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教师读后感优质(31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一
读了虞教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可是我认为幼儿需要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理解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所以,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供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择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应当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教师,我们怎样不表演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所以,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应当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当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应当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虞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教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明白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教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欢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仅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应对工作,总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样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应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务必“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应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资料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起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超多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样在想的,怎样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资料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平时十分开朗,可是在国庆节之后教师便发现她的情绪十分低落,并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教师也所以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所以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教师就顿感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这样的事例再寻常可是了,很多教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欢乐,但仅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资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教师能够怎样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忙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帮忙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帮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看了这些推荐后茅塞顿开,明白自己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了。
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个教师,在我耳畔娓娓道来,使我在不断有共鸣的状况下看完这本书,它也成了我的一个“智囊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它。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前方的路还很长,要打开的门还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三
每一间能够长大的教室,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相信孩子,相信潜能,给孩子们空间、时光,让孩子们在读、写、创中发挥潜能,展示潜能,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成长。
1、七彩苑之华丽诞生篇
伟大的名字总有它的分量,让孩子参与到起班名中来,若干年后,也许孩子们不再记得自己曾是几年几班的,但他们必须记得他们取的这个伟大的班名。
2、七彩苑之七彩阅读篇
朱教师在理解这个班级时,学生在课堂上坐没坐相,学没学样,教师的问题刚抛出,底下就炸开了锅,声音都盖过教师。朱教师于是开辟课前故事讲坛,每一天5分钟讲故事,书是最好的镇静剂,5分钟太少了,又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馆,让阅读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
3、七彩苑之七彩制度篇
朱教师的班级经济管理制度让学生喜欢,让学生为之疯狂。每个人能够通过三科成绩优秀、作业优秀、做好事等途径来获取资金,反之,如果他们没做事偷懒,就会被罚款。学生每月还须支付椅子和课桌的“租金”。在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如果遵守规则,勤奋学习,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经济模拟游戏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给孩子们确定了很多奋斗目标。
1、从零开始,习惯文化浪漫起航。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粉色的,粉色阶段的孩子喜欢幻想,不如学习阶段的浪漫期,这是他们最天真无邪的阶段,务必给孩子度过的浪漫期,给孩子足够的浪漫,进入精确期才能发展更快。
2、关注课前,习惯文化拔节而起。
课前一首歌,让原先铃响后的躁动减少了。
通过温馨对话、温情对视,让孩子们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简单的氛围,让他们享受诗意的浪漫和浪漫和幸福。
3、赏识激励,习惯文化自我成长
课堂激励评价也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它对学会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珍惜、改善、发展的作用。张教师在教学中实行课堂激励机制,让“赏识”发挥作用,而“激励小贺卡”成为了课堂中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孩子们表现好时,教师在美妙的“春之曲”中给他们送上小贺卡,赠上一首属于他们的小诗,而同学们会对获得“激励小贺卡”同学送上祝福:春天来喽,春天来喽,有一朵热情的聪明花开了。卡片普通,诗歌却满含期盼,这份赏识给孩子们带来去无穷的力量。用浪漫的手段进行课堂激励评价,让课堂赏识教育成就习惯文化的养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成长,采用激励、赏识、表扬的手段,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善待稚嫩的童心,以规范之行,塑习惯之魂。
规矩并不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离开教室后的人生做准备。这就是我们缔造完美教室的价值所在。
1、朴实诗歌,美丽邂逅
唐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用诗歌、晨诵见证他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会面。教师和孩子们在诗歌的国度中尽情遨游,表达彼此相见的欣喜,第一次就、会面是那么自然而和谐。孩子们因为一节晨诵课喜欢上了唐教师,每一天的晨诵都是令人愉悦的。
2、活力儿歌,积淀文化
小蚂蚁班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级图腾与班级口号的产生,每一个都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产生的,比如,在班内举行征集“班级图腾”的活动,小蚂蚁们找来许多不一样的蚂蚁图片,最终经过筛选,确定班级图腾,孩子们投入热情与智慧创造了属于小蚂蚁班的独特班级面貌。
3、班级制造,张扬个性
唐教师把班级博客中的优秀习作制作成精美的班级报纸,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都无比欣喜。朱教师还把班级博客公开,不但孩子们关注连家长也在关注着班级博客。班上留守孩子很多,唐教师又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班级故事”的版块,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在校表现。班级博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完美。
4、温情班博,心心相通
女孩天天的故事:
这是唐教师在一天工作之后写下的一片博文:
……
第二天,天天的妈妈就在班级博客中留言:我平时对她很严格,为了让她的学习成绩好一点,有时候就忍不住打她骂她,不再将对她的爱放在表面,而是偷偷地藏在心底。通过一条条留言,唐教师和天天的妈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通过和天天的妈妈真诚沟通,天天的妈妈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再随意打骂孩子,不再硬抓孩子的学习,孩子好像慢慢有提高。晨诵和班博开启了孩子的心扉,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独一无二,使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都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艳丽的花。
看着这些“完美教室”的榜样班级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级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石缔造完美教师的总体目标,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营造出一个富有个性,并深得孩子们认同的班风学风,这些无疑是增加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许新海博士所说“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期盼属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四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进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五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学习本事、模仿本事超级强大,所以我们需要为孩子选择各种类型,不一样主题的书籍,来满足孩子经常变化的兴趣和需求。5岁以后的孩子,兴趣更广泛了,行为本事也更强大了,所以读物的图画及资料、主题都要更复杂些,更需要孩子思考和理解的东西多一些的。比如笑话,谜语,童话故事等,故事资料必须不能太浅显了,要有能引发思考的,需要记忆比较的,在难度是能够稍微超越孩子当时程度的——因为需要思考,所以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建立起孩子读书能静心的好习惯。
再大一些的孩子,上小学了,此刻每一天的作业都十分多,有时候都要写好久,亲子共读的机会就会减少了,但不能没有,孩子需要自己来独立阅读了,但父母偶尔参与共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要适当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增加长篇故事的共读,这样对于孩子在共读结束之后,依然会坚持对故事发展的思考和想象,这是十分重要的延展训练。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亲子共读的读物,还要不时地加入一些我们爸爸妈妈自己的读物哦,孩子虽然喜欢儿童读物多一些,但对于爸爸妈妈的读物总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所以,适当选择我们的读物读给孩子听,孩子会有很强烈的成长感和骄傲感。
爷爷是初中的英语教师,他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每次女儿调皮的时候,他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让小姑娘安静下来,而那些故事更是吸引孩子的眼球,爷爷讲述故事的时候,小宝贝目不转睛、特别崇拜的眼神,我看着都想笑,对孩子来说,真的不容易。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当感到心满意足了。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由于家里人都是教育出身,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路上,我们还好,能够达成一致,大家都明白此刻几乎是手机的世界,大人闲下来了的时候,总想拿出手机看看,刷刷朋友圈、抖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于是,我们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守着孩子,任何人不许玩手机,更不能够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偶尔的奖励看个动画片还是能够的。
当女儿表现好的时候,我就会实行奖励制度,虽说很渺小,可是小小的满足,孩子也十分的开心知足,一年的坚持,孩子还不错,很少去碰手机,每次回到家里,就会拿着自己的绘本故事书坐在沙发的角落里自己安静的去看书,要么就是去玩一会自己喜欢的玩具,经过这些小事,足以看出不管是什么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十分的重要的。
孩子阅读的时间不能只局限于家里和学校里,也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逛书店是我们母子周末必做的事情幼儿教育,在书店看一会儿书,每人都选择一些需要的书本,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生活中必须的事情。
张舒涵小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孩子每一天都在坚持读书阅读,虽然大班毕业了,这个习惯的坚持,让她的妈妈感觉到了很重要,也让她的哥哥参与了,两个孩子每一天都会在父母的监督下继续坚持着,就算是没有时间,有事情需要去超市买东西,小丫头都会在买书的那个区域等着妈妈买东西结束,周而复始,孩子收获了提高与自豪。
拿破仑以往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事实证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教育是能够从孩子襁褓,摇篮时代开始的,只要一向坚持着自愿,简便,趣味,美感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就能欢乐而健康地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六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便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教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教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教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提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教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供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七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己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八
