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100个字(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一
每次我翻开《三国》,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结——《三国》的人物太多太多,我喜欢的太多太多,我讨厌的也太多太多。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更是一个昏天暗地的乱世!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发生。正因如此,我才被《三国》吸引,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赵云。其实我也挺喜欢关羽,但是,我认为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葬送了他。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赵云的'稳重与踏实。我一直佩服赵云的赤胆忠心,一个人,为了主公的孩子,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爆发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在长坂坡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何等的忠勇!不过,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子龙知道以后的刘禅会是此等无能之辈,他会后悔吗?在通读了几次《三国》后,我觉得子龙是不会后悔的。就算刘禅是无能,可是,子龙是不会管这些的。子龙只是一名武将,他要做的就是助力刘备而无二话。况且刘备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子龙心里是明白的。
后来蜀国到了后期,国力衰弱,国内已无真正的猛将,似乎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随时都可能断了气。魏国果然趁虚而入,准备一举攻灭蜀国。这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可是你会发现,赵云上了战场还是和当年一样,还是和当年一样的威风凛凛,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飒爽英姿,还是和当年一样令魏军胆寒!披上那一身盔甲,子龙还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如果我是年事已高的赵子龙,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着苍天大吼一声:“老夫何曾颓废”!
我还很喜欢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思想不正常,可是我就是喜欢曹操,我觉得曹操才真正配得上“枭雄”这个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权谋;独战蜀吴联军,那叫胆识;煮酒论英雄,那叫气魄……你可以说曹操奸,但你决不可以说他是阴。曹操绝对要比刘备更适合当主公。刘备太过仁慈,他难道不知道“仁慈的主公是好人,但绝不是好主公”这个道理吗?对别人太仁慈,只是在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坑。人,还是要狠一点的。
还有,在对待人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刘备也不如曹操。虽然他们两个都很器重人才,都很善于招贤纳士,但是,刘备不会用人才。古语有云:“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得天下”。可是你看看刘备,两个他都得到了,可是他却没有完成复辟汉室的梦想。还有五虎将,如此勇猛异常的五个人,却一个一个地死去……反观曹操,曹操可以做到半夜赤脚迎许攸,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对敌人的部下不断给以关怀,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任命败军之将为谋士,刘备可以吗?不可以!全都做不到!
当然,曹操也有缺点。他小心眼、多疑、刚愎自用……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我眼里,孟德永远都是唯一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不敢评论太多的历史人物,我只想对我最喜欢的两个人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对于《三国》,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精彩的书。书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历史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慢慢品味。
再次翻开这一本书,发觉又是另一番韵味……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二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败,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要害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假如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 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 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要害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三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
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xx年的今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四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先来说说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五
从六年级开学初到放“十一”长假,历时一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回味着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深深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罗贯中是怎样写出这么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英雄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独领中原;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大败曹操,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后来,强大的魏国日渐衰落,大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位称帝,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这一历史事件,在罗贯中的加工、改编下,铸成《三国演义》这一巨著。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战争描写出特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用战争串起来的。如果这成千上万次战争写得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写出彩,更不会被后人永久传诵了。作者写战争,没仅写武力的拼杀,而把战争的策略、计谋及战争前的波动、战争后的影响都作了介绍。这样一来,读者每读一回战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战斗所用的计谋、场面的壮阔所感染,自然会传诵千古。大家请看下面一段话: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起,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突烟冒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描写。作者没有着重写蜀、吴联军如何与魏军拼杀的,而是写当时的场面。透过场面我们就能猜到战争的谋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战的场面、计谋、结果,就生动且不啰嗦地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绝!
