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京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从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
2,通过学唱京歌《唱脸谱》的引入,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等音乐文化知识。
3,赏析传统京剧《猛志在胸催解缆》,能够辨析京剧的行当,唱腔等,根据学生嗓音情况学唱片断。
4,结合所学的京剧知识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
教材分析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宝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以京歌《唱脸谱》作为导入,巧妙地把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意在让学生从陌生到理解,逐步接受感受和热爱祖国的京剧文化,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是根据历史故事文成公主为原型而创作的,在了解京剧的脸谱行当唱腔的同时,京剧中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唱出了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京剧音乐的唱腔乐器伴奏,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例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等)
教学重点 学唱京歌《唱脸谱》,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脸谱行当腔等知识。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学唱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片断。
教学过程
1,老师清唱一段《唱脸谱》请同学听听这唱的是什么音乐 同学们立即能答出是京剧(课件展示今天的课题内容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
2,请同学完整的欣赏《唱脸谱》并寻找里面的京剧元素。
3,京剧的起源历史(展示课件)
4,学唱京歌《唱脸谱》,仔细体会曲中唱到的脸谱人物及刻画的性格形象。(播放视频《唱脸谱》)
5,辨析《唱脸谱》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性格形象
6,在演唱《唱脸谱》中,导入京剧的花脸唱腔正是脸谱所刻画的个性形象
7,京剧的四大唱腔生旦净丑,引入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播放视频,辨别是那种唱腔
8,结合所学的唱腔再来分乐段唱腔演唱《唱脸谱》(展示课件曲谱)
9,让学生在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找寻有京剧音乐元素的作品,老师展示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
10,在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结合的京歌《唱脸谱》演唱中,让同学们在音乐中用新的眼光审视京剧音乐,懂得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播放视频《唱脸谱》)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二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广东广州●赖韵婷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在音乐方面,来自56 个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地经受时代、社会和人民的筛选、加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宝贵的人文教育财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教育性。由于民族民间音乐长期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欣赏本土音乐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感染力和深刻性,从而更到位地收到教育成效。
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承民族文化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的初期犹如一张白纸,他们等待着教学者的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我们目前的钢琴教学主要以技术为主,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人类的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理想,拓展人的心灵和提高人的修养、素质为主要目的人文教育。民族民间音乐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人文教育最直接的.良好素材。
下面,我针对钢琴教学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作分析和讨论。
一、入门阶段的渗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选择学习钢琴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约翰・汤普森”在学习钢琴的学生当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当初引进《简易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这套教材,就是想通过这套教材去学它的技术,特别是学它的音乐。但是,时代在发展,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国钢琴教育也应该随之获得发展。《简易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固然有它的科学性,但我们还需要有中华民族色彩的音乐。”――我国钢琴教育泰斗周广仁教授预见了民族民间音乐在普及入门阶段的重要性。
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钢琴作品对入门的学生来说,贴近自己的生活、耳熟能详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两只老虎》《小白船》等小曲,是从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改编而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明显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两首小曲时,学习兴致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这是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能用自己的双手弹奏出自己喜爱的、熟悉的乐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业余考级的曲目。现在的业余考级当中,中国乐曲是作为可选曲目存在,这对要求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掌握也变得可有可无。本人认为,中国乐曲可考虑设为必选曲目,这样从入门阶段就给学生赋予接触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条件和硬性要求,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中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一些用人单位从文凭的“高消费”――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中逐渐清醒。中等艺术教育模式不是每个钢琴学生必经之路,但中等艺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与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互相补充和支撑,兼容共存。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需要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但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样,在艺术生产中仅有作家、艺术家是不够的,真正要实现艺术生产转换还要靠大量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只有以他们作为载体,才能实现和完整我们的艺术创造。所以,在中等艺术教育的钢琴教育中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等艺术教育模式在学习文化和专业方面有着与普通中学不同的侧重点,但单纯地以面向高考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渗透会有较大的阻碍。