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学习课文准确地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鲁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2)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 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和课文中的注释,给生字 注音,并添加难词注释,同时读课文。
需添加拼音的汉字有:豁、觅、筛、颊、塾、渊、凿、蟀、络、匾。
需添加注释的难词有:觅、渊博、倘若、无妨、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1.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简介鲁迅的生平。
1.学生阅读注释①,明确三点:作者的原名、籍贯、生卒年代;作者的称号;作者的著作。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 záo, 菜畦 qí , 桑椹 shèn , 轻捷, 斑蝥 máo , 缠络luò
攒 ,珊瑚shān hǘ 高枕而卧 豁 huò,敛 liǎn,脑髓 suǐ ,陌生mò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结合检查预习①导入课文。
提问:①鲁迅童年的生活是怎样的;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题目与文章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这两句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回答只需简要点明课文所反映的是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即可,不作深入研究。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八段,并思考: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2.提示:
① 课文的第一部分,鲁迅着重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听长妈妈讲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表明百草园的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印证了文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片小天地,是鲁迅童年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② 对于“似乎确凿”的两种理解(两说可以并存)。
第一种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卖给别人的百草园不再是“我的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在一句话内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确凿”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来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种理解:“似乎确凿”,其实写了作者从眼前所见追忆到过去的一个过程。句意实是:眼前“确凿”只是野草的“百草园”,那时“确凿”是“我的乐园”。过去,百草园内都是有趣的植物,并非全是野草,但眼前确实只长着野草,这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只好用表示不肯定的“似乎”来表明了。
三 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把事物看仔细,并学习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的方法,把文章写具体。
1.以提问形式带出朗读内容。
(1) 提问:课文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在课文哪一部分?
(2) 提问:课文的第2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3)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二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描写的方法。
提问:从刚才朗读的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写园内的景物,既写了静物,又写了动物,各抓住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边讨论边板书,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表现事物形态、色彩、声音、动态的词语。
① 这一小节课 文里,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② 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如: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菜畦──碧绿,桑椹──紫红等等;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动态、如:黄蜂──肥胖、伏,叫天子──轻捷、窜,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等;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
③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概括起来就是:(板书)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3.以“捕鸟”一段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提问:作者是怎样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
提示:① 先略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以衬托更有趣的捕鸟;
② 然后点明时间,需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后;
③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捕鸟的过程写出来。这些内容若不看仔细,是无法写具体的。(讨论中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下有关动词,然后朗读这段课文。)
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写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 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步骤]: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1.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第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进行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进行对比 的?
提示:① 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环境开阔、优美。
②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我”问他“怪哉”这虫,他便“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远不及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亲切、耐心:长妈妈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在“我”问他捕鸟得失的缘由时,他是“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 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得益。
提问:从这三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
(板书)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3.理解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提问:三味书屋里面有没有使“我”感兴趣的事?是先生指导的吗?