二、人物刻画显细腻。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所出场人物全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着重刻画,描写可谓之绝。例如“义绝”关羽,一生最讲义气;“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奸绝”曹操,狡猾奸诈……一个个“绝人”联起来,就构成了一本“绝书”。请看下面这段话: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布“空城计”的片断。算下断描写了诸葛亮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机智,可第一、二、四句话却描写了军队、百姓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从侧面衬托哇!作者从正面与侧面两面同时入手,把诸葛亮写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诗词,也对人物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
做到这两点,不就构成一本完美的小说了吗?我认为是的。罗贯中凭借自己丰实的写作功底,为后人奉献了这么一本巨著,我觉得,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读读《三国演义》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像磁铁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国演义》与我同行,我爱读《三国演义》!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明代作者罗贯中成功刻画了近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羽和诸葛亮。
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每每读起有关关羽的故事,都让我感慨万千。关羽攻打樊城时,不慎被毒箭射中,毒侵入骨头,据说后请来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刮骨疗伤定要先去其肉,这种痛已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何况还要刮骨,每每想起都觉得寒颤。可关羽仍饮酒吃肉,还和别人下棋。周围的人都吓得捂住眼睛,血流了一盆,关羽依然从容不迫,一声都没叫出来,仿佛刮骨疗伤的不是他,可见关羽的气魄雄浑,威猛刚毅。想起我以前打针、输水时,就好像要了我的命,“雨”哗啦啦地流,真是太惭愧了,相比关羽刮骨疗伤的痛,我的痛根本不值一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总是腿痛,嘴边总挂着:“哎呦,痛死了。”之类的话,搞得家里人个个担心不已。哎,我真是太不坚强了,一点点小痛就呻吟,还搞得家里人不安生。关羽的'从容不迫值得我好好学习。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因为有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才能在那个混乱时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计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难自己,但他没有生气。那时,只是东吴和蜀打算联手打败曹操。如果这时挑破周瑜的诡计,必定要伤了两军和气,所以诸葛亮便答应了这屋里要求。可十万支箭,即使从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耍个草船借箭,轻松拿到十万支箭,周瑜的计谋没能实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真是无人能及。一次数学期中考试,我遇到一题不会写的,急得满头大汗,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那道题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后面的题做完了,再回过来做这道题,依然是整不出思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不仅这道题错了,还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是沉着冷静,或许那道题还有些许希望;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顾全大局,或许那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题目就不会错了。
读《三国演义》,让人收获万千啊。
关羽,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勇武过人,忠肝义胆,在麦城被孙权所擒获后,死不投降,最终被杀害了。
他,武艺是多么地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大敌当前无所畏惧。
他,又是多么地忠义。当他被曹操所俘获,勉强才答应留下。曹操送他新战袍,他却仍用大哥刘备送他的旧战袍;曹操又送他绫罗绸缎、金银器皿,他一概不受;曹操与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的心却还在大哥那儿;曹操送他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他虽然收下了,但想的却是如果有大哥的消息,就能立刻与大哥见面。当有了大哥的消息,他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怎么也留不住他。在华容道时,他念及旧情,对曹操网开一面,放他走了。
他,又是多么地勇敢。当他中了箭毒时,请华佗刮骨疗伤。他不用绑在柱子上,不用蒙住眼睛,而与马良下棋。华佗用刀割开皮肉,然后,将骨上的箭毒刮去。只见血一滴滴地往下流,而他却仍与马良谈笑风生地下棋,脸上没有一点痛苦之色。
可惜,这样一个武艺高强、义薄云天、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羽,在麦城被害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七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八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人所熟知。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我也早已看过许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兴致上来,于是便重读了此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武将,有些武将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记忆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深厚功力。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才集结、豪杰辈出的年代,文争武斗,好不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演义类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儿女英雄史。诸侯纷争,依旧不忘礼义。兵戎相见,依旧不忘忠孝。刘备入主西川,为大业不忍加害同族刘璋,是为礼;赤壁之战,关羽镇守华容道,面对落魄而逃的北方枭雄曹操,却念及恩情,宁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是为义;徐庶接到母亲病危的书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险离开刘备,是为孝;诸葛亮一生天纵奇才,却依然尽心尽力,辅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为忠;赵子龙长坂坡挺枪在敌营几进几出,百万军中浴血拼杀,是为勇。《三国演义》全书中,贯彻始终的是忠孝礼义勇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致数百年来,人们品析《三国演义》依旧会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便是这本书内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暂且不谈,倒是每次读都会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他们却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三国纷争这个主线是这本书的骨架,刘关张、曹操孙权等豪强是血肉的话,那么这些个小人物便是毛发、指甲,丰满了三国历史。后人读三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环固然闪耀,那些配角同样值得尊敬和喝彩。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历史。一位伟人也说过,历史并不是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人民。我们每个人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无数细微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将推动历史的巨轮走向进步。
《三国演义》中,曹魏实力最强,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魏国的人才体系相当健全,人才层出不穷。反观吴国、蜀国,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奈何刘备复兴汉室心切,屡屡出兵,甚至因义弟关羽之死而对吴国大动干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建立,却又偏向了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国。可以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盈利的赌博。无论吴蜀相争谁是胜者,都免不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曹魏所吞。刘备的个人领导力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依靠汉代皇室光环凭借仁义起家的领导人,在面临真正决断时,个人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个人是酷爱蜀国的,每当读到五虎上将如何骁勇善战,都会不禁嗟叹,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将,又岂会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国一统。
