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00字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一
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他“大江东去浪涛尽”的那份豪情气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从容,还有悉心钻研留下美食“东坡肉”的那份热爱生活。选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也是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文人,看看这位文人如何下笔描写东坡先生的。
作者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他在题记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直言不讳对东坡先生的喜爱,再看文章,也很佩服作者,尽管喜爱东坡先生,但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展现了东坡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敌人”和那个时代。
务实——苏东坡一入仕途,丝毫没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夸夸其谈,总是务实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与水灾饥荒战斗,解救难民;主政杭州时,解决杭州城供水问题,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三潭映月,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东坡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
重情义——苏东坡对待朋友和亲人,感情真挚细腻。东坡一生有三个妻子和一位暗恋的情人,他的诗词里透射出对每个人的深情,第一任妻子王弗在他28岁时去世,十年后悼念亡妻时,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他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在他被流放在惠州时不幸染病去世,苏东坡写了一首咏梅词来悼念她,把她比做圣洁的梅花,月下梅花,白衣仙女,隐约朦胧,绝与尘世俗态不同其格调,痛之深,爱之深。苏东坡的初恋(也是暗恋的情人)是他的堂妹,因为道德伦理,不能成婚,闻之堂妹离世的信息后,对墙而泣;即便是到去世前一个月,还特地为初恋的堂妹写了祭文,祭文注满了他的情思。可见他如此重情重义。
豁达——对待迫害自己的政敌没有恨,太息而已。章停原是苏东坡的好友,后来成为政敌,章停得势后,迫害苏东坡,将他贬到惠州、海南,后章停失势,章停的儿子章授想拜访苏东坡,探一探苏东坡对他和他父亲和他的态度。苏东坡写了一封回信,文中毫无愤恨报复之心,尚以己之遭遇可怜仇敌之境遇,困惫方笔,太息而已,林语堂誉之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由于仗义执言、乌台诗案,屡受政敌打压、诬陷被贬,面对逆境,面对挫折,依然是胸怀古今,傲然独立,这种胸襟和态度没有丰厚的知识、智慧和修养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苏东坡自己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以此共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二
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三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
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
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
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四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如林老先生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五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六
若要我说,历史上有几个旷世奇才?我想恐怕不多,而苏东坡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炼药师等为一体的全才。
可是,深受迫害的苏东坡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虽然无能为力,但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似乎他也从来没有怨恨过谁。苏东坡把道家的豁达诠释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豁达让他即使被贬在外是,也不改乐观的天性。他是一个在被贬到海南那种蛮夷之地后,还能说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么旷达的话的人。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苏东坡此时就好比是像道士一样清闲,他早已无心追名逐利,与农民相居每天以闲谈为乐。退去凡尘。自在轻松。
但是迫害他的当权小人当然不会这样放过他,听说苏东坡住在官舍里,受太守张中优待,于是,就将张中革职,把苏东坡逐出官舍。苏东坡被迫住进了一栋简陋房子,他五月给朋友写信时还说:“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不久以后,苏东坡闲暇时还观察小蚁,觉得“此事甚妙”,于是“与诸友人小饮后记”。苏东坡全然不把贬谪当惩罚。而正是随缘自适的苏东坡让章惇和他的其他敌人伤脑筋,因为似乎没有什么能让苏东坡伤感的。
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旷世奇才,他的伟大不仅仅伟大在他的各项全能;他的伟大也不仅仅伟大在他屡遭迫害却仍乐观开朗;他的伟大更伟大在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有丰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