵的午夜,窥视命运,窥视雷雨中那受诅的生命本就是一个错,注定了要沦陷其中。然而,错就错了,如果说《雷雨》是朵错开的罂,我就做那饮着毒汁匍匐朝拜的圣徒,心甘情愿为这艳丽的花束迷惑。
这夜,众人安睡,雨滴循着瓦沿径直垂下,拥被坐着,我怀揣着一颗不安的心,在雨声中突兀地闯入《雷雨》,闯入周家,闯入那结劫的命运。
我以为,人生本就是由无数个巧合拼凑而成,拼凑着昨日的不期而遇,拼凑着今天的柴米油盐。然而,事隔三十年的巧合,巧合着年轻时最不堪回首的泪迹,巧合着三十年来最不敢揭露的伤疤,巧合着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这时,巧合已不仅仅是巧合,而是那无法遁隐的命运,是抵抗不得的劫数。
三十年后,在侍萍风尘仆仆地回来寻觅自己的女儿,在她踏进周公馆的那刻起,所有的故事就早已注定了结局。
三十年前,年轻的侍萍轻易地爱上了周公馆的少爷,不要了矜持,不要了伦理,不要了女子最宝贵的贞节,全身心的付出,只为着那简简单单的“爱”字,只为着少爷脱口而出、冠冕堂皇的“爱”字,她用自己的一生作了赌注。生育着两个儿子,她以为从此可以母凭子贵,可以拥着爱情醉老一生。然而,像周家“这样体面的人家”怎会容忍一个下等的女仆跟他们平起平坐?怎能见得一个出身卑劣的女子飞上枝头变凤凰?怎能因她降低了自己的门户?这是他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事情,他们要她离开,要她死,所以,在周朴园迎娶出身名门的太太时,侍萍的被驱逐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在他们眼中,侍萍们的生命比蝼蚁不值,死了与他们何干?照样的把酒言欢,照样的歌舞升平,照样过着他们“高贵”、“体面”的生活。
然而,侍萍没有死!留着她的生命,并不是上天对她垂怜,而是要她目睹一场无法挽回的罪孽爱恋,要她为年轻时的轻信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她提心吊胆珍藏着的宝贝没有丝毫差池地走上了自己当年的不归路。不管她怎样提防,怎样呵护,命中早已注定沿着轨道不偏不倚地驶近,躲闪不了。
单纯、美丽的四凤一如当年的母亲般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周家的少爷,爱得如痴如醉,爱得天昏地暗,爱得那么没有心机!然而,可怜的孩子,她不知道她爱上了一个世上最不该爱的人-----周萍,她同母异父的亲哥哥!
没有了回头路,罪孽的种子早已在身体里种下,正如那吸血的妖童膨胀长成。蓦然回首,之前的美好都已成了肮脏的痕迹,之前的誓言,之前的承诺顷刻间轰然破碎,犹如天堂的坍塌,碎沫纷飞。脑海中一片空白,”,她不知道还剩下什么!多么可笑的错误!她拿什么去承担,去面对?唯有一死!
就此,三十年前的悲剧三十年后重新上演,愈演愈烈!这次,不仅赔上了四凤,赔上了周萍,更赔上了没有丝毫杂质的周冲。注定了的悲剧!
每每想到周冲,想到他无辜地死去,我都在想,他是在替母受过,代母去死。或许,这是他最好的结局。周冲无疑是《雷雨》中最善良、最不谙世事的,从他的家庭出身来看,他的纯白无疑是个另类,甚至于说他孩子气般地、过度地对所有人都抱有热情、抱有好感,难免会让人觉得作者在对他性格的刻画上有矫揉造作之嫌。然而,周冲的清新在此又显得那么必要,他是《雷雨》里面最干净的人物,唯有他能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让人读着不至于窒息。周冲非常爱自己的母亲,尽管说对母亲他毫不了解,亦只分得了母亲小部分的爱。然而他仍以一个孩子的心对母亲充满依赖,母亲于他,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洁。如果说,周冲没死,那么,等繁漪与周萍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是否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被自己最敬爱的两个人如此伤着,他的思想,他的观念能不发生改变吗?他是否还能再相信人性?或许,作者让周冲就这样死去是为了保全周冲仅剩的对人生美好的信任吧,也给读者一丝慰藉,至少,周冲到死也是那么干净、那么纯真的一个人。
如果说周冲的死还不足以让繁漪崩溃,那么周萍的自杀无疑加速了她的灭亡。可以说,周萍是她生存下去的唯一寄托,是她救命的稻草,她一心想要跟他一起逃出牢笼,追寻自由。
年轻的繁漪在她最寂寞的岁月里遭遇了周萍,遭遇了爱情,这让她本已死了的心重新燃起希望,她不顾一切地要追随周萍而去,甚至说了一句让天下众多母亲哗然的话“我不是他(周冲)的母亲”。她以为抓住周萍就抓住了新的生活,然而她忘了,周萍是懦弱的,他是他父亲的好儿子,是他 父亲驯化下的木偶,决不会做出与后母私奔这等有辱家门的丑事,也绝不敢违背他的父亲。
繁漪疯了,在洞知与周萍之间再也不可能时,她采取了报复,她要借助周朴园之手拆散周萍和四凤,丧失理智地要留下周萍。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结局会是如此残忍,连她这个做好最坏打算的“疯子”亦为之震惊,为之颤抖。“死”了三十年的人如今出现在自己面前,想要拆散的恋人居然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然而,这玩笑开的未免太大!造化弄人!这三十年前就已写下的结局,任谁也改变不了。
年轻的一代为这三十年前的罪孽付出了生命,剩下的,生不如死!繁漪疯了,在楼上住着;侍萍疯了,在楼下住着,这两个原本完全没有交集的女子,因着命运被拴在了一起,谁也挣脱不了!而那罪魁祸首的周朴园,也将在永世的悔恨中度过一生。
这悲剧的人生!反反复复地看着这戏剧,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促使了这难解的劫?如果说侍萍能够正视那段难以启齿的往事,将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告诉女儿,那么四凤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可能性是否就减少了?如果说周朴园对侍萍真的存在难以割舍的真爱,能够为了爱情反抗,那么,这所有的后续故事是否就有可能不再发生?然而,假设亦只是假设而已,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希望罢了!