由于当前高考的应试要求偏向外国作品,就钢琴专业而言,从练习曲到奏鸣曲快板乐章,从联考到单考,都相对忽略了我国的民族民间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民族意识的角度出发,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相应程度的中国钢琴作品,如《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中涵盖的大量中级阶段的中国乐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陈培勋的《旱天雷》《卖杂货》,桑桐的《春风竹笛》,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选曲等,这些无疑对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中一个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独具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为国家文化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艺术高级专门人才,在艺术创作、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独特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以钢琴为载体,以深程度的技巧技术为基础,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任务上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首先,在钢琴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我国的民间音乐。其次,由于学生具备较好的视谱能力,可推荐参与民族声乐、舞蹈、合唱等领域的伴奏,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能开阔视野,并可以多元化地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对我国民族艺术的推动与发展。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认识身边的民俗文化,尝试参与乐曲写作。总之,善用高校教学资源,能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新能量,开辟新天地。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人文文化的精髓,是人文教育的最直接的材料。民族艺术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钢琴教师,把民族民间音乐渗透于入门、中等、高等艺术教育三个阶段,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学校)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三
文化是教育之根。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教育即文化 ,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 间的双向建构。 高等
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 源泉,我们必须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育
人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 , 文化是教育 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即文化 , 教育的本 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 。 文化对教育具有直接作用和 中介作用。 直接作用指文化影响教育价 值观 、教育 目的, 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有很 大的 区别, 因为两 是 国有 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介作用是指经济 、政治 、社会制度等对教育的作用 , 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来 实现的。大学的生长即文化的成长, 文化兴则大学兴。 正是 通 过文 化 的教 与 学 , 展人 的文化创 造 能力 , 发 使文 化得 以 实现 社会 的遗传 。文化 传承 的过 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在文化传承 中, 教师首先要对 文化进行研究, 而选择教育资料 , 从 给学生导 向; 在教 学过程 中激活知识 , 引起 学生的兴趣 。同时, 学生在 学习过程 中“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旧知 , 识的 同时, 也能有新体会和新发现。大学具有科 学研 究的职能 , 通过对丈化的研究, 出新认识, 提 探 索新规 律 , 而不 断创造 新 文化 。 从
教育与文化 的关系如此密切 , 但在教育 实践 中我们却常常忽视文化的作用。 这是文化 自 身的`特 性造成的。文化有其基本特点,有 而无在”犹如空气, “ , 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文化还 是 一种个体 “ 差异性” 的存在。每一个人 的天赋 不同, 经历不同, 所处 的情境不 同, 即使是对 同一事 物、同一 过程 , 们 的感 受 、人 体验 及 赋 予的 意 义和价 值 也是 不 同 的。正 因为文化 的 以上特 点 , 们 容 人
易忽视文化 的重要 性 和作 用 , 方 面必须 引起我 们 的高度 重视 。 这
高等教 育是优 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 的重要源泉,我们必须要在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育人 。为此 , 我们要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我认为,习优秀传统文化 的最佳方法是读经 学
典, 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就是“ , 常”是生活中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
优 秀传统文化构成 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 , 我们要努力创建 良好 的校 园文化 。外界对 学生的影响 , 包括优秀传 统文化、社会 、国际等 多方面的影响, 以校 园文
化为 中 。“ 要 介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 校 园文化 。 的形成取决于学校的学科文化 , 领导者的办学思想, 师的人格 、教 学识 , 学生的学风 等多个方 面, 需
要 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 , 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 文化 , 吸收优秀文化 , 在 学校文化 中感受, 在感 受中感动, 在感动 中净化 心灵; 在学校文化 中感悟, 感悟社会 , 感悟人生, 在感
悟 中提升 自 丰富 自 , 我, 我 超越 自 , 我 成就 自我。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四
音乐在校内的弘扬与传承论文
中华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
从用韵、演唱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他几方面内容也如民歌一样非常复杂,要掌握中国民间音乐十分困难。多数学生排斥民族音乐,不仅是因为学起来困难,而且认为其“土”,缺乏品味等。近年来,不少音乐人提出了“新民乐”或“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音乐创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对“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和“新民乐”的争议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出路问题,从自身找原因,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出路。
目前高校中音乐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影响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
