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优秀十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分数"发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局部。[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假如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假如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假如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同学,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竞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数学教案篇二
1、能认真观察物体并比较物体的大和小。
2、了解物体的大小是相对的。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1、大大小小的皮球若干。
2、大小不同的球形操作图卡。
3、小兔的头饰。
4、记号笔一只。
一、教师戴头饰展示皮球宝宝,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小兔给小朋友们送来了很多很多的皮球宝宝,你们开心吗?我们快一起看一看吧!
2、教师带领幼儿玩皮球,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体验皮球带来的快乐。
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皮球的大小。
1、师:这些皮球宝宝一样大吗?我们来做一个“我举你说”的游戏,我拿两个皮球,小朋友们告诉我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与幼儿做若干组“我举你说”的游戏,让幼儿能正确的比较大小。
三、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大小是相对的。
1、教师准备大、中、小三个皮球宝宝,先让幼儿比较大、中两个皮球宝宝的大小。
2、教师:请你告诉我,这两个皮球宝宝哪个大?哪个小?让我们在小的皮球宝宝身上做上标记吧。
3、教师展示中、小皮球宝宝:请你看看这两个皮球宝宝哪个大?哪个小?
4、教师:为什么同一个皮球宝宝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又变小了呢?(幼儿自由回答)。
5、教师小结:物体的大小是相对的,当一个物体与比它大的物体比较时,它就显得小;当这个物体又与比它小的物体比较时,它又显得大了。
四、游戏《举皮球》。
1、教师:今天我们请皮球宝宝来做游戏,现在请你在操作盘中选两个皮球宝宝卡片。
2、教师:和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手中的皮球宝宝,哪个大?哪个小?
3、教师:请小朋友听口令选皮球宝宝,请把大(小)皮球宝宝举起来!
教师准备两个颜色不一样的筐,一个用来盛放大皮球宝宝,一个用来盛放小皮球宝宝,让幼儿把自己手中的皮球宝宝按大小放入不同的框里。
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物品,如路上有大汽车和小汽车、有大树和小树、有大人和小孩,家里有大桌子和小桌子、有大碗和小碗等等。在让幼儿比一比、说一说的过程中,家长有意识的向幼儿渗透大小的相对性观念。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教案篇三
1、知识方面: 理解和体验“7”的守恒
2、技能方面: 掌握用不同变换方式,感知“7”的守恒
3、情感方面: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力
1、活动重点:通过物体不同大小,不同排列方式,不同颜色来理解“7”的守恒
2、活动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7”的守恒,并明白数是否一样多和大小,排列形状,颜色没有关系
1、准备3幅圆点图画
2、准备一些一块钱的硬币和一些五角钱的硬币
3、分别准备7个小的魔方和7个大的魔方
一、直接导入 (情景导入)
教师充当魔法师,用魔方给幼儿展示变魔术。首先摆出两组魔方,告诉幼儿两组都分别有7个魔方,再让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就排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幼儿睁开眼,仔细观察作比较,猜猜这两组魔方是否一样多。教师先不急着告诉幼儿答案。
二、展开部分
在变魔术的环节中,幼儿可能带着疑问,接下来老师也将带着这些疑问带领着幼儿一起探讨,一起寻找正确答案。
(1)、观察图画并进行比较
展示一幅不同大小的圆点图。让幼儿观察它们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是否一样多。再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验证
小结:7个小圆点和7个大圆点,都是各有7个,所以它们是一样多。我们发现,看东西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和大小没有关系。
再展示一幅不同排列,相同大小的圆点图让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是否一样多。再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验证。
小结:虽然它们的排列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有7个圆点。我们发现,看东西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和排列方式没有关系。
最后展示一幅大小相同,排列相同,颜色不同的圆点图。
让儿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是否一样多,再通过老师带领功儿一起点数验证。
小结:红色圆点有7个,紫色圆点也有7个。它们是一样多,所以我们又可以发现,看东西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和颜色没有关系。
(2)回顾活动前的变魔术环节
通过观察圆点图的学习,再让幼儿观察老师排列出的魔方,它们有大的,有小的,和颜色不一样的,通过再一次的观察,回答老师它们是不是一样多。(让幼儿回顾活动时变魔术的环节,联系刚才观察圆点图的学习,再贝思考留下来的问题,这是一种对幼儿学习掌
