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十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课件上的两个长度面积大小图,并判断是否相等。再让学生用尺子在课本上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 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2.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也就是测量单位。
3.学生阅读教材,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它们的一些常用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
4.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换算关系。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5.小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尺,认识几个单位1m 1dm 1mm 有多长
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
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二、长度的测量
1.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实验室中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出示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板,并让学生观察,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2)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4.现在请各组同学分别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长度a/cm 宽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各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依据同学们的测量和记录,每个小组的读数都一样吗?你自己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时间的测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那么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师:对照使用说明书,观察桌上的停表,学会使用停表。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停表测量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作好记录。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互相交流。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人体尺”,那么能否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能否用这个“生物钟”再来估测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四、误差
1.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2.误差、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3.产生、减小误差的方法。
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外,人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可以用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或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尺”去测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为了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要经常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制作的“人体尺”等,看它的长度改变了没有。
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仅凭自身能测出真实物体的长度,体现了学以致用,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长度的特殊测量
辅助测量法、化曲为直法、等量替代法、累积法、滚轮法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二
(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1)某人身高18.2 (2)物理课本宽18.23 (3)写字台高63.6 (4)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 (5)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
(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5m的软尺
c、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645.5px b、25.82 dm c、25.81m d、645.4px(6)、单位换算:(1)0.28km= m= cm (2)83μm= nm= m
(3)720s= min= h (4)36min= h= s
(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375px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8)、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是对鞋长的另一种记法,王强穿42号的鞋恰 好合适,则王强的脚长可能是( )a、650px b、1050px c、550px d、525p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公式v=
2.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其中的一些数据呢?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 、、、、、、
32.单位的换算:1km=10m 1m= dm= cm= mm 1mm= µm
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长度的测量
a.使用前, ;
b.读数时视线 ;
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 和 。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 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
(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
(3)课桌的高度8 ;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
3.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物体的
长度为 cm。
4.测一测
a. 物理课本的长 、宽 、厚度 ; b. 手指甲的宽约 cm
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 d.你的课桌高 、长 、宽
5.讨论交流
(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
(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
(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
(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6.特殊的测量法(见后面)
练习:在地图上找到京广铁路线测量其长度,怎样测?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四
3.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长度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4.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
c.学生书桌高约200c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5.小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玻璃杯的质量约为5kg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 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s
d.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6.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2m~1.5m之间 b.l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在0.5kg~1.0kg之间
c.汽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在100km/h~150km/h之间
d.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在1.1m/s~1.3m/s之间
7.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眨眼一次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8.用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3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b. 减小由于刻度不精确而造成的误差
c. 减小由于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而产生的误差
d. 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五
三、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现代有钟表、秒表等。
2.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 、、1h= min= s 15min21s= s 1h18min= min 75min= h
一列火车从北京今天17:45出发,明天8:45到达汉口途中走了 h
3.秒表的使用方法
停表的使用与读数:停表能方便地启动和停止,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时间
间隔。因此,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作为计时工具。停表分为机
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类。机械停表的准确值可达0.1秒,电子停表的准
确值可以达到0.01秒。电子停表一般为数显式,可直接读数。机械停
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大盘与小盘:
小盘:小盘每圈代表15分钟。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10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1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6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机械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四.误差
1.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2.减小误差的方法:a. 选用更准确的测量工具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改进试验方法
附: 特殊的测量法
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练习
一.选择题
1. 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2.图2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c. 1 mm、8.30 cm d. 1 mm、2.80 c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例题】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
a.眼睛迅速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
d.人心脏跳动一次
【解析】
a、正常情况下,1s时间眼睛可以眨3~5次,一次需要的时间在0.3s左右;
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20~30次,一次的间隔时间在3s左右;
c、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5s左右.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
【师】这个是生活常识题,所以要将这题的结论简单记忆一下。
【例题】①如图1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②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分析】
图1中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图2中根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2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图1中,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由图2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87.5px-25px=62.5px.