读《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看一眼题目我就喜欢上了,因为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觉得有许多想法不谋而合的,一路读来亲切而感动,所以迫不及待要读完,再推荐给周围的人。培养孩子自信、沟通以及跟别人相处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就应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黑家培养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惊,可是冷静下来也令人佩服。
读到其中描述黑立国时最令我感叹,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里仅仅是调皮捣蛋就可形容的啊,简直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品质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内心也必定会对这个孩子忧心忡忡,从而可能就会处处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丢进草堆、想把火柴丢进汽车的汽油里(好险没有酿成大祸),扮演怪盗,在卖场“偷”手套……哪样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绪上惊天动地的反应,可是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若是我们平常人必须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有问题,道德品质差之类的,你看故意捣乱、搞破坏,还想着“偷”东西,这不是有问题吗?可是谁能想到其实这样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爱心的,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那些错误,其实并非是大人心里想的那样坏透到极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还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国自己所说:“当我们做错事时,其实自己心里不是不明白,可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训斥的方式来责备我们,那只会激发我们的防卫心理,我们反而死不认错。”“一个孩子一生的环境,每个人对待他的方式就是这个小孩世界的自然规律,也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满完美还是充满仇恨与怀疑,都是通过和周遭环境互动得来,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动,教师和孩子的许多互动,都不能那个太低估对孩子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立琍,爱追潮流,青春期化妆,交各式男友,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妈妈在屡次劝说无效之后,便干脆主动带孩子到医药商店去买药妆给孩子化妆,因为既然她喜欢这样就尊重她的选取,与其随她瞎用化妆品损害皮肤,干脆母亲主动指导购买不至于对皮肤伤害大的化妆品。无法想象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很容易就会走极端,做父母的必须要把握好度。此刻我们很多教师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没有职责心,责怪孩子,此刻我最终明白,不是孩子没有职责心,而是父母教师剥夺了孩子职责心的担当意识,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么事情都务必按长者的意思来,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了自主的权利,谁还能担当?孩子被要求不能够尝试,不能够犯错,没有这些宝贵的经历,谁又懂得去担当?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错误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们该去经历的成长。其实职责心和担当意识就是被家长们剥夺了。“期望孩子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标准。期望孩子未来有职责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务必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为有父母的信任,他们会更诚实而负职责。”
都说“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貌,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台湾的教育是塑料工厂里头的射出成型,要求个个一模一样。”听了这些生动的比喻之后,我不禁想起我们身边的教育呢?我们属于哪一类教育?
我感觉我们是特别爱走捷径的教育,为分数急,为一切想追寻的结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过程的耐心和体验。这天早晨晨会课时,我还对小孩儿讲,生命就是享受过程的一次体验的旅程,否则谁的目标都一样——死亡之旅,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数,从小学开始就完全盯着分数看,完全不顾孩子热情兴趣爱好,即便是学个兴趣班那也很明确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仅有分数、作业、学习、培训班,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人再愿意碰书本的缘故了,因为从小对书本的热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了。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只注重灌输结果的教育,完全没有任何的沉淀,关键是只要把结果告诉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这一结果也就万事大吉了,所有在学校的学习对今后人生路几乎很少有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读书方式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目标和观念出了问题。很多人都明白分数真的不重要,却不明白分数真的不重要在什么地方,并且有时候也是飘摇不定,嘴上大喊分数不重要,可是手上践行的却是分数之上的实际。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要分数,不要学习,不要那些兴趣培训,而是在这一切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验过程,慢慢地培养引导性格和态度,慢慢地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收获结果的同时,过程中的那些生命的体验和成长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我们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错误的根源,并非我们不要那个结果或是那个分数,而是我们会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态度来收获那个结果。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有许多变量和条件,没有一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慢养,能够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够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几年,我此刻一向觉得孩子的成长就是就应不断地犯错,一向不犯错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担心,犯错的孩子说明他正视自己的内心,有个性,犯错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更是难得的成长经验。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可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状态,有可能连潜意识的观点都没能改正过来,更不要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可是我觉得自己有一点提高的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镜子——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习惯问题,我都拿来照照自己,这些问题从我身上而来吗?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九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期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平石头的棱棱角角。
作者马丽娟教师:中国第一批理解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超多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构成本书。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样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样样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在书中马教师给出了答案:
马教师的答案:
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就应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就应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梦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教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忙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二: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忙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务必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一样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忙,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忙,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忙一个孩子,不仅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能够帮忙你吗,实际上,帮忙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成人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忙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忙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忙,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应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忙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忙他的人给他带给能够学习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习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群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搞笑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教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能够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通过马教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就应像她学习,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教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必须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梦想幼儿园教师。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笔无法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我会经常阅读,一向珍藏。它让我的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好处,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构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细想来,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原先我平时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当成我的镜子,经常来照照,因为我明白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梦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好处的思考。
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能够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提高,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提高,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仅是放在嘴上。所以,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看这本书时,觉得真像是自己在写日记。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向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午时又受教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可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终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之后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梦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可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光长了可能就忘记了,可是这位教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习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也曾试着每一天在博客里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欢乐,可是之后因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尔想到了就写点东西在里面。
高美霞的日记给我最深的印象有这样几点: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这些教育日记反映的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活,是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叙述,也是对教师生活感悟的叙述。其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敏感,体现了教师的生活趣味,生活态度。在日记里,我们能够感受教师和幼儿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我们能够认识一个个反复出现的有自己思想的、充满活力幼儿。在日记中,我们也能看到教师的困惑和苦恼,看到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磨合。在日记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作者的文笔平实中透着优美,叙述的很多生活事实充满情趣,让人感受到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诗意的生活。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呈此刻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事实的文本,也是一个心理的文本,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其实,这些日记本身就是反思的产物,写日记本身就是给自己“照镜子”,就是审视自己言行。这些日记中,作者对自己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作者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自觉的学习精神。对教育实践的敏