握情况的检验方法,看看幼儿是否真的理解了数的守恒。)
(3)幼儿动手操作
老师将硬币分配给每个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7个一块钱和7个五角钱的硬币。让幼儿用手里的硬币任意摆出两组形状,请几个小朋友来给大家分享他摆出的形状,
并且点数验证两组硬币是否一样多。
(4)结束部分(游戏环节)
老师组织一个游戏,叫做“队形变变变”游戏场所是在课室的空旷位置进行,老师在地上圈出3个大圆,要求每个大圆只能站7个小朋友,当老师开始播放音乐时,小朋友自由
找搭档在大圆里任意排队形,音乐一停,让还没有站在大圆里的小朋友来验证每个大圆里是否都有7个小朋友。可循环玩几遍。
总结:通过观察圆点学习,排列硬币和玩游戏,小朋友现在对观察数量是否一样多都有一定的认识啦,小朋友们要记住,看东西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和大小、排列方式、颜色,都没有关系哟。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大小不一,排列不同,颜色不同
的相同数量的物体。在课余时间,老师可以带着幼儿
到户外观察,一起找找。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大部分幼儿能理解“7”的守恒并能用不同的变换方式来进行自由排列。
2、情景直接导入,幼儿动手操作和玩游戏,都比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更好的参与活动学习。
3、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4、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引导幼儿一起探究问题。
数学教案篇四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数学教案篇五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通过走数字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以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过程,从中感受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4.数学投掷游戏。主要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课件,小旗。
教学难点:送信、跳方格。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想)不过老师需要从中选出三个小助手,谁愿意?(挑人)好了,咱们出发吧!
二、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数字迷宫图。(课件:数字迷宫彩虹图。)
这个数字迷宫图是通往数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教案|人教课标版作者:siny文章中国教师站cn-teacher点击数:42更新时间:20xx-3-314:04: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第82~83页。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通过走数字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以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过程,从中感受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4.数学投掷游戏。主要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课件,小旗。
教学难点:送信、跳方格。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想)不过老师需要从中选出三个小助手,谁愿意?(挑人)好了,咱们出发吧!
二、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数字迷宫图。(课件:数字迷宫彩虹图。)
这个数字迷宫图是通往数学乐园的必经之路。走出迷宫的规则是:按照从1~9的顺序走,而且必须是相邻的两个数字。迷宫分左右两个出口,分别通往两个游戏去,顺利通过的同学可得到一张精美的门票。(出口处有两个同学发票。)走错的需停下,回答一道口算题,再继续往前走。
2.介绍对口令的游戏规则。(课件)
这个游戏是以击鼓传花的形式来完成。小队长拿出一张写有数字的卡片说:我说几,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说:几和几组成几。依次类推往下传。如果有说错或重复的,小队长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
3.介绍投掷游戏的方法。(出示课件。)
首先小队长从参加活动的同学中选出两名记分员和三个拾球的同学,并将剩余人员分成两组排好队进行投掷。(红星队与红花队)边投边记录,每进一个球,就用磁性黑板上贴上相应的标志。最后根据进求的多少,决定胜负。
4.小小邮递员。
小队长在参加此项活动的人员中,选出2个检信员和2名监督员,将其余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人拿一封信。小队长一声令下,两队同学同时跳方格,每跳一格,就用前一格算式的得数与下一格相加或相减,边跳边说。跳完后将投入与其信中得数相同的信箱中,无法报到的信可以投进没有编码的信箱中。优胜队,每人可得到一面小红旗。
师: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
师:咱们下次再来玩。
注:以上活动均由小队长负责实施、轮流进行。
数学教案篇六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数学教案篇七
利用橡皮筋在钉板上拉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这一做法,既可以加深幼儿对形状的认识,又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当然,如果该活动仅仅让幼儿学会用橡皮筋来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便成了单纯的智力游戏。因此,该活动还有一个要求,即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造型作品中蕴含的形状及其数量,帮助幼儿掌握有关数学概念。