我国明朝的朱载育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中国古时的音律也分为十二个半音,各律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研究的人很少,我们不习惯“黄钟宫”、“大吕宫”之类的语言。因此,当我们讲到中华民族调式时,将西方的调式音阶理论与传统的民族调式相结合,中西合璧,即“c宫调式”、“d宫调式”……其调号也是采用西洋大小调理论体系。至于和声、曲式、复调等内容西方音乐体系中已经研究得非常清晰透彻,因此我们直接拿来讲授,学生们接受的大多是西方音乐理论,甚至有的学生用西方的和声理论给中国的民歌配和声,结果风格大相径庭。由此可见,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解释中华民族音乐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用西方的审美音响来判断、记录和分析大量民族音乐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是一种线性美,音色清新柔细;西方音乐多是和声的、多声部的,体现了声部的平衡,音色丰富,富于变化,音域宽广,表现力强。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在审美上是有差别的。西方音乐强调理性与思想,注重乐曲的结构,表达个人的情感、深刻的意义;而中华民族音乐则以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讲究和谐、自然,讲究韵味、意境、气韵,注重直觉,较主观。大学的课程中惯用西方的审美音响来判断、记录和分析大量民族音乐,显然就会觉得中国的民族音乐结构简单,篇幅短小,音色单一,织体、和声不够丰富,音响效果单薄等等,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点“土”,慢慢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用西方的发声演唱、演奏方法来衡量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音乐和歌唱钢琴、声乐已经作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普修课程,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奏方法是每个歌唱者与演奏者所共同追求的。错误的发声可能会导致嗓音的损伤,影响作品的表现,错误的演奏方法可能会导致手指机能的下降,韧带的拉伤等,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与演奏方法。但是什么样的发声方法与演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在声乐教学论与钢琴教学论中都是以西方的演唱与演奏方法为基准,声乐中以西方的美声唱法为科学的发声方法,来研究声音的走向、共鸣、音色等一系列问题;在钢琴教学中沿用西方演奏方法,研究手臂、手指的放松,触键、踏板等等问题。
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难道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始终是要延续西方的教育吗?始终要用西方的发声演唱、演奏方法来诠释中国的音乐吗?在声乐演唱中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断地改进,在结合美声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声方法,效果很好。在钢琴演奏中,赵晓生很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国钢琴演奏语境”,把民乐中的演奏方法与钢琴演奏方法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演奏方法。西方的演唱、演奏方法固然先进,但是如果不顾一切地照抄照搬,用其来衡量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和歌唱,最终会使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挖掘。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很少,演唱、演奏、欣赏的作品多为外国作品与流行音乐,在“雅俗共赏”中忽视了民族音乐的存在。我们对非音乐专业音乐选修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所占比例只有10%。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五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本文从笛子的发展史、技巧、派别阐述南北派笛子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笛子 发展史 派别 技巧 现状
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发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泛性、群众性,几千年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华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和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出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常见的笛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广泛运用。曲笛善于表现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而梆笛要比曲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独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在历史长河中,民族器乐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习俗中,在历代的宫廷、官府的礼仪及宗教活动中,都有着大量的器乐演奏活动。同时在歌舞、说唱、戏曲等姐妹艺术中,器乐得到了发展。而在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中,器乐常常与歌、舞相结合为一体。如《周礼q春官》记载中说的“大司乐…:而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组成唐大曲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散序”,是纯器乐演奏,而第二部分“中序”和第三部分“破”(或“舞遍”)中,器乐与歌和舞相结合。又如:周代的琴歌(自弹自唱)、间歌(奏与唱相间);秦汉时的鼓吹(以打与吹为主,还常加入歌唱)、相和歌(丝竹与歌唱相和)。以及宋代的秧歌和说唱;明代的戏曲艺术中,器乐除有一些单独演奏的段落外,它主要是和歌、舞相结合。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不断涌现一些将声乐曲和舞曲加以器乐化加工而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所以笛子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从合奏走向了独奏的舞台,开创了新的历史。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六
浅谈民间艺术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承与发扬论文
一、简述莒县过门笺
1、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过门笺是一种装饰在门楣上的装饰物。又称为活门钱、吊钱、罗门笺、挂钱、门吊、纸挂、吊挂、花纸等等。
在莒县方言中,人们称其为“过门钱子”。寓意新的一年富贵平安。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尽人皆知的民俗文化。
2、莒县过门笺的特点
2.1广义的特点莒县过门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其在,其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上可见莒县过过门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莒县过门笺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2.1.1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莒县过门笺的最本质的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过门笺是物质性的,但是它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是费物质性的。
2.1.2传承性民间艺术得以保留下来,并被后人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使民间艺术渊远流传,莒县过门笺之所以延续至今,得益于先辈的传承。
2.1.3地域性莒县过门笺是在日照市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过门笺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存在于每一位当地民众的心中。
2.2狭义的特点
2.2.1制作工艺,以“刻”为主莒县过门笺制作时,时用的工具是:刻刀。过门笺都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手艺人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十几件,每一件都不一样。
2.2.2色彩鲜艳,五颜六色过门笺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五颜六色。刚开始发展时,颜色大概有五种:赤、黄、青、白、黑,后来当地居民对于黑色和白色有所忌讳,所以把颜色确定为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最后把蓝色也加上,此后,过门笺的颜色是一套六色,有六六大顺的寓意。
2.2.3外形简单、结构和谐过门笺的外形非常简单,全部都是长方形的。分三部分,上下分别是装饰纹样,中间部分是主题刻画。过门笺中间的.主题刻画上的图案、文字种类丰富。最常见的是中间部分为镂空的图案、文字,四周刻有装饰纹样,如:万字纹、水波纹、鱼鳞纹、蝙蝠纹、花瓣纹、菱形纹等等。。