感,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论和综合素养的支撑。从日记中可见,作者的阅读面是很广的,对一些理论和思想有一种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读的,充满感悟的。这种学习精神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努力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幼儿园生活是多彩的,灿烂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也是充满欢乐的职业。我们所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作者完美的职业梦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充满爱,充满关怀,对孩子给予宽容,给予理解,给予展现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引领的职业态度,有了这种职业态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职业,而不是忍受职业;去迎接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不是回避职业生活中的困难。读了这些日记,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职业梦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之中的。是职业梦想在支撑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职业梦想在引领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断努力。
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就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学习(向其他教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善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己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如果头脑中装有更多对理性重要性的认识,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识,那家长原先那些不科学、不理智的做法肯定会越来越少。家长们必须要抛弃这样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气的人,根本改变不了,孩子将来会明白我发火是为他好的。我个人的切身经历使我相信:知识和智慧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用它们武装头脑,任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能够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
二、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就应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梦想的或期盼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厌恶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变成对孩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遍体鳞伤时,父母或许还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的请求;三心二意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达思想,原因正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孩子怎样可能信任并接纳我们?其实全身心的关注并不需要太多时光,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个游戏中,陶醉于一个故事里,认真的表情、专注的眼神……都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满足,增进孩子与父母间亲密的情感。
三、应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长和教师需要细腻、再细腻。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就应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就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的确太粗线条了,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家长通常觉得反正我是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终处于可怜的被动地位。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能够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能够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加耐心加爱心的事情。
羡慕作者身上那种蓬勃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活力。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努力的,他们会为自己讲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而高兴,为孩子们对活动的聚精会神而欣慰,为自己的收获而欢欣鼓舞,但这种欢乐并不是一向存在的,他们会灰心,会沮丧。为什么孩子这么浮躁为什么家长这么难以沟通这种状态说明教师还没有把工作当作心灵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后,教师反思过这天的活动了吗孩子和自己都收获了什么享受到什么翻看教师的反思笔记,写得更多的可能是有关孩子的状况,以及一日教学活动环节哪些需要改善等,很少写到自己一天的情绪。其实,教师就应记下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教师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师做事的精神状态。孩子的活力需要教师来点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活力,而只是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选取的资料和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那么孩子在活动中就无法产生来自活动本身的原动力,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发亮的、渴求的眼神”。所以,仅有教师产生蓬勃向上的活力,才有可能点燃孩子的活力。教师就应用心灵去享受工作。
从辛黛瑞拉的这些日记中,能够感受到高教师的职业梦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也正是作者只言片语中所表达出来的对教育的信仰、职责感、使命感、成就感。可是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份坚持,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的,用用心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应对孩子。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一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能够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莫源秋教授的《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这本书,就像这样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动、反思。这本书阐明了爱是双向的,仅有教师爱幼儿,没有幼儿爱教师的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本书中让我受益颇深的是这样两个观点。
教师想赢得幼儿的喜爱,除了为幼儿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还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许多教师容易走入这样一个教育的误区,即一个幼儿犯了错误,让所有的幼儿都来“帮忙”他。其实,犯错是幼儿个人的私事,有时更是幼儿个人的保密,不需要大家都来关注,更不需要大家都来批判和“帮忙”。否则,大家都参与进来,可能会让犯错误的幼儿在他人面前失去尊严。
诸如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如若教师处理不当,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担心被同伴取笑而厌学,在全班面前失去尊严,我们如能运用“高超的手段”保住孩子的面子,尊重他们“犯错误”,不公开羞辱孩子,教师肯定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尊重不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尊重,更意味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尊重。回想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为帮忙某一特调皮,缺点“一大筐”的孩子改正错误时,往往会动用群众的力量,开场白往往是“某某小朋友实际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他身上还有很多的缺点,这天我们帮他来找找吧。”通过阅读此书,发觉自己的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就应和相关的幼儿私下“了结”,或者让幼儿自己“了结”,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改正,过于张扬幼儿所犯错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过多的去关注别人的短处,如果过多关注别人的短处,孩子的心理不会十分阳光,过多关注别人的孩子多了,班级的心理氛围决不会和谐。
书中“缺点”属于孩子的保密,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莫教师还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先将孩子的提高之处大大肯定了一番,然后想将孩子存在的缺点也告诉家长,家长也急切地想明白,但该教师却直接将缺点偷偷告诉了幼儿,让幼儿暂时保密,等改正了,再向家长报喜,我觉得此教师的做法十分值得我学习,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保密来保护,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激励幼儿在无人知晓中快速地将自己的缺点改正,进而获得更大的提高,所以在平时,我要树立一种保护幼儿保密的意识,只要是影响到幼儿健康发展的事情,都就应视为幼儿保密,都就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保护。
关注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幼儿园就会成为幼儿向往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受幼儿尊敬、喜爱的人。
幽默是现代人务必具备的一种手段,它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的。幼儿也特别喜欢“幽默”的教师,幽默不仅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并且能让幼儿在简单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
平时多使用幽默批评,许多时候,幽默化的间接批评比直接批评更易于理解,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喝完牛奶,自由活动时光,好几个幼儿都爬到桌上,教师没有生硬制止,她幽默地说:“小淘气们,快下来,要不都要变成小猴子了,变小猴子可要长尾巴的啊。”听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笑着爬下了桌子,天天说:“我可不想长尾巴。”教师的话使幼儿的“违规”行为在笑声中消失,因为孩子更乐意理解寓于幽默的劝导,教师的幽默也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可让幽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利用一些闲暇的时光,教师或幼儿轮流讲一些幽默的故事,进行“说与做的不一样”的游戏等等,这些活动充满趣味性,又有必须挑战性,对幼儿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的训练都有必须作用。
幼儿不喜欢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教师,更不喜欢一本正经、没有言笑的教育和生活,他们喜欢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喜欢能给他们创造幽默感的教师,喜欢幽默情调的教育。所以,今后,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幽默意识和幽默潜力,以一种用心、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幼儿,让幼儿在简单愉快的情绪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是的,追求欢乐是人的本性,自己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孩子带来阳光的幼儿教师,定会受到孩子的爱戴。所以,我愿意做幼儿喜爱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幸福地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二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在书中对我们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以凯兹博士亲身经历的真实问题来撰写的,在阅读过程中引发了我的共鸣,因为我就是一个一线幼儿教师,她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内心。
第十六章《教学辅导的原则与策略》这一章节的重点在描述负责辅导老师在职进修人员的角色,这让我想到了学校里所进行的师徒结对活动,活动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帮助新教师能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在岗位的教师角色。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像我这样一个承担着带教任务的辅导教师而言,可以说是启发颇大。
在辅导的原则里凯兹博士提到需加深教师对情况的了解,即最有效的在职辅导课程是能协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有更适当、更正确、更深入及更专业的了解,可以协助教师与在职训练结束后,仍能保留并应用所系的的知识、想法与见解。
这一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带教工作。在以往的带教工作中,当“徒弟”遇到困难、发生困惑时我经常会直接给予他“药方”,告诉她该怎么做,以解决当时的问题。效果当然很明显,这个“药方”迅速的发挥了作用,帮助其解决了当前的困惑,我也从中感到满足。但是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徒弟”是否能自行解决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从凯兹博士那里得到的启示,直接的药方虽有价值,未能深植于老师的思想领域中。如果做师傅的能辅导徒弟着重于对情况或问题的剖析与了解,多问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有哪些解决的方法?”“每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则可以引发徒弟的思考,帮助徒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并对事情或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看法。那么,长此以往,徒弟便会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后即使师傅不在场,她也有能力可以自己想出适当的行事方法。
