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 “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 “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篇二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搜集和阅读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2、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并读3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
2、画出文中“abb”式的词语并读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两遍。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5、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6、阅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7、想一想: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②“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体会。
二、预习交流、检测
1、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生字,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2、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abb”式的词语,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3、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好。
4、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5、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理解不懂的地方和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7、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板书到本小组的黑板上,全班交流解决。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学习新课
1、快速默读课文,全班讨论交流: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②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1-12页
2、辨字组词。
漂( ) 倭( ) 蚌( )
飘( ) 委( ) 丰(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漂流( ) 喜欢( ) 闪烁( )
瞎闹( ) 存心( )
反义词:马马虎虎( ) 黑暗( )
4、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圆滚滚 。
5、句子加工厂。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害怕困难呢?
改为陈述句:
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反问句:
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篇三
《绿》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篇四
《黛玉初进荣国府》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
3.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学重点: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红楼梦》相关资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谁?
2.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3.今天我们又要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黛玉初进荣国府》。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的收获
1.说说这篇文章改编自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这部小说有多少了解?
2.教师补充《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红楼梦》中写到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足见作家的功力。
三、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找出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
四、自学重点段落第5、6、7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都说过些什么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记号。
3、小组范围内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5、出示思考题: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小组内探究、讨论,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7、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谈课文,想想从文中你了解到黛玉是个怎样的人。
五、自学课文第1、2、3、4自然段,在书上作记号
1.交流,你从这四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2.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贵族的奢华,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冰雪聪明和王熙凤泼辣爽快、圆滑的性格。
六、推荐阅读
《红楼梦》第三回
五年级语文名师教学教案篇五
《祖父的园子》
师:同学们,作家萧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祖父的园子》。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先预习,不知道同学们都预习了吗?如果预习了,请大家讲一下《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
生: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都很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园子。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先展示、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女作家萧红的资料,再多媒体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她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三、感受我之快乐
1、师:在这座园子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请学生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的哪件事最最有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自悟。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玩腻了衣襟地榇嘴馋玫瑰
3、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件趣事:
⑴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你体会到什么?淘气、调皮。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有时不但菜种被我踢飞了,甚至连鞋子也跟着一起踢飞了。
通过男女生分读体会我和祖父的亲密。
⑵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体会天真,傻的可爱。)
⑶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仔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联系“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 体会有趣,你讨厌她吗?)
⑷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指导朗读,“下雨了!下雨了!”体会快乐。你又看到怎样的情景?可她还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师:过渡:园子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园子里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
四、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题做答:
1、在本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五个词语解释并各自造一个句子。
2、在下列词语中任意选出五个,把它们连接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