故答案为:①337.5;②1mm;2.5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七
1、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科学》新课程初中第一册第一章安排了四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学,并顺理成章地对四个基本测量工具作了介绍。测量是《科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测量工具又是《科学》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结晶,让学生科学地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是教材赋予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第四节《温度的测量》,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集温度概念的初步认识、温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场合使用的温度计的介绍于一体,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一步掌握常用温度计的使用,学会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对照教材中四项基本测量内容,可发现有所侧重。如果说“使用天平”强调了操作步骤,那么“使用液体温度计”则在制作原理、基本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关注。因此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结构(包括刻度)的剖析,是本节的探索目标,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分析及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节“长度的测量”的学习,已经知道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长度测量值和体积测量值的一般读法,这对温度值的读取有利,可以也应该作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长度测量的起始值;作为温度计,学生在小学常识课及其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所触及,但常用温度计的零刻度线却不是起始值而是个相对值,这对学生的认识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在这节课前,要求学生:1﹒上课自带一支体温计;2﹒观察家里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发现并准备提出一些有关结构的问题。
三、教学思路:
1. 通过情景的再创设,在对物体温度的“感觉”中,让学生自行发现凭感觉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判断有时是不可靠的,从而有了对温度计的迫切需求,自然地进入新课。
2. 从学生现在的需求联想到人们早期的需求,出示并介绍温度计发展史中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从简叙其测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误差大、不方便,引出今日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同时为温度计的发展埋下逻辑之伏笔——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产生更多种、更新颖的专用温度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价值观。
3. 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温度计再作最近距离的观察,去自主发现、提出、交流有关温度计结构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 最后通过使用温度计及有关使用温度计的问题的练习、讨论,让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四、教学目的:
1. 知道温度的高低是表示物体实际的冷热程度。
2. 通过体验,能知道准确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
3. 能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及其刻度方法,了解常见液体温度计的种类,学会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4. 了解一些其他温度计。
5. 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科学探究”的教学打好前站。
6.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探索自然科学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一) 引入:让学生体验对物体(水)冷热程度的感觉并说出感触。
第一步:请一个同学蒙上双眼,同时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浸入靠得很近的两杯冷水(10℃左右)和热水(50℃左右)中1分钟左右。
教师:请该同学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冷水,右边是热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二步:将两杯水混合成温水倒入第三只杯中,再叫蒙眼同学用左、右手的食指浸入这杯水中。(要让这位同学以为仍然是分别浸在两杯水中)
教师:请该同学再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冷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三步:去掉学生的蒙眼布。
教师:请你看一下两只手指浸在哪?
学生:(一看两只
手指浸在同一杯水中) ……
教师:就此请说一下感触。
学生: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要准确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 新课:温度的测量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世界上第一只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出示: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模型。
演示:让学生手摸温度计玻璃泡,观察管内小液柱的表现。
可见:随着玻璃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小液柱被受热膨胀的气体压低了,温度越高,管内小液柱下降得越多。
表明: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缺点:受气压影响误差较大,使用不方便。
3. 常用温度计——液体温度计:
⑴ 猜想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教师:让学生观察、小心触摸液体温度计玻璃泡(每二名学生一支常用温度计 + 自带一支体温计),启发学生猜想出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学生:动手操作,看到温度计里面都装有液体,触摸时液柱上升,脱开手后液柱又回落。
播放:温度计内液体柱随热胀冷缩升高、下落的动画。
学生:猜想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随即指出)液体温度计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的发展。
⑵ 观察液体温度计结构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分四部分。
学生:(找出)
① 玻璃泡——盛装液体;
② 玻璃管——给液体发生热胀冷缩提供的并显示的场所;
③ 液 体——达到跟被测物体相同的温度,并发生热胀冷缩作用;
④ 刻 度——根据液体柱液面的位置,显示出温度的读数。
⑶ 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各组成部分,提出有关结构的多个问题,并尝试作出通俗解答。
问题举例:
① 为什么玻璃泡的壁很薄?
解答:便于泡内液体跟泡外被测物体传热,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温度相等。
其余问题(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提出):
② 为什么玻璃泡的体积较大?
解答:可让泡内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量较大些,使玻璃管内的液体柱伸缩比较明显。 ③ 为什么体温计玻璃泡的体积比常见温度计的玻璃泡体积还要大。
解答:因为体温计的读数要求更精确,玻璃管内液体柱的伸缩就需要更明显,玻璃泡内
的液体体积也就设计得更大了。
④ 为什么玻璃泡内的液体有不同种类?如有的是水银,有的是酒精,有的是煤油?
