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一
scl-90.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吴文源教授所进行引进修订的,并且建立了中国常模。该量表与其他同类量表比较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卫生以及精神科的各个方面。该量表包含了90多个具体的项目,综合起来是9个方面的额心理问题,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焦虑以及精神病性。调查时候要求每一为患者对自己近一周来的情况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对每个症状进行分类,从1级(没有症状)到5(极度严重)级,将2级以上的患者定性为阳性。
门诊专业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效测试,在护士发放完问卷之后,由患者自行阅读问卷的指导语,待患者完全明白之后可以答题。对于患者看不懂的一些问题,医护人员要采取不加任何暗示和倾向的语言将文字的意思告诉患者,让患者进行独立的自我评定,以保证问卷数据的详实准确。本组调查中月经前后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患者答题时间为20min。对于所得的资料进行北辰心理测试软件2.0分析,相关数据采取spss10.0进行检验。
本次的研究结果发现乳腺增生的患者在强迫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精神性与恐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患者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乳腺增生是一组以乳腺结构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紊乱而引发的乳络瘀阻。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乳房的非周期疼痛和周期性疼痛,乳房肿块也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另外,这种疾病因为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原因,很容易使得患者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的情绪,从而使得患者陷入难以摆脱的消极状态。
本次的研究发现月经前期患者和常模相比较,在躯体化以及人际关系的敏感和精神病性表现都比较突出。乳房在月经前期的主要生理变化表现为肝气旺盛、乳腺小叶发生生理性的增生。
随着经后经血外泄,肝气得舒,则会使得乳腺的小叶从增生变为复旧。患者的.情绪也会出现倦怠与精神不振等等症状。对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护理。第一,心情豁达、调情怡性。《内经》中强调精神内守和谈单虚无。因此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愉快的心境。这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减轻躯体的症状。第二,对不良情绪进行宣泄。患者要把不良的情绪尽量地对外进行表达和宣泄出来,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改善患者的心情,使得对患者自身的身体伤害减轻到最小程度。第三,做好充足睡眠。《睡诀》中提到要先睡心后睡眠。
因此患者应该尽可能地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进行睡觉之前可以按揉脚心、手心颈后的风池穴,保持每次15min,也可以使用热水进行泡脚,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患者睡眠。最后,要进行适度的哭泣,哭泣也是对胸中的郁闷进行很好的发泄的一种方式,对于患者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好处。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二
关于老年痴呆病患家人的心理状态论文报告
老年痴呆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减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发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异常〔1〕。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长期繁重日常生活护理和各种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家属的心身健康。本文旨在调查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干预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月至9月我院住院和就诊的.老年痴呆患者陪护家属30名为陪护组,男12名,女18名,年龄19~68〔平均(54±12.3)〕岁,陪护时间1~9个月,平均(158±69.7)d;文化程度文盲6名,小学3名,中学18名,中专以上3名;与患者关系,配偶8名,子女15名,同胞4名,其他3名。入组标准:①陪护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老年痴呆诊断标准。②陪护家属长期照料并与患者居住,知情同意。③排除有精神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1.2方法
调查前由调查者向对象讲解调查目的,统一指导语,调查对象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内心体验独立完成问卷。
1.3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评定陪护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表1显示,陪护组scl-90评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
3讨论
老年痴呆病程长,疗效差,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属照料,长期繁重的照料也影响陪护家属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调查结果与卓子录等〔4〕结果一致。提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尤其抑郁、焦虑问题突出。分析其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家属对老年痴呆疾病知识缺乏全面认识,痴呆患者常常伴发精神行为问题,在照料中,有乱语、冲动等行为,给家属带来很大心理压力致难以给患者提供良好家庭支持〔4〕。家属存在不良情绪,也会影响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痴呆患者陪护家属给予心理干预是有必要的。定期组织陪护家属讲解老年痴呆病因、临床表现、预后、生活护理技巧常识,使陪护家属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而不是盲从不知所措;其次,帮助陪护家属减轻和缓解心理压力,对于焦虑、抑郁情绪及时诊治,运用支持心理治疗,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矫正不良认知,获得心理援助。关注老年痴呆患者陪护家属的身心健康,给予其帮助和支持,可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以利于他们更好地照料老年痴呆患者生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三
