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故人作文350字左右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一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二
在清明的前一天下午,我们班要进行一个清明节的习俗,那就是顶蛋。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准备两个鸡蛋。一个是用来比谁的硬,另一个就是比比谁的鸡蛋装饰的更美观一些。
那天夜晚,我煮了好几个鸡蛋。煮熟了以后,我便开始挑选两个鸡蛋,最后再留下一个好的鸡蛋,妈妈和我顶蛋,最终选出了两个好的。
我拿出了我的国画颜料,又拿出了我画工笔用的勾线笔,我打算在我的鸡蛋上画上两朵牡丹花,一朵是粉红色的,另一朵是紫蓝色的。画出来之后,一定会特别的好看。
于是我拿定了主意,便挤好了国画颜料,准备在鸡蛋上画画,在鸡蛋上画牡丹真的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好的一件事啊!
为了画这个鸡蛋,似乎忘记了时间,画了许久。抬头一看,图,我足足画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还画的满手都是,而且画的每一笔都非常的关键,但是画好了以后,我看了一看,发现在鸡蛋上画画远远不如在宣纸上尽情的展示。
画好了以后,我开始准备那一个很硬的鸡蛋,我在鸡蛋的小头上涂了一层很厚的国画颜料。这样就可以防止鸡蛋破裂了。我准备了一个小塑料袋,我在塑料袋的底部铺了三四层的卫生纸,再把两个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小塑料袋中。
到了第二天下午,我们非常期待的碰蛋大赛就要开始了,第一个环节就是把自己准备好的鸡蛋放到桌子上,老师下去巡视,再看看哪个鸡蛋画得比较好看。进行完第一个环节,我们就可以开始顶蛋了,大家都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来迎接这个环节。
大家都仿佛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气来顶对方的蛋,似乎都要把自己最大的力气都集中在这个蛋上。但是我的,但最终还是被顶破了。愉快的清明节碰蛋大赛就这样结束了。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三
不张不和,咬牙向外吐气“清”,张嘴外翻淡声道“明”;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清寂,明远。
那天,接到母亲要赶回家乡说外公有些事并嘱咐我不用担心让我好好学习的电话时,我坦然的没有多想,我听了母亲的话,没有多问,一如既往,不思不想。那月末,当我再接到母亲泣不成声打过来的电话时,我才知道了原本令人悲凉的实情,外公离我们而去。
外公在家乡,我在西安,天各一方,谁不曾会想这样的事。我与外公的情感在我记忆里只停留在我的童年,那些我骑在他脖子上带我钓鱼的日子,带我摘黄果兰的日子,教我编竹篓的日子,一起走在夕阳下背着野菜回家的日子。外公是朴实,勤快了一生的人,直至今日,每当他穿着草鞋戴着蓑笠走在雨中的婆娑背影映在我眼前时,我会憎恨当时愚蠢的自己,会遗憾自己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会怀念那些往日时光。
过年回去,在你“后背”的那棵树下站立了良久,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彼时寒风凛冽,但吹不散我对你的思念。你还记得吗,外公?你爱抽的叶子烟,我和母亲放了许多在你枕前。你闻闻吧,闻出我对您的愧疚;嗅吧,嗅一缕你走后这片沧海桑田的芬芳;抽吧,抽散清明夹着我寄托的彷徨。
时间匆匆,细雨茫茫。转眼两年,我们像无根的云一样飘散在远方,可清明的风却把我们的心吹回故乡。
在外公离去之前,对于清明的映像都是停留在杜牧的《清明》里,那时只觉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是怅然的,并不能体会到“欲断魂”的含义。而现在,我害怕过清明,害怕再次看到母亲当时那种无助的眼神,害怕对外公的思念一寸寸的向逼近,我害怕迷茫,害怕彷徨。
“四月,西安这儿的杨柳已青,芳草如茵,学校旁的樱花儿也开了。外公,你们那儿呢?黄果兰是否还吐露着情意?”水深水浅,云去云来。清明雨上,纷纷绕塘。我愿将思念化为一株折菊,愿再能匍匐在你的颈上、在你的身旁。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四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又叫踏青节,也是冬至后第108天。它与寒食节有关。
在这一天,很多人选择扫墓,上巳节,插柳等活动来纪念此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画面太像我在路上遇见的情景了。虽然今年清明节并未下雨,但路的两旁都摆满了卖纸钱的小摊贩,吆喝着:“卖纸钱哦,卖纸钱。”,也摆了许多卖菊花的小摊贩,同样吆喝起来。“菊花送故人,礼轻情意重。”似乎为今天行程增添了些许情味。
伴随长时间的堵车,我们一行人终于来到赤岸镇,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往返于其中,丛密的森林,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登上山,来到祖先的墓前,到了太公、太太公墓前,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衣冠整齐,直立在墓前面。妈妈递给我几根已经燃烧起来的香,香在不时的向外冒着烟,那香味浓重,让我一闻犹如已经进入了仙境般。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起香,一起为逝去的祖先们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们的深深怀念和哀思。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冷心在风里哀号盘旋。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五
清明时节,我把作业、学习统统扔掉,去郊外的大山里享受了挖竹笋的乐趣,还感受大山上了星星点点的春意。
清明一大早,我们先去仰义山上挖竹笋。在路上,我不停地运转大脑,在想:挖竹笋到底是什么感觉呢?一下车,我便紧紧跟在爸爸后面钻进了竹林里,低头寻找可爱的竹笋们。
哎,怎么没有?只见地里茫茫一片的土,一点绿色没有。我着急了,探头探脑找得更仔细了,终于在几片叶子的下面,发现了一个孤单的竹笋。它矮矮的,小小的,有点儿营养不良。我气坏了:这还怎么吃竹笋啊?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这时,传来了妈妈的声音:“这儿的竹笋多!”我连忙跑过去,低头一看,哇!这么多竹笋在底下“埋伏”着呢。它们一个个翠色欲流,三两成群地在“绿叶伞”下美美地睡着觉呢。我连忙挖出几个最大的竹笋,直到袋子装不下为止,才心满意足地上了车。
接着,我们又奔赴山上的森林公园,开始了游山玩水。
“累死我了!”盘山公路刚开始爬,我就发出了这样的哀嚎。我的头晕晕乎乎的,像是塞了一团泥浆,走的步子也是慢吞吞地,恐怕乌龟来了,也比我爬得快呀!