1.能用橡皮筋在钉板上拉出各种几何图形或表现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
2.学会用比较确切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及其数量。
1.每个幼儿一块钉板,颜色不同的橡皮筋若干。
2.在数学角里放置钉板、彩色橡皮筋,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直线、斜线和各种形状的造型练习,并让幼儿相互观摩、讨论。
3.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主要特征。
一、复习巩固几何图形的主要特征
教师出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二、用橡皮筋造型
1.鼓励每个幼儿自由造型,或几个幼儿合作,共同拉出想象中的物体的图形。
2.教师重点指导那些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在造型上有困难的幼儿,帮助他们回忆、分析物体的主要特征,指导他们运用点、线、面互相重叠的表现方法来进行造型。
3.提醒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注意造型物体中蕴含的形状及其数量,各种颜色橡皮筋的使用数量,从而为描述自己的作品作好准备。
三、描述作品
1.启发幼儿说说自己作品中使用了几种颜色的橡皮筋,数数共用了多少根橡皮筋,有多少种图形,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如:“我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橡皮筋在钉板上拉出了热带鱼和水草,共用了20根橡皮筋。”对描述得好的幼儿,教师予以表扬,以增强幼儿讲述的信心和兴趣。
3.让每组幼儿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1.将幼儿作品摆放在数学角展览,激发幼儿继续创造的欲望。 2.在数学角活动中,教师可用命题方式鼓励幼儿进行造型活动,例如要求幼儿用10~20根橡皮筋拉出某一物体,或用1~2种颜色的橡皮筋拉出某一物体,看谁拉得好,并用竞赛形式让幼儿讲述作品中包含的形状及其数量,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
数学教案篇八
1、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2、复习巩固5、6、7这3个数。
数字卡5-7,图片苹果、梨、桔子树,苹果、梨、桔子各一盆,五只小兔图,六只小猫图,七只小狗图,幼儿操作材料,笔。
(一)小猴摘水果
1、小猴家里有一个果园,他在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秋天到了,他种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到他的果园里去参观,看一看果园里有些什么水果?你们想不想去?(幼儿:想)那我们就一起去吧!(出示图一)
2、小朋友你们看梨树上有几只梨?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桔子树上有几只桔子?
幼:苹果树上有5只梨;梨树上有6只苹果;桔子树上有7只桔子。
(二)给水果排队
1、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把它们一个一个摘下来,摘了三盆水果。(见图二)
师:第一盆是什么水果?第二盆是什么水果?第三盆是什么水果?
幼:第一盆是苹果。第二盆是梨。第三盆是桔子。
师:第一盆有几只苹果?五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5)
幼:第一盆有5只梨,五只梨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师:第二盆有几只梨?六只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6)
幼:第二盆有6只梨,六只梨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师:第三盆有几只桔子?七只桔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7)
幼:第三盆有7只桔子,七只桔子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2、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把这三盆水果按数量顺序从少到多排好队,应该怎么排呢?
幼:这三盆水果应该5只苹果排在第一、6只梨排在第二、7只桔子排在第三。
(三)分水果
1、小猴非常高兴,摘了那么多的水果,他想把这些水果分给他的好朋友吃,让大家一起来尝一尝。看!小猴先来到小兔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兔吃。(图三)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兔?
幼:有5只小兔。
师: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兔,才是正好每只小兔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苹果分给小兔吃,才是正好每只小兔分一只,不多也不少。
师:为什么把苹果分给小兔呢?
幼:因为苹果和小兔一样多,都是5。
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兔和小猴高兴得跳了起来。
2、看!小猴来到小猫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猫吃。(见图四)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猫?
幼:有6只小猫。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猫,才是正好每只小猫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梨分给小猫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猫分一只,不多也不少。
师:为什么把苹果分给小猫?
幼:因为梨和小猫一样多,都是6。
师: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猫和小猴高兴得跳起了舞。
3、瞧!小猴又来到了小狗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狗吃。(图五)有几只小狗?
