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篇一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两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
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如:
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对话平台
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2、中国寓言网: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篇二
9 寓言两则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瞿泽君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篇三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如:(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cuàn)跟“窜(chuàn)”、“锄(ch)”跟“助(zh)”读音的区别。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写字指导。(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的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揠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读第二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篇四
30 寓言四则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 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三、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四、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两则原文 寓言二则寓言篇五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5册 寓言二则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 初次接触,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学目标
⑴、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⑶、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 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 (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 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 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 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 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 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 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 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 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课堂练习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本资源
9.作业安排
1、 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11. 自我问答
怎样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实验后,认为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课文中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这一节语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师在教你们学,现在让你们教老师学,行吗?”刚开始,班级里一片寂静,谁知过了一会儿,在同学们的互相疑问转为肯定的眼神中,在个别大胆的孩子的带头下,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我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寓言二则》,然后同学们委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题目,那一笔一画,极其认真,还真有老师的架势呢!我趁热打铁,“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同学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我接着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有的还组织表演,看来学生真是花费了心思,花样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