4.1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在高考的压力下,体育课是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时间,高中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调控好情绪,带来喜悦感和愉快感,改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课上的活动,同时懂得运用体育锻炼来调控学习生活中的情绪状况。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课上心理状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正相关。在体育课上,越是能对体育活动呈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也就越健康,在学习的高压下,越能经得挫折和失败,调控情绪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差。
4.2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与人之间关系适应就是人的心理适应的主旨,人际关系是判断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发现苗侗地区的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越积极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好。因为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特别是团体比赛活动,更是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苗侗地区,篮球比赛开展的特别普遍,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同学与周围的同学关系多数比较融洽。同时,参加不同的团体竞赛能增强人们团体合作能力和意识,同时可以体验互帮互助,享受胜利的快乐。所以,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可以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4.3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在后天经过刻苦练习,不断进取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能自觉、果断、坚韧、自制、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地完成某件事情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①通过研究发现,体育心理状态越良好的学生,多认为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克服各种心理变化和困难,不断进取,取得胜利。而自我意识也是使人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充满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一切做出正确的选择。
4.4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②人生观和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之间不光有着独自的存在意义,还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于体育锻炼,就得一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称之为“终身体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终身体育被视为全新的体育思想,也将是学校体育在永久性话题中既充满活力,又有不少“困惑”的课题。高中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开始形成的完成阶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要求可归纳为高超的智能、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就应该从中学生开始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最终成为德、智、体俱全的全能人才。
4.5与安全感的关系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是外界的各种表征给个人带来的一种感觉,也是个人的各种表现给外界的一种感觉。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有以下表现,睡觉习惯抱东西或蜷缩着睡,开灯睡觉,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喜欢坐在角落和窗户等,这些是缺乏自信心、焦虑的表现,但有以上表征的同学都不爱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不积极,心理状态评价低,这并不是巧合,经过调查数据分析,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同学精力充沛,做事信心十足,对生活很少产生焦虑感。因此,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和安全感虽然独立存在,但现象证明良好的体育课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减少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表征,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外界的安全感。
4.6与知选择性的关系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每一种属性、每一个部分及其互相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兴趣和需要表现得不明显,因而家长和老师不容易发现,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心理状态好的学生开朗大方,通常都比较善解人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家长布置的事务都有始有终,对面对大小选择果断并且不会有后悔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知觉品质相当较好,而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知觉品质表现就不容乐观。因此,完善和提高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和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知觉品质。
5结束语
通过研究表明,面对全新的体育改革,苗侗地区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靠“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中生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建立健康辅导站的同时,可以运用体育锻炼为辅助手段,为高中生进行缓解高考压力,调控学生情绪。使苗侗地区的高中学生不仅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还有强健的全校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由于苗侗个别地区,留守学生相对较多,这也就要求学校应和家长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家长也应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帮助这些高中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
[2]邹黎,郑樊慧.我国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研,,(5).
