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世奇人》教案篇一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两个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人物之奇、情节之奇和语言之奇。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并培养学生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3、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扫清生字词障碍。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
3、搜集其他奇人高手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并讲述搜集到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2、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一人一事,一波三折的情节。
⑵“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教师导学: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举例揣摩评析。
⑴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的精华,津味十足。
⑵单口相声的风味。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等。
⑶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⑷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四、合作探究
思考:“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明确: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刷子李”和“泥人张”的行事、做人方式能行得通吗?
2、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俗世奇人》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波澜起伏的情节语言品味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3、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擅长()绰号()
刷浆()难堪()一瞅()
发怔()褒贬()怵()抠()
戳()瓢()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四、整体把握课文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五、探究课文
1、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2、“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六、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七、写作特色:
1。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八、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九、作业
十、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我最大胆的尝试就是: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设立学习目标?当我读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人物奇特性、语言的奇妙性和情节传奇性所吸引,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奇”,后来由文章的题目中受到启发:那它们“俗”不?仔细体味一下它们确实又是“俗”的,人物是凡俗的,语言是俚俗的,内容是有关民俗的。所以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俗”与“奇”作为问题导学的主线,设立了三个主要的学习目标:
1、人物的凡俗性与奇特性;
2、语言的俚俗性与奇妙性;
3、小说的民俗性与传奇性。
然后,紧紧围绕这三大目标编写导学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还好。由于这个问题是教师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就不可能仅仅充当知识的搬运工,找找答案,抄一抄,写一写,他们必须借用手中的资料,对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思考、整合,使学生对问题充满探究的兴趣,但又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乐在其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尝试。
这是一节展示课,我的总体思路是:对上一次申报课存在问题的整改的一次大练兵。在分层展示的形式上,不再是一味地写,而是听、说、读、写、演,具体问题,灵活设计;在展示的公平上,不再是一展示就是六大小组的庞大阵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补充,在课堂的高效上,相比以前我的课堂,总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评价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是繁琐的分数,用太阳、月亮、星星、花儿和叶子来表示,既直观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不再纠结于具体的分数。
以上的尝试和整改,虽然得到了同仁的一些好评,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导课不够自然,有生涩之感。本打算让班长来“破冰”的,不想汪德胜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班长把头埋得低低的,无奈之下,只得让他来说了,说得可想而知,怎么导入到本课《俗世奇人》呢?只能说他进步比较大,是一“俗世奇人”,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别扭。现在想来,主要是没有做好预案。只想到班长会说得好的,没有想到,如果其他人非要站起来说,又说得不好,怎么办?
二、还有一个老毛病,可以说是我的课堂的一大顽疾:时间不够。不能将每个环节完整地展现,总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将某一环节作为作业来处理。难道就不能将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惜因为我要到英语组当评委,错过了向同仁们请教和学习的机会,很遗憾!但我相信:机会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