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望春玉兰诗词 望春玉兰的样子模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望春玉兰诗词望春玉兰的样子篇一
陈玉兰,王驾之妻,生平不详。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 :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 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 ,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 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 ”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 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 。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 夫 ”,秋风吹到少妇身上 ,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 ,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 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 ,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 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 。“一行书信 ——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 ,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 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 ,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 ;同时 ,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 。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 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 ,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 构成了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的语气。声调对于诗歌, 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一唱三叹的语气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 ,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 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
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
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作者自己。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 ,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 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望春玉兰诗词望春玉兰的样子篇二
望春玉兰又名辛夷,是南召的特产,也被列为河南六朵金花之一,因此南召有美名---辛夷之乡。
玉兰远远望去,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紫的似霞,煞是好看。
玉兰独特在它的造型。一个个貌不惊人,耷拉着脑袋,是在沉思生命的意义吧,它们有的花开并蒂,有的一枝独秀,都在展示一生中最美好的风韵,就算淡妆之下,也会出西施,依然光彩照人。
玉兰独特在它的香味,我认为玉兰是花中最香者,它是花中的女王,望着那漫山遍野的一排排玉兰,不禁使我忆起
小学生活
,下课时,抢着争着往玉兰跟前凑,偶尔几阵清风袭来,带来丝缕清香,令人舒适,也会掉落几片花瓣,几个孩子伸出稚嫩的小手在比谁的花瓣更香,更白,也会抓几只蜗牛在花瓣上,上课时淘气的玩蜗牛赛跑。玉兰独特在它的用途,它不奢望有牡丹花的王者风范,当然,它也不屑与俗物争高低,它只做到洁身自好,为人类做出一点点贡献就已心满意足,它可以泡茶,安神,养生,制成药物,保健品等。它为南召开启了致富之道,现在,南召已开启了生产玉兰一条龙,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召早已褪去了“国家级贫困县”的称号,让“世界玉兰看中国,中国玉兰在南召”的美名发扬光大。
我是一个南召人,我感到自豪,我认为雪白的玉兰是南召县的象征,它正代表了南召人民那淳朴的民风和南召必将走向兴盛的事实,我们会将南召精神发扬下去,南召的太阳才刚刚东升,让我们为建设更加繁盛的南召,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吧!
望春玉兰诗词望春玉兰的样子篇三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