2.2.4文字朴实,情感真挚作为一种装饰物,它的题材的选取出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恭喜发财”、“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等,这些题材都贴近生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
莒县过门笺发展到今天,面临很大的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已经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文化,包括当地居民。90年代,国民间手艺人有50几户人家在做,但是,从开始,全村子只有史龙江一个人在做。他是现在唯一的一个莒县过门笺的守护者。因此,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应用
1、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设计原则
1.1创意性手机壁纸设计,要能够呈现鲜明的风格,并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创意性原则,使用传统过门笺元素创新手机主题,增强手机主题的视觉冲击力。
1.2交互性手机壁纸设计服务于手机的使用。在设计手机壁纸时,设计师要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交互性原则,使过门笺元素与手机功能相对应。
1.3一致性手机壁纸设计,要注重手机壁纸与手机界面风格的一致性。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使手机壁纸风格一致。
1.4简洁性手機壁纸的简洁性要求手机壁纸能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主题元素简单明了。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简洁性原则,增强手机壁纸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1.5美观性美观性是设计手机壁纸时的重点,美观大方的界面可以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从而导致手机壁纸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因此,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美观性原则,运用过门笺艺术和过门笺元素美化手机壁纸。
2、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实际应用
在手机壁纸设计中运用过门笺元素,可以采用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图案元素,也可以使用十二生肖系列、古典人物图案等元素。还可以将现代动漫图案以过门笺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图案作为手机屏幕背景(参见图1)。
三、结语
当今社会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壁纸设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将过门笺的元素运用在手机壁纸的设计中,不仅有利于创新手机壁纸的设计方法,而且对民间艺术莒县过门笺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孙福生.《中国挂钱图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版;
[2]土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问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版;
二、期刊论文
[1]营县政协.《营县过门笺》[j],春秋,20第3期;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七
京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尝试的论文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京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不仅让中国人喜闻乐见,而且许多外国人也很喜欢。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引进京剧教学尤为重要。为提高中小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教育部20初发出通知,决定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添加京剧内容,笔者就京剧进课堂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京剧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京剧水平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京剧失去了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了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培养教师自身的京剧兴趣和提高自身的京剧素质来带动我们的学生。
因本人是个京剧爱好者,在三年级下册京剧欣赏课上,我模仿京剧演员范唱表演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学生为我投入的表演热烈鼓掌,有位学生听后一脸兴奋道:“老师,没想到你京剧唱得这么好。”后来他们觉得不过瘾,还让我继续表演。在他们的热烈要求下,我又唱了《打不尽豺狼永不下战场》,好多女孩子都按奈不住跟着表演了起来。那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我知道不仅仅是我的表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已经唤起了学生对越剧的兴趣。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京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京剧功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京剧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所以,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京剧,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京剧,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二、优化课堂教学,以趣激学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过去我们在教授京剧时只是从音乐入手,欣赏、学唱等,不管学生喜好与否,先“灌注”下去再说,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应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
京剧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京剧艺术是一门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以讲述跟欣赏剧目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京剧时还可以以模仿简单动作的表演、了解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和绘制各种脸谱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记得有一次京剧欣赏课上,讲到京剧行当时,有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了“小丑”的形象,他在自己鼻梁上贴了个“豆腐块”,并邀请组里同学用双响筒给他伴奏,他随着有节奏的打击乐边走“矮子步”边念自己编的台词,那滑稽、风趣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他的表演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演欲望,后来又有学生模仿表演了旦、净等角色。这种多角度的切入学习可让京剧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更自然、更容易。
京剧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要富有创造性。京剧走进音乐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要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活动。如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
