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隐身衣》心得感悟(3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读《隐身衣》心得感悟篇一
是的,且不论这些线索的背后是悲是喜,我们甚至看不到作者丝毫曲终收拨的意图,那他写这9万字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是,等到重新翻看阅读中随手记下的段落时,我才恍然大悟,近200页的“轻描淡写”,无非是想印证丁采臣的一句,“事若求全何所乐?” 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美的时态。
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完美,有太多我们想不明白,看不见底的事情,明知如此,何苦还要赔上幸福快乐去刨根问底呢?
马棒不怕死的神话被揭开时,作者说“我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踫它。只要你捅破了这层脆弱的窗户纸,里面的内容,一多半根本经不起推敲。”
老人颤巍巍的话语里含着智慧和魔力,“你说说,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呀?是命,对不对?可你就是成天把命抓在手里,紧紧地攥着,临了,还得要撒手,对不对?”
这让我想到前些时网络上很流行的一段话,“妈妈说:你们这代人呐,就是活的太明白了,所以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当年什么都糊里糊涂,该结婚结婚,该工作工作,现在什么都有。”
充满了说教气,但,可不就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爱吹毛求疵,如果我们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毛病,就会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是他妈的挺美好的,不是吗?”
读《隐身衣》心得感悟篇二
格非《隐身衣》刊于《收获》20xx年3期。
这篇小说读了几天了,情绪稍微有点儿低落。
从先锋到现实,格非一路走来,是有自己的文学理想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江南三部曲”得到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
中篇小说《隐身衣》在叙事结构上比较用心。是格非一贯擅长的。看得出他想在这个小说中表达很多东西,初读,甚至觉得很芜杂,好多东西自相矛盾。主人公是个古典音乐发烧友,以给高端客户组装音响设备为业。但是生存艰辛,日子过得几乎山穷水尽。
小说一条线索是“我”的职业。从为一位大学教授装机开始,到为丁采臣打造世界最高级音响,再到为那位大学教授改装结尾。这里面穿插介绍了不少古典音乐知识,包括名家名曲和音响器材专业设备。格非自陈本人就是古典音乐的热爱者,身边有一批这样志同道合的发烧友。
另一条线索是“我”的生活。“我”与玉芬恋爱,结婚,离婚;与蒋颂平发小,经历生死恐惧,一起长大,直至绝交;与姐姐姐夫本应血脉相连,而后恩断义绝;与侯美珠相亲;丁采臣自杀后,与别墅里的女子同居生女,生活拐过一个弯,柳暗花明。
两条线索缠绕在一起。现实生活很残酷,亲人之间图穷匕见,朋友谈钱割袍断义;音乐世界很纯净,发烧友互助诚信,是圈子同盟,是疏离时代的小型乌托邦,古典音乐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彼岸。单纯从两条线索看,有些东西未免失之简化。具体到文本,格非给出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相互碰撞和彼此渗透。
小说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并非平铺直叙,一是生存的压力,二是亲情的溃败,三是人性的复杂。蒋颂平,玉芬,姐姐梨花姐夫保国是一类人,他们除了忠实于自我,其他都可以随时拿来背叛。丁采臣是个聚合体,这个苍白虚弱的男人,餐馆里因为一个烟灰缸拔枪相对,最终端着咖啡跳楼自杀,很像行为艺术。至于那个被毁容的女人,更像一个符号,以面目全非的方式,证明生命的内在力量。格非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留下不少空白,一如姐姐和蒋颂平,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小说始终没有交代。这是格非喜欢的方式,那个被幽闭被残害的女子,反而看出了所有人都是被生活、被社会所绑架。隐形的死亡和暴力,别墅的阴郁和空洞,病态的人物和心理,给整篇小说带来了神秘而冷峻的复调色彩。
说点不算题外话的多余的话吧。
首先,音乐,或者推而广之的艺术,作为灵魂的慰藉,给了我们生活的一种依托,外面的世界如何声浪滔滔,关上门,我们就可以沉浸在古典音乐之中,隔绝,是对时代的抗拒,还是对生活的逃避?是对心灵的放逐,还是找回失落的情怀?音乐发烧友们生活在半想象的世界里,拒绝黑暗的认知,也拒绝黑暗的投影,他们试图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穿上了隐身衣。
其次,现实关怀,或者推而广之的人文情怀,怎样才会更有意义?小说借主人公之口,冷嘲热讽知识分子的坐而论道,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谈,尤其是对现实的批判,都是耸人听闻的臆测,大学教授的无知无畏,陈词滥调,目中无人,夸夸其谈,胡说八道,品位低下,令人忍无可忍。作者还总结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类型,一派悲观型,到处散布中国随时会崩溃;一类乐观型,随时宣扬中国是世界的救世主。小说中的教授和他的朋友们的确让人心生反感。由此想到,知识分子到底何为。
格非本身就是大学教授,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写小说也多半知识分子题材。这篇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一网打尽了。这就是我情绪低落的原因。他提及游荡在海淀的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只会高谈阔论,显然有当代儒林外史,学者现形记的潜在意图。知识分子自身存在太多问题,被社会普遍不信任,自89之后,也算由来已久,往前追溯,可以及至延安。今天是“讲话”70周年,反思比纪念更有意义。
在今天,知识分子究竟何为?我想,基本立场肯定还是批判,没有人希望中国崩溃,但是日子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过下去,要想不崩溃,就必须变革。古典音乐拯救不了这个国家,如果面临最后的动荡,古典音乐也拯救不了哪一个人。当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是根据国情确定变革方案,还是以变革国情作为出发点,贺卫方的观点值得借鉴。这个话题说来太长,有小说中批判的清谈误国之嫌,就此打住。
在研究生“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课上,我曾提及,我喜欢印象派,莫奈,德彪西。
读《隐身衣》心得感悟篇三
你对这个时代越失望,对这部小说就越不容易失望!
故事到底有几种讲法?格非又找到一种讲法。充满噪音的世界,你可以囤积天价的发烧音响,但最后能让你安心的还是沉默本身
《隐身衣》的主人公是资深音乐发烧友的主人公,以为高端客户定制高级音响设备为生。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人物的订单,从此陷入诡异莫测的谜局……
小说《隐身衣》设置了重重悬念,讲述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社会剧变中的人们追名逐利而起伏跌宕、凶险无着的命运。
贯穿了对古典音乐的优美诠释和倾心礼赞,以之与书中无序和充满欲望的世界构成强烈的张力场,而情节的惊悚与繁复的构造又体现了某种黑暗、残酷等哥特式艺术特征。
《隐身衣》的写作延续了格非自《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乌托邦三部曲”以来对现实世界高度的关注与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