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后感50字(八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一
《鸿门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具体矛盾:刘、项因争夺关中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然而刘邦支竭智逞才,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跨出了一大步。而事后,项羽却泰然自若。为什么一场预料着将要发生巨大变数的暗伏,会如此出人意料地在平静中落幕?
这,也许就与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有关,刘邦善于用人,把向他告密的项伯很快就笼络成自己的人,而项羽却自大轻敌,轻率地对待向自己告密的人。刘邦能言善辩,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以满足其自大的心理。另外加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我们不得不否认这些因素就是导致项羽悲剧的发生。
然而,性格的差异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毕竟,当时项羽与刘邦的经历和年龄上都存在差异。也许,还要加上个人的志向与认清自我的能力。
据说,有一次,秦始皇出游,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壮观。当项羽看到此况时,“彼可取而代也”脱口而出。而刘邦却感叹一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许,这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吧。
试想,假若项羽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那谁又能肯定地说项羽就得到了天下呢?即使他得到了,那又能是多久的君王呢?凭他的性格、为人,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失去天下?
不管怎么样,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只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了!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二
汉武帝时司马迁挥毫泼墨,精心点染鸿门盛宴。惟妙惟肖再现化干戈为玉帛的微雨,清疑云反战场的金星,呈历史说事实的歌舞。扑朔迷离,再三流连。沛公曾经一介平民,项羽则富英雄气概,却为何扭转乾坤?予就此掩卷长思:区区介子何以称帝?
志存高远,智取人心
《史记》记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智不在小”,范增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古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沛公志不在小,深谋远虑,因而智取人心。以之为称帝之途,何尝不可?实属当然!
民心所背失天下之史古今皆有之。予又忆起当年幽王昏庸,贪图美色,为博宠姬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愚戏诸侯,驱其长关直入失望而归。自此失民心!待敌实攻,无一人救驾,王亡姬惨。真是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戏剧性的结局暗蕴讽刺!可见有志才有心,而沛公运用恰如其分,知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史记》记载:“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杀戮叛者之余,前还重用张良与樊哙,对之言听计从。而后鲜明对比分层设色:项羽又何为之?置聪颖忠诚亚夫而毋用,偏任变节不忠项伯而为之!不禁引人深思,差异于此矣!
予再忆起枭雄曹操患头疼,而用神医华佗以治之。华佗曰要开头颅可治,欲为之手术。奈何曹操生性多疑,不懂医术的他以为取命而亡,心生忧虑,一日持剑杀之。后头痛欲裂,反反复复,卒陨。天下医者父母心,况华佗医术精湛高明众所周之,又何以谓之不信任?拿命开玩笑,只因多疑?不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乃王道之重也,怎说不是?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史记》记载:“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且“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把“三思而后行”之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项羽则冲动自负又优犹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成王称帝者心中应有一把刀一片刃,性情谋略应如弓一般能屈能伸,伸缩自如,否则宛若琴上紧绷的弦,一弹便断,奏不出清音伴浅唱盘恒于花开盛世!
予脑海潜游旋绕勾践一代国王,失国不忘耻辱,卧薪尝胆,终不负重望,灭敌复国,光宗耀祖;焚高生前鲜为人知,他默默无闻,凭胸中一腔热血,躬身于《向日葵》,绽放出生命的绚烂,终为人所知;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幼写作,前有书成却未出版,后著有《飘》名声大操,轰动于世。当今社会志存高远者不乏,忍辱负重者又何其多!难道就此放弃?逞得一时,利于一刻,结于一隅皆不可取也。可取者,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此亦为王道乎!
