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要求掌握了5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是后面学习加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部分孩子都读过幼儿园,大部分孩子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一内容上来,具体如下。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课堂上,我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教学5 以内的加法时,首先出示小鸡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同桌交流讨论,交流认识到:把原来的3只和又来2只合起来共有5只。在老师小结的同时,学生用手势表示进一步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其次,在学生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这样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其次,深化练习,在摆脱具体图形后学生直接应用合起来的思想计算第3题,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同时通过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给人以数学美的欣赏。
再次,实践应用,出示第4题的主题图,在学生自由表达题意的前提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另外,还通过计算后投信件的游戏,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总之,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运算方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新版二年级教材里新增加的,主要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班要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孩子们情绪高涨。我准备第一队选10人,第二队选6人,可以吗?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不行,这样不公平!”“那怎么办?”我问。
生1:“把第二队增加4人。”“为什么?”“和第一队人一样多才公平。”
生2:“把第一队减少4人。”“为什么?”“和第二队人一样多才公平。”
生3:“把第一队选2人到第二队。”“现在两队都是8人,也是一样多。”
这是我在二(2)班上课时学生的答案,跟课本上出现的以及我备课时预设的一样。不过,在二(1)班上课时,有好几个这样的声音:
生4:“老师,可以把第一队去掉1人,第二队加上3人。”
生5:“老师,还可以把第一队加上2人,第二队加上6人。”
说实话,这个答案我是没有想到的,甚至在这几个孩子说出来后我还思索了下。我想可能是我在备课时被第二课时的内容牵绊住了吧,第二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一般都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一种物体的数量,使两物体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也相应的变化了。所以我也一时思维定势了,认为只有那3种方法。孩子的思维永远都是你意想不到的。
接着我进行了小结:其实要想比赛公平,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这两队——人数一样多。是啊,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同样多”。(板书课题)
教学例3时,孩子们说出跟情境题同样的.想法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它并没有对调整后的两串彩珠的数量提出限制条件,只要两串数量相等就行了。
这样的问题结构开放,解法灵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不过,在后面想想做做的解决问题里,体现的还是最基本的三种思路。
其实,我觉得平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深更好的钻研教材,并且备课时候能充分预设孩子们的答案,这样上起课来才得心应手。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验算的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习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习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习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我上了一节数学展示课――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学生的闪光点
这次课,我觉得刘欣荣同学,让我眼前一亮,平时上课他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他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二、需改进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①直接数②运用组成与分解③加减法的含义,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习惯培养方面
①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②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③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这部分内容是新版二年级教材里新增加的,主要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班要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孩子们情绪高涨。我准备第一队选10人,第二队选6人,可以吗?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不行,这样不公平!”“那怎么办?”我问。
生1:“把第二队增加4人。”“为什么?”“和第一队人一样多才公平。”
生2:“把第一队减少4人。”“为什么?”“和第二队人一样多才公平。”
生3:“把第一队选2人到第二队。”“现在两队都是8人,也是一样多。”
这是我在二(2)班上课时学生的答案,跟课本上出现的以及我备课时预设的一样。不过,在二(1)班上课时,有好几个这样的声音:
生4:“老师,可以把第一队去掉1人,第二队加上3人。”
生5:“老师,还可以把第一队加上2人,第二队加上6人。”
说实话,这个答案我是没有想到的,甚至在这几个孩子说出来后我还思索了下。我想可能是我在备课时被第二课时的内容牵绊住了吧,第二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一般都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一种物体的数量,使两物体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也相应的变化了。所以我也一时思维定势了,认为只有那3种方法。孩子的思维永远都是你意想不到的。
接着我进行了小结:其实要想比赛公平,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这两队——人数一样多。是啊,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同样多”。(板书课题)
教学例3时,孩子们说出跟情境题同样的想法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它并没有对调整后的两串彩珠的数量提出限制条件,只要两串数量相等就行了。
这样的问题结构开放,解法灵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不过,在后面想想做做的解决问题里,体现的还是最基本的三种思路。
其实,我觉得平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深更好的钻研教材,并且备课时候能充分预设孩子们的答案,这样上起课来才得心应手。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应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当出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了。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的。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1到5加减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8、9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的内容,作为第一次随堂听课的内容,我上得比较失败。在听完几位老师的意见后,写了点反思,希望能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方向。
1、学会让孩子们开口说数学
在寻找数学信息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跳过了对数字的理解,直接进入到数字的计算。不得不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计算能力还是挺不错的,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完整的讲出算式的整个含义。这里我没有把他们及时地拉回来,重申数字与算式的语言表达,而是跟随他们的脚步进入到下一步。其实,数字、数学信息的表达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尽可能的让小朋友们开口说数学。同时,注意把话说完整。例:在一图四式中,先要让学生表达看到的数学信息,如:左边有6只恐龙,右边有2只恐龙。接着,引导小朋友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要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6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2+6=8与6+2=8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让小朋友们根据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有一部分小朋友经常在减法上出错,经常出现6―2=4的状况,用一部分减去另一部分。如果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字的含义,完整的表达出来,相信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
2、三个多一些
在新授课时,应该多一些讲解,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层次。这里的讲解特别是针对例题的讲解。整堂课中,我只花了20分钟就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讲解。可能是在学习6、7的加减法时,我差不多讲满了一节课,这次我有意加快了步伐,结果适得其反,重点不突出,讲解不透彻,学生依旧稀里糊涂。还有需要重视的一点,我没有在课时中设置拓展练习,貌似在以前的课上,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其实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今后的课时中,要注意对这一点的补充。总的来说,在讲解时,要做到透彻;练习时,力求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3、没有分清新授课和练习课
除了每次教学数的认识,我会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传授新课。其他的加减法、练习课,我都是讲半节课,练习半节课。一是做作业的时间比较紧;二是我以为讲一点会对他们做作业带来点启发,让他们做练习时轻松一点。下一次再根据前一次的作业情况,提炼一些注意点。但是这种混淆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做法是很不对的,一定要改正!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自己能在失败中接受教训,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