遗憾成就历史,也成就了这部三国。天下归魏,三个当世枭雄,最后谁也没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这首《临江仙》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九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历史名著,也是作家罗贯中智慧的结晶。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三国期间发生的故事。有人喜欢里面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人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正是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不仅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还有过人的机智和才干,正因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难。可是诸葛亮不仅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还让周瑜扑了个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他把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我还十分佩服刘备。他从一个卖草席的,一步一步艰难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等辉煌的成就,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王,与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这些得力的手下,刘备也不能走到现在。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四处征战,就是因为他为人谦和。他的身份高贵,却还能做到三顾茅庐,实在是难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卧龙先生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再来说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还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对孙权,对吴国忠心不二,曾经多次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周瑜后来被自己的狭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实在是可惜。
读《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周瑜的万人之英。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一盏灯,一盏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就会联想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奸诈的曹操,仁义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的孔明,勇猛的张飞,献帝的昏庸。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都刻画地淋漓尽致。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这使周瑜非常的嫉妒。于是他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是最好的兵器就是弓箭,如果你不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不能完成就要严惩。”但是诸葛亮并不惊慌,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上,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只有诸葛亮镇定自若,他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位大臣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再后来,诸葛亮叫人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在大街上扫地。而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慢慢弹起琴来。因为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导致他以为城内有埋伏,便撤军了。可见诸葛亮能利用敌军的性格特点来作战这一举动是多么的聪明呀!
其次,我喜欢的就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他有勇有谋,武艺惊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无不显出关羽的英勇。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己用,所以待之甚厚”,既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历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明,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又不显形于色的实数罕见。
在三国演义里,虽有英勇的人,但也有奸诈的人。曹操就是其中一个,他虽被称为奸雄,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三国演义》——值得一读!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一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老师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老师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老师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老师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老师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老师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诸葛老师,作者把诸葛老师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老师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二
算上现代圣贤,有几个人没读过《三国演义》。这个假期也看了《三国演义》。
三国博大精深,引人入胜。虽然叫义,但其实是忠、孝、仁、礼、义,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难做到的。忠义,虽然古代圣人孔子曾经主张人人都要忠君、忠国、忠民,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有“四信”的人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有些人即使忠诚也是不忠的。有多少人搞腐败,市场上没有真正的价格?不过很多看过三国的人都会从中学习到忠诚。他们可以从“孔明造了一个小小的刘皇叔”中学到忠诚,也可以从“孔明冒着生命危险借了一支箭做救世主”中学到忠诚。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孝道。能孝顺多少人?有多少人为父母洗脚或者说“我爱你”?也可以从三国得知,徐庶去曹颖是为了他的母亲,但他仍然忠于刘的心,保持“沉默”。仁就更明显了。刘皇叔以仁政治国,以换取人民安居乐业。孔明以仁治国,达到了晚上不关门,不捡遗体的高尚境界!现在几个同学能容忍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礼仪就是礼仪。现在表面上叫“好老师”、“好叔叔”,但有几个字是真的?这种问候根本不是问候。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不懂礼仪,连三国里的仇人都懂礼貌。无论王朗如何侮辱孔明,孔明都不会打断王朗的讲话。这是礼貌!义,为了友情!现在,几个人就能做到,几个人就能捡钱,几个人就能为朋友做任何事,几个人就能在朋友忙的时候帮上忙,不考虑报酬或者后果!《三国志》中的关是对义的最好诠释。《华容道易道释曹操》不能完美的表达仁义吗?
我也感受到了孔明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美丽品质。勤奋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小成绩就达到了顶峰,其实不然。我们小小的成就,在浩瀚的'文坛上,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孔明虽然博览群书,成了圣人,但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也抽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才真正解释了“不厌其烦”这个词,我们常常以没有时间为理由不看书,孔明,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有办法的。”他还有一种我久久不能忘记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不知疲倦地教人”。虽然我是学习委员,但当很多人问我问题时,我很不耐烦。孔明日夜工作,吃不饱,睡不好。但是,如果有人问他问题,他会全力以赴,从不批评,不耐烦,这也让我汗流浃背,四处张望。孔的高尚品质让我感到惭愧和感动的地方有千千万万个。这个单子不到一百万星光!