1、延缓纠正。
文中提到辅导人员有时在观察教师的行为后,会急着纠正老师,一方面是急于协助老师改进技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但是这种做法优势过于急躁,因为有时过早地纠正会让受辅导老师和辅导人员疏离,反而会丧失长期辅导该老师的机会。
不错,在带教的过程中,每当发现新老师有做得不妥或不够之处,我总是会及时的给予指正,自以为是给予她帮助,却不知这样的做法使得我和新教师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正是犯了上述的毛病。凯兹博士告诉了我:延缓对老师的纠正能使辅导人员与老师间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使得辅导人员的建议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协助,而不是一个专家所做的批评,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凯兹博士的提点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的错误之处,也让我找到了曾经带教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原因之一,着实让我欣喜。
2、提出尝试性的建议。
在带教过程中所提的建议最好以尝试性的语气及形式提出。比如:“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可以试试乙方法,看看是不是比较有效!”这样的技巧除了凯兹博士所说到的具有可以避免教师在运用此方法失败后的挫败感,更有利于教师实验、创造等特质的培养。除此之外,我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也更容易让受辅导的教师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不是从上至下的,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式的建议出现,也更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
3、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有一次在高一敏名师工作室活动时,为配合袁晶晶老师的一项任务,我准备了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想法,当时袁晶晶老师回复我:“亲爱的,这真是太棒了!”为了这句话我窃喜了很久,能受到这么了不起的老师的称赞,自然是得意的。可见鼓励和赞扬是十分受用的。
正如凯兹博士在文中提到的:不管老师能力如何,有时勇气和热忱的的过度消耗会导致沮丧,让他们认为不论自己在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不错,如果老是听到得是辅导老师的指正,换做是我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无用,从而对工作缺乏信心和热忱!赞美之言人人爱听,我们要向对待幼儿那样,坚持正面教育,多给新教师鼓励、支持以及激励,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使她们继续维持工作热忱和努力。
当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鼓励,赞美新老师时,言词的内容中应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有具体指向,如:“你的回应很不错”“活动重点把握得很好”……,不要使用一些善意的空话。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感受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工作的海洋中,不管谈理论还是说实践,自己都缺乏一种反思、观察、辨证和理性,更没有值得借鉴的教育策略、建议与教育智慧。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学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三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
1、立志。
2、省察。
3、力行。
4、选择环境。
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学识,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从而无愧于“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心里就十分懊悔、沮丧,难过。但这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情绪。”的确,愉悦快乐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情绪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情绪,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高尔基以前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情绪,用一种用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一周的满工作量,再带班主任,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总是抱怨不止,虽然已尽力但还是力不从心,总觉得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不对,工作说变动就变动,这个年级学生的基础刚打好又被调到另一个年级,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就这样扑灭了。抱怨不给自己机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焦头烂额,此刻回想一下,感觉心惊肉跳,怎样能够有这种想法呢醒悟的瞬间情绪简单了,工作踏实了,也不感觉累了,原有的热情与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就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用心性,培养其组织劳动潜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带给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个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用心应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但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就应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一个阳光老师,不抱怨的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读了这本书,我会延续以前的做人态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完美,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
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
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五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艺术99例》,我利用空闲时间看完了。本书以“幼儿教育的起点是成全每一个儿童”为基本理念,通过具体案例的阐述呈现了教师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行为及思考。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由衷地感到亲切,因为书中的许多故事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一次次引发了我心灵上的共鸣,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位老师的行为背后都投射着真实的、自然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读罢此书,让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幼儿做好小事、关注细节开始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树立“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家;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观念,用心关注每个幼儿,关注他们的一切——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等,从各方面去发现、挖掘、引导和培养,那么,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本书共六辑99例,通过99个例子讲述幼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从而得出良好的经验。我认为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教育小语和小贴士,通俗易懂地分析了每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从而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注意。
书中的老师们一个个满怀“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善良和乐观;使孩子们的成长是那样的欢乐、健康和积极向上!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好榜样,做到为人师表。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将爱心平分,耐心地、恒心地去教导、灌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的开心,无限的关爱。
这辑中的17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有心和自己钻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做个有心人,多动笔记录,多思考解惑。正是自己平时并未局限于开展完活动就抛在一边,而是勤于动笔,对每日活动坚持总结、反思,逐渐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教育教学只是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祖师与开展过程是否合理,对于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法如何?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又是哪里。通过反思,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我们知道,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幼儿的学习无处不在,作为教师不应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第36个小故事中的许老师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孩子努力去尝试,就是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直接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球抛给孩子,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天生具有自己学习、自己认知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热爱幼儿,善于发现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教育。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在这一辑中的老师们为孩子创造宽松、愉快、温馨的环境,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待给小椅子作记号的小“调皮”闹闹,施以合适的方法,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老师通过愉快地谈话让尿湿别人鞋子的小雨放下心理负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巧妙应对了有着分离焦虑的依依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苦肉计”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正如主题阐述中所言:教学与研究分不开。要想教学质量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要开展幼儿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一日生活中。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整理,提出困惑且探讨,尝试刊物上提出的某一策略研究等等,都是通过教促进研,通过研提高教,形成教研一体,共同提高。告诉自己:做反思性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边反思,边进步。
本辑中的15个小故事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家园公寓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巧妙地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通过沟通,老师可以找到幼儿个性上出现问题的症结,给予家长教育孩子的相应建议,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书中的精彩小故事还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情节与内容。99例教育艺术并不是99种教育的解决之道,而是99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朴素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日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从这本书中,我受到很多启发: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六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教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可是我认为幼儿需要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理解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所以,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供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择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应当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教师,我们怎样不表演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所以,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应当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当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应当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虞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教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明白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教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欢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仅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应对工作,总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样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应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务必“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应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资料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起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超多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样在想的,怎样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资料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平时十分开朗,可是在国庆节之后教师便发现她的情绪十分低落,并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教师也所以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所以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教师就顿感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这样的事例再寻常可是了,很多教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欢乐,但仅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资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教师能够怎样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忙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帮忙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帮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看了这些推荐后茅塞顿开,明白自己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了。
