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拔罐的操作手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图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拔罐的操作手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图篇一
安全操作规程总结
推荐度:
叉车安全操作规程
推荐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推荐度:
租房合同注意事项
推荐度:
装修合同注意事项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放水,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分钟方可离开。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拔。
(3)拔罐时应根据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以及关节无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 到皮肤上发生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而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棉球经过罐口时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 肤。贴棉法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而烫伤皮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确,以免撞翻燃 烧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动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5)拔罐时的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6)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7)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落。
(8)在使用针罐时,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肌肉收缩,加之罐底部的撞压,容易使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气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9)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同时应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遇到晕罐现象,医者不能紧张慌乱,要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11)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
(12)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壮年、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篇2]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放水,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分钟方可离开。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拔。
(3)拔罐时应根据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以及关节无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 到皮肤上发生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而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棉球经过罐口时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 肤。贴棉法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而烫伤皮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确,以免撞翻燃 烧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动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5)拔罐时的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6)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7)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落。
(8)在使用针罐时,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肌肉收缩,加之罐底部的撞压,容易使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气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9)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同时应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遇到晕罐现象,医者不能紧张慌乱,要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11)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
(12)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壮年、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
s("content_relate");【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拔罐时及拔罐后注意事项
05-02
养生拔罐的注意事项05-02
拔罐禁忌及注意事项05-02
拔罐好处与注意事项08-03
夏季拔罐的注意事项09-16
关于拔罐的注意事项08-16
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08-15
拔罐后的注意事项08-16
拔罐注意事项介绍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