[3]臧德喜.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黄瑞元.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2)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四
摘要:中国高中生年龄范围大致是15―19岁,这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过度时期。随着国家新课改要求的更新,教师们开始注意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对苗侗地区高中生及教师发放体育课心理状态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调查表,分析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
关键词: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心理健康
1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国家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因此,高中体育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苗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教育、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高中生体育心理状态有异于其它地区。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和经验,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许多困难。因此针对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苗侗地区的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2概念的界定
2.1体育课心理状态
是指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对待体育课的认知反应、体育课堂上展现出的的自信自尊等各项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
2.2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①
3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心理状态情况分析
只有充分认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过程中心理预期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黔东南州600名高中生对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从动机、目标、兴趣三个方面入手,其调查结果如下:(表1)通过对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苗侗地区高中生在体育课过程中,上课动机的影响因素中,学校要求和考试成绩占总调查人数百分比的41.67%和40.62%。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仅有17.71%。女生中有47.62%的同学是因为学校要求,才上体育课的。就上体育课的目标来说,58.68%的同学上体育课,首要目的是完成学校要求,其中女生高达63.95%的同学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有36.18%的男生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优秀的成绩,这从心理追求目标上来看,男生体育课上的活跃率也就要高于女生。教学内容兴趣进行了调查比较,男生对教学内容上,希望自由活动或是在教师组织下集体活动的各占一半,而76.52%的女生希望在体育课上自由活动,特别是在女生生理期时,她们更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3.2苗侗地区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速度及质量有着很大影响。笔者通过对黔东南州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意志力体现、情绪调控、比赛状态及应激评价通过结果可以看出,苗侗地区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意志力方面优秀率达21.19%,约有一半的同学可以达到良好水平。情绪调控方面,男生的优秀率可以达到47.16%,而女生的比率远远落后这个值,从总体上看,苗侗地区高中生情绪调控能力在基本上处于一般以上。而比赛时的状态,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可以达到良好或是优秀,这与苗侗地区体育活动氛围有关,他们从小都参与或是经常观看比赛,对比赛不陌生,也就导致他们的比赛状态较好,同时对比赛和学习的应激反应状态也在良好以上。
3.3苗侗地区高中生对待体育课的认知反应分析
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笔者从锻炼态度、训练满意感、主观体验、课堂注意力、心理品质及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苗侗地区高中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苗侗地区高中生锻炼态度良好和一般的学生人数各占到了调查人数的42.36%和44.44%;60.76%的学生对课堂训练很满意;对体育课的主观体验半数以上的同学感到优秀或是良好;心理品质优秀率非常高,但创新能力一般。
3.4苗侗地区高中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信自尊调查分析
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信自尊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效果等息息相关,笔者针对运动自信心来源、身心自尊、自我描述、胜利及失败时的应激反应等几个方面,对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上的自信自尊进行评价分析。75.89%的男同学运动自信心来源于对运动技能的把握,而且半数以上的男生很看重运动成绩,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很有影响,与此同时,对运动技能的把握同样也深深的影响着女生的自信心,但就运动成绩来说67.35%的女生更希望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身心自尊方面,男女生比例持衡,女生相对差一点。从自我描述上来看,男生更多的趋于自我感觉良好,对待胜利和失败的应激反应,良好以上达到半数以上,这与黔东南州学生参加和参观比赛较多有关。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五
心理状态对口腔病患就诊的影响探析论文
本文作者:成凡平、武玉海、冯金兰、高赐凤 单位: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
