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篇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xx。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xx。
[4]robertj。sternberg。cognitivepsychology。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5]龚耀先。医用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篇二
摘 要: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科技、生产结构、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会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个人矛盾、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等必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坚持学习,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及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正常的智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分子,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中适应性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1.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基本都是住家的,只有很少比例读的住宿学校,住家时父母成天在后面管着,进了大学后就要过集体生活,没有父母在一旁“唠叨”,会出现对大学校园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似成熟但是还没有真正成熟的年龄段,感情和理智容易混淆在一起,引起情感方面的问题。另外因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所以面临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2.心理障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但其属性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般性中包含特殊性。一般性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网络成瘾;特殊性心理障碍包括强迫症、饮食障碍、神经衰弱。
3.精神疾病: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比例已经发展成为精神疾病,比较常见的有分裂症、抑郁症及躁狂症。
案例一: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是一个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大二开学时,通过查课和查晚宿舍发现张同学不在学校,手机关机,班级同学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通过和张同学母亲联系,了解到张同学已经用掉了银行卡里的学费,家长也联系不到他,而且从张同学母亲那里知道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的样子都是表象。一个多星期后张同学回到学校,通过交谈发现张同学这些日子一直在网吧,张同学的父母已离异。
分析:张同学的家庭原因是造成他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造成极其复杂的心理问题。自卑感使他想通过做一个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孤僻感使他没有真正的朋友,所以有事时没有同学知道他的动向和想法;被遗弃感使他迷上网络虚拟世界;怨恨感使他和父母的关系不亲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父母。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上的问题不能忽视。随着日益上升的离婚率,父母离婚后,能否为孩子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通过这个案例认识到辅导员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辅导员不仅是老师,而且要做学生的好朋友,使学生愿意和你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说出来。辅导员要时常与他谈心,倾听他内心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指引;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同学相处;鼓励他多看励志的书籍,通过他人的经历领悟生活的态度。同时让其他同学多与他交流,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张同学实实切切地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竞争、家庭条件的贫富差距、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便无法完成学业,更无法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有了新的衍伸,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品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两者应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因此,辅导员应多渠道、多方法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1.加强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经常接受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并且,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在学生面前要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形象,不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转移到学生身上。
2.组织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娱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活动,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个学生,因此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弥补辅导员一个人管理多个学生的缺陷。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或者出于私密性等其他原因,不愿当面和辅导员交流,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向辅导员咨询,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个别辅导。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学生。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学生刚进校园后就建立心理档案,第一时间了解哪些学生有潜在的心理问题,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跟踪变化,起到预防作用。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变化,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项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篇三
摘要: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还要发挥其更多的功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
当前,高中生受社会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他们的心理极易受到冲击,面临着很多的挫折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借助数学中的文化因素陶冶学生性情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的发展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有意地收集一些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一些重大发现的典故,或者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等。在这些资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努力的重要价值,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没有过不去的阻碍,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的数学家,他们身残志坚,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钻研数学知识,百折不挠,这本身就给了学生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欧拉,他在失明之后,凭着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在数学上做出来大量重要的研究突破,还陆续出版了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来自于兴趣,来自于使命感,来自于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二、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子,开展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心理和异常行为问题的出现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学生对祖国、对政府、对家人失去信心,就容易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虚无和冷漠的态度。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中,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孤单,才会感到归属感,其它的社会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开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现给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于专业,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把兢兢业业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上。相反,如果教师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没有做到非常精通,在学生请教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对学业的态度。其次,虽然数学这门学科抽象性强,但其中有很多等待挖掘的教育因素。例如,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数学课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开,让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尤其在当前这个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数学,实现自己内心的抱负,造福于社会和人民,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了美好的未来孜孜以求,奋发图强。
三、纠正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
些高中生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如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甚至睡觉,还有的学生考试时候作弊,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单独与个别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果之前的基础没打好,很可能会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就退缩,认为是自己的智力不行,便放弃努力,消极懈怠。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其识别原因,把以前落下的课程补回来,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他们的成绩就会提高上来。
四、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在一种开心的氛围下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良好的心态。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只要教师的心态积极,对各位学生平等相待,营造出一种鼓励、互帮互助的局面,学生自然会受到这种正能量的影响,提高突破困难的勇气。有的教师不注意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很多学生也因为讨厌这种气氛,而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更可怕的是,这种消极气氛会较长时间地影响学生的心情,甚至波及到旁人。从现实情况看来,课堂气氛差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有时教学过于严厉,出现过讥讽学生的错误,而学生本性是积极的,追求进步的,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很可能导致他们怕出差错,而不敢于回答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积极思维的习惯。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内省,注意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忧虑情绪
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很多学校的课业任务繁重,这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三学生,其产生焦虑异常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更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注意休息,导致身心疲惫不堪,情绪波动大,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过度焦虑会让学生产生不自信,由此带来考试怯场,从而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教师要关心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忧虑情绪。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好数学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元庆,冯娟。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10):773~774.
[2]李瑞久。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才智,20xx(27):136.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章是写关于大学生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的环境下,对社会心理这块“晴雨表”的反映,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先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然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后的意义。还有现在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原因分析,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让这些祖国的栋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将来能够对我们祖国的发展、富强做出自己贡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正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