关大师的品质也要求我好好学习:为了朋友,为了从前在美国的时光,什么都做。我曾经用犯军令的危险(砍头的危险)解释过曹操,从此以后我要学会帮助同学朋友。用自己的好品质去帮助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有这种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还有那种诚实坦率果断的美好品质,让我从心底告诉自己“你不能拐弯抹角,做个小人!”
这就是三国的深刻。有学问的人会成为人流中的英雄,没有学问的人可能会被淘汰在堕落的深渊里。
这让我想起《柯南迷》十月号的一句话“世界太大了,我们却太小了,无法度过一生。我们只能窥探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我们看不到宇宙,但我们可以向着最好的方向前进!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干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有人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捉夏侯楙?诸葛亮呵呵一笑说:夏侯楙不过是只鸭子,而姜维是只凤凰呀!
只要思考,都能聪明!
我从前认为诸葛亮很聪明,我看到这一回时,这才知道,姜维也很聪明啊!以后我也得多动脑筋,多思考啊!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四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妈妈告诉我,史书看似凝重、平实,却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就像平静的大海,富饶的黑土地。于是,我读了《三国演义》,读了《中国通史》,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还读了《中国历代皇帝》等。书中那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的智慧和气度就像拂面的春风,飘香的醇酒,令人陶醉。最近,我又迷上了《三国名人传说》。特别是读到“刘备计服关张”这一章时,颇有感触。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众人皆知的。书中说,刘关张是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义的。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事儿。故事中说,刘关张三人原来都是河间府的小贩,是很好的朋友,总在下集后一起饮酒吃肉,补充一下精力。但刘备吃完饭后,总是半个子儿也不付,连声招呼都不打,就大模大样地走开了。日子长了,关羽和张飞便心中不悦。于是,他俩避开刘备,躲在船上吃喝,但仍被聪明的刘备找到了。关张二人气愤至极,欲将刘备狠狠地戏弄一番,让他出出丑。没想到刘备事先观察,便做好了准备,不但轻易地躲过了关张的“联合偷袭”,还使关张为了“沾他的光”和他结义,拜他为大哥。
故事中的刘备,表面上看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自己有钱,不去买饭、菜,偏偏凑到别人那里去吃白食。可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糊涂。他是一个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能人得不到重用,刘备自然只能隐藏不露。从他和关张二人对垒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看出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刘备一定是个细心的人。不然他就找不到关张二人,也就不会发现关羽、张飞设的陷阱。二是刘备是个沉着的人。因为就算刘备发现了关张的陷阱,如果不沉着冷静的话,也只能等待着掉下陷阱。三是刘备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用点燃的旱烟做幌子,不但使自己转危为安,而且还“骗”得了关张的信任和崇拜,重塑了自己的威风。
“刘备计服关张”这件事情也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有趣的事。
前不久,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我和几个同学迷上了玩树脂的游戏。刚开始,我还小心翼翼的,轻轻地拿在手上把玩,可玩着玩着,发现不对劲了,这些“琥珀”怎么都粘在手上取不下来了?恰在这时,上课的铃声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我就更加着急地想把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挖下来,可是“心越急柴越湿”,任凭我怎么用力,这些“琥珀”就是挖不下来,反而是越粘越多,越粘越脏。没办法,我只得硬着头皮进教室,做起了眼保健操。刚开始,我还能硬撑着不把手碰到脸,可做着做着,手劲没了,撑不住了,“啪”地一下子“掉”到了脸上。这下惨了,手粘在脸上了!我连忙使劲地挪啊挪,挪啊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手和脸分离开来了!但是,更惨的事情发生了,我的一大撮眉毛也一起被拔了下来!没被拔下来的那些眉毛也被粘在了一起,黑黑的,黏黏的,脏脏的,真是惨不忍睹啊!
这件事情常常被爸爸妈妈当笑柄。是啊,要是我知道一点树脂的特性,就不会贸贸然去玩树脂了!要是我当时冷静一点,就不会慌慌张张不洗手就去做眼保健操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时常会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危险向你逼近的时候,当麻烦问题缠身时,我们就要像刘备一样,具备一颗冷静沉着、细心睿智的心,还要有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要牢记——“狭路相逢智者胜”!
三国读后感100个字篇十五
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