众人以为沛公不及项羽,不应称帝,而予不以为然。从鸿门一宴便可洞悉:沛公足以称帝。为帝者,无论平民百姓;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此谓予心中所仰的哈姆莱特:沛公足以称帝!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三
顺利解决一部国产影片鸿门宴。
我只是个小女生,于是所以的勾心斗角全部忽略,然而主题也因此突显出来:信任与爱。被信任的人爱真好。我不是感情绝缘体,也很容易被touch,也许有的时候再open一点会nicer(抱歉,完全是被别人带的)
回到主题,鸿门宴是男人的争霸,所以柔情才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亦菲更楚楚动人一些,西楚霸王和虞姬的感动在此彰显。所以男人们,找一个信任的爱人,做到不离不弃是一件难事么?我怀疑。从来就没有什么非爱不可,非你不嫁,我选择的是适合的人,能让自己内心舒服的人,而非荣华富贵却隔着一层纱的虚情。我任性,总是按我的思维,因此我还会主动。我没耐性,所以不爱的请远离,想爱的不多深思。
爱吾之所愿,做吾之所信,足够了。
西楚霸王争天下,不料陷入温柔乡。温柔一曲平私心,忠魂难得返故乡。
依旧月流离,依旧楚歌声。恰如青石向晚,跫音笃笃,露寒星疏,忧思弥布。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四
比武招亲才结束,小王爷就派人下贴相请,看来是迫不及待要动手了。
他这样胆大妄为,哪里有杨铁心的侠义之风,分明就是完颜烈的翻版。
完颜烈当初就是如此,对包惜弱见色起意,然后灭了人家满门。
是狼子野心,也是狼性作风。没想到杨康倒是学了个十足十,这个儿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亲儿子也不外如是。
原文是――玉阳子王处一收下完颜康送来的果点,问明穆易所住的店房,走了进去,只见穆易脸如白纸,躺在床上,他女儿坐在床沿上不住垂泪。两人见王处一和郭靖入来,同时叫了一声,一个站起,一个在床上坐起身来。
王处一看穆易双手的伤痕时,只见每只手背五个指孔,深可见骨,犹如被兵刃所伤,两只手肿得高高的,上面已搽了金创药,只怕腐烂,却是不敢包扎。王处一大惑不解,心想:“看这完颜康武术招数,必是丘师哥所传,但我全真派中,那有这种阴毒狠辣的伤人手法,其中必有蹊跷。”转头问那姑娘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姑娘低声道:“我叫穆念慈。”王处一道:“令尊的伤势不轻,须得好好调治。”从怀中取出两锭银子,放在桌上,说道:“明日我再来瞧你们。”不待穆易和穆念慈相谢,拉了郭靖走出客店,只见四名锦衣亲随又迎了上来,请了安后说道:“小主在府中专诚相候,请道爷和郭爷这就过去。”王处一点了点头。郭靖道:“道长,你等我一忽儿。”奔入店房,揭开完颜康送来的果盒盖子,拣了四块点心,用手帕包好了放在怀内,又再奔出,随著四名亲随,和王处一迳到王府。
来到府前,郭靖抬头一望,只见大门前两根旗杆高耸入云,两头威武狰狞玉石狮子,盘坐在朱红的大门两旁,一排白玉阶石,直通到前厅,派势豪雄之极。大门正中写著「赵王府”三个金字。
郭靖知道赵王就是大金国的六太子完颜烈,不由得心头一震:“难道那小王爷就是完颜烈的儿子?完颜烈认得我的相貌,在这里相见,大事要糟。”正自犹疑,忽然鼓乐声喧,小王爷完颜康头戴束发金冠,身披红袍,腰围玉带,已抢步出来相迎。
王处一见了他这副富贵打扮,眉头微微一皱,也不言语,随著他走进厅堂。完颜康请王处一在上首坐了,说道:“道长和郭兄光降,真是三生有幸。”王处一见他既不跪下磕拜,又不叫他师叔,更是心头有气,问道:“你跟你师父学了几年武艺?”完颜康笑道:“晚辈懂什么武艺?只跟师父练了两年,三脚猫的玩意真叫道长和郭兄笑话。”王处一哼了一声,道:“全真派的功夫虽然不高,可还不是三脚猫。你师父日内就到,你知道么?”
完颜康道:“我师父就在这里,道长可要见么?”王处一大出意外,忙道:“在那里?”完颜康手掌轻轻拍两下,对亲随道:“摆席!”众亲随传呼出去。完颜康陪著王郭两人向花厅走去。
一路穿回廊,绕画楼,走了好长一程子路。郭靖那里见过王府中这种豪贵的气派,只看得眼花缭乱,又记挂著若是见到完颜烈如何应付,颇有点心神不定,来到花厅只见厅中高高矮矮,有六七个人候在那里,其中一人头上有三瘤坟起,正是三头蛟侯通海,向著郭靖怒目而视。
郭靖微微一惊,但想有王处一伴在身边,谅他不敢对自己怎样。
完颜康满面堆欢,向王处一道:“道长,这几位久慕您的威名,都想见见。”他指著彭连虎道:“这位彭寨主,两位已经见过啦。”两人互相行了一礼。完颜康伸手向一个红颜白发的老头一张,道:“这位是长白山参仙梁子翁梁老前辈。”王处一一凛:“怎么这老怪竟在这里?”梁子翁拱拱手道:“能见到铁脚仙王真人,老夫这次进关来可说不虚此行了。这位是西藏密宗的大手印灵智上人,咱们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西南,万里迢迢的,真可说是前生有缘了。”这个参仙老怪梁子翁竟是十分的健谈。王处一向灵智上人稽首为礼,那藏僧双手合什相答。忽听一人嘶哑著嗓子说道:“原来江南七怪有全真派撑腰,所以才这样横行无忌。”
王处一打量那人,只见他一个油光光的秃头,顶上没半根头发,双目布满红丝眼珠突出,看了这副异相,心中斗然想起,说道:“阁下可是鬼门龙王沙老前辈么?”那人怒道:“正是,原来你还知道我。”王处一心想:“咱们河水不犯井水,不知那里得罪他了?”当下温颜答道:“沙老前辈的大名,贫道向来仰慕得紧。”
那鬼门龙王名叫沙通天,武功可比师弟侯通海高得很多,只因他性子暴燥,传授武艺时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所以一身深湛的武功,四个弟子竟是学不到他之十之二三。黄河四鬼在蒙古一战,折在郭靖手里,沙通天得知讯息后暴跳如雷,拳打足踢,将四人狠狠的责罚了一顿,命师弟三头蛟侯通海去将郭靖擒来,那知又遭了黄蓉的戏弄。他越想越气,顾不得在众人之间失礼,突然伸手就往郭靖胸口抓来。郭靖倒退一步,王处一举起袍袖,挡在他的身前。
王处一与郭靖才见了穆易父女,小王爷这边就又来催邀,摆明了是有诡计。
真的有诚意,亲下聘礼不就行了。
真要应允这个门亲事,何必打了半天呢?