三、开放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欣赏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对京剧的陌生感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我让学生到网上查阅有关京剧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搜索到了诸如中华京剧网、cctv11京剧频道的网络电视版,下载、复印了许多有关京剧知识的资料,有的还带来了各种京剧的vcd。有位学生还告诉我,为了了解京剧,作好课前准备,她还专门认真细致地看了cctv11京剧频道。汇报自学成果时,学生们积极踊跃,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他们还提出了许多有关京剧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由他们相互交流、讨论解决,我只是耐心地倾听和引导。我对比了一下课前的调查结果,喜欢京剧的学生总人数课后上升了57%。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我国的京剧艺术无疑是经典的文化艺术遗产,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感情深处对它们由衷地喜爱时,认识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京剧才能摆脱困境,弘扬京剧艺术才能成为现实。弘扬民族文化,匹夫有责。振兴京剧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作为音乐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我们要让古老的京剧艺术富有创造性地走进新兴的音乐课程,发挥音乐课程的学科优势,使我国古老的京剧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八
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传承创新
陈大炜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蒙古族音乐“三宝”是蒙古人通过自然、生活运用智慧创造的音乐财富,是蒙古人的骄傲;蒙古族的特色音乐与现代影像手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电影;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蒙古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长调;马头琴;呼麦;电影
中图分类号:c95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05-0155-05
提起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电影又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艺术。在这种艺术形式里,音乐所占的比重不可忽视,我们常常会被电影中的主题音乐或是背景音乐所感染,甚至在电影结束后,继续寻找这份感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反映民族题材的电影不断问世,在这些电影中,反映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深受好评。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崇尚雄鹰,世代以游牧为生,在广阔浩淼的草原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马头琴、长调、呼麦作为蒙古族的三大音乐遗产是蒙古人的骄傲,只要提到蒙古族,人们就会想到这“三宝”。当民族音乐和电影这一传媒手段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视觉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探索的。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从最初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它对整个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可以说音乐在其中一直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由最初的一架钢琴发展到一个乐队,再到今天运用高科技的数字音乐设备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这些无疑都在向我们说明,音乐在电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缺其不可。但在一般人的眼中,音乐只是电影的配角,这和电影的诞生是作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和电影艺术本身的商品化性质有关。与音乐相比,电影艺术的历史实在是太短暂了,真正涉猎电影音乐创作的大音乐家也是屈指可数的。伴随历史进程的加快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使得这一情况发生着改变。音乐的常见手法已成了电影创作的时髦语言,例如“重复”、“排比”、“意境刻画”,等等。“电影中的各种艺术手段诸如色彩、线条、影调等造型因素,各种非理性表现的探索,意识流的捕捉,都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化转变。”电影和音乐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呈现不可分割的业态,在蒙古族电影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起到了突出人物鲜明特色、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烘托背景气氛的重要作用。
一、突出人物鲜明特色――长调
“长调”蒙古语称之为“乌尔仃哆”,原意为“宫廷之歌”,是指专门为盛会、宴会及各种礼仪活动准备的歌曲,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依据传统,“乌尔仃哆”必须经过王公贵族或长辈的准许,方可在“祭敖包”和“那达慕”等仪式上演唱。长调的起源时间无从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在16世纪时(明朝),长调的风格趋于成熟,辽阔自由的音乐风格基本确立,这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凋的演唱特点是气息圆润饱满、强弱交替、节奏自由,其中最典型、最具艺术特色的技巧是“诺古拉”的运用。“诺古拉”汉译为“颤音”或“装饰性华彩音”。如果从专业技巧角度来说,“诺古拉”比较难掌握,可是如果你骑在一匹白色骏马身上,合着马蹄的节奏,随着马鞍的颠簸,气息便会波动,这样自然就唱出装饰音“诺古拉”了。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人人都会演唱长调,而长调又是蒙古族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由著名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执导的电影《长调》,是描写歌唱家其其格为了实现梦想和支持妻子梦想放弃兽医工作的丈夫巴图,离开草原来到北京之后,丈夫意外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其其格因为过于悲伤而失声无法再唱长调,进而重新回到草原,最终通过老额吉的鼓励找回声音和活下去的勇气的故事。影片全片都围绕着长调这一蒙古族民歌展开,利用长调来突出人物的鲜明特色。
影片有两条主线:其中明线是其其格想找回她失去的长调和生活的勇气;暗线是老额吉为小驼羔到处寻找母驼喂奶。明线从最开始通过其其格演唱的长调,来表现人物意气风发、向往更广阔的舞台,到突遭失去亲人失声的打击,影片试图用长调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刻画、突出人物。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暗线,即老额吉的长调《劝奶歌》。画面中,老额吉那苍凉、颤抖、饱含情感的类似于说唱的长调《劝奶歌》深深地打动了每位观众。这时的演唱技巧已经完全被忽略了,留下的是对老额吉所代表的蒙古族人文精神的一种敬意。失去儿子的悲伤没有体现在流泪上,而是用长调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没有什么大情大爱,只是一位普通的蒙古族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离死别时的人生态度。这也反映了蒙古族人hj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可以被称为长调精神。