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个教师,在我耳畔娓娓道来,使我在不断有共鸣的状况下看完这本书,它也成了我的一个“智囊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它。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前方的路还很长,要打开的门还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八
每一间能够长大的教室,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相信孩子,相信潜能,给孩子们空间、时光,让孩子们在读、写、创中发挥潜能,展示潜能,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成长。
1、七彩苑之华丽诞生篇
伟大的名字总有它的分量,让孩子参与到起班名中来,若干年后,也许孩子们不再记得自己曾是几年几班的,但他们必须记得他们取的这个伟大的班名。
2、七彩苑之七彩阅读篇
朱教师在理解这个班级时,学生在课堂上坐没坐相,学没学样,教师的问题刚抛出,底下就炸开了锅,声音都盖过教师。朱教师于是开辟课前故事讲坛,每一天5分钟讲故事,书是最好的镇静剂,5分钟太少了,又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馆,让阅读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
3、七彩苑之七彩制度篇
朱教师的班级经济管理制度让学生喜欢,让学生为之疯狂。每个人能够通过三科成绩优秀、作业优秀、做好事等途径来获取资金,反之,如果他们没做事偷懒,就会被罚款。学生每月还须支付椅子和课桌的“租金”。在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如果遵守规则,勤奋学习,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经济模拟游戏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给孩子们确定了很多奋斗目标。
1、从零开始,习惯文化浪漫起航。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粉色的,粉色阶段的孩子喜欢幻想,不如学习阶段的浪漫期,这是他们最天真无邪的阶段,务必给孩子度过的浪漫期,给孩子足够的浪漫,进入精确期才能发展更快。
2、关注课前,习惯文化拔节而起。
课前一首歌,让原先铃响后的躁动减少了。
通过温馨对话、温情对视,让孩子们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简单的氛围,让他们享受诗意的浪漫和浪漫和幸福。
3、赏识激励,习惯文化自我成长
课堂激励评价也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它对学会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珍惜、改善、发展的作用。张教师在教学中实行课堂激励机制,让“赏识”发挥作用,而“激励小贺卡”成为了课堂中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孩子们表现好时,教师在美妙的“春之曲”中给他们送上小贺卡,赠上一首属于他们的小诗,而同学们会对获得“激励小贺卡”同学送上祝福:春天来喽,春天来喽,有一朵热情的聪明花开了。卡片普通,诗歌却满含期盼,这份赏识给孩子们带来去无穷的力量。用浪漫的手段进行课堂激励评价,让课堂赏识教育成就习惯文化的养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成长,采用激励、赏识、表扬的手段,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善待稚嫩的童心,以规范之行,塑习惯之魂。
规矩并不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离开教室后的人生做准备。这就是我们缔造完美教室的价值所在。
1、朴实诗歌,美丽邂逅
唐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用诗歌、晨诵见证他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会面。教师和孩子们在诗歌的国度中尽情遨游,表达彼此相见的欣喜,第一次就、会面是那么自然而和谐。孩子们因为一节晨诵课喜欢上了唐教师,每一天的晨诵都是令人愉悦的。
2、活力儿歌,积淀文化
小蚂蚁班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级图腾与班级口号的产生,每一个都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产生的,比如,在班内举行征集“班级图腾”的活动,小蚂蚁们找来许多不一样的蚂蚁图片,最终经过筛选,确定班级图腾,孩子们投入热情与智慧创造了属于小蚂蚁班的独特班级面貌。
3、班级制造,张扬个性
唐教师把班级博客中的优秀习作制作成精美的班级报纸,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都无比欣喜。朱教师还把班级博客公开,不但孩子们关注连家长也在关注着班级博客。班上留守孩子很多,唐教师又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班级故事”的版块,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在校表现。班级博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完美。
4、温情班博,心心相通
女孩天天的故事:
这是唐教师在一天工作之后写下的一片博文:
……
第二天,天天的妈妈就在班级博客中留言:我平时对她很严格,为了让她的学习成绩好一点,有时候就忍不住打她骂她,不再将对她的爱放在表面,而是偷偷地藏在心底。通过一条条留言,唐教师和天天的妈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通过和天天的妈妈真诚沟通,天天的妈妈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再随意打骂孩子,不再硬抓孩子的学习,孩子好像慢慢有提高。晨诵和班博开启了孩子的心扉,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独一无二,使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都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艳丽的花。
看着这些“完美教室”的榜样班级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级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石缔造完美教师的总体目标,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营造出一个富有个性,并深得孩子们认同的班风学风,这些无疑是增加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许新海博士所说“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期盼属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十九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进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学习本事、模仿本事超级强大,所以我们需要为孩子选择各种类型,不一样主题的书籍,来满足孩子经常变化的兴趣和需求。5岁以后的孩子,兴趣更广泛了,行为本事也更强大了,所以读物的图画及资料、主题都要更复杂些,更需要孩子思考和理解的东西多一些的。比如笑话,谜语,童话故事等,故事资料必须不能太浅显了,要有能引发思考的,需要记忆比较的,在难度是能够稍微超越孩子当时程度的——因为需要思考,所以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建立起孩子读书能静心的好习惯。
再大一些的孩子,上小学了,此刻每一天的作业都十分多,有时候都要写好久,亲子共读的机会就会减少了,但不能没有,孩子需要自己来独立阅读了,但父母偶尔参与共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要适当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增加长篇故事的共读,这样对于孩子在共读结束之后,依然会坚持对故事发展的思考和想象,这是十分重要的延展训练。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亲子共读的读物,还要不时地加入一些我们爸爸妈妈自己的读物哦,孩子虽然喜欢儿童读物多一些,但对于爸爸妈妈的读物总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所以,适当选择我们的读物读给孩子听,孩子会有很强烈的成长感和骄傲感。
爷爷是初中的英语教师,他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每次女儿调皮的时候,他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让小姑娘安静下来,而那些故事更是吸引孩子的眼球,爷爷讲述故事的时候,小宝贝目不转睛、特别崇拜的眼神,我看着都想笑,对孩子来说,真的不容易。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当感到心满意足了。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由于家里人都是教育出身,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路上,我们还好,能够达成一致,大家都明白此刻几乎是手机的世界,大人闲下来了的时候,总想拿出手机看看,刷刷朋友圈、抖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于是,我们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守着孩子,任何人不许玩手机,更不能够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偶尔的奖励看个动画片还是能够的。
当女儿表现好的时候,我就会实行奖励制度,虽说很渺小,可是小小的满足,孩子也十分的开心知足,一年的坚持,孩子还不错,很少去碰手机,每次回到家里,就会拿着自己的绘本故事书坐在沙发的角落里自己安静的去看书,要么就是去玩一会自己喜欢的玩具,经过这些小事,足以看出不管是什么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十分的重要的。
孩子阅读的时间不能只局限于家里和学校里,也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逛书店是我们母子周末必做的事情幼儿教育,在书店看一会儿书,每人都选择一些需要的书本,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生活中必须的事情。
张舒涵小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孩子每一天都在坚持读书阅读,虽然大班毕业了,这个习惯的坚持,让她的妈妈感觉到了很重要,也让她的哥哥参与了,两个孩子每一天都会在父母的监督下继续坚持着,就算是没有时间,有事情需要去超市买东西,小丫头都会在买书的那个区域等着妈妈买东西结束,周而复始,孩子收获了提高与自豪。
拿破仑以往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事实证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教育是能够从孩子襁褓,摇篮时代开始的,只要一向坚持着自愿,简便,趣味,美感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就能欢乐而健康地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一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便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教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教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教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提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教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供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二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己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三
读《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看一眼题目我就喜欢上了,因为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觉得有许多想法不谋而合的,一路读来亲切而感动,所以迫不及待要读完,再推荐给周围的人。培养孩子自信、沟通以及跟别人相处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就应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黑家培养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惊,可是冷静下来也令人佩服。