在路边经过一阵养精蓄锐之后,我又活力四射了。步伐一点点加快。终于,我带着疲倦到了山腰。
一片清澈的湖水映入眼帘,湖水平静如镜,宛如仙女照镜子时掉下的一片玻璃。湖水不知被谁抹上了一片浓浓的蓝绿色。我在湖边悠闲地打着水漂。随着一个个水漂散开,我的劳累也烟消云散。在这里,在这个青山环抱的地方,我感觉仿佛在做梦,身子似乎飘在了天上……
最后,历经了“千辛万苦”,群山之巅终于踩在了我们脚下。风在耳边呼啸,我的心也飘了起来,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湖,我心旷神怡,一次次放开喉咙对着远山大声地呼喊。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六
爸爸从东北赶回来过清明节。
我们在清明节前一天,爸爸开车,妈妈,阿姨,小妹还有我一起回老家祭祖。
因为早上起得早,我上车没多久就睡着,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乡下了,我睁开惺忪的眼睛透过车窗往外看,外面到处绿油油的,还有很多小野花,五颜六色的,真是好看。
我们到家门口的时候,门前站着许多人,原来是伯伯和哥哥们早来了,在门口等我们呢,我们下了车,他们接了过来,然后大家蜂拥般的进了院子,来到屋里,顿时屋里欢声笑语。
第二天,我还没有起床,就听到外面热闹极了,我赶紧穿上衣服,跑了出去,原来大家都起床了,在准备祭祖的事,爸爸伯伯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放在桌子上,还有一个很大香炉,爸爸伯伯上了香,行了礼,然后还让我们小孩子来行礼。后来我们大家爸爸伯伯姑姑很多人一起去山上踏青。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我们几个小孩就一边走,一边追蝴蝶或者去摘野花,快乐极了。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七
清明节那天,爸爸很早就把我叫起来了,因为我们要去上坟。拿了工具,我们上山了,爸爸看见祖先的坟上长满许多杂草,于是,用柴刀把它们都清理掉了,像修房子似的。在下山路上,我看见一株株春笋从地下冒出来,看着看着,我实在忍不住,叫爸爸挖一株回家尝尝鲜。
到了山脚,我看见妈妈在挖野菜,就跑过去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有用吗?”妈妈说:“这是艾叶,可以用它做你爱吃的艾糕。”我仔细看了一下闸,艾叶叶子尖尖的,正面绿绿的,可是背面却是灰白色的,真奇怪的植物。我也帮忙挖艾叶,妈妈还答应回绍兴叫我做艾糕。
到了田间,我又看见爷爷在种毛豆,他先用锄头在地里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几颗毛豆种子,再填平,我也学着种了几颗。爷爷说:“等到夏天,你放暑假回来,就可以吃了。”
这个清明节我的收获很大,我好开心!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八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四月,小雨霏霏,芳菲尽了,送来了那勾起人们丝丝回忆的清明。
自古以来,清明便一直是人们的心灵寄托,点缀着人们的思想,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清明,便因此不平凡。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清明都要去家乡的祖祠前扫墓,带着金银元宝和一叠叠纸钱,捧着一束无暇的鲜花,更怀着一份庄严,营造一份肃穆。风在泥泞的路上方吹着,呼呼作响,好像是在吟唱一首凄美的哀歌。
来到祖祠前,便有人来把它们打扫干净,把灰尘轻轻擦去,把枯叶慢慢扫走。接着便是点蜡烛,烧香。小时候,我对这些礼仪不大懂,但仍在这庄严的祖祠前学别人一样,拿出三支香,点上,插下去,一年一年下来,我便也渐渐懂了。随后即是烧纸钱、烧元宝,随着火腾空而起,空气便热了几分,心也热了几分。
每年的清明都是如此,形式上不禁有几分单调,但尊敬之心永存,纸钱燃烧时那升腾的烟雾中,总会有亲人的笑脸,那烈火燃烧的声音,告诉我们,他们没有离去,他们的精神与我们尊敬的心一样永远存在!