侍萍毕竟只是一个旧时代的女子而已,在那个弥漫着封建思想的旧时代,毁了贞节的侍萍永远是抬不起头来的,她甚至开始恨这段无知的过往。无法面对,所以她选择逃避,选择遗忘,她不可能再将这段往事重提,尤其是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这无疑会有失母亲的威严,毁了母亲的形象。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后半生,寄托在女儿身上,所以,她断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
那么,在周朴园的身上是否能找到一丝希望?相比较而言,这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人会觉得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爱的,然而,我以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周朴园保存着三十年前的家具,按照原来的样子摆设着,并保留侍萍生下孩子后养成的关窗习惯,这些,与其说出自对侍萍的爱,是对侍萍的缅怀,倒还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当初抛妻弃子的软弱、罪恶的一种掩饰!是对自己尚有人性的一种彰显而已!从某一种角度上来说,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现在的周萍。他们同样的压抑、痛苦却又不敢反抗,同样的渴望有人能够慰藉他们畸形的内心,他们承袭着丰厚的产业,同时也承袭着封建大家族的一切弊病!无论是周朴园还是周萍,他们都只是在寻求一个能听他们诉说的人,找到了就将这一时的轻松、愉快的感觉简单、轻率地称之为爱情!所以说,周朴园对侍萍,周萍对四凤根本不能说存在真正的爱,只是他们自私地想要借此逃脱而已!命运有时可以改变,然命运根本不可能因他们而改变!
如今,我再次捧起《雷雨》,心中有泪、有恨、有痛,更有了一丝难以磨灭的恐惧!这种因着门第的观念,因着个人的利益而酿造的苦果,如今,谁敢说已经没有?这难解的劫,只盼着善良、睿智的人儿能将其化了!
雷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十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生于没落的旧军官家庭。家里终日弥漫着鸦片的烟雾。永远是下午的昏暗郁闷,专制的父亲,废人一样的哥哥……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日后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曹禺心中,注定激起永久的咽气与诅咒的情绪,也框定了曹禺剧作的母题与基调。而曹禺就读的南开中学,历来具有演剧传统,最终将他引上通往戏剧大师的艺术之路。在南开,曹禺在老师张彭春的指导下,不仅登台演戏,而且改写剧本,从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到霍普特曼的《织工》,从莫里哀的《悭吝人》到中国剧作家陈大悲、丁西林的戏……在15到20岁之间,曹禺所演所学的剧真不算少,张彭春老师还将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赠送给他研读。在清华大学西语系时,曹禺回忆说,有一段时候,可以说早早晚晚都把时间放在读西洋剧本里头。
1993年,曹禺写出了《雷雨》,那时他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女人,痛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疯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成功的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在看《雷雨》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去年年底一部耗资巨大的国产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在全国上映,反响很大,报纸上几天的娱乐头条新闻。在听说张艺谋导演要拍一部类似像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莱特》的电影时,本以为作品会像莎士比亚的风格,诗情画意,其中必有非常经典之处,而今年看完“黄金甲”,感觉似乎又与《雷雨》有似像之处,而我认为“黄金甲”并不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所到之处,并无情节上的突破,而重视视觉上的效果,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响应。
一本好书,好的重点并不光是优美的文字;一部好电影,好的.重点并不光是特殊的视觉效果。
看《雷雨》序言的时候,可能就大概清楚些整个故事的背景,大概年代,人物,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结果,就好比看电影前的宣传片一样。但是在看《雷雨》的每一情节的情景后,有种还想继续看的冲动,这种有些让人不厌烦,还想继续看下去的感觉,从中可以体会到,作品透出人一种无形中的吸引力,让读者萌生了看了还想看的意念,一本好剧本能在予以提示之后还能看得津津乐道的地步,那么,不能否定这剧本无疑是一个好剧本,好作品。
当然,本人并没有看过以《雷雨》剧本作成的电影或是戏剧,所以也不知道,《雷雨》演出来是什么效果,但是曹禺的《雷雨》剧本,确实是一部好剧本。剧本好,那么我想,演出来的效果一定也不差吧!但是如果一个剧本情节不够紧促,不够让人信服,不能称为好的作品,那么演出来的视觉效果再好,也不过如此。
所以,希望中国的电影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的势头,也希望中国的电影再创辉煌,希望中国的电影更有情节,更有内容,让我们这些期待好电影的观众饱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