二、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马头琴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琴首刻有马头,马头的形象不一,有的与马相似,有的则具有鲜明的夸张色彩和制琴人的个人特色。”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在东北地区的呼盟、哲盟称作“潮尔”,汉语叫做“马头琴”。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草原上一直流传着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传说草原上生活着老牧人奥其尔一家三口,全家人唯一的心爱之物就是一匹英俊高大的枣骝马。一天,草原上要举行‘赛马’大会,夺冠者将会和部落首领的女儿成婚。老牧人的小儿子骑着枣骝马夺得了第一名。但授奖时,首领竟然绝口不提许配女儿的事情,却让手下把枣骝马牵来。首领骑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出去,老牧人非常生气,吹了一声口哨,只见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哨声,立刻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首领大怒,命众弓箭手齐射箭,一刹那,枣骝马身中数箭向家的方向跑去。夜晚,枣骝马终于用尽了所有力气返回了老牧人的家,倒在地上死去了。老牧人为了纪念枣骝马,用它的骨头、马尾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每当想起枣骝马时,就会演奏此琴。自此,第一把马头琴就这样在蒙古草原上诞生了。悠扬哀婉的马头琴声回荡在寂静的草原上,仿佛是枣骝马的阵阵嘶鸣。”在蒙古草原上,马头琴是一件神圣的乐器,每诞生一把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把精心制作的马头琴恭敬地放在桌子中央,用洁白的哈达盖上,接着司仪、主人和来宾向马头琴鞠躬致敬,再举起斟满奶酒的金杯,高声朗诵祝词。仪式结束后,牧人开始举行试奏音乐会,人们伴着马头琴优美的音色载歌载舞。“这是草原上一段古老文化的遗风,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说明了马头琴在蒙古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由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指导的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国内囊括了金鸡、华表等众多奖项后,同年在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荣获故事片金奖。这部影片在当时的国内电影界,可谓响起一声惊雷。在美国大片当道的时代里,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导演,用民族的视角展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影片中万马奔腾的场面,因为声画造型意识的自觉而更为恢宏壮观,金戈铁马的战斗因为蒙太奇手段的加工而更加生动变化,一气呵成的镜头气韵与好莱坞似的零度快速剪辑相互补充,使其场面和动作更加具有节奏感、更加具有旋律感。俨然是我们中国制造的大片。”本片中有太多令人难忘或感动的地方,但从音乐角度了解这部影片,片中的背景音乐总在恰当时机倾泻流出,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当铁木真还是少年时,为了平息部族之间的战争需要被送到翁吉拉布当人质。当晚阿妈用牛奶给铁木真洗澡,这时马头琴音乐以其恰似人声的音调出现,配合着画面,表现阿妈对年幼孩子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无尽的担心。马头琴曲受民间音乐影响很多,可分为“悠长歌”和“短歌”两种风格。其中,“悠长歌”以其自由的散板节奏,形成悠长、细腻、深沉和非对称型的审美风格。“短歌”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音乐形式,具有简练的节奏、明确的旋律及结构形式。在各种蒙古族重大节日或活动场合,都会听到情绪欢快、节奏明朗、结构短小、句法整齐的短歌形式的马头琴曲。马头琴曲与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和短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马头琴是作为一种乐器来替代人声的情感表达。在电影中,马头琴以类似长调的自由旋律,更深一层地表达人物阿妈的内心情感,每一个揉弦、按音都是阿妈内心的挣扎和苦痛。在影片的上半部分,相同旋律的马头琴音调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是表现阿妈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影片的下半部分,再一次出现了马头琴的旋律,这时的铁木真已经成年,在经历了失去部族、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以及为了生存亲手杀死亲弟弟的人生挫折后终于振作起来,决定夺回乞颜部汗位时,他用敬爱的阿妈作为人质,借兵打败了蔑尔乞人。铁木真送别阿妈时,女声长调与马头琴交相呼应,这时我们可以把女声长调理解为母亲,马头琴理解为铁木真,两者通过琴声和人声,表达母子二人不忍分开、期待重逢的心情。马头琴的音色清透、委婉,可以描绘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呼啸的狂风、欢乐的牧歌等等,在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深刻的内心情感。
三、烘托背景气氛――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演唱方式,同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称为‘天籁之音’的演唱方法”,一个黑人去看恐怖片,结果把脸都吓白了是人声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就连时下最流行的“海豚音”都无法与之媲美。呼麦这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蒙古国称为“喉咪”,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称为“呼麦”,在中国新疆地区称其为“浩林潮尔”或“呼麦”,而在内蒙古锡盟北部一带称其为“潮尔”,据专家考证,“呼麦一词其实是鄂温克语”。呼麦的发声方式主要是依靠喉咙发出“喉音”,这种发声和美声发声方式是相悖的。如果单从普通声乐角度来讲,它是违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是在“声乐禁区”中游走歌唱。呼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是由一个人完成多声部的演唱,其中包含基音和泛音。这种音响效果除一些乐器可以达到外(有的乐器甚至完成不了),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完成,更何况是声乐演唱了。呼麦运用喉咙和口腔的完美配合,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门艺术形式。10月1日,中国蒙古族的呼麦被选人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这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在时刻提醒要保护传承这份即将遗失的艺术遗产。关于呼麦的产生,在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大量记载的千古之谜“啸”就是现在俗称的呼麦。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古籍文献中,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喉音艺术“啸”的基本概貌。这样算来,“呼麦的产生年代大致可以推算到两千年前”。与此同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种传说:一是古代蒙古人在深山活动,见河汉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可以演唱多声部的演唱方式。二是古代蒙古人在战争开始前,必高声歌唱潮尔合唱,以鼓舞士气,胜利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于是当各种声浪混杂在一起时,就产生了飘渺的泛音。古人就模仿这种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呼麦的雏形。笔者认为,呼麦的产生无论有几种说法,但它一定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结合大自然的景象,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一种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蒙古王》这部电影,是由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德国四个国家历时四年联合拍摄的。它分别在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取景,耗资1500万欧元,导演为俄罗斯人谢尔盖。波多罗夫。影片主要描写成吉思汗早年为统一蒙古的征战生活,整个影片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地展现了一位历史英雄人物的坎坷经历。影片一开始的音乐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一定会好奇这种似乐器、似人声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音乐?初听起来好像只有一个声部,仔细听来又不止一个声部的旋律在进行,二者契合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尤其低音声部是那么的苍劲、浑厚、有力,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烘托背景气氛,这种音乐就是蒙古族引以为傲的音乐“三宝”之一――呼麦。
呼麦因为历史悠久,发声方法特殊,会演唱的人曾一度失传,所以一直以来都披着神秘的面纱,鲜有人知。配合着呼麦的音乐,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在这部影片中,呼麦演唱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次数很多,都是为了营造和烘托气氛。在铁木真被古通古斯王国买去做奴隶时,呼麦的声音把氛围烘托得极为屈辱。听着呼麦那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声音,观众好像感受到了人物的屈辱与不甘。在这种情绪中还隐藏着一种隐忍的民族精神,这种暂时的忍耐是为未来的胜利做好铺垫。片中的一位红衣僧人,也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他手持铁木真的信物独自一人踏上茫茫沙漠的未知路,替铁木真去寻找妻子孛儿帖救援时,呼麦的声音在背景音乐中出现,其效果是烘托僧人一心想保住寺庙、保住内心虔诚信仰的执着。影片最后结尾处,依然运用了呼麦的音乐来烘托铁木真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终成为统一蒙古草原的可汗,成为一代名垂千史的英雄成吉思汗。
