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规划的四篇(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规划的篇一
在加入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之前,thomson在at&t工作了20多年。在此期间,他先后从事过财务、战略规划、业务经营以及其他工作,比如在主要业务计费中心执行作业成本法项目、平衡计分卡项目的开发与执行、创建竞争力分析小组等等。他说,这要求财务人员在年轻的时候就考取很多证书,积蓄能量。
邹志英女士认为,财会界人士应感谢此次的金融危机,危机对财务人员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
1、给了凸显财务价值的机会,财务可以静下来梳理企业内在价值。
2、让企业上下意识到财务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cfo应该是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提出点子、举措、降低成本就是创造价值,如降低2%,其效果与营销增加收入一样啊。cfo要从后台走到前台,去指导经营。
她形象地描述cfo要化身六种动物:
1、狗,忠诚地守护住公司资产。
2、狼,像狼一样为企业争取资源。
3、孔雀,不能光做不说,要展示自我令企业信服,要展示企业令投资者青眯。
4、猫头鹰,要对风险敏锐。
5、考拉,要构建和谐环境。
6、老虎,要有实力。
maggie fu女士认为,财会职能变化表现具体为:决策支持比重提升、理财管理工作比重提升、成本降低工作比重提升。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包括:
1、业务敏锐程度
2、客户服务导向
3、战略思考、分析评价能力
4、信息技术
5、管理会计业务
她认为,ceo应是半个cfo,cfo应是半个ceo。做财务要具有五心:自信心(很多财务不爱发言,严谨、保守,因为没信心)、用心、耐心(享受过程不用急,如爬山,享受爬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到山顶,有爬有退才更有后劲)、诚心、知足心。
结合公司培训经验,于雷认为cfo是几年来变化最大的岗位。在资本浪潮中,cfo是创造核心价值的人。他认为,cfo应该具备如下几项能力:
1、如何用数据、实力让ceo保持清晰的头脑,给他们理性的抉择。
2、成功地走出去看,参加一些行业峰会、hr聚会、企业家聚会,丰富、拓展视野。
3、学习能力。
4、目前资本过热,cfo应关注为客户创造价值,谨慎看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
田茂永先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化的进程,企业权利发生三次变化:1978年至1994年生产为王,价值创造主要在生产环节。1994年至20xx年营销为王,价值创造主要在营销环节,出现了很多点子大王。20xx年至今资本为王,价值创造环节主要在资本,一个优秀的cfo能让企业股价上升20%。在第一次、第二次变革中,ceo本身独具生产、营销能力,他能掌控全局。在第三次变革中,需要大量资本运作的操盘手。与此同时,应该让cfo处在看得到风景的房间,而不是防盗门内。如今的防盗门式封闭的财务室格局让cfo难以走出来与外界进行沟通。
邹志英女士对此深表认同,她说,沟是手段、通是目标。一个公司无论有多好的策略,如果没有上、中、下的沟通,没有彻底执行,没有监控,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战略。成功的cfo、职业经理人之所以成功,约70%的时间花在与人沟通上面。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规划的篇二
职业规划类课程在前些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但在近两年却忽然火爆了起来。这不,就在今年六月初,我应邀到苏州去参加一场hrd学习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论坛主办方的总经理晚上陪同吃饭时对我说,他们公司近两年开办的课程中,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占比不断提高,占到了将近“半壁江山”。我们当时分析认为,这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制造业不景气,苏州的制造企业更是纷纷倒闭或转产或限产,原先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才们有了职业迷茫,面临了新的职业抉择问题,于是人才们便希望寻求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帮助。
上述事例,只是近两年来职业规划类课程广受市场欢迎的一个缩影。这毫无疑问与经济不景气导致人才们的想法和需求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但遗憾的是,火爆的职业规划类课程市场,也催生出了一些怪现象:有许多过去不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培训公司,也在开始大力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了;一些过去不讲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培训师,也开始宣称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了。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的宣传行为,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这类课程的“市场繁荣”。
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职业规划对那些尚没有在职场上建立起基本的职业竞争优势的年轻人来说,其实际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弄不好还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职业规划可能只对少数已经获得了职业成功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在他们处于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时,需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是,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们却在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时,要么“随心所欲”、“闻风而动”,要么因焦虑不安或急于求成而寄希望于职业规划;实际上,人的职业命运有其内在运动规律,你只能遵循它,而不能忤逆它,无论是听之任之,还是投机取巧,都不但不可能产生希望的结果,反而可能有害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所以,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职业规划类课程的三个“市场”