解答:因为不同的液体,其本身的性质不同,水银在零下39摄氏度就“冻”住了,357摄氏度才沸腾,因此,水银温度计在低温环境中不适用,但温度稍高的环境适用;酒精在78摄氏度就“沸腾”了,但凝固点在零下114摄氏度,因此,酒精温度计在高温环境中不适用,但低温的环境适用;同样,煤油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大约为零下30摄氏度到150摄氏度。
⑤ 为什么装液体的泡所选材料是玻璃?
解答:因为玻璃的热胀冷缩比较不明显,引起的测量误差比较小。
⑥ 为什么玻璃管的内径比较细?
解答: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般也不太大,因此,一方面通过增大玻璃泡体积来增大液体体积,使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量较大些,玻璃管内液体柱的伸缩比较明显些;另一方面,玻璃管的内径做得比较细,可以让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不太大的体积变化量,在玻璃管内产生更为明显的液柱伸缩,在这双重作用下,就可使温度数值的刻度更方便、更精确。体温计的内径更细,起的更是这种作用。
⑦ 为什么有的温度计玻璃柱的前面呈三角形的圆弧状?
解答:呈三角形圆弧状的玻璃柱能起放大作用,使玻璃管内细细的液体柱看起来变粗,读数更方便,体温计尤其如此。
⑧ 为什么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解答:这是由于温度计中的液体在热胀冷缩时产生的体积变化是均匀的及其玻璃管的内径是均匀的缘故。
⑨ 为什么有的温度计有两套读数(摄氏和华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关于物体温度值的标定方式,历史上有好几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用得最多的是摄氏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是:零摄氏度等于32华氏度, 几摄氏度 = (几×1.8 + 32 )华氏度。
⑩ 为什么常见温度计有零下刻度?
解答:因为零摄氏度是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标准规定的,自然界还普遍存在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的温度,所以常见温度计有零下刻度。
怎样知道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解答:温度计标出的最低刻度值到最高刻度值之间的温度就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体温计中的一个细弯管起什么作用?
解答:当体温计测温完毕离开身体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就冷却收缩,细弯管处的水银就被拉断,刻度处的水银柱就被保留在原处,这样,体温的数值也被保留而可方便地读出了。
⑷ 解释常用温度计“刻度”的有关规定:⑸
① “摄氏温标”的提出者:瑞典人摄尔修斯。
② 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温度的国际单位:开尔文,用“k”表示。
③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即“0℃”。
④ 把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即“100℃”。
⑤ 把“0℃”到“100℃”之间等分,每一等分即最小刻度为“1℃”。
⑥ “0℃”以下和“100℃”以上等距延伸刻度。
⑦ “0℃”及以上的温度,直接
读多少摄氏度;“0℃”以下的温度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或负多少摄氏度。
⑧ 有刻度的区间即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⑨ 常用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1℃”,体温计的最小刻度为“0.1 ℃”。
4. 正确使用温度计:
⑴ 测温的原理:让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跟被测物体的温度相等,则玻璃泡中的液体的温度就是被测物体的温度。
⑵ 测温的规范:
① 测温前,要估计被测物的温度,以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绝对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以免损坏温度计;
②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即玻璃泡为被测物体所包围且测量温度的时间足够长),而不能跟其他物体相接触;
③ 读数时,液柱表面的位置应不再变化(表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已经完成了,即玻璃泡内液体跟被测物体的温度已经相等了,);
④ 读数时,玻璃泡一般不能脱离被测物体(体温计有特殊构造除外);
⑤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相垂直,与液面相平。
⑶ 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① 体温计;
② 家庭气温计;
③ 实验用温度计。
⑷ 体温计的使用:
① 测温范围小:35℃~42℃;
② 精确度高:每小格为0﹒1℃;
③ 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用力下甩;
④ 体温计读数练习。
⑸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范围:
① 水银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温暖地区测气温;
② 酒精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严寒地区测气温;
③ 煤油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一般地区测气温;
④ 体 温 计:适用于实验室及测体温。
5. 介绍其他温度计:(又通称无液温度计)
⑴ 某些物体的温度
⑵ 固体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
⑶ 辐射温度计:可见光辐射温度计、红外线辐射温度计、……
⑷ 光谱分析测温仪。
6. 小结(以练习反馈的形式完成)。
7. 练习:(另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九
第二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长度单位中不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是( )
a、km b、m c、cm d、尺
2、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1dm的是( )
a、乒乓球的直径 b、成人拳头的宽度
c、火柴盒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3、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4、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5、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
a、25.44cm b、25.45cm c、25.46cm d、25. 47cm
二、填空题
7、时间单位中,比秒大的常用单位有天(d)、年(y),则1d= s 。
8、现有10m、2m、1cm、1mm、300nm几个长度,请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完成下列填空:壹角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于 ,小手指的宽度最接近于 ,教室门的高度最接近于 ,sars病毒的大小最接近于 。
9、把下面的测量结果与对应的测量工具用线连起来。
10、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则准确值是___ 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cm。
11、测量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2-3所示的方法,