四、蒙古族音乐“三宝”的传承创新
中国是拥有50华夏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可以说,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年来,大量的外来音乐在中国的舞台上占主导地位,西方严肃音乐、流行音乐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在“流行”当道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不追赶时髦,不随波逐流,他们扎根中国传统音乐,深度发掘民族特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蒙古族最早的音乐,产生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随着蒙古族祖先由狩猎转变为游牧,蒙古族音乐也由山林狩猎文化逐渐过渡到草原游牧文化类型。”
1.保护是传承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给传统的蒙古族音乐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在困境和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是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蒙古族音乐急于解决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蒙古族音乐的“原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一些远古民族音乐、传统民歌、民间艺人因失去演唱或演奏环境而使传统的功能日益丧失等传承窘境。著名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第一次听到我们国家的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演唱《辽阔的草原》时,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间女高音,这表明“蒙古族的长调牧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是可以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争芳斗艳的一种声乐艺术”。以蒙古族长调为例,蒙古族从产生之初就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世代在草原上游牧创造了特有的音乐文化。随着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正在放弃游牧,选择定居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汉语的普及,使得草原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而长调也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曾“一度繁荣的科尔沁部、蒙郭勒斤部、东土默特部的长调已经基本消失,只有极少数的老人和专门研究者略知一些”。如果现在还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把这些仅存的宝贵资源加以保护,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会更多。长调虽然一天天离开草原,但不能让它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让它在城市中找到草原,找到传承者。针对长调所面临的困境,应该采取一些确实有效的传承方法,诸如寻找各地区会不同种类长调的老艺人,通过音像手段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记录。只有运用合理有效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才能使得接下来的传承工作有序进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有长调基础的青年人继续向老艺人学习,或者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可以多组织一些交流演出活动,把旅游和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做成产业,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只有留住“青山”,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才会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有保护好现有的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寻找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之路。
2.发展是创新的条件
当民族音乐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青年一代的接班人也在茁壮成长的时候,作为音乐工作者当有一种使命感。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对现有取得的保护成就沾沾自喜,应寻求一条符合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在保护传承基础上,把发展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己任,通过拓宽思路、增进交流、借鉴经验,或者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传承和创新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性是蒙古族音乐的第一生命力,它的发展创新绝不能以丢掉民族音乐的个性特色、迷失传统艺术精神为代价。蒙古族的音乐特色,永远是以表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为审美需要的,是表达蒙古族人民美好生活情趣的集中体现。从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新增加了一个奖项即原生态奖。比赛中,大家可以有机会聆听到不同民族的声音。呼麦就是其中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唱法,这种被专家称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声音,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体让普通百姓能够认识并接受,这就是蒙古族音乐普及的发展之路。八骏马马头琴乐团是近几年活跃在大众视线里的,一个集传统性、流行性、普及性于一体的蒙古族音乐代表。通过他们的演出,我们看到了蒙古族音乐的无穷魅力,也看到了民族音乐的创新前景。八骏马马头琴乐团立足本民族音乐特色,在演出、演奏形式上作了大胆创新,它突破以往马头琴演奏坐姿的形式,即把琴绑在腰上演奏,通过灯光、音响、数字技术处理,使演奏的乐曲更具时代气息。代表曲目《梁祝》是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的,曲风具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凄美的爱情故事。近两年有一首蒙古族歌曲《鸿雁》红遍大江南北,这是一首具有长调特色的歌曲,整个歌曲旋律委婉,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可以说是蒙古族音乐创新的成功例证。长调、马头琴、呼麦作为蒙古族音乐“三宝”,既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也是蒙古族可以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手段。
3.传承创新是蒙古族音乐未来发展方向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前只是在专业院校和农村牧区的民间进行。应进一步拓宽教育领域,让更多的人认识、知道、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我国的文化传承多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音乐教育目前还主要以西方音乐和中国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忽视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盲点,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同步导致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缺失。我们不想看到蒙古族孩子不会说蒙语,甚至连一首蒙古族歌曲都不会唱。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实现创新,让民族音乐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结语
