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屏教案一等奖 说屏课文解析汇总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一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二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我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像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炫耀(xuàn):本课指夸耀。
(2)称职(chèn):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3)妥当:稳妥适当。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呈报(chéng):
报告
(上级)。(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精致:精巧细致。
(9)陛下(bì):对君主的尊称。
(10)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11)爵士(jué):欧洲君主国最低的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12)骇人听闻(hài):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13)随声附和(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4)滑稽(jī):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1.理清故事情节,准备复述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关于童话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课文朗读与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分配角色
叙述旁白 皇帝 老大臣 骗子 诚实的官员 大家(骑士、典礼官、小孩子、爸爸、百姓)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评价
2.探究质疑:请按照“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第四段:从“这样”到完。
四、自主学习
1,复述“爱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爰新装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②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癖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2)准备工作,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除非”、“炫耀”、“都”、“总”等词。
(3)请二三位同学复述第一段“爱新装”,要求详细复述。
(4)评价。
2.复述“看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②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③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④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⑤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皇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⑥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样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2)准备工作,找出第二段中关键的词语。
(3)请同学复述第二段“看新装”,要简单复述。
(4)评价。
五、合作探究
1.复述“穿新装”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②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③皇帝穿新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④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2)准备工作,抓住关键词语。
(3)请几个同学复述“穿新衣”。
(4)评价。
2.复述“展新衣”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②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
③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3.探究质疑: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顶。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但他仍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4.探究质疑: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5.探究质疑: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5.探究质疑:想象一下这个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明?
六、作业: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七、教学后记:《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像,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八、教学反思:
皇帝对新装的痴迷(引子)→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开端)→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发展)→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高潮)→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结局),符合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因素建构。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四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课时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五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一、谈话引入
夏季,天气热,伴随而来是许多潜在的危险,比如溺水!
二、防溺水教育
( 一)、老师先向学生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学生在来校、离校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未成年人,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同学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我们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二)、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学生扮演小品
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学生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学生不慎溺水死亡。这一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一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三)、说一说
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期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六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名句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七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说屏教案一等奖说屏课文解析篇八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二、教学重点:
1、熟悉把握本文故事情节。
2、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
3、学生体会并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同学们,“游行”大家听得多了吧?近段时间既有香港学xx行反对赌x合法化,也有纽约举行波多黎各日庆祝游行。而现在却有这样一场奇特的游行,主角是一个皇帝,他不穿上衣,光着身子在老百姓面前游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的始末。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应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呀?(明确:童话。)
2、 作者简介: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童话。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及注意加粗字的字形: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炫耀(xuàn) 勋章(xùn)
称职(chèn) 钦差大臣(qīnchāi) 随声附和(hè) 骇人听闻(hài)
请一生读一遍,明确读音后全班齐读两遍。
差:差chā别 差chà不多 参差cī 钦差chāi
称:称chèn职 称chēng呼 称chèng东西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②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③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④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已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4、明确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
第二课时: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续写故事。
5、 请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 这篇童话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个线索有几个情节?
明确:线索:新装。
情节:(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请生在线索前面填入一个动词,来概括每个情节的大意。)
(2) 这篇童话有哪些人物?以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明确:人 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皇 帝
(3) 看图片复述故事。复述时要注意:
a、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主要情节不能遗漏。
b、态度自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请生用七分钟默读课文及思考问题,用三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问题及互相练习复述。)
6、 课本剧表演: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故事情节的印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现在请一些同学来,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戏剧。(表演从老大臣看布到结尾,附剧本在文末。)
7、看完这个戏剧,你对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等人物,或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请各抒己见。
8、 课堂小结:
(1)体裁,作者,生字词。
(2)初步了解故事的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填写表格:
真假话 原因 性格
皇 帝 假 怕被人说他愚蠢,
怕丢掉王位 愚蠢、昏庸无能、
自欺欺人、虚伪
老大臣
官 员 假 怕被人说他愚蠢,
怕丢掉官位 愚蠢、虚伪、狡诈、
阿谀奉承
百 姓 假-真 怕被人看不起,
怕惹来杀身之祸 愚蠢、怕事
小 孩 真 天真,无私无畏,
童言无忌 天真单纯
(2) 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讨论并明确:封建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的,虽然皇帝意识到自己出了丑,但为了维护王位,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硬撑下去。而他的内臣也是私心重重。这帮统治者是决不会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讨论并明确: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③“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讨论并明确: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
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口头作文:想像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试给故事编一个续篇,想像和夸张色彩越浓越好。
(附《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第一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喛!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骗子乙:您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二场
侍从:老大臣、官员求见!
皇帝:(从更衣室走出,回到椅上)宣!
大臣、官员:参见陛下!
皇帝:新衣服做得怎么样啦?
大臣:很快就完工了!
官员:美丽得很,漂亮得很啦!
大臣:陛下要能穿上它去参加游行典,让所有的百姓都开开眼界,那可再好不过了!
官员:天下的人都要赞不绝口啊!
皇帝:嗯,好,太好了!
侍从:裁缝求见!
皇帝:宣!(两骗子作手托衣物状,上)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衣服做好了,请陛下过目。
骗子甲:这是裤子。
骗子乙:这是袍子。
骗子甲:这是外衣。
骗子乙:这些衣服轻柔极了,像蜘蛛网一样。
骗子甲:穿上的人会觉得什么也没穿似的。
骗子乙: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皇帝:怎么回事?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呀!
小孩:咦!他什么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