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
(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
(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例1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3根,再从10根里拿走6根,还剩4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想想做做”的练习,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有了“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里感性认识的积淀,在教学十几减8、7时,再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学生的理解上也不会产生障碍了。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优化”也不是统一成一种方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
算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我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习“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找规律减”等),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这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的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是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个练习“计算出结果,跟着相应的导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学生参与,又使整堂课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中结束。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我们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块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习“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32道退位减法熟练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本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
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平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习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习是我们平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整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初步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此基础上,我教授这节课,我将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进行回顾以及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整理和发现规律,在这节课中,我有以下反思: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数一数等方法,只要学生能说出来一种就可以了!但是要让学生准备地说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绘本《小猪唏哩呼噜》作为情境,用小猪因为贪睡上学迟到,大狼老师不让其走进教室,让学生来帮助小猪唏哩呼噜,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教导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状态比较轻松,也就可以说出来他的想法了!
在这个环节,我拔高了难度,学生不仅要知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还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规律,难点就是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教授竖着看的时候,我用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给学生引导,让孩子们慢慢来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当快接近正确答案时,要进行奖励!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语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的引导!
在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对,那我设置了挑战老师的环节,学生出一个算式,我来回答得数,我出一个算式,学生来回答得数。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挑战老师,他们都有一种想赢的心态,所以此环节学生会特别喜欢!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改进,应简练且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
2、教师在教室里定不到一个地方,应注意。
针对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学中会更加注意,并且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愿意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习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反思篇六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有了以前学习的基础,所以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在本单元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想加算减”。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回忆,并出示求未知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习破十减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破十减,被减数比10大,而且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例如:13-9=这时,把被减数13破开(拆开),其中一个数必须是10,另外一个数是3,先用10-9=1,再用1加上3=4,所以13-9=4。让学生明白学习破十减的好处,是为了计算时更方便,更容易,更准确。
学生在学习十减时,我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十减,平十减就是把减数分成两个数,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后要等于10,然后再用10来减去第二个数得出最后的结果。例如:13-9=这时,把减数拆开,拆开的一个数必须是3,先用13-3=10,再用10-6=4所以,13-9=4,我认为学生们都挺喜欢这种方法的。
由于孩子们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不管孩子们运用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学习十几减9时,学生重点掌握了平十减和破十减的方法,接下来十几减8、7、6、5、4、3、2,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自如。
在教学时,做的不足的地方就是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如果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真正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每一次讲授新内容,都觉得关注学困生的时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