提示:① 有两个使“我”感兴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二是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② 这些都是三味书屋中较有趣的事儿。当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4.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欢的是百草园内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5.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① 指名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间的过渡段,并且朗读。
② 提示:a.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由此看出,本文题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b.课文第九段(过渡段)不仅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表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罚,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己干错事的揣测。从中可看出“三味书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6. 作 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小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 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他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象闰土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因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叛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的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7.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小结: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小结: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三
《狼》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
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
▲重点实词
(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
(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
(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止增笑耳(通“只”,只是)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
其: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之:久之:无义
亦毙之:代词,指它
前: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乃: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以: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
▲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述一述: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教学提示‖
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问难,说描课文,既可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教学提示‖
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目标导学二:课外积累,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根据收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全班交流。
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抄在笔记本上。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四
《如何突出中心》
训练目标:
1、培养写作的目的意识。
2、学会根据中心合理地选择材料。
3、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情节或细节详写。
4、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突显文章中心。
训练重难点:
1、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写以突出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游戏:猜成语将写着“鸡飞狗跳、抓耳挠腮、摇头摆尾、坐井观天”字样的四张纸折叠起来,由四个同学分别抽出一张,用动作和表情比划,班里的其他同学猜。
设计意图: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老师组织游戏并适时引出学习内容。
2、查一查---检查预习
问题一:什么叫中心?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中心是写作文、说话时最核心的内容或话题。有了中心,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先有一个大体上的认知。
师生活动: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107-p108的《写作导引》,勾画要点,回答问题。
问题二:怎样才能做到突出中心?你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围绕这条线来写。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开门见山表明中心;有力材料支撑中心;主体有指向中心的描写;结尾抒情议论强化中心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重温“围绕中心来写”常用技法。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教师提问。
3、学一学---技法探寻
问题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相应的问题。
坚持就会成功
(1)获得成功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坚持就会成功,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2)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柳条无精打采地低着头,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3)为了通过即将到来的舞蹈过级考试,我正在训练场上刻苦训练。手握着发烫的把杆,我开始了基本动作的练习,不一会儿,我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我觉得自己如同囚禁在蒸笼中,浑身酸痛,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起来了。
(4)“放弃吗?”我悄悄地问自己。抬起头,我无意中看到了正在旁边看书的妈妈。她为了通过业务考试,连续几个月苦读。就连陪我练舞蹈的空儿,都变成了她读书的时间。此时,刺眼的阳光穿透玻璃,照在妈妈的后背上,妈妈坐在坚硬矮小的椅子上,她的头发因汗水的浸润变得微湿,但她仍然坐在在那里专注地读着,手中的笔还在不停的画着,时而双眉紧锁,时而微微点头„„妈妈这么大年龄,为了获得成功,都还在不懈坚持,难道我就这么轻言放弃?不!我要和妈妈比一比!
(5)我的心又重新回到了训练场上,手握把杆,将自己的腰板挺直到最完美的极限。一踢腿,一抬臂,一转身,一收腹,认真地做着每个动作。一遍,两遍,重复,再重复,任晶莹的汗珠缓缓从额上滑落,流过眉骨,有的站在睫毛上,有的顺着脸颊淌入嘴中,咸咸的涩涩的„„一分钟,十分钟„„时钟的每一次滴答声都清脆而响亮地敲在我的心上。虽然身体的疼痛不间断的侵袭着我,但我始终如一的努力向上伸展着,伸展着„„旋转„„再旋转„„再踢腿,再抬臂,再转身,再收腹,绷直的脚尖和地板摩擦出好听的声音,手臂努力向上,身体在空中旋转划出美丽的弧度,我好象穿上了带有魔力的红舞鞋,与音乐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我忘情地跳着,任凭汗水滴落在地板上„„
(6)一个月后,我收到了考级通过的成绩单,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明白了坚持的意义:因为坚持,我给了自己成功的机会;因为坚持,我发现了艺术之美;因为坚持,我领悟到坚毅的品格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
①第二段描写了什么?这种描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了炎热的天气。用环境烘托人物,关照中心。
②第五段借助了哪种描写手法来表现我的坚持?
明确:动作描写,再现我在炎炎夏日坚持训练的情境,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注意:情境选择:在事件的发展中有很多画面可写,要选突出中心的画面写。描写要求:真实、具体、细致、生动如:任晶莹的汗珠缓缓从额上滑落,流过眉骨,有的站在眼睫毛上,有的顺着脸颊淌入嘴中,咸咸的涩涩的„„
③请勾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这么大年龄,为了获得成功,都在不懈坚持,难道我就这么轻言放弃?不,我要和妈妈比一比!
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明白了坚持的意义:因为坚持,我给了自己成功的机会;因为坚持,我发现了艺术之美;因为坚持,我领悟到坚毅的品格是不可或缺的。
作用: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点明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寻找写作中“突出中心”的技法。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点拨,小组代表发言。
问题四:怎样才能使文章中心突出呢?