读到其中描述黑立国时最令我感叹,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里仅仅是调皮捣蛋就可形容的啊,简直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品质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内心也必定会对这个孩子忧心忡忡,从而可能就会处处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丢进草堆、想把火柴丢进汽车的汽油里(好险没有酿成大祸),扮演怪盗,在卖场“偷”手套……哪样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绪上惊天动地的反应,可是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若是我们平常人必须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有问题,道德品质差之类的,你看故意捣乱、搞破坏,还想着“偷”东西,这不是有问题吗?可是谁能想到其实这样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爱心的,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那些错误,其实并非是大人心里想的那样坏透到极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还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国自己所说:“当我们做错事时,其实自己心里不是不明白,可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训斥的方式来责备我们,那只会激发我们的防卫心理,我们反而死不认错。”“一个孩子一生的环境,每个人对待他的方式就是这个小孩世界的自然规律,也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满完美还是充满仇恨与怀疑,都是通过和周遭环境互动得来,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动,教师和孩子的许多互动,都不能那个太低估对孩子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立琍,爱追潮流,青春期化妆,交各式男友,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妈妈在屡次劝说无效之后,便干脆主动带孩子到医药商店去买药妆给孩子化妆,因为既然她喜欢这样就尊重她的选取,与其随她瞎用化妆品损害皮肤,干脆母亲主动指导购买不至于对皮肤伤害大的化妆品。无法想象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很容易就会走极端,做父母的必须要把握好度。此刻我们很多教师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没有职责心,责怪孩子,此刻我最终明白,不是孩子没有职责心,而是父母教师剥夺了孩子职责心的担当意识,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么事情都务必按长者的意思来,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了自主的权利,谁还能担当?孩子被要求不能够尝试,不能够犯错,没有这些宝贵的经历,谁又懂得去担当?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错误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们该去经历的成长。其实职责心和担当意识就是被家长们剥夺了。“期望孩子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标准。期望孩子未来有职责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务必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为有父母的信任,他们会更诚实而负职责。”
都说“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貌,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台湾的教育是塑料工厂里头的射出成型,要求个个一模一样。”听了这些生动的比喻之后,我不禁想起我们身边的教育呢?我们属于哪一类教育?
我感觉我们是特别爱走捷径的教育,为分数急,为一切想追寻的结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过程的耐心和体验。这天早晨晨会课时,我还对小孩儿讲,生命就是享受过程的一次体验的旅程,否则谁的目标都一样——死亡之旅,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数,从小学开始就完全盯着分数看,完全不顾孩子热情兴趣爱好,即便是学个兴趣班那也很明确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仅有分数、作业、学习、培训班,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人再愿意碰书本的缘故了,因为从小对书本的热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了。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只注重灌输结果的教育,完全没有任何的沉淀,关键是只要把结果告诉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这一结果也就万事大吉了,所有在学校的学习对今后人生路几乎很少有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读书方式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目标和观念出了问题。很多人都明白分数真的不重要,却不明白分数真的不重要在什么地方,并且有时候也是飘摇不定,嘴上大喊分数不重要,可是手上践行的却是分数之上的实际。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要分数,不要学习,不要那些兴趣培训,而是在这一切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验过程,慢慢地培养引导性格和态度,慢慢地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收获结果的同时,过程中的那些生命的体验和成长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我们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错误的根源,并非我们不要那个结果或是那个分数,而是我们会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态度来收获那个结果。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有许多变量和条件,没有一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慢养,能够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够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几年,我此刻一向觉得孩子的成长就是就应不断地犯错,一向不犯错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担心,犯错的孩子说明他正视自己的内心,有个性,犯错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更是难得的成长经验。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可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状态,有可能连潜意识的观点都没能改正过来,更不要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可是我觉得自己有一点提高的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镜子——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习惯问题,我都拿来照照自己,这些问题从我身上而来吗?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四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期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平石头的棱棱角角。
作者马丽娟教师:中国第一批理解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超多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构成本书。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样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样样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在书中马教师给出了答案:
马教师的答案:
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就应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就应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梦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教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忙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二: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忙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务必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一样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忙,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忙,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忙一个孩子,不仅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能够帮忙你吗,实际上,帮忙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成人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忙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忙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忙,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应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忙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忙他的人给他带给能够学习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习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群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搞笑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教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能够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通过马教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就应像她学习,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教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必须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梦想幼儿园教师。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五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笔无法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我会经常阅读,一向珍藏。它让我的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好处,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构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细想来,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原先我平时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当成我的镜子,经常来照照,因为我明白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梦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好处的思考。
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能够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提高,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提高,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仅是放在嘴上。所以,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看这本书时,觉得真像是自己在写日记。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向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午时又受教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可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终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之后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梦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可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光长了可能就忘记了,可是这位教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习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也曾试着每一天在博客里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欢乐,可是之后因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尔想到了就写点东西在里面。
高美霞的日记给我最深的印象有这样几点: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这些教育日记反映的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活,是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叙述,也是对教师生活感悟的叙述。其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敏感,体现了教师的生活趣味,生活态度。在日记里,我们能够感受教师和幼儿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我们能够认识一个个反复出现的有自己思想的、充满活力幼儿。在日记中,我们也能看到教师的困惑和苦恼,看到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磨合。在日记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作者的文笔平实中透着优美,叙述的很多生活事实充满情趣,让人感受到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诗意的生活。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呈此刻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事实的文本,也是一个心理的文本,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其实,这些日记本身就是反思的产物,写日记本身就是给自己“照镜子”,就是审视自己言行。这些日记中,作者对自己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作者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自觉的学习精神。对教育实践的敏
感,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论和综合素养的支撑。从日记中可见,作者的阅读面是很广的,对一些理论和思想有一种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读的,充满感悟的。这种学习精神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努力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幼儿园生活是多彩的,灿烂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也是充满欢乐的职业。我们所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作者完美的职业梦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充满爱,充满关怀,对孩子给予宽容,给予理解,给予展现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引领的职业态度,有了这种职业态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职业,而不是忍受职业;去迎接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不是回避职业生活中的困难。读了这些日记,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职业梦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之中的。是职业梦想在支撑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职业梦想在引领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断努力。