口腔科门诊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较为严重者会发展成为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或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如果能在就诊前即对这种恐惧心理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规避,可减少牙科焦虑症的机率,有效提高口腔诊疗效果。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就恐惧心理对口腔门诊成人病人就诊行为和服务舒适度需求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月在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各专科就诊的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系统抽样法,对每天口腔各专科门诊候诊号为奇数的831名病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②广州市花都区常住人口,截至调查之月在当地居住>1年;③无认知障碍,能配合完成调查;④知情同意。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由调查者独立设计完成调查问卷。初稿形成后,在广州市花都区口腔治疗中心各专科选取20名就诊病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和相关专家意见予以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问卷。调查对象在完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由一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陪同自主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就诊时是否感到恐惧,产生恐惧原因,就诊行为选择,对与服务舒适度相关因素(牙钻声、出血、气味、灯光、体位)的不安反应。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5个因素的不安程度按得分均值来计算,无所谓记0分,有一点不安记1分,较不安记2分,非常不安记3分。得分均值高即认为对服务舒适度的潜在需求高。调查1周后,随机抽取10%的调查对象在复诊时进行重复调查,对复检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在0.73~0.86,问卷信度良好。
1.3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群的恐惧心理情况、有无恐惧心理者的就诊行为差异及服务舒适度需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统计有效问卷共831份,其中男性339人,女性492人;20~39岁占59.2%。受教育程度分布均匀,职业以公务员、公司职员、学生为主。自述来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的503人(60.5%),其中男性34.40%,女性67.10%。
2.1有无恐惧心理在不同人群中的比较
恐惧心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20~39岁年龄段、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职业公司职员的人群中有恐惧心理的比例较高(表1)。
2.2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害怕疼痛,占调查人群的63.3%,曾有或听说过治牙痛苦者为22.6%(表2)。
2.3恐惧心理对就诊行为的影响
有无恐惧心理对“是否先了解医生情况”就诊行为无影响(p=0.378),对“是否定期做口腔检查”及“是否按时复诊”有显著性影响(p<0.05)(表3)。
2.4有无恐惧心理者对就诊服务舒适度的需求
自述在口腔科就诊有、无恐惧心理的两组人群对就诊过程中的牙钻声、灯光等与服务舒适度相关因素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最高为牙钻声,其次是血液,最低是体位。两组人群对每个因素的不安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4~5)。
3讨论
病人在口腔科就诊的恐惧心理是造成da的主要原因,da病人在口腔疾病的诊治以及行为上会表现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现象[1]。如果医生能在病人就诊前和就诊早期干预这种恐惧心理,可避免和减少重型da的发生。本研究共调查831名口腔门诊病人,其中有503人自述来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发生率在60.5%,低于mellor[2]报道的78.67%~84.60%的研究,说明恐惧心理在口腔科门诊病人中普遍存在。503人中女性占67.1%,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外有关da发病女性较男性严重的报道一致[3-4],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有关。女性较男性更易焦虑、恐惧和表达情绪,但也不排除因男性隐藏和拒绝表达恐惧心理的因素。本调查中不同年龄段人群有无恐惧心理的比例也明显不同(p<0.05),20~39岁年龄段比率>高年龄段,与udoye等[5]调查发现的da在24~34岁年龄段人群的发生率最高等结果相似。20~39岁年龄段人群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应该更在意和担心可能的痛苦。
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有无恐惧心理的比例也有显著性差异,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公司职员中有恐惧心理的比例较高,与辛伦忠[6]报道的da发生与文化程度高低无关的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受教育程度高者相对接受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更多,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更加关注,更担心可能产生的疼痛等,所以恐惧心理发生也相对更高。而职业为公司职员者可能工作压力相对其他人员更大,对健康的担忧也更显著,对自身的心理控制能力可能会更弱。所以口腔科医生对于就诊病人中20~39岁年龄段、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要更加重视解释和心理疏导,早期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大量研究证实da除了与自身心理控制失调有关的内因外,外因主要是因害怕看牙疼痛造成[7]。本调查中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为害怕疼痛,22.6%因曾有或听说过治牙的痛苦,9.9%因害怕医生操作粗暴,所以无痛治疗技术是减少恐惧心理的必要和关键的医疗手段,同时每次就诊的个人主观感受和对服务是否舒适的个人体验对减少恐惧心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病人的就诊行为方面,有无恐惧心理两组人群均有约50%左右会在就诊前了解医生个人情况,说明病人恐惧心理的来源与医生个人情况相关性并不大,更多的关注还是在治疗本身是否有痛苦上。两组人群在是否定期口腔检查和是否按时复诊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p<0.005),有恐惧心理的人群中仅有32.60%表示会定期做口腔检查,明显低于无恐惧心理人群(67.40%),说明恐惧心理对病人是否会定期做口腔检查有明显影响,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可有效提高人们定期做口腔检查的机率。但在按时复诊方面,有恐惧心理人群中60%表示会按时复诊,而无恐惧心理人群只有40%表示会按时复诊,说明对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者更重视医嘱,更关注整体治疗的.效果;但也不排除为了尽快结束治疗而遵从医嘱按时复诊的可能。目前虽然有报道认为牙科就诊频率和焦虑水平呈负相关[8],但就恐惧心理对复诊是否有明确影响的相关报道很少。
