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一
陈老师上的这节课,环节清楚,设计精巧,讲练恰当。她从课题入手,环环相扣,注重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观,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陈老师上课时语言精练,简洁明了,语速适中,富有启发性和亲和力。比如“大家来读一读好吗?”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和学生一起学习,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认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老师对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点拨,逐步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表格,化繁为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填写表格,这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既理清了的条理,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
四、陈老师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例如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南郭先生逃走以后怎么样了?面对齐宣王,南郭先生是怎么想的?面对齐泯王,南郭先生又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续编故事等,这些问题和环节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体现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课堂魅力。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在弄清了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陈老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了一些新鲜生动的例子。使学生懂得做人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六、课件的使用,起到了直观形象生动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动画的欣赏,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总之,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方法适当,手段新颖,匠心独运,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二
执教人: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刘荃
点评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特级教师 高林生
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主任 吴胜平
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潘文彬
【课堂回放】
师:(板书:春)同学们,看到“春”,你想起了哪些描绘春天的词语、诗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
……
师: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听同学们这一说,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把语速放慢,用心去感受、体验、品味这烂漫的春光。
生:(专心致志地小声朗读)
师:这段话中有你不认识的字吗?(学生提出“眸子”的“眸”和“广袤”的“袤”不认识。前者,教师让认识该字的学生领读,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猜想意思;后者,教师领读并释义。)
师:扫除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通得更加通顺、流畅。但是,老师想给同学们提个更高的要求,行吗?
生:(齐答)行!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个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美景在你的脑海里显现出来。注意,读的时候语速仍然要放慢一些。
生:(默读想象)
师:看同学们这陶醉的神情,老师知道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泗水河畔,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有声有色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朗读一遍,再一次去感受泗水河畔那如诗如画的春景。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欣赏完了泗水河畔迷人的春景,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板书:孔子)。你们了解他吗?
生:(略)
师:孔子是二千四百多年前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同孔子一道去那风景秀丽、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游春(板书:游)。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知道“游春”的意思吗?
生:就是春游!
师:对,就是春游!只不过古人把这叫做“游春”或者是“踏青”。那么,《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非常用心,非常投入,读书就应该这样。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迅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稍后)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能满足老师的这个愿望吗?
生:(略)
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下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谁能把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
生:这篇文章写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他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并把它讲述给弟子们听的事。
师:说得不错!谁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春景,借水引导弟子们要做“真君子”,随后与弟子们弹琴唱歌,在听了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后竟手舞足蹈起来的事情。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具体!照你所说,你认为这篇文章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八自然段最重要。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游春论水,其实是在引导弟子如何做人。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第八自然段正是全文的核心语段。哪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一段?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看看这段话主要说了什么?
生:这段话主要说水是真君子,因为它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同学们,孔子论水的这一番话语蕴含哲理,水的这四个特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让我们齐声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我特别喜欢,读完一遍,我就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感受就更深一层。其实,文章许多地方都与水的这四个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这种联系,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感受也一定会更全面的。下面就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全篇文章,细细地去探求,去挖掘,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及时地圈划、记录下来。
生:(静心阅读,边读书边圈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时间长达10分钟。)
师:好的,请大家停笔。刚才,教室里是静悄悄的,这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风景。我真不忍心打破这般沉静!同学们刚才紧紧围绕水的四个特性于全文当中去找联系,大家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相信感受一定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拿出来和大家一块分享。发言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大家你是把水的哪个特性和哪个词语、句子或段落联系起来思考的,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是把“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与第二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水的浇灌和滋润,泗水河畔的景色能这么美丽吗?大自然又怎能妙不可言,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都是水的功劳哇!
师:(兴奋地)理解得多深刻啊!同学们,我提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由衷地鼓起掌来)
师:还有谁也是把水的德行与这一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请你来补充。
生:我同意她的说法,但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水的德行不仅仅是表现在它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还表现在它不求回报。
师:(高兴地)你真善于思考,补充得多好哇!是啊,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润泽沿途中的万物但不求回报,它德高盖世。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要瞻前顾后,联系着去阅读思考。老师奖励你,请你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书,一个先读“德行”句,然后另一个读第二自然段,好吗?
生:(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了起来)
师:(面对读第二自然段的同学)你现在读第二自然段,和起初读时的感受一样吗?
生:不一样。起初读我觉得这段文字很美,现在读不仅感觉到美,还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对水的赞美之情。
师:(微笑着面向大家)老师再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不过顺序调一下,一个先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另一个读“德行”句。你们再去细细地感受一番。
生:(动情地读了起来)
师:你们的感受是否跟刚才的那位同学差不多?