幼:有7只小狗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狗,才是正好每只小狗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桔子分给小狗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狗分一只,不多也不少。
师:为什么把桔子分给小狗
幼:因为橘子和小狗一样多,都是7。
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狗和小猴也高兴得跳起了舞。
(四)分组练习:
1、小猴感谢小朋友帮他分水果,他还带来一些练习题,考考小朋友。
第一题:添、去点子。按照题目上给的数字添圆点或去圆点。
第二题:按顺序填空格。按照题目中圆点多少的顺序在空格里印上相应的圆点。
第三题:连线。按题目中给的数字和动物一一对应起来。
小猴还说如果哪个小朋友全做对了,就邀请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
2、幼儿操作,教师及家长巡回指导。
(五)作业评价
(六)活动结束:
《摘果子》这一活动以小猴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形式展开并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在活动中运用了我自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操作贴画辅助教学为幼儿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在展开过程中,主要使幼儿能进行数物匹配,明白每个数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物体,并且能根据数量的多少把物体按顺序排队。让幼儿在进一步正确的感知数群的基础上,能将相同数量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本节活动也可结合按数取物,按物取数的知识点,让幼儿运用智慧盒进行动手操作,也能取得更佳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采用的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如在小猴给朋友们送水果环节,教师利用谈话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达到数物匹配。)、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如教师让幼儿给水果排队环节,通过幼儿亲手操作感知5、6、7这三个数的实际意义,了解他们的多少关系和排列顺序,为后面的分水果做准备。)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轻松自如,饶有兴趣的学习,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经过这一活动的展开,我发现多媒体的运用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难点的有效途径,再加之动手操作的配合使个活动节奏紧凑但不单一死板,使幼儿在动眼、入手、动脑与动口的进程中掌握知识,稳固记忆,发扬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
数学教案篇九
1、初步掌握分类方法,知道把同类物品归放在一起;
2、能够运用不同方法对物品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互动,感受数学游戏的快乐。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1、活动重点:物品的不同分法
2、活动难点:物品的二维分类
(一)开始部分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p2,点人,"大家好,我叫嘟嘟"),和他打个招呼吧!
2、天亮啦,嘟嘟起床了,可是,你们看看他的房间,他的房间怎么样啊?
3、他的房间乱七八糟,衣服到处都是。
(二)基本部分
1、嘟嘟把这些东西收集出来,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整理,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2、(p3)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衣橱,数数看,一共有几层?(从下往上,第一层...)看看衣橱旁边的标记,这些东西该怎么整理呢?
(幼儿上台操作,引导幼儿说出"xx和xx放在一起",强调袜子要一双一双放)帮助嘟嘟整理-帽子、上衣、裤子、袜子
3、妈妈正在整理房间,她呀,一不小心把这些东西混在了一起,看看都有些什么呀?(p4认识并说出剃须刀名称或课前预设)有这么多的东西,我们和嘟嘟一起帮助妈妈把这些东西整理整理好不好?
4、你想怎么整理?(p5衣服标记淡入)剩下来的东西呢?(重复幼儿回答"鞋子和鞋子放在一起",鞋子标记淡入)我们把爸爸的剃须刀、妈妈的发卡、嘟嘟的水壶放在一起,它们都是用品。
帮助妈妈整理-按照功能、用途(方法一)
5、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还可以怎么分?
(p6引导:这件西装是谁的?这件裙子是谁的?这件球衫是谁的?)帮助妈妈整理-按照所属(方法二)
6、那你们现在知道这些衣服应该放进哪个柜子里了吗?
(p7遮挡板从上而下,幼儿操作,强调一一对应,爸爸的衣服对准爸爸)剩下的东西谁来帮妈妈整理好?
二维分类
7、(p8)整理完房间,嘟嘟来到小区的公园里,他看到小朋友们正在草坪上做游戏。他们想要分成两排,可以怎么分?(p9弟弟妹妹分)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分一分。
(引导:这些小朋友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还有哪里不一样?)集体操作
(三)结束部分你们真棒,都用了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小朋友们排好了队,我们回到教室里,把这个新本领分享给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吧!