但是,现在的清明,多少有点奢华,少了些庄严与尊敬,今年烧钱的火,又比昨年旺了;今年的人,好像又少了;今年的场面,好像又嘈杂了。在这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保持纯真无暇的心呢?扫墓,不是用最多的纸钱,最多的蜡烛来表达尊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最纯洁高尚的心灵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才是清明几千年的真正意义。
清明祭故人实用篇九
杨柳飘飞的三月,生机盎然,处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在其中也能够深受感染,心旷神怡,安然自得。可是,他却是个例外,自中了进士后,一直在地方的官署中当幕僚。真是枉费了他的才华,空怀了一腔报国热血。
战争,让原来了强盛无比的国家,千疮百孔,让原本安逸的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让他对自己的仕途也越来越渺茫。现在,国家似欲中兴无望了,内忧外患,他忧心如梦,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可他却空有此想法,因为他没有那个权利,只凭他现在的位置,如何能做到?
恰值春暖花开,没有了早些时候的寒意。他,今日闲来无事,拿起书,有放下了。此时此刻,他想出去走走,去看外面的景象。其实,他早想出去看看了,因为害怕见到“城春草木深”而没有去。今天,他终于决定外出了。
外面的景象,没有他想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而是处处是和谐。大地早已换成了绿装,树木也已是新枝渐展。
一阵风吹来,让他的眼睛睁不开了。同时,他也轻轻的咳嗽了几下。他在心里奇怪:怎么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烟味,难道是前方着火了。他抬眼望去,只见一片若大的柳树林。其中,柳絮纷飞,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一缕青烟飘入了他的视野,他顺着青烟去寻找根源。恍然,他看到了在柳林深处有许多人在烧纸。烟雾缭绕,随着风袅袅升空,留下若有若无的恒基。他在心中一惊:难道今天是清明?随后,他又释然了,慢慢地,向柳林深处走去。他静静地从那些人身旁走过,悄无声息,留下的足迹,很快被飘下的柳絮填平。
一声轻响,让路上过往的行人有些慌了神。不久,天空中飘起了小雨。此刻,他已走到了柳树林的尽头,而出现在他眼前的又是一片杏树林。杏花姹紫嫣红,林中落英缤纷,地上落了厚厚的一片杏花瓣。看到那些已落或正在凋零的花儿,他不免有些感伤。
他没有像其他行人那样有些不知所措,他的嘴角向上微微动了动,算是在笑吧。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 纷,他的衣衫很快被打湿了。他回头向柳林深处望去,那些在悼念的人并没有因为细雨而去躲开,他们依旧在哪儿悼念逝去的亲人。看到这,他的心里不免多了份感慨。他的嘴动了动,似乎想说些什么,而后又打住了。
此刻,他的衣衫尽湿,感到了些寒意。他想如果现在能在酒店了吃两碗酒就好了,可这儿没有啊。尽管有些失望,他还是迈动着步子往前走去。他不想把这清闲的时光给浪费,更何况还有如此良景。也许是战争吧,也许是战争让此处如此冷清吧。不过和这的景致很协调,是战争造就了这份冷清,还是周围的景物显得冷清?他在心里想到。
远处,传来,传来很美妙的牧笛声。他看去,是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着牧笛,任由雨水冲打着那幼小的脊梁。落花在空中随着笛声起舞,雨水好像也被感染了,有节奏的跳动着。在他耳中,那牧童的笛声很清脆悠长。
他站在不远处的雨中,静静的听着。他的眼中渐渐的闪现出泪光,是感动,还是感伤?他自己也不知道。牧笛声停了下来,他有些不解。他看向牧童,此刻牧童也在看着他。显然,牧童是由于看到他后才停下来的。他向牧童走去,脸上带着歉意。
他微笑着来到牧童前,向牧童道了歉。
牧童只是摇了摇头,并没有说话。
他没有丝毫的怒意,脸上的微笑更加的深了。又向牧童问哪里有酒家。牧童用诧异的眼光看了看他,随后又向杏花林深处的村庄指去。之后,牧笛声又响了起来,依旧是那样的清脆悠长。
他向杏花林深处的村庄走去。刚到村口,酒香便飘了过去,让人一阵的沉醉。
他到了酒家,向小二要了一壶酒,两个小菜,便靠着窗口坐了下来,酒菜很快便送上来了。他边喝酒,边向外面看去,似有所感,嘴角又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尔后又忍住了。
他在那儿慢慢地品尝这酒,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他也慢慢的醉了。突然,他双眼一亮,刚才的醉意全无。大声道:小二,拿笔墨来。小二不敢怠慢,因为看到他醉了,和一个醉的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这种人,他见多了。一会,便把笔墨送了上去。只见他拂了拂衣袖,自己坐在那儿磨起了墨。动作越来越慢,似乎在和砚台交流着,过了好长时间,他慢慢站起身来,拿笔在靠近的墙上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