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十二篇(汇总)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1、(ppt出示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全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资料和雨果的赞词,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和盛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基础。】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跟读两遍;
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
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
难以估量、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
1、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一组是圆明园毁灭后
板书:昔日、毁灭
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哪些是毁灭?
预设:2、3、4自然段写昔日,1、5自然段写毁灭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让学生对比思考,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训练学生发现关联、定位等思维能力。】
下面,先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
第二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ppt出示平面图)
板书:布局
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圆明园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1、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
第三段预设: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
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对比
对比只是这一处吗?
预设:
ppt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
(1)汇报发现
预设:各地名胜——诗情画意;民族——西洋
(2)男女生读: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3)引读: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建筑
【设计意图】对举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这里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之后的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语句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丰富多样。
1、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
预设:文物(板书)
2、是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
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结合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再次引入文物图片剪辑而成的动画,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同时引发学生继续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布置作业将结合资料的学习落在实处,同时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材料的准备,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还有巧妙的对比,用摘抄句子的形式进行点滴积累。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这样一座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一起读: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书空课题的过程第一复习写法,引起注意力;第二面在教师口述字义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圆明园昔日美好的回忆;第三引出“毁灭”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不可估量的损失
哪些同学已经将两个不可估量画下来了?
2、你对“不可估量”这个词怎么理解?
3、课文第一段,两个不可估量进入眼帘,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预设:悲哀痛恨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4、造成这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是?
预设:英法联军
你从哪知道的?齐读第五段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5、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预设:贪婪、残暴、无耻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6、烧了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化为灰烬,仔细一看,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预设:建筑瑰宝……
7、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你们昨天写下了许多描述昔日圆明园的句子,谁来分享?
小结:多美的赞叹啊!然而,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由“不可估量的毁灭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勾连一、五两个自然段,在朗读中加深情感;分享作业的环节再次通过经过内化的学习材料引发生生间的情感共鸣。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的。
ppt引入资料:
镜头之一:
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镂花花盆。这个花盆,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到一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他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
镜头之二:
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则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
镜头之三:
侵略者一脚踢开殿堂的门,闯进去,他们_了紫檀雕刻的桌子,抽屉里珍贵的手抄孤本书被倾倒出来,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有人随手撕来燃火点烟。一个士兵看见墙上的古画里,一位老人正凝视着他,认为是一种挑衅,马上用刺刀戳破了古画。他们手持木棒,遇到极其珍贵又带不走的东西,就用木棒击毁。一些上等皮货、绸缎衣服,被他们从箱子里拉出来,任意践踏。许多呢绒毡毯,被拿去当了马匹的暖席。被他们肆意毁坏的精美珍贵瓷器、景泰蓝、古铜器。名家书法绘画、孤本秘籍、象牙雕刻、珊瑚屏风等物品不计其数。
镜头之四:
强盗们疯狂地掠抢后,又开始了更为猖狂的暴行,放火焚烧圆明园。吞没一切的烈火,把宫殿的雕梁画栋,碧瓦朱墙,参天古木,异蕊名花……把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云烟,化作了灰烬。圆明园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杰作,经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
2、播放《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火的画面。
3、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意图】引入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暴行”,为后续的汇报提供语言材料;定格大火,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表达感受的欲望。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预设: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我们在学习当中通过种种资料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多谈这些细节,而是将描述的重点放在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取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 、、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略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
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一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猜出来了吗?
2、书写“阳”,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写阳字
3、当太遇到阳,阳就要怎么读?(轻声)跟老师读一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四个太阳》。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样的?这四个太阳都有什么用?)
1、自己小声地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注意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3、你喜欢哪一个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罢。
1、文中哪一段写了绿绿的太阳,大声的读一读。
2、学“街”
(1)这段文字有个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吧。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3)你能用它组组词吗?
3、提到夏天,你想到了什么?
5、现在呢?
6、是呀,看到这绿绿的太阳,小花觉得清凉,小草觉得清凉,还有谁也觉得清凉?
7、对了,在炎热的夏天,有了这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文第一段话)高山上的树会说( ),田野里的庄稼觉得( ),街道上的人们想( ),校园里的小朋友也会说( )
8、真是到处一片清凉啊!