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下面,我请男生读“德行”句,女生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听边想象,脑海里要出画。我想,此时画面的主体应当是那哺育众生、有如乳汁的水。
生:(略)
师:刚刚交流得很好,让我们继续。
生:我把水的有情义与第12和13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子路愿意与朋友有福同享,颜回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都说明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人。
师:(满意地点头)你很聪明,思考得很深入。子路乐善好施,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颜回温文尔雅,谦逊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这不正是有情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吗?咱们班谁是急性子?谁又温文尔雅?(经推荐请了两位学生分别读子路和颜回的话。)
师:读得真好!对于“有情义”这一点,还有谁要补充的?
生:第十自然段写到孔子弹琴,弟子们围在他的身边跟着唱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和谐啊!情谊是多么深厚啊!
师:说得好!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相互交融,令人叹为观止。大家找找,文中还有一段也具体写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生:(读第十六自然段)
师:你们看,身为老师的孔子没有正襟危坐,而是与弟子们同娱共乐,唱歌跳舞,讲求平等,使弟子们不仅沐浴在春风中,更是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沐浴在美好的人生里。所以课文的结尾才会说——
生:(齐答)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师:让我们齐声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去感受师生之间这种浓浓的情谊。
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太好了。相信同学们都已弄明白了“有情义”的真正意思。下面让我们围绕“有志向”继续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从子路、颜回所说的话语当中,觉察出他俩已经明白师父论水的目的,立下了人生的志向。
师:是的!立下了志向,就得认定目标走,咬定目标行。还可以联系哪个句子来理解?(见无人举手)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其余的同学注意听,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生:(读)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
师:发现了吗?
生:我认为这句话实际是说水的志向始终如一,它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再累再苦也要往前奔流。
师:是的!立下了志向,就算明知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啊!你真有悟性!这两段话让我想起了孔子在泗水观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同学们,你们由这句话想到了孔子心情不平静的原因了吗?
生:可能孔子觉得时光匆匆而逝,自己到现在还未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生:也有可能是孔子觉得,人应该胸怀大志,但是人生短暂,应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做出无限的努力。
师:(动情地)是啊!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光阴似箭,年逝。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更应该好好把握这宝贵的时光,立下壮志,勇往直前,去播种、耕耘,收获美好的理想。否则,就会追悔莫及。让我们齐声读读这两句话,好吗?
生:(齐读)
师:“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这句话和文章哪儿有着联系?
生:我是把这句话和“意味深长”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思考的。“意味深长”的意思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那么,孔子论水的这段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谈水,而是借机教育弟子们,要他们学习水的品性,做“真君子”。孔子真是善施教化!
师:(惊喜地)同意他的见解吗?
生:同意!
师:给他掌声啊!看来,大家都是孔子的知音。大师就是大师,他“善施教化”,没有居高临下地空洞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做他的弟子,聆听他的教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读,牢记孔子的教诲,把握“真君子”的标准,学做“真君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到这,不知你们想起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两篇课文?
生:我想起了《最大的麦穗》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两篇课文。
师:是啊!苏格拉底巧借捡麦穗让弟子们悟出要把握住人生的机遇,不要让眼前的机会白白丧失;那位哲学大师妙用除草一事,让弟子们悟出立德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而孔子以流水为喻,引导弟子们做“真君子”。他们都“善施教化”,不愧为大师!看看课文,“善施教化”句还和课文哪些地方有着联系?
生:文中第七、第九自然段有这样的两个词语,“遇水必观”和“司空见惯”。正因为孔子“遇水必观”,他才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孔子善于向身边的万物学习,从平平常常的现象当中悟出道理,这种做法本身就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我觉得这也能够算作是“善施教化”。
师:你很有灵性!同学们,孔子的这一发现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这不仅使他的弟子,也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无字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深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云雷雨都是无字之书,都是活的知识宝库。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需要我们去勤奋努力地阅读,仔细深入地思考,从中获得种种教益。你们说,是吗?
生:(齐答)是!
师:继续交流。(全场寂静)请同学们去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声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发现了吗?
生:(高兴地)我知道了!孔子带着学生外出游玩,实际上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用心感受,用智慧去发现,就能获得许多课文本得不到的知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道理,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师:你说得一点没错!孔子没有把弟子们局限在课堂里学习,要知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啊!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一定对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产生了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好不好?
