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心得体会汇总(四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整部书都是在写霍尔顿被西潘学校开除后离开学校而不想回家这几天内发生的各种无聊、买醉、无意义的生活,不过话说回来,谁没有那段迷茫期呢?重要的是,霍尔顿去见了2个对他有深远意义影响的人,改变了他的想法,把他从毁灭的深渊中拽了回来。
其一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他给了他对了解自己心性的启发。印象深刻的是他告诉霍尔顿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这句话用在霍尔顿身上非常贴切。霍尔顿厌倦他的学校,厌倦他的老师,厌倦他的同学,厌倦一切,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装模作样,觉得他们都是虚伪的,虚伪的聊天,虚伪的打招呼,因此他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他人提不起兴趣,他就要这么逃离这个世界,去做他唯一想做的事情。“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另一个是他喜欢的可爱的妹妹菲比。我想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也会喜欢这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她非常可爱,可以和霍尔顿交流。这个小丫头听了霍尔顿对人生的厌倦以后,问了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你什么都不喜欢,有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吗?”。当霍尔顿决定离家出走,决定在出走之前来看看她的时候,她有了大胆之举,这个举动也救了霍尔顿,我感叹这个小姑娘的不一般。
霍尔顿心性不坏,因此他得到了些许老师的偏爱。他唾弃这个世界,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虚伪,但是还有这光明的一面,就如他见到的那两个纯洁的修女。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问题,觉得别人甚至自己的亲人都虚伪的可怜,但是总有什么东西帮着我们成长,让我认识更深,成长的更好更成熟。
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开始人流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所谓新新人类疯狂地迷恋上了摇头丸、k粉等毒品……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读完这本只有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轻轻的合上书,心中一向有种似乎无法言语的东西在,和主人公霍尔顿有关。
作为作者塞林格一生之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要你稍微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这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或是写作手法与你读的其他小说截然不一样,这是作者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创新——透过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口吻去叙述全篇,手法新颖。更为重要的是全文那种现实主义的笔风,现实而又生动细致的描绘了一个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苦闷,彷徨的一个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从而表现了那个时代在美国存在的一种不正常而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史学家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或者“垮掉分子”。因为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就是垮掉分子的代表,这也许是一本书的最大主题所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超多的心理描述,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独白运用,这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人能直观的去了解。
再来我想谈谈主人公霍尔顿,真是个给人影响深刻的家伙,对于他,我的情感确实很复杂,难以以一种或两种的感觉去表达,我想着正是因为人物他本身所塑造的性格的多样性造成的。开始读的时候,无疑会把他认作一个混账家伙他满口脏话,吸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种种不满,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还不忘数落学校一番。实在是一个坏孩子。再被学校退学之后,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纽约漫无目的的游荡。这点倒是和很多考试考砸了,或者在学校犯错了学生一样,害怕回家。不一样的是霍尔顿并不怕父母的责问,而是腻烦了他们唠叨,想等他们平静了再回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很难去想象他的生活,混乱而且充满危险,他去住小旅馆,逛夜总会,酗酒,抽烟,还会去勾搭女人,天呀,他还没有成年。这样的生活足矣在他人生写下失败二字,恰巧人们的这种评判是他所不屑的,他认为学校家长要他拼命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能够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鄙视他那位敬佩老师告诉他的信条“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去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他的确很是混账,但是同时他却与那些真正混账不一样,我这话说得不够清楚,这样说吧,他有自我的理想追求,他不会去同流合污
,他鄙视没有感情的性。但是现实很无奈,他也务必和这种无奈做一种妥协。这种性格行为上的矛盾赋予了人物那种代表性,能激起人们共鸣的代表性。混账的行为和纯洁的理想的共存。
小说还给我带来了淡淡的感动,不是很多很强烈那种,只是淡淡的,却也让人回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着,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这种东方哲学式的理想是多么单纯,每每读一段话都给人莫名的感动。还有一个感动的片段是小说的结尾,当霍尔顿决定去西部之前他把妹妹老菲芯约出来,他只想去见她,和她说一声,而不是父母。他要妹妹去坐旋转木马,自我看着。即使下着雨他也在看在,这种亲情我想是值得去称赞的,是宝贵的。
小说也就这样结束了,主人公是在没那情绪再去告诉我们下方发生了什么。呵呵,小说并不优雅,但是读完却给我们带来了内心平静的思考,那个东方哲学的理想我们是否曾怀有过。
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我在国庆假期间过的最空虚的时候买的。看着这个抽象的书名,我曾对这本书的内容做过很多美好的想象。然而,从翻开书的第一页起,连篇的“他妈的”、“混账”这些词,让我对这本书感到非常失望,而且所写的内容也与我想象的相差甚远。但是,这些污秽的字眼却又显得那么真实。你会惊讶的发现,书中好像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直吸引着你读完这本书,给人一种舍不得放下的感觉。
书中的情节再简单不过了:主人公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不敢贸然回家,就在纽约街头鬼混,抽烟、喝酒、进夜总会,碰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世界,到农村装个又聋又哑的人,用叛逆的方式来反对这个世道。然而,他又不可能真正这样做,只有活在矛盾之中,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书中所写的时间范围虽然只有3天,却充分探索了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作品的背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以及都市中弥漫出的喧哗,但在霍尔顿内心,呈现的却是麦地般的空旷和守望的孤独,还有那颗善良的心在寻找过程中被龌龊生活熏染而导致的忧伤。其实仔细想想,霍尔顿也许不是反叛,而是恐惧,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我忽然发现自己与霍尔顿有相似的一面。我想到自己在国庆假期间,我的生活非常单调,刚进入大学的迷茫与困惑,让我实在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玩游戏成了唯一可以消除乏味的方法。但是经过几个小时游戏的刺激与疯狂之后,空虚、懊悔、恐惧的感觉便涌上我的心头,我害怕自己如果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4年,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很可能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就像那些吸毒的人,面对毒品的诱惑,只能绝望地看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被慢慢地腐蚀,而没有勇气去戒掉它。幸运的是,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它让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让我从空虚的生活中走了出来。现在,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正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其实,不只是我,相信大多数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都会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像霍尔顿那样“垮掉的一代”已经数不胜数,他们干尽一切离经叛道之事,亲手将自己的青春涂抹的血迹斑斑,用叛逆来抱怨“愚蠢的应试教育”,用鸡毛蒜皮的方式讨厌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我只想问,多少年以后,已为父母的他们,怎样追忆那样的似水年华?
我喜欢霍尔顿的这么一段话:“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看见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大家想想,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与其孤独地守望着青春,倒不如懂事地停止那肆意的疯狂,也许在某个惬意的下午,再回想起过去,我们能幸福地微笑。
我终于知道,这种吸引着我们读完这本书的无形的东西,便是我们青少年内心深处与这本书产生的共鸣。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上他,并从中得到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