蒙古族音乐“三宝”是蒙古族人通过自然、生活并运用智慧创造的音乐财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蒙古族的特色音乐透过电影这个大众传媒,向世界展现着该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把辽阔的蒙古草原、美好的蒙古传说、令人骄傲的英雄人物通过画面和音乐展现给普通大众。同时,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让我们认识到蒙古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创新上存在的问题。要想让传统的蒙古族音乐“三宝”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的保护创新方向发展,就要积极行动起来,立足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民族音乐,培养新一代民族音乐接班人,这是未来民族音乐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民族音乐发展之根本。
《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说课稿 京剧的音乐教案篇九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由上可见: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某首经典乐曲,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解、“欣赏全曲”和“分段听、反复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则可以把主旋律、和弦 、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当然,教师必须事先将乐谱输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之中),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
一个优秀的cai课件应充分地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应注重视听教学的特征,突出启发教学,还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做到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流畅,真实感强,解说、音乐清晰动听,功能丰富,演播运行安全可靠。
在制作多媒体cai课件时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应有较好的软件脚本
软件脚本的设计非常重要,它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性很强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描述,决定内容的取舍与组织,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并注重于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脚本的创作一定要由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支持完成。
二、应选一个合适的制作工具
为了创作出一个成功的多媒体cai课件,工具选择得好可以大大地加快开发进程,节省开发人力和资金,有利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脚本和软件的设计中去。选择多媒体制作工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编程环境、超级链接能力、媒体集成能力、动画创作能力、易学习性、易使用性、文档是否丰富等。工具问题我们在下文中将有所介绍。
三、应充分发挥交互作用
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cai的最大优点莫过于课件的交互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多种输入输出功能,使多媒体cai课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四、应使用超文本结构
将超文本结构引入到课件中来,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学生更容易得到他所想要学习的信息。这种超文本的结构给学生从一部分跳转到另一部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其中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允许学生挂起正在阅读的部分而去读一些辅助内容,然后再返回来继续阅读。
五、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好的cai课件要有最佳的视听综合效果,应当尽量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件图文并茂,叫人过目不忘。课件应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图象,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其达到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的学习效果。
六、应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从学生使用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一看就能灵活自如地使用,而无须去学习专门的操作方法。因此,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也非常重要,这样能使软件得以很好地推广和普及,否则软件本身使用上的困难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障碍也会大大地降低课件本身的教学效果。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七、在设计上以学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课件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参与;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开发多媒体cai课件的基本步骤
1、脚本写作
根据教材内容写作脚本,是创建多媒体cai课件的第一步工作。脚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过程流畅进行。其基本做法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逻辑划分和组织,使其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类似“章节”);对教材内容需要的各种媒材作必要的指定或描述等。
2、页面设计
在cai系统中,页面的设计应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清晰的条理性和易学易用性,并能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以钢琴课cai为例,它将乐曲选择、乐曲分析、乐曲示范、弹奏要求、资料查询等等,以按纽方式(或热点、图标方式)分布于不同的页面上,形成树状或网状分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路径。如:选择乐曲示范-->确定乐曲示范-->确定示范速度等等。
3、素材准备
对脚本指定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素材内容,应借助于专门的素材制作工具制作。这些工作可由课件开发成员分别进行。对视频素材的制作,建议使用adobe premiere工具。该工具使用比较简单,但功能非常先进,能将采集于录像机、扫描仪、数字照相机上的素材任意编辑,并进行特技处理;图像素材制作,可使用adobe photoshop等工具;动画素材制作,可以使用3d studio max等工具;而声音素材中的音乐部分,可通过cakewalk pro audio等工具来制作,或通过录音、cd去采集;语音部分对音质的要求并不高,可在windows 或sound blaster中的“录音机”上直接录制。由于音频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大,故应对其按6:1或3:1的比例进行压缩。
4、模块制作
为了充分提高开发效率,利用authorware的模块功能,可将cai课件中的内容分支、交互类型等,以模块方式由开发成员分头制作,从而实现软件开发工程化。
5、模块组装
按照总体设计,在流程线上将模块组装在一起。其过程主要通过组合图标来完成。
6、运行调试
利用authorware中try it菜单中的run命令,运行基本编制好的程序,如运行不畅或不合要求,可使用start和stop旗帜将程序分段运行后,再作必要的调试。
7、编译打包
存盘,然后选取package(打包)命令将存盘后的*.,这时,开发好的课件即可脱离authorware环境独立运行。
多媒体技术并不神秘,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也并非编程专家莫属,任何懂得计算机基本原理的专业课教师,只要热心于这项工作,通过学习、实践和探索的努力,就能够亲手开发出理想的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和多媒体cai教学课件,改造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化,将为音乐教学展示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