转动球体的某一方向在毫米刻度尺上,则此时球的直径应取___ ___cm。
三、分析与思考
12、请写出用刻度尺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度的方法以及如何计算出铁路实际距离。(辅助器材不限)
13、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自行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45cm。那么“26”型号车轮的直径是 m,周长是 m,此自行车绕操场跑道骑一圈,车轮转过100圈,跑道的长是 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十一
一、国际单位制(简单了解)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二、长度单位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 m dm cm mm μm nm
2.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或者螺旋测微器(使用方法,初中阶段不作重点)
3.刻度尺的使用:
①观察:左看零刻线、右看量程、中间看分度值(刻度尺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
②放(紧贴);厚的物体要竖放
③读数:要进行估读(重点)
4.关于刻度尺的估读
估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也就是分度值为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
比如 29.12cm “1”为倒数第二位 代表的是1mm 所用测量此结果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15cm或者2.14cm或者2.16cm(最后一位为估读出来的)
1.15cm(4.15cm是错误的,注意零刻线的位置)
a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读数为2.20cm
b刻度尺分度值为2mm(或者0.2cm) 读数为2.20cm
三、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基本单位为s(秒)
h(小时) min(分钟) s(秒)
2.时间的测量工具
秒表、停表 (不需要进行估读)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差别,误差不可避免
错误:由于粗心或者错误的测量方法造成,错误可以避免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
③改进测量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十二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要测量就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作为时间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单位换算:
有了统一的单位就好进行测量了。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说说教室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2-1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0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0页信息窗。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 、时间的测量:
(1)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结论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从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结论是_______。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十三
1、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初二物理时间的测量应用题及答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流程】
师:一天小东和小明比谁家离学校近。放学后他们各自回家,一边走一边数步子,小东走了452步,小明只走了448步,小明家离学校近吗?
师:这种比较法是不准确的。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个物体几长,这也是不准确的。
师:如何准确地进行测量呢?我们通过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来详细的了解下。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比如说,买多长的电线,赶集时,买几尺的布,同学跳橡皮筋,去商店也说买多长的橡皮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测量。
师:大家看一看课本上想想议。帽檐直径ab和帽子高度哪个更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更大?
请一位同学看看表,自己闭上眼睛,估计30秒再睁开,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总是可靠的吗?
根据感觉来估测一个物体的大小并不准确。
师:要对物体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师: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
(板书:1.长度的测量:)
师:要科学地测量长度,就需要给长度定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丈、尺、英尺、英寸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了解的长度的单位,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如果你用这个单位,我用这个单位,用产单位不一样,那么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为了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
师:我们简单了解下生活在一些物体的长度。看课本第22页。
原子的半径 人头发的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 地球的半径
(让学生做几个单位换算练习)
例1.单位换算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0.05km=______m=________cm
例2.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5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师:某同学多高,干电池长度是多少,都可以用测量工具测量出来。
师: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板书: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师: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使用前要怎样?使用中要怎样?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或者通过伴你学上的一些错误测量方法来反证正确的测量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在小黑板上画一个刻度尺的图)见新教材全解21页。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师:在本节课本上还介绍了时间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师:同学们通过看课本了解一下时间测量的相关知识。
①单位:秒(s)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②测量工具: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