数学教案篇十
1、理解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能正确使用锐角的正切、余切的符号语言。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通过探索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学习形式的变换,孕育学生的品质。
4、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得愉快、扎实、灵活,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重点: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一个锐角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是一个确定的值。
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u盘,电脑,一副三角板,一块三角形模型,网格纸
创设问题情境 ——→ 问题的研究 ——→ 讲授新课 ——→ 归纳小结及布置作业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引领练习:
① 在rt△abc中,∠c=90°,当∠a=45°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② 在rt△abc中,∠c=90°,当∠a=30°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
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二) 问题的研究: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2、运用定理证明:
得出结论: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不变。
三) 讲授新课:
课题: 29.1 正切和余切
1、基本概念:
① 在rt△abc中,∠c=90°,
正切:tga==
(tangent) (tana)
(tg∠bac)
余切:ctga= =
(cota)
② tga=
③ 若∠a+∠b=90°,则tga=ctgb ,ctga=tgb
2、例题讲解:
例1:在rt△abc中,∠c=90°,ac=12,bc=7,
①求tga的值.
②求tgb的值.
③过c点作cd⊥ab于d,求tg∠dca的值.
3、巩固练习:
① 选择题:
1.在rt△abc中, ∠c=90°,若各边的长都扩大3倍,则∠b的正切值( )
a.扩大3倍 b.缩小为原来的 c.没有变化 d.扩大9倍
2.在rt△abc中, ∠c=90°, ∠a和∠b的对边是a,b,则与 的值相等的是( )
② 解答题:
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c=90°,d、e在bc上,ac=4,
bd=5,de=2,ec=3,∠abc=α,
∠adc=β,∠aec=γ,
求: ①tgα。
②ctgβ。
③tgγ。
4、探索题:能否在网格纸中画一个rt△,使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为 。
四) 小结:(略)
五) 思考题:已知:在rt△abc中, ∠c=90°,tga、tgb是方程 的两根,求m.。
六) 布置作业:
数学教案篇十一
1、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幼儿认识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减法的含义。
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掌握10以内数减法的运算技能。
挂图《加法和减法》,蜡烛,橡皮泥,数字卡,我的数学操作材料,加减法操作材料,附加题操作材料。
1、集体活动。
用橡皮泥做一个10根蜡烛的蛋糕。
——这是一个神奇的蛋糕,我们可以对它许下心愿。
请一个幼儿先许愿,再吹灭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没有吹灭。
写出算式10—1=9。
再请一个幼儿吹灭一根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
写出算式9—1=8。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材料。
第五、六组:附加题材料。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请幼儿看挂图,做一做上面的数学题。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数学教案篇十二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看图学习7的加法
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
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 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我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
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师总结: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6道算式就是7的加法算式。
师:象1 6=7、6 1=7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 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 5=7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1、师:城堡国的国王夸我们都很聪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水果券(出示水果券),我们先来看看水果的价钱。
2、国王又想考我们了,他说,7元钱只买两样水果,你会买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买哪两样?
3、 幼儿操作
4、讲评:你有几种方法?买的是什么?
5、师:如果7元钱买三样水果呢?
四、结束:
6、好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购吧。(结束)
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数学教案篇十三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数学教案篇十四
幼儿区别和理解10以内数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运用上面的技能区别10以内数的单双数。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孩子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我就想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与孩子的游戏相结合,并利用农村的一些乡土资源材料配合教学,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谁是单数谁是双数”的数活动,让孩子在玩竹签、两个、两个数竹签、找图片上的竹签数等游戏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1、运用已有的数经验探索区分单双数。
2、能运用单双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竹签、数卡、房子2幢、图卡若干
1、 幼儿两人一组玩竹签,用数卡纪录每次游戏结果。
2、 幼儿交流:你和谁玩的?你们玩了几次?谁赢了?赢了几根竹签?
3、你们刚才上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赢了几根竹签的?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4、请幼儿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借助竹签,数手中赢取的数卡,把能两个、两个数完的数字送到红家,把不能两个、两个数完数字送到蓝家。
5、和幼儿一起检查送的数字是否正确。
6、师小结:能2个、2个数完的数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双数,2个、2个数到最后还剩下孤单1个的数字叫单数。
7、除了这些数字你还知道哪些数字是单数或双数?
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上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
1、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或教室里的单双数。
2、看ppt,寻找生活中的单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