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农村观摩心得体会 参观新农村建设感悟精选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新农村观摩心得体会 参观新农村建设感悟篇一
我认为,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作用都很重要,但两者在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起主导作用,农民则是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要根据农民的真实需要,搞好规划,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要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贴近农民的需要,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要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规划制定,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身力量。从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各级政府的决心大、动作快,调集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也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还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个人的关系,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要做什么,要尽量界定清楚。同时,政府要通过引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有长远任务,也有近期任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基本国情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制订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长远规划,同时选好切入点,解决好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要量力而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农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谋划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如何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如何解决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如何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三要处理好“城”和“乡”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互补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但不排斥、不阻碍城市化,而且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及转移、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提高,去推动城市化。同时,一些农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这对促进城市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农村为了解决城市的吃饭问题、饮水问题,发展工业受到限制,而农业的效益远远低于工业,这也可以说是农村为大局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对于农村人口,他们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政府也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否则,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社会结构必然会失衡,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会被打断。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方面促进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减少农业人口,使农业成为少数专业农民的主业,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要处理好“表”和“里”的关系。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形象多,偏重于抓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搞道路硬化、墙面白化,这些形象要抓,但更不能忽视那些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项目,如抓好农业、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多出实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好比是一辆赛车,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则是“四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上来看,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不应该被忽视,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应该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五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搞试点不行,光搞试点不推广也不行,因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所以等试点全部搞好再推广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试点建设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包括我们上海,十分重视试点工作,在示范试点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进展快,路电水气、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卫生所等改造建设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示范试点的经验如何向面上推广,如何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筹集必要的资金,向示范试点以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必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政府在这方面考虑的还不够。在农村建设中搞示范试点,让一部分农民优先享受到公共产品服务的“阳光”,是在现阶段根据国情做出的必要选择,但是,当试点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应尽快组织力量向农村各地推广,使试点之外的农民也能尽快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六要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产业能力建设、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有明显的层次性,作为地方政府,市、区、镇也应根据权力分配和财力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一些大型工程和项目,牵涉面广,需要资金多,市政府应予以承担,而在区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市政府要协调区、镇,制定政策,明确各级职责,明确资金来源,防止上级喊口号,下级等政策,“眼睛向上”,依赖上级政府的思想。
新农村观摩心得体会 参观新农村建设感悟篇二
当前,各地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上海,更是把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农村建设总体形势不错,各级政府决心大,动作快,投资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顺利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上海市委把全会的主题,聚焦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这也是上海发展中的第一次,上海市委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推进政策和工作措施。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对农村产业建设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忽视社会力量参与,对调动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不够;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
我认为,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作用都很重要,但两者在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起主导作用,农民则是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要根据农民的真实需要,搞好规划,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要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贴近农民的需要,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要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规划制定,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身力量。从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各级政府的决心大、动作快,调集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也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还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个人的关系,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要做什么,要尽量界定清楚。同时,政府要通过引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有长远任务,也有近期任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基本国情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制订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长远规划,同时选好切入点,解决好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要量力而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农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谋划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如何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如何解决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如何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三要处理好“城”和“乡”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互补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但不排斥、不阻碍城市化,而且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及转移、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提高,去推动城市化。同时,一些农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这对促进城市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农村为了解决城市的吃饭问题、饮水问题,发展工业受到限制,而农业的效益远远低于工业,这也可以说是农村为大局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对于农村人口,他们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政府也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否则,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社会结构必然会失衡,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会被打断。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方面促进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减少农业人口,使农业成为少数专业农民的主业,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要处理好“表”和“里”的关系。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形象多,偏重于抓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搞道路硬化、墙面白化,这些形象要抓,但更不能忽视那些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项目,如抓好农业、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多出实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好比是一辆赛车,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则是“四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上来看,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不应该被忽视,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应该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五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搞试点不行,光搞试点不推广也不行,因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所以等试点全部搞好再推广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试点建设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包括我们上海,十分重视试点工作,在示范试点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进展快,路电水气、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卫生所等改造建设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示范试点的经验如何向面上推广,如何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筹集必要的资金,向示范试点以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必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政府在这方面考虑的还不够。在农村建设中搞示范试点,让一部分农民优先享受到公共产品服务的“阳光”,是在现阶段根据国情做出的必要选择,但是,当试点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应尽快组织力量向农村各地推广,使试点之外的农民也能尽快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六要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产业能力建设、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有明显的层次性,作为地方政府,市、区、镇也应根据权力分配和财力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一些大型工程和项目,牵涉面广,需要资金多,市政府应予以承担,而在区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市政府要协调区、镇,制定政策,明确各级职责,明确资金来源,防止上级喊口号,下级等政策,“眼睛向上”,依赖上级政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