9、你能从你的朗读中让老师体会到夏天的清凉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同桌互读)
10、跟老师合作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11、完成填空
我画了个( )的太阳,挂在( )的天空,( )、( )、( )、( ),到处一片( )。
12、指名填,集体读,集体背诵。同学们,其实背书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你一定能成功的。
1、喜欢金黄色太阳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板书丰收)
2、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这段。
3、这段有三个生字宝宝,跟老师认识认识。
(出示熟、伙伴)
(1)谁来说说熟的反义词
(2)用伙伴造句。
4、果园里,果子熟了。到处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那到底是哪些果子熟了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 )、( )、(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来说)
6、请女生带我们一起走进那金色的秋天去感受那丰收的喜悦吧!
过渡:金色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随后来的是猛烈的北风和满天的大雪(课件出示冬季图),在这寒冷的冬天,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理解冻僵)
1、小明画了一个怎样的太阳送给寒冬呢?
2、出示:红红的太阳升起
3、现在是什么感觉?
4、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5、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6、结合老师出的填空题,用刚才教你们的办法背背课文。
我画了个( )的太阳,照亮( ),阳光( )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7、指名背、男女赛背
过渡:小画家给夏天送去了凉爽,给秋天送去了丰收,给冬天送去了温暖,那它给春天送去了什么呢?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提供句式: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变成了 色。
小画家画了个多彩的太阳送给春天,是他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感受春天。(边放音乐边读,你觉的春天怎么样?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词来赞美春天吗?)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泉水丁冬……)
春天真美啊?就让我们沐浴着彩色的阳光去感受这迷人的春天吧!自己练习读读。
小结:是啊,这位小男孩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个配乐朗诵吧!会做动作的也请你做做动作!
1、(播放《种太阳》)静静的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 太阳,送给 ,让他 。
(生写诗)
展示学生作品。(投影)
4、就让我们将温暖的种子洒遍大地,让所有的生灵都能幸福健康!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花了四个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愿。
我在设计教学时,结合课标及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音乐之美,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并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创造美。
开课伊始,质疑学生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借助文本,再造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 ”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播放音乐《种太阳》,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我画了个蓝色的太阳送给大海,让大海蓝得像宝石。”有的说:“我画了个心形太阳送给灾区儿童,让灾区儿童感受温暖的爱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掌握生字难词。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4、体会散文常见写法及语言特点。
5、学会“描摹形象阅读法”。
6、感受时间的宝贵。
有感情地朗读,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及写法。
2课时
以《青春之歌》“太阳下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我的青春小鸟飞走不回来……”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青春会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朱自清(1898—1927),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一)朗读指导
一读课文,准确流畅。
文中注释字词,随文纠正。
二读课文,准确流畅有感情。
忧虑、焦急——惶恐——懊悔——发奋(不甘心)
互相评议,学习,改进。
三听读课文录音,领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课文,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文体——散文话题——时间
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以激起读者的共鸣。】
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时间匆匆时间本身(匆匆)
虚度年华(匆匆)
抒情因时间本身(匆匆),而感忧虑、焦急
因虚度年华(匆匆),而感惶恐——懊悔
发奋(不甘心)
2、理清思路,概括各节
①写时间一去不复返
②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
③具体描写时间匆匆
④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
⑤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3、小结中心思想
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体现(实现)价值!
四、体味语言
独立体验,小组交流,全班赏鉴,形成共识。
(一)赏鉴形象具体优美有意境的句子
1、“燕子去了……”—排比;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2、“但是,聪明……”—设问;表现作者忧虑而焦急的心态;
3、“八千多日子……”—比喻;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声无息,年华虚度,却毫无知觉。;
4、“太阳他有脚……”—拟人;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5、“吃饭的时候……”—排比;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6、“跨”、“飞”——形象生动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犹如长了脚生出了翅膀
7、“过去的日子……”—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影无踪;
8、“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反问;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加强感情的抒发;抒发了作者奋发有为,追求事业的情怀。
(二)赏鉴有含义的词语
1、他们——指代时间;
2、去的——过去的时间;
来的——将来的时间;
去来的中间——现在;
3、赤裸裸———前者指人来到世上“一无所有”;
后者指人离开世上“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即虚度年华,没有作为。
六、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并熟读成诵
1、语言富于文采。(运用多种修辞;词语准确凝练;善用叠音词)
2、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1、熟读课文
2、阅读练习(另见)
3、以《“今”》《匆匆》为例,思考分析议论文和抒情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题文体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目的
《“今”》议论文议论鲜明阐述观点以理服人
《匆匆》散文描写抒情形象描写强烈抒情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