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市场”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市场”是企业。当一些企业解决不了其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员工管理问题时, hr或直线主管或高管们便试图通过给员工们上一堂职业规划类的课程来解决问题。于是,企业便以每天20000元左右的价格,礼请外部培训师来企业给员工上课;也有的企业为了省钱,选派人员参加外部机构举办的职业规划方面的公开课程(偷师),之后回到企业转授/分享。
第二部分“市场”是各类企业中相当数量的员工们。他们希望职业规划之类的课程能够解决自身面临的某种现实的职业困惑或焦虑,或者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和顺利地实现某种程度的成功人生。为了达成此目的,他们会首先希望/要求企业为他们提供这类课程的培训,当企业不愿意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便自掏腰包参加外部“权威”机构举办的这类课程。
第三部分“市场”是相当一批想成为“职业规划师”的企业hr或直线管理者。他们在某些商业机构的游说下:相信大多数员工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需要有“导师”来指引;成为“职业规划师”是一件既可以帮助别人、也能够成就自我的事业;成为“职业规划师”并不难,只要学习完相关课程,拿到一纸证书就是了。于是,他们要么说服所在的组织掏钱派他们外出学习,要么自费参加外部机构开办的相关“认证”课程班。
哪些人已做、在做或想做职业规划?
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显示,那些已经做过、正在做或想要做职业规划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这是职业规划“市场”的主体人群。由于他们在学校里就被老师们反复灌输了大量的“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并且他们也基于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大量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事实与道理,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选择职业”对于自己是特别重要的。于是,顺理成章,他们会基于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会基于老师教给他们选择工作的知识,会基于现实中许多成功人士过往的奋斗历史,也会基于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判断与想象,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然而,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要规划出“可行”的`职业发展方案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尚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职业能力。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职业能力,又对职业前景充满了想象和希冀,使得他们的职业规划不但不具可行性,反而可能会有害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大多数企业中,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喜欢做太辛苦、有挑战和冒险性的工作;他们以家庭或个人为中心,认为工作不应对家庭和个人身心造成负担;他们只愿意做朝九晚五、每周有双休的工作,拒绝出差、加班,希望随时请假都能获得批准……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梦想取得职业成功,因为职业成功意味着有许多“好事”会随之而来:收入更高、生活更体面、社会评价更佳、自我感觉更好。于是,当他们一知半解地了解了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以后,便误以为,做了职业规划,就意味着找到了不用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能轻松地获得职业成功的捷径。
然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不管他们对职业规划寄予了多高的期望,最终他们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职业规划并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矛盾”和他们的心灵与现世的冲突。
有些人由于“投错了行”,或者在组织的安排下一直在做着自己并不擅长、也并不喜欢的工作,当他们在某一职业领域“混”了若干年也不能出人头地,却又不愿意就此沉沦下去时,他们便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在现有的企业和职业领域继续工作下去,但要找到突破的方法;二是,跳槽到一家新的企业工作,但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企业;三是,放弃现在工作的职业领域,到一个新的职业领域寻求发展。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客观上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从理论上讲,职业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类人认识自己,但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的某些能力缺陷,而仅仅指望通过较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的职业规划来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那是极不实现的,甚至只是异想天开。
通过跳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或追求更大的职业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职业行为。但是,跳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二是,掉进“臭水沟”里再也爬不起来。前者是机遇,后者是风险。但是,大多数当事人往往并不能有效地判断跳槽是否明智,以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跳槽机会和规避跳槽风险。于是,一部分有了跳槽想法的人便会在外界的诱因下,产生了向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寻求帮助的想法。
然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类的课程对他们的作用很可能是有限的,因为许多鼓励人们“做自己”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在鼓励人们背叛自己正在服务的组织。如果他们不幸相信了这样的理论,他们就将无法让组织充分地信任他们;而当他们不被一个组织充分信任时,他们便不可能获得职业成功。