生:(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与孔子这位大圣人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了他无上的智慧以及博大的思想。不知道同学们觉察到没有,这浓浓的春意已悄悄地荡漾开去,将我们紧紧包围……
【互动评课】
一
高林生:古人说,“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异。刘老师深谙其道。先是以一个“春”字作引子,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以“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这么一句话架设走向未知的桥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点燃了学生的读书欲望。“温故”来得扎实,“知新”自然会兴趣盎然。
潘文彬:教学其实是一种唤醒,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建构知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的过程。上课伊始,刘老师很智慧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春”字,点引学生由“春”字想开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的都被唤醒了。他们思绪飞扬,迅速地从自己的头脑中调取有关“春”的信息,他们兴致盎然地说有关“春”的词语,吟咏有关“春”的古诗,背诵有关“春”的语段,课堂上“春”意浓浓,情意绵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刻了,对“春”的情感浓厚了,对“春”的向往热烈了,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情蕴。如此引入,可谓是机智、大气!
吴胜平:由“春”而“孔子”再至“游”,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我理解为教者是在寻求一种突破,突破一种模式化的导入。这样的导入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匠心独运。虽然也是抓住课题,但这种对课题的解读却是和课文的内容紧密融为一体的,生动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刘老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课文,很好地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要点寻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感知、领悟的切入口。这个切口紧紧地扣住题目,锁定重要段落,将解题、识字、解词、读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无饰,引领着学生向重难点进发,真可谓“教材透则教法秀”!
潘文彬:在这个环节中,刘老师还就第二自然段进行了教学,其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第一,生字教学,取舍得当。刘老师立足实际,教学生不会的生字,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灵活自然,凸现出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第二,读书内化,自然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读文想画面,放声朗读抒情感。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融进了春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
高林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课文中的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呢?课文的题目理所当然是“关键词句”。就功能而言,课题一来有导向功能,二来有统领功能。刘老师提出的“《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显然利用了课题的统领功能。随后,刘老师以“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但给“浏览”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通俗的解释,而且点明了操作的要领,真可谓“一石两鸟,匠心独运”。
吴胜平:在初读的基础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将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出来?这里有一个方法的训练。刘老师也在寻求一种突破,“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多么精当的点拨,多么智慧的引导!没有套话,没有俗语,没有那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没有过多地强调“关于语文”的东西,就是几句带有引导的、指导的和激励的话语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原来并不复杂,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由此我想到,语文真的是要简单些,再简单些。《易经》中说的“智者易简,愚者繁难”很有道理。但课堂上的“简”需要的是教师的丰富,教师的智慧。
高林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们将问题聚焦,直扑课文的重点——第八自然段,无疑是这一教学环节的精彩之所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学思想的例子。
吴胜平:课文中心段的提出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而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一做法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许有学生会答错或不敢回答,但不要紧,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就会有阅读前行的动力。
三
潘文彬:语文课堂应该聆听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很好地扮演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能量,丰厚了对话的资本。所以,课堂上才有了学生的“有感而发”和“灵感迸发”。我觉得,语文课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鸦雀无声,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走进课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才会听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吴胜平:是的!静下心来读书太重要了,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是“精读”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要杜绝浮华,克服浮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不能用朗读取代默读。要大力提倡用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读书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这样才有可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高林生:从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重点段落的把握,从问题的聚焦到静思默想去探求,直至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自己发现了重点段与其余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一次从提出问题,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直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旅行。
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读”和“悟”融为一体,读中有悟,以悟导读;在这次思想旅行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融为一体,学生们是在边读边听边想象的活动中,是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与文字相应的画面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的;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语言文字的把握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如果说“默读”、“圈划”、“记录”、“发言”、“说说”是外显的,是更多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话,那么,“想象”、“探求”、“挖掘”、“感受”、“思考”则是内隐的精神活动;在这次思想旅行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不但协调,而且互动。
吴胜平:这部分教学的确十分精彩,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对话”的理念。感触有三点:第一,“对话”是真实的。师生抓住课文的中心段、中心词,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对文本价值取向做了较为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真君子”、“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对话”是生动的。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情感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联系上下文,联系曾接触过的孔子的言论,联系学过的课文,形成对文本意思的推测、理解和认知,“对话”成为了读书内化活动,成为了加深理解、提升感受、欣赏评价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问答,而是立体多元的,有着深度和广度。第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介入其中,呈现的是自然、平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读书,沟通、交流,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学习,教师是在追求新一轮课改所要达到的一种美好境界。