自述有无恐惧心理的两组人群对就诊过程中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因素(牙钻声、血液、灯光、体位、气味)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相同,均为①牙钻声、②血液、③气味、④灯光、⑤体位,有恐惧心理组的不安程度明显高过自诉无恐惧心理组,显然有恐惧心理者对就诊过程中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因素敏感度更高。不同心理状态人群对感觉寻求的差异是不同的[9],也就意味着有恐惧心理者对涉及感受的潜在服务需求更高。所以对自诉有恐惧心理的口腔科就诊病人,医生更要从听觉、视觉、嗅觉、体位等方面的感受入手,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牙科服务来满足病人的潜在服务需求。两组人群均对牙钻声感到最不安,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和噪声污染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和早年钻牙不能在无痛下进行而造成的心理阴影相关。说明虽然疼痛是引起口腔门诊就诊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但在达到无痛治疗前提下,医生还要重视病人的潜在服务需求,避免声音、血腥、气味、灯光等带来的不良刺激,尤其是牙钻声的噪音污染,可以通过在诊室播放舒缓音乐,对恐惧心理明显的人群采用耳机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尽量避免病人看到出血,消除就诊环境中的特殊气味,通过戴眼罩来减少强光刺激等方式来全面满足病人对就诊舒适度的需求。
乳腺增生病患的心理状态与中医调护论文篇六
急性心梗病患心理状况与调护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月~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全部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年龄在38~82岁,平均年龄在49.8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16例,住院最长28,最短7d。
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
1.2.1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程度异常剧烈,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呼吸困难,胸口憋闷而有濒死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和护士忙碌的身影、固定在身上的各种管道和要求绝对卧床等的改变,更是让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降到低谷,处于高度紧张恐惧心理。再加上对预后的担心、对工作与生活的顾虑等病人易产生焦虑。家庭也可能面临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紧急压力等而应对无效。
1.2.2不信任、绝望的心理
患者症状严重,发展迅速,当体验到强烈疼痛,呼吸困难,病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好转,病人往往就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不信任,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由于面临生命危险,患者的心理应激失控,感到无助、无望。甚至表现为辱骂医护人员或哭闹,喊叫或不配合治疗等反应。
1.2.3无安全感和归属感
病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会产生不适应感,如果家人探视少,就会觉得被遗弃,医护人员在不能及时的给予心里上的安慰和支持,患者会失去信心,无安全感和归属感。
2心理评估
首先做到在短时间里通过病人的心理信息,确定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的性质,是以焦虑为主,恐惧为主,还是以不信任为主等。针对不同的患者然后确定引起患者主要心理反应的突出因素,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护理应采取的措施
3.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对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样的。对瞬间袭来的剧痛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病人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①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讲明住进ccu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转危为安,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
②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要做到工作紧张有序,避免忙乱,医护人员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③要保证患者有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室内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刺激。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对患者认真负责,说话时尽量保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投入更多的关心和体贴,使病人感到在为难之时遇到了救命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地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④妥善安慰家属,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使他们取得合作与理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3.2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要防止过于激动和兴奋。以免再次诱发心梗。因此,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心理护理更为重要。要避免一切有害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归纳以下几点。
①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需。注意休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活动,促进早日康复。
②加强自我心理护理,要学会自我减压,学会自我控制,凡事要想得开,不要和别人争强好胜,更不要斤斤计较,放慢生活节奏,多以我现在是一位病人需要修养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告诉家人对病人要积极配合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病人出现不良情绪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
③要懂得尊重他人及家人,当遇事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时要先学会倾听,不要急于反驳,多换位思考,以平和的心态,商量的口气处事。不要老以个人为中心,过于欣赏自己的能力,低调做人同样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④要与周围的人搞好团结,和睦相处。要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要靠大家的互相协助,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也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对稳定病情十分有利。
4小结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进行临床干预和观察,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消除了紧张、恐惧、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调理,不仅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而且使疾病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