明确:突出中心常用方法:
(1)环境烘托,关照中心。
(2)情境再现,表现中心。
(3)心理感受,点明中心。
第二课时
导学案序号:14课型:写作训练课总课时:2分课时:2-2主备人:
训训练目标:
1、培养写作的目的意识。
2、学会根据中心合理地选择材料。
3、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情节或细节详写。
4、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突显文章中心。
训练重难点:
1、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写以突出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写作实践(一)--书包
书包的表面是鲜红色的,中间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米奇老鼠,它戴着一副大大的太阳镜,胸前高高地飘扬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穿着一件土黄色的衬衫,背着个小书包,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米奇老鼠总爱扬起手,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好像在向我炫耀它的美丽,神气十足的,可爱极了!米奇老鼠下面还写着一句天蓝色的英文:hello!
书包一共有四个宽阔的袋子,旁边还带着两个狭小的兜兜。第一个袋子里住满了说不尽的智慧——书本;第二个袋子里住着我心爱的文具盒;第三个袋子里则住着一对形影不离的“亲戚”——试卷和本子;至于那两个狭小的兜兜嘛,住着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不过有时候,一些文具变成了一只只生机勃勃的“调皮鬼”,“住厌”了自己的地方,便敏捷地“窜”到我的手里,让我带着他们欢欢喜喜地搬新家去了!
书包默默无闻地为我服务着。每天早晨,它载着一大叠文具,跟随着我上学去。当我从书包里抽出文具时,就觉得书包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啊!因为只有勤劳的人才会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我相信你一定能有收获!”这时,我便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勤奋学习,不令我可爱的小书包失望!”哦!书包,你虽小,但是,你肚子里的知识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彩,多么广阔啊!我喜爱我的小书包!有了这么漂亮精致的书包,我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它呢?(点评:作者对书包的外表、包中的内容展开细致的描绘,可贵的是在说明书包的功用时,能适当穿插自己的心理活动。全文脉络清晰,中心突出,文末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写作实践(二)--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
题目限制了本文的地点(电视机前或餐桌旁)和人物(一家子)。但是,供我们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时间是什么?一家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在共同欣赏某个电视节目,是在讨论某件事情,还是在吃饭时发生了某件事情„„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我们构思一件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中心,不管是谋篇布局、详略处理,还是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要为突出这个中心服务。
电视机前的一家子
我是一台电视机,生活在一个三口之家。我的主人们都非常喜欢我,每天都会按着遥控器让我变幻着不同的魔术,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很累。
男主人长得高高瘦瘦的,他最喜欢看球赛,看到精彩的时候他会跳起来,大喊“好球!”,仿佛这一脚临门是他射的一样。可是看到输球的时候,他会攥紧拳头,样子好可怕,男主人好像恨不得要钻进我的肚子里亲自踢球一般。他还会狠狠地砸沙发,我真替沙发老兄担忧,男主人的拳头可厉害了!
女主人可漂亮了!长波浪、瓜子脸,她最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看着看着,就会抱着纸巾盒嘤嘤地哭个不停,我也搞不懂她在哭什么?当连续剧里插播广告的时候,女主人可不耐烦了!她就会说:“什么电视啊!这么多广告!”我听了感到很委屈,这又不是我的错!
可爱的小主人放学回家了,一到家,书包一扔,就捧着一包薯片坐在我面前,边吃边看。一直看到天黑了,男主人说:“该写作业了!”小主人无动于衷。女主人喊:“宝贝,吃饭了!”小主人“哎”了一声,屁股挪都不挪一下。我心里可着急了,我的小主人呀!作业怎么可以拖拉呀?饭也不吃,这可怎么办呀!我情急之下,一使劲,启动内控功能,“啪”的一下,关掉了。
夜深了,我听到女主人对男主人说:“明天去把电视机修一下,我还要看连续剧呢!”我想说:我没病,倒是小主人的“电视瘾”要好好治一治了!