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就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学习(向其他教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善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己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如果头脑中装有更多对理性重要性的认识,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识,那家长原先那些不科学、不理智的做法肯定会越来越少。家长们必须要抛弃这样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气的人,根本改变不了,孩子将来会明白我发火是为他好的。我个人的切身经历使我相信:知识和智慧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用它们武装头脑,任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能够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
二、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就应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梦想的或期盼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厌恶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变成对孩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遍体鳞伤时,父母或许还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的请求;三心二意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达思想,原因正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孩子怎样可能信任并接纳我们?其实全身心的关注并不需要太多时光,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个游戏中,陶醉于一个故事里,认真的表情、专注的眼神……都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满足,增进孩子与父母间亲密的情感。
三、应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长和教师需要细腻、再细腻。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就应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就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的确太粗线条了,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家长通常觉得反正我是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终处于可怜的被动地位。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能够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能够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加耐心加爱心的事情。
羡慕作者身上那种蓬勃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活力。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努力的,他们会为自己讲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而高兴,为孩子们对活动的聚精会神而欣慰,为自己的收获而欢欣鼓舞,但这种欢乐并不是一向存在的,他们会灰心,会沮丧。为什么孩子这么浮躁为什么家长这么难以沟通这种状态说明教师还没有把工作当作心灵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后,教师反思过这天的活动了吗孩子和自己都收获了什么享受到什么翻看教师的反思笔记,写得更多的可能是有关孩子的状况,以及一日教学活动环节哪些需要改善等,很少写到自己一天的情绪。其实,教师就应记下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教师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师做事的精神状态。孩子的活力需要教师来点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活力,而只是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选取的资料和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那么孩子在活动中就无法产生来自活动本身的原动力,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发亮的、渴求的眼神”。所以,仅有教师产生蓬勃向上的活力,才有可能点燃孩子的活力。教师就应用心灵去享受工作。
从辛黛瑞拉的这些日记中,能够感受到高教师的职业梦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也正是作者只言片语中所表达出来的对教育的信仰、职责感、使命感、成就感。可是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份坚持,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的,用用心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应对孩子。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六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能够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莫源秋教授的《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这本书,就像这样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动、反思。这本书阐明了爱是双向的,仅有教师爱幼儿,没有幼儿爱教师的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本书中让我受益颇深的是这样两个观点。
教师想赢得幼儿的喜爱,除了为幼儿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还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许多教师容易走入这样一个教育的误区,即一个幼儿犯了错误,让所有的幼儿都来“帮忙”他。其实,犯错是幼儿个人的私事,有时更是幼儿个人的保密,不需要大家都来关注,更不需要大家都来批判和“帮忙”。否则,大家都参与进来,可能会让犯错误的幼儿在他人面前失去尊严。
诸如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如若教师处理不当,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担心被同伴取笑而厌学,在全班面前失去尊严,我们如能运用“高超的手段”保住孩子的面子,尊重他们“犯错误”,不公开羞辱孩子,教师肯定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尊重不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尊重,更意味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尊重。回想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为帮忙某一特调皮,缺点“一大筐”的孩子改正错误时,往往会动用群众的力量,开场白往往是“某某小朋友实际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他身上还有很多的缺点,这天我们帮他来找找吧。”通过阅读此书,发觉自己的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就应和相关的幼儿私下“了结”,或者让幼儿自己“了结”,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改正,过于张扬幼儿所犯错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过多的去关注别人的短处,如果过多关注别人的短处,孩子的心理不会十分阳光,过多关注别人的孩子多了,班级的心理氛围决不会和谐。
书中“缺点”属于孩子的保密,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莫教师还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先将孩子的提高之处大大肯定了一番,然后想将孩子存在的缺点也告诉家长,家长也急切地想明白,但该教师却直接将缺点偷偷告诉了幼儿,让幼儿暂时保密,等改正了,再向家长报喜,我觉得此教师的做法十分值得我学习,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保密来保护,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激励幼儿在无人知晓中快速地将自己的缺点改正,进而获得更大的提高,所以在平时,我要树立一种保护幼儿保密的意识,只要是影响到幼儿健康发展的事情,都就应视为幼儿保密,都就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保护。
关注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幼儿园就会成为幼儿向往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受幼儿尊敬、喜爱的人。
幽默是现代人务必具备的一种手段,它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的。幼儿也特别喜欢“幽默”的教师,幽默不仅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并且能让幼儿在简单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
平时多使用幽默批评,许多时候,幽默化的间接批评比直接批评更易于理解,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喝完牛奶,自由活动时光,好几个幼儿都爬到桌上,教师没有生硬制止,她幽默地说:“小淘气们,快下来,要不都要变成小猴子了,变小猴子可要长尾巴的啊。”听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笑着爬下了桌子,天天说:“我可不想长尾巴。”教师的话使幼儿的“违规”行为在笑声中消失,因为孩子更乐意理解寓于幽默的劝导,教师的幽默也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可让幽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利用一些闲暇的时光,教师或幼儿轮流讲一些幽默的故事,进行“说与做的不一样”的游戏等等,这些活动充满趣味性,又有必须挑战性,对幼儿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的训练都有必须作用。
幼儿不喜欢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教师,更不喜欢一本正经、没有言笑的教育和生活,他们喜欢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喜欢能给他们创造幽默感的教师,喜欢幽默情调的教育。所以,今后,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幽默意识和幽默潜力,以一种用心、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幼儿,让幼儿在简单愉快的情绪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是的,追求欢乐是人的本性,自己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孩子带来阳光的幼儿教师,定会受到孩子的爱戴。所以,我愿意做幼儿喜爱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幸福地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七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在书中对我们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以凯兹博士亲身经历的真实问题来撰写的,在阅读过程中引发了我的共鸣,因为我就是一个一线幼儿教师,她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内心。
第十六章《教学辅导的原则与策略》这一章节的重点在描述负责辅导老师在职进修人员的角色,这让我想到了学校里所进行的师徒结对活动,活动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帮助新教师能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在岗位的教师角色。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像我这样一个承担着带教任务的辅导教师而言,可以说是启发颇大。
在辅导的原则里凯兹博士提到需加深教师对情况的了解,即最有效的在职辅导课程是能协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有更适当、更正确、更深入及更专业的了解,可以协助教师与在职训练结束后,仍能保留并应用所系的的知识、想法与见解。
这一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带教工作。在以往的带教工作中,当“徒弟”遇到困难、发生困惑时我经常会直接给予他“药方”,告诉她该怎么做,以解决当时的问题。效果当然很明显,这个“药方”迅速的发挥了作用,帮助其解决了当前的困惑,我也从中感到满足。但是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徒弟”是否能自行解决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从凯兹博士那里得到的启示,直接的药方虽有价值,未能深植于老师的思想领域中。如果做师傅的能辅导徒弟着重于对情况或问题的剖析与了解,多问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有哪些解决的方法?”“每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则可以引发徒弟的思考,帮助徒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并对事情或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看法。那么,长此以往,徒弟便会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后即使师傅不在场,她也有能力可以自己想出适当的行事方法。
1、延缓纠正。
文中提到辅导人员有时在观察教师的行为后,会急着纠正老师,一方面是急于协助老师改进技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但是这种做法优势过于急躁,因为有时过早地纠正会让受辅导老师和辅导人员疏离,反而会丧失长期辅导该老师的机会。
不错,在带教的过程中,每当发现新老师有做得不妥或不够之处,我总是会及时的给予指正,自以为是给予她帮助,却不知这样的做法使得我和新教师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正是犯了上述的毛病。凯兹博士告诉了我:延缓对老师的纠正能使辅导人员与老师间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使得辅导人员的建议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协助,而不是一个专家所做的批评,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凯兹博士的提点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的错误之处,也让我找到了曾经带教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原因之一,着实让我欣喜。
2、提出尝试性的建议。
在带教过程中所提的建议最好以尝试性的语气及形式提出。比如:“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可以试试乙方法,看看是不是比较有效!”这样的技巧除了凯兹博士所说到的具有可以避免教师在运用此方法失败后的挫败感,更有利于教师实验、创造等特质的培养。除此之外,我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也更容易让受辅导的教师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不是从上至下的,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式的建议出现,也更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
