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重难点(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一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二
本文是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非下功夫教好不可。上完《桃花心木》这一课,对讲读课文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点拨。讨论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种树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认识,对种树人的语言也有了新的看法,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课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认识语句的深刻含义。
文章虽然说的是桃花心木,说的是种树人的奇怪动作,奇怪语言,更深层的含义是说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文升华主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及时渗入品德教育,小学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观的教育。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三
《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教学《桃花心木》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练习说话。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凑一点,小组长整理、汇集,组成一段话。我一声“开始”,各个小组立刻“躁动”起来。胆怯的李静手舞足蹈,害羞的李研指指点点,平时根本不发言的朱伟也动嘴了,平时发言吞吞吐吐张纪齐镇定自若。大家都“动”了起来,看来今天的小组学习有戏了。
李庆: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一种情况,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多亏了种树人,你让我学会了自己找水源。放心吧,我会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师:一棵感恩的桃花心木树苗,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张曼: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三种情况,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现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过,我不会放过最后一丝希望,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嗯,上帝都只救自救的人。“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会怎么想?
喻正醐: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说:我即将枯萎了,如果我早明白种树人的心就不会这样。不过“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一定要把握最后一点时间,努力扎根生长。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我特别激动,要知道他属于胆小的那一类学生。)谢谢你,你是我的知己,你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患难之处见真情。(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朱伟:我是那棵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想说:谢谢你,你让我茁壮成长,让我没有依赖的心。我还要努力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报答你对我的养育。
李洹: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想说:谢谢你,育苗人,你给了我生命,是我没有好好珍惜,我不恨你。
周志祥: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如果不是你像老天爷那样给我浇水,我就不会自己扎根找水源,我就不会茁壮成长。
我们班的学生底子薄,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当然,说话训练也头疼。阅读课上,常是几个优秀生的独角戏。由于刚接任这个班,小组学习基本没有起步。听了李炳亭先生的报告,我的负罪感油然而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欲望在我心中烧得实在难耐。今天这节课,孩子们在小组中你凑一点,我拼一点,大家再合成一句话。结果表明,这种“大家唱”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有个调查数据:从学习2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来看,只通过讲授法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是5%;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20%;利用多种视听手段,比如多媒体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30%;而通过交流讨论后知识的巩固率可以达到50%以上。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小组学习是最有效的。李炳亭先生指出,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才会有生命的狂欢。现在备课时,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给足小组学习的时间,才能让学生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桃花心木》这一课,作者林清玄借种树喻育人,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短文以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亲眼目睹了一位培植桃花心木种苗的人不定期地为树苗浇水,由观察、生疑、交谈到明理、到联想,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从文中体会那育苗人的良苦用心,从而明白做人要从小培养、锻炼自强自立的意志。
案例:师:请问:哪位同学愿意从课文中找出种桃花心木的人为树苗浇水的句子,并朗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两位同学找的句子非常正确,读得也不错。句中说到他浇水没有规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从中理解、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生(3):从“三天、五天、十几天、早上、下午”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上没有规律。
师:答得很棒,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4):老师,还有“……多,……少”说明量上也没有规律。
生a:以为他太懒,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苗会枯萎呢?
生甲:我以为他身体不佳,可能时不时的闹病耽误了。
生乙:我认为他可能是因为培植木苗收益不是很好,不把它放在心上。
生:这种办法就是:问他本人。
师:对!问他本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那就直接去质问他吧。
生:老师,“质问”不好,应该用询问或者请教会好一些。
师:哦!说说理由听听。
生:我觉得“质问”显得好像种木苗人真的做错什么一样,而用询问就会好一些,更有人情味一些。
师:你很会动脑子,很聪明!你说的“人情味”说明了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询问一下”他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大家现在是不是开始有些明白育苗人浇水没有规律的原因了呢?
生a: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生b: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因为老天下雨是没有规律的。
生c:如果有规律地按时、定量浇水,树苗会养成依赖的习性。
生:小孩子要学会生活自理,不要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
师:是啊,“树”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就会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拼命地寻找水源,拼命地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也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环境越恶劣,条件越艰苦,人的意志就会变得越坚强。艰苦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的人才能最终成长为生活的强者。
反思:
本文作者的目的是借种树喻育人,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寄学文寓育人,通过引导,让学生能自然地领悟,是语文教师教学效益之一。语文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良机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这比单纯的说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治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同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实现。在课堂上尊重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但要注意引导,如果脱离文本就很可能会失去其价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发言,围绕要生活自理,不要有依赖心说明了各自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感悟种树人的话中深刻的哲理, 然后结合恰当的评价,思维的启发,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让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