(点评:本文以电视机的口吻,描述了主人一家三口在电视机前的各种表现,想象丰富,视角新颖独特)
三、写作练习。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五
《如何突出中心》
1.通过训练,学会“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写法。
2.借助课文,认识文章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3.学会在文章中设置线索,恰当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进而突出中心。
学会在文章中设置线索,恰当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进而突出中心。
一、导入
清代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立意非常重要。写作时要想说清楚使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在叙说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叙事中心。
二、请同学们阅读写作指导,交流感受。
1.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来写。
2.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越是能强化中心的内容,就越需要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反复加以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要简略叙述。
3.巧用技法,突出中心。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从点题的位置看,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
4.还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渲染烘托、抑扬对比等技巧,也可突出中心。
一、写作实践(一)
1.导语:书包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学习用品,你的书包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书包里面藏着怎样的故事,说说你的书包或者关于书包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分享。
3.文题妙解
(1)“我的书包”侧重于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对“我”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确立中心。
(2)“我是书包”则要求以“书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声。
(3)“我和书包”,着眼于“我”和书包的关系,写两者之间的故事。
范文:
书包里的故事
童年像一杯美酒,醇香令人回味;童年像一朵栀子花,温馨沁人心脾;童年更像一把吉他,动听勾人心弦。
记得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了,当时的作业在小小的我面前显得很多,我做作业,也有些吃力,加上我性格本身有些毛躁,便顾不得书本的整齐了。因此,我的书本经常被压折起来,我也无暇顾及。好多新发下来的书本放到我这儿,几天后就会卷边折页,变成了一本“旧书”。可是让我不解的是,原本有毛边的书本在第二天我从书包里拿出来的时候,竟整齐地排列着,一点毛边毛脚都没有。让我很是诧异。当时的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没心思考虑那书本是怎样变“新”的。只是知道第二天早晨,书本就如被施了魔法般,整齐地放在我的书包里。
终于有一天,我心中出现了这个疑惑。于是,晚上我便悄悄从床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走到房间门口--那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客厅。客厅的中央散发着微弱的光芒,那光芒是柔和的,温暖的。妈妈在淡淡的光芒的笼罩下,正把我的书本一个个从书包里拿出来,把毛边毛角挨个仔细压平,把折角向反方向一折,书本变整齐了许多。最后,妈妈还小心翼翼地把书本放回我的书包里,生怕惊醒了正在“熟睡”的我。我只知晓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似乎被轻轻触动了,一股暖流流入了我的心田.我踮着脚回到床上,却是一夜无眠……
之后的每天,我都会在睡觉前把自己的书本弄平,像当时我看到的妈妈一样.尽管我的动作很是笨拙……今天,当我翻开书本看到久违的一个细小的折痕时,心中的回忆被慢慢勾起,记忆那么深,就好似在昨天发生的一样。因为我清楚,妈妈的爱,就藏在那不起眼的折痕里……
二、写作实践(二)
1.导语:一方餐桌,承载了家庭的温馨,无论是餐桌上的欢娱,还是餐桌前的分歧,爱永远是向心力。
2.写作导引:
题目已经给定了本次作文中的地点是“餐桌前”,事情是“谈话”,那么时间、人物等其他的要素需自己定。动笔前要考虑,这是什么样的一次谈话,所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确定一个中心开始选材、组材。
范文:
餐桌前的谈话
生活如同一张餐桌,餐桌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坐在餐桌前偶然夹起一道名为爱的美食,那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爆竹一声声响起,除夕夜处处洋溢着喜庆。“来喽!”随着妈妈的声音,两盘水灵灵的元宝饺子上了餐桌。奶奶发话了:“大孙子,你妈为了家里忙里忙外,真辛苦。这第一个饺子就给她,好吗?”我点点头,奶奶麻利地夹起饺子送到妈妈碗里。我看了看,那个饺子好特别啊!半圆的饺子边上细细地捏了花边。这里面一定是奶奶做了手脚!正当我思索的时候,妈妈也发现了端倪,说:“这第一个饺子应该长辈吃啊!妈,给你!”但在奶奶的坚持下,饺子还是进入了碗中,但她却没舍得吃。我猜到了,那一定是奶奶视为福音的“钱饺子”!电视里春节晚会开始了,全家人都看得喜笑颜开,餐桌上一片祥和的欢乐。突然,一个饺子飞了过来,滑进我的碗里。这不正是那个花边饺子吗?我瞧向妈妈,妈妈悄悄指着奶奶,对我使了个眼神。我明白了!这是让我把饺子给奶奶呀!