潘文彬:《孔子游春》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那么,在高年段这样的长文究竟如何来教呢?刘老师的这个处理策略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范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把握整体,聚焦部分。刘老师在让学生弄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你认为这篇课文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二,聚焦部分,辐射全文。其实,第八自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全息的。刘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心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自然段的意蕴。这样,又由这一自然段发散开去,使得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全文,观照全文,体悟内涵。其三,紧扣词句,体悟文本。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时候,刘老师始终不忘让学生紧扣课文的词句来说,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有依傍,而这对感悟和理解文本语言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四
高林生:什么样的阅读课是一节高效率的阅读课,见仁见智。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即在规定的40分钟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语文教学既定目标前进幅度的大小,当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效率非常重要的标准。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所得是不是既定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所得的质量与数量是不是实现了尽可能的高和多。如果此说不谬,刘老师和他的学生共同演绎的这节课是不是一节高效率、有价值的阅读课,也就不说自明了。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三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四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通过观看这堂信息课的实录,讲课内容为多媒体作品的合成。
首先开篇引入,她通过一个简短的多媒体视频,引起同学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通过传统的单媒体信息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多媒体信息比单媒体信息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接受。从而引发同学对制作多媒体信息的兴趣。上课知识内容引入过程中,老师带着同学们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让同学在制作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分步骤教授学生,那么这是整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别的课程,它是一门技术课,怎样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这是一个难点。老师通过任务驱动式,把任务分解,细致化。在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中每一个操作,就让同学们当时实践,然后老师演示,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任务,一个操作,容易产生成就感,引发学生兴趣,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操作。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制作水平和欣赏水平。结合我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结了以下两点心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我在教网络信息的获取策略和技巧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让他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如体育方面的,篮球赛事和足球赛事。娱乐方面,获取他们喜爱明星的资料,通过网络下载他们喜欢的mp3歌曲。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电子报刊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五
8月26—28日,在拂晓中心小学礼堂,我参加了由金春燕,王海燕,吴守涛等老师参与讲授的“评好课”专题培训。时间虽短,回味悠长,感触颇深。这次培训,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我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较短,没什么教学经验,更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指导,对于听课评课几乎还是个门外汉。这几年,从最初的“备好课”到去年的“上好课”,再到这次的“评好课”,历年的培训,使我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三天的培训,每一场、每一位老师都是精神饱满,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或幽默风趣,各有所长,各展风采,给受训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这中间,少不了讲授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以前在学校参加的听评课活动多是走过场。作为听课者,拎着板凳去听课,课后要么不评,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说些授课教师的优点;作为授课者,按照上级或学校的安排,讲完一节课了事,听不到具有实质性和现实意义的评价,根本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参加了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以前听评课大家所走入的误区,学习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并决定从听评课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评课标准质化、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今后的听课评课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学会以被“评”为“好课”的标准上好我的每一节语文课。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六
杨老师的《守株待兔》一课,让我收益非浅。值得我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就列举一二。
在揭题伊始,杨老师就呈现学习方法,利用文中一句话进行解题,同时也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重在让学生理解寓意。杨老师这一课就很好地通过具体的语言感悟和故事情节的解读去落实。如,在理解寓意时,蒋老师抓住“窜、撞”一词,先让学生读,再理解这个动词,最后说,你仿佛看见什么,再让学生讨论野兔窜出来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白种田人捡到野兔完全是一种偶然。这样一个层次性设计,使学生在读、思、说中步步深入,从而领悟品词析句及揣摩文句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如,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引导学生提炼积累了“偶然、侥幸、不劳而获、一无所获”。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渗透对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的感悟,可见设计的精巧。
杨老师的课堂不仅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也很注重朗读的训练。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老师在教学第二段,“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时,让学生抓住种田人当时的想法,并与其它农民的做法进行比较着反复读,读出种田人垂涎欲滴,读出他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侥幸心理。也为后面理解种田人错在哪里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最后杨老师还结合课堂作业本“我想对《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说”这样以读带练,以读促说,从而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也感悟了寓言的寓意。
小学教师评课评语 语文教师评课评语篇七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11月5日我们在鸣谦小学有幸听了乌金山小学刘海霞老师、聂店小学赵立梅老师的讲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词语搭配这个环节上,老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老师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三步导学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和做了许多设想,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尽快提高。再加上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有点赶,导致讲解不够深入,有些环节讲得有点仓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因此今后还应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