看来是要换一个场地继续打架,如果到了赵王府,岂不是他们的主场?
那是有理也说不清。
看来哪里是热情相邀,分明是鸿门宴。
沙通天率先发难,打架就对了,本来请他们来,就是瓮中捉鳖。
彭连虎、梁子翁、灵智上人、沙通天、侯通海,这五个人一起上的话,王处一不一定吃得消。
又是凶多吉少的节奏,郭靖这时候武功不高,麻烦倒是挺多的。好,明天继续!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五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的诗文名句。鸿门宴上,楚霸王未听范增之语,却被项伯一言蛊惑:“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而轻易地放跑刘邦,给其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败于不肯纳谏”是为霸王失败的主要原因。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在霸王身上恰如其分。一直以来,世人对其褒少贬多:自矜攻伐、胸无城府、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似乎每个缺点都是不可饶恕的致命错误。
曾几何时,年轻气盛的他,出世反秦,敢为天下先。逐鹿中原,他拔剑向殷、营救赵歇,取代上将;面对强敌,他一马当先,奋勇向前,巨鹿败秦;后身陷垓下,四面楚歌,他宁愿自刎,亦不肯过江,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佳话。
一个敢爱敢恨、敢喜敢怒的项羽;一个胸无城府,重情重义的项羽;一个令人敬佩,又让人唏嘘不已的项羽。一部《鸿门宴》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
自矜攻伐,亦勇敢自信。不错,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按约“先破秦入咸阳王者之”。试想,若无项羽率三十万大军于巨鹿与秦军鏖战,刘邦何以能凭三万之众,从豫陕轻取秦都?论功行赏,入住咸阳者,霸王当之无愧也。然而,正是这自矜攻伐,小觑刘邦,不纳谏言,放其归山,使其丢了江山,也害了身家性命。胸无城府,亦坦荡真实。曹无伤告密,本为线人,应加保护,面对老奸巨猾的刘邦不经意之间的探询,其不会虚与委蛇,竟然和盘托出。此等真实,实乃政治上的幼稚,且害人害己!读至此处,我倒觉得项羽坦坦荡荡,昭如明日,心无忧戚。若其得知曹无伤的下场,一定为己所为捶胸顿足!优柔寡断,亦有情有义。范增数目不动,是其念刘为故交;樊哙闯帐不杀,是其重他为英雄;项伯告密不怪,是见其讲义气。这不动、不杀、不怪,既是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所致,也是其有勇无谋的证明,更遑论深谋远虑?然而,也正是这不动、不杀、不怪,比之于刘邦,无意间更显示其仁义宽厚的一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言犹在耳。曾几何时,他是何等的英雄!少时,见秦王仪仗,即发下宏愿:“彼可取而代也!”曾几何时,他是何等的悲壮!穷途末路时,潇洒认命,拔剑自刎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是人杰,死为鬼雄,胜则英雄,败亦枭雄。他无怨无悔无愧,认情认命认输,有大丈夫气概,也有少年英雄气。司马迁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掩卷沉思……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六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七
一、书名《鸿门宴的历史疑点》(郭灿金)、《说不尽的鸿门宴》(刘玉琪)
二、摘抄
1、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2、尽信史不如无史。
3、历史有多重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谁是谁非,也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探究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4、我们的双眼往往容易为历史的表象所蒙蔽,而重回现场通过细枝末节排查可能的历史线索,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三、读书有感
初识项羽,是小学作文书中隐约看到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后来爱上了看小说,于是知道了他和虞姬各种版本的风流韵事,我想,这是一个柔情如许的男子。尔后,继续在书中徜徉,渐渐知道了霸王举鼎、“力拔山兮气盖世”、“彼可取而代也”原来,柔情之外是热血铁骨,铮铮男儿骨,铿锵将士行。
经常听到人们说起鸿门宴,但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想到的是,一学《鸿门宴》,项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轰然倒塌――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毫无头脑,那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意气风发、装置柔情的楚霸王吗?
玄色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总是任人涂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可以接受后人称他为失败英雄,却不想认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会如此白目,不听谋士所言,一意孤行、轻视对手、妇人之仁。
我陷入了如此巨大的迷惘中,到底要如何才能挣脱那张巨网?
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马迁写史,采旧闻、博览群书、涉猎颇多。有学者认为《史记》中的《鸿门宴》这部分是据陆贾的《楚汉春秋》所写,而陆贾“客从高祖定天下”,那么他的作品不可能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抹掉小姑娘脸上的层层浓妆,《鸿门宴》还有另一种可能,项羽也许没有那么不堪?
鸿门宴读后感50字篇八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常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 篇章。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1)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
(2)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3)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