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通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篇一
相关推荐
我们知道蚊子是登革热、黄热病与寨卡这些疾病的传播者。为了消除这些疾病,难道不应该控制蚊子的滋生吗?为何这些科学家要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大规模地往环境中释放蚊子呢?小编为你带来最新资讯。
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厂就在中国,它的坐标位于广州,全名是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由广州中山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创立。每周,科学家们都会在广州附近的一个小岛上释放200万只蚊子,这些科学家会往500万枚蚊子的卵中注射一种叫做“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这些细菌对人体无害,但却能造成蚊子的不孕不育。当这些注射完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卵孵化后,研究人员会去掉雌蚊,留下雄蚊。因为雄蚊不会吸人血,因此不会增加老百姓的困扰。相反,当它们与野生的雌蚊交配后,体内的沃尔巴克氏体能传染给雌蚊,让它们无法繁育下一代。通过这个方法,科学家们相信他们能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在广州沙仔岛释放的这些“绝育蚊子”,到底能如何抵抗登革热?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接近立克次体,并能经卵传递的革兰氏阴性胞内共生菌。它天然存在于全球约65%的昆虫种群和28%的蚊虫种类中,携带不同型别沃尔巴克氏体的雌雄昆虫交配后产生的卵不发育。
早在1967年,沃尔巴克氏体诱导蚊子种群产生细胞质不相容性(ci),可以降低蚊子种群数量的这一现象,已被科学家发现,研究结果发布在《自然》杂志。但由于当时技术局限,无法人工建立能引起ci的`蚊系,限制了沃尔巴克氏体的应用。2001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读博士的奚志勇,在导师stephen l. dobson的带领下,开始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的研究,至今已有15年。“科学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最早,他们的想法是,如果让这个共生菌携带上抗病基因,是不是就可以把传病蚊媒改造成不能传病?但2009年前后,奚志勇课题组与另一个课题组同时发现,天然的沃尔巴克氏体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2011年11月起,奚志勇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成功将其导入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携带了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因此,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蚊虫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而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后,登革病毒就无法在其体内繁殖和传播。沃尔巴克氏体如同“疫苗”一样阻隔病毒,使这些蚊子无法把登革病毒传染给人类。这就是沃尔巴克氏体抗登革热的基本原理。
胚胎注射,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源头——建立虫株,也是两大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注射,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的雌蚊一旦建立了稳定的共生,将永远持续携带。“只要它生产下一代,就会传给下一代,子子代代都会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奚志勇团队要在蚊子胚胎发育非常早期的阶段,在特殊时间点精准地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射到未来发育成生殖器的特殊部位,“这是最重要的细节”。等生殖细胞进一步生长,就把共生菌包含在里面一起发育,“形成共生共存关系”。2011年前后,团队通过对上千只蚊子胚胎的注射,从中筛选了一只与沃尔巴克氏体达成稳定共生的胚胎,最后长成一只雌蚊。这是最开始的“种子”,“现在用来释放的蚊子,就来自这只雌蚊。”
将这些卵,放在塑料水盘中。实验室里保持27℃的温度、70%左右的湿度,光线则保持与野外一样的日夜黑白循环,这个环境最适合蚊子生长。1到2小时后,它们长成一龄幼虫。“1克卵约有15万个幼虫”。在最大的一个“生产车间”,塑料盘层层叠叠摆了几十架,每架20盘。每个塑料水盘里,1万多只幼虫像小蝌蚪一般游来游去。待幼虫生长一周,王晓华便要对它们进行雌雄分离。采用的是物理分离法。“雄蚊的头胸宽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大概在1.3毫米-1.4毫米。”按照雌雄蚊子头胸尺度的不同,王晓华自制了一个雌雄分离器。
混杂雌雄蚊子的幼虫随着水流,在玻璃面上被“过滤”,尺寸大的留在上方,越往下尺寸越小。“1个人按每天5小时计算,可以分离7万-8万只蚊子,准确率达到99.8%”。
但这个效率仍然不够。奚志勇直言,“未来当控制范围不断扩大,释放量要上百上千万,就需要更高效的分离方法。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