3、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有一次在高一敏名师工作室活动时,为配合袁晶晶老师的一项任务,我准备了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想法,当时袁晶晶老师回复我:“亲爱的,这真是太棒了!”为了这句话我窃喜了很久,能受到这么了不起的老师的称赞,自然是得意的。可见鼓励和赞扬是十分受用的。
正如凯兹博士在文中提到的:不管老师能力如何,有时勇气和热忱的的过度消耗会导致沮丧,让他们认为不论自己在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不错,如果老是听到得是辅导老师的指正,换做是我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无用,从而对工作缺乏信心和热忱!赞美之言人人爱听,我们要向对待幼儿那样,坚持正面教育,多给新教师鼓励、支持以及激励,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使她们继续维持工作热忱和努力。
当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鼓励,赞美新老师时,言词的内容中应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有具体指向,如:“你的回应很不错”“活动重点把握得很好”……,不要使用一些善意的空话。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感受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工作的海洋中,不管谈理论还是说实践,自己都缺乏一种反思、观察、辨证和理性,更没有值得借鉴的教育策略、建议与教育智慧。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学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八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艺术99例》,我利用空闲时间看完了。本书以“幼儿教育的起点是成全每一个儿童”为基本理念,通过具体案例的阐述呈现了教师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行为及思考。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由衷地感到亲切,因为书中的许多故事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一次次引发了我心灵上的共鸣,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位老师的行为背后都投射着真实的、自然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读罢此书,让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幼儿做好小事、关注细节开始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树立“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家;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观念,用心关注每个幼儿,关注他们的一切——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等,从各方面去发现、挖掘、引导和培养,那么,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本书共六辑99例,通过99个例子讲述幼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从而得出良好的经验。我认为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教育小语和小贴士,通俗易懂地分析了每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从而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注意。
书中的老师们一个个满怀“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善良和乐观;使孩子们的成长是那样的欢乐、健康和积极向上!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好榜样,做到为人师表。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将爱心平分,耐心地、恒心地去教导、灌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的开心,无限的关爱。
这辑中的17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有心和自己钻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做个有心人,多动笔记录,多思考解惑。正是自己平时并未局限于开展完活动就抛在一边,而是勤于动笔,对每日活动坚持总结、反思,逐渐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教育教学只是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祖师与开展过程是否合理,对于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法如何?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又是哪里。通过反思,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我们知道,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幼儿的学习无处不在,作为教师不应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第36个小故事中的许老师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孩子努力去尝试,就是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直接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球抛给孩子,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天生具有自己学习、自己认知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热爱幼儿,善于发现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教育。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在这一辑中的老师们为孩子创造宽松、愉快、温馨的环境,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待给小椅子作记号的小“调皮”闹闹,施以合适的方法,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老师通过愉快地谈话让尿湿别人鞋子的小雨放下心理负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巧妙应对了有着分离焦虑的依依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苦肉计”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正如主题阐述中所言:教学与研究分不开。要想教学质量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要开展幼儿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一日生活中。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整理,提出困惑且探讨,尝试刊物上提出的某一策略研究等等,都是通过教促进研,通过研提高教,形成教研一体,共同提高。告诉自己:做反思性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边反思,边进步。
本辑中的15个小故事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家园公寓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巧妙地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通过沟通,老师可以找到幼儿个性上出现问题的症结,给予家长教育孩子的相应建议,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书中的精彩小故事还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情节与内容。99例教育艺术并不是99种教育的解决之道,而是99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朴素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日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从这本书中,我受到很多启发: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二十九
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心里就十分懊悔、沮丧,难过。但这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情绪。”的确,愉悦快乐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情绪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情绪,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高尔基以前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情绪,用一种用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一周的满工作量,再带班主任,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总是抱怨不止,虽然已尽力但还是力不从心,总觉得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不对,工作说变动就变动,这个年级学生的基础刚打好又被调到另一个年级,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就这样扑灭了。抱怨不给自己机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焦头烂额,此刻回想一下,感觉心惊肉跳,怎样能够有这种想法呢醒悟的瞬间情绪简单了,工作踏实了,也不感觉累了,原有的热情与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就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用心性,培养其组织劳动潜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带给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个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用心应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但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就应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一个阳光老师,不抱怨的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读了这本书,我会延续以前的做人态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完美,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
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
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三十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
1、立志。
2、省察。
3、力行。
4、选择环境。
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学识,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从而无愧于“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幼儿教师读后感篇
今日读到“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一章,作者真实的描述了幼儿教师的现状,并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原本以为如虞教师这种大师级人物,只是关注大政方针、理论创新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可是读了这本书,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幼儿教育。虽然虞老的洞察和呼吁暂时还不能改变中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现状,但至少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先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孤单的在承受、思考、挣扎,还有虞老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作伴,也许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共鸣,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和荣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感受经常产生于教师的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师都会产生特定的职业感受,但的确社会和管理者并不都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
我们一向都在提倡“师幼平等”,而这种平等大多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是谁又能保障我们教师自身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呢?对人类个体来说,与自己思维水平接近的人的对话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互动,能获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发,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自身来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更多的是职业的而非个人生活需求性的对话,伦理上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种沟通是平等的,但从心智上说,这种对话是不对等的,教师能够去在意、照顾幼儿的感受,但幼儿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做,幼儿教师经常需要抛弃自己,迎合、照顾幼儿的感受。因而,幼儿教师自身的需求并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满足,久而久之,作为成人的内心经常被搁置,可能的与成人对话的欲念被迫放弃,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的某些思维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迟钝或部分泯灭。所谓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褒扬,言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无奈,甚至是对正常的、与其心智发展水平对应的对话的牺牲。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要求要求他们明了、具体、直观,但我们的各类管理部门又经常要求他们会抽象、能概括。其实,很多教师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直观。有时候,要让幼儿教师从社会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思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研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如何才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帮忙幼儿教师。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业务的沟通,加强思想的交流,让教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