怎么才能让她老人家接受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好主意:奶奶历来喜欢节俭,我就好好利用她这个习惯吧。
我不动声色。在奶奶看向我的时候,我就飞快地往自己碗里夹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奶奶急了,说:“能吃的了吗?吃一个夹一个吧,别剩!”我大声说:“好吃!好吃!一定能吃完!”奶奶心疼地望着满碗的饺子,生怕我吃剩了扔掉。我心里可乐开了花--我的计划完成一半啦!我开始细细品尝着饺子,还不时与家人品评着节目,故意放慢了吃的速度。
只剩下三个了!我偷偷瞧了瞧奶奶,便把手放在肚子上,大叫道:“吃不了了!我快成皮球啦!”奶奶习惯地板起脸:“叫你少夹,你偏不!这回咋办?”我可怜兮兮地对奶奶说:“奶奶,我错啦!要不您吃了吧?”--果不其然,奶奶马上夹走了全部饺子,好像刚开饭似的,吃得津津有味。我得意地看着妈妈,妈妈笑了,用眼神鼓励我,好似在说:“你真棒!”“嘣!”一声清脆的硬币声响起,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奶奶,我大笑着说:“奶奶吃到钱啦!来年定有好运啰!”奶奶笑得更是灿烂,脸上的道道皱纹也舒展开来,像一朵幸福绽放菊花。她笑着吐出硬币,说:“来年大家都会有好运气的。”全家人都看着硬币,互相对视着,心领神会地笑了。
家,永远是温馨的避风港。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眷恋着那餐桌旁的幸福。
三、写作实践(三)
1.导语:亲爱的同学,久在校园中,是否有些枯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校园外的斑斓的世界。哪一件事,哪一个场景,哪一个人物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呢?拾取记忆的片段,写下你的真情实感。
2.写作导航:
(1)校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时,可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去写。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是确立本次作文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点儿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做点儿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范文:
那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
冬日了,风肆虐地呼啸,大地也为之而动摇。
我走出去,被风吹得站不住脚跟,踉跄着躲到一个角落,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不无担忧地看向外面。
还要继续走吗?
猛然间,我看到了一棵梧桐--几片黄叶依旧顽强地挂在上面,摇摇欲坠,它纹路错综的树皮写满了沧桑。有一阵强风!它的枝干晃动了几下,依旧挺立。在这场战斗中,唯有它孤独坚守。
我要去挑战那风吗?
我的心灵狠狠地触动了一下,只因他而赞叹。
风,又猛了。
它,仍在搏斗着。
哦,那一阵风卷起了地上的一堆叶子,它们恣情飞舞,铺排了整个天空,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不,那是对梧桐的赞歌,写满了它的骄傲。
落叶轻,飞到了我的心灵深处,撞击着,雀跃着,我为之震撼。
在这风中,它们却可以勇敢起舞!
梧桐的树枝弯了,又弯了。“啪”,它的枝桠断了。风没有停,舞还在继续。战斗,他还没有放弃。
风又一次把它吹弯,却迎风而上,它不怕!万物萧索,只有他苦苦斗争。
一步,两步,三步……我如梧桐一样挺直腰,勇敢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