大多数人在一家企业或一个职业领域的同一岗位上工作久了以后,如果他们的环境太过一成不变或者太过动荡,他们会产生对工作的倦怠感或厌倦感(甚至于对职业的迷茫感,正如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有了这种倦怠感或厌倦感之后,人便很容易产生换一换工作或职业的冲动。但人是理性的,更换工作或职业,前路未必就是光明的,于是“怎么办”便会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上。这时,处在这种状态的一部分人就可能会想到,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或许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阶段性的职业倦怠感或厌倦感往往只是暂时的。如果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能够咬紧牙关挺下去,或者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寻求组织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很可能会很快走出困境。如果这时去做职业规划,很可能会让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扰乱了自己的心智,甚至有可能让某些“歪嘴和尚”把自己引入了歧途。
现实中有许多职业经理人,他们过去的职业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做到了一个企业的总监及以上的管理岗位,或者做到了企业总工程师这样的技术岗位。但是,由于年龄渐长(比如已经过了四十五岁),他们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眼看着公司不大可能在未来几年会把更高级的职务给他们;公司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干,他们已经与年轻人形成了竞争关系;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想通过跳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也是比较难的。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天花板”。当然,职业“天花板”还包括一些外企的中方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职务已经到达了公司所允许的极限——更高的职务通常都是由外方高管担任。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已经或行将碰到职业“天花板”时,他便一定会考虑“接下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有了这个问题,他便认为需要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来帮助自己。
然而,碰到了职业“天花板”的人是否有必要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我是高度怀疑的。因为在我看来,当他们的能力足够强大,因而在客观上还有“市场”时,他们做不做正式的职业规划,都会有新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他们有能力自主创业或者具备被其他企业所心仪的独特能力)。但是,如果他们的职业能力碰到了“天花板”,无法继续适应变化,那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都可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他们不规划职业会活得还不错,规划了职业则反倒可能加速自己职业生命的“寿终正寝”。
一般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认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人的职业发展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可以为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而确立努力方向,可以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以下是各类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通用内容。
一、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外貌形象、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特征以及遗传、家庭、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影响等等,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二、知彼。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了解外在环境。包括社会需要什么职业、希望从事职业的特点、不同职业需要的能力、就业/创业的渠道、行业发展前景、相关职业有哪些机遇和威胁等等。
三、抉择。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权衡和比较,分析其中的优势、劣势、阻力和助力等等,进而选择更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方案。
四、目标。制定职业规划方案,需要有明确的大方向或大目标,并且需要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小目标,再逐个实现小目标,不断接近成功。
五、行动。就是按照规划方案采取积极行动。只有采取积极行动,职业规划方案才有意义,也才可能成为指导自己职业成功的蓝图。
六、评估与调整。就是当发现职业规划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行不通或存在问题时,应及时予以调整。一种职业规划方案是否可行,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确认。因此,职业规划方案需要不断地实践、评估与调整。
上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看似“逻辑清晰”,因而显得实践性极强,但是这一表象背后则潜伏着两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我称之为“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死穴’”。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职业规划不但不会帮助人们获得职业成功,反而可能会有害于人的职业发展。是否危言耸听,请阅读下文后再下结论——
当我们把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时,你将看到: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到4级以上时,他几乎无需做职业规划,因为他的职业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他的职业方向;甚至,他只能在现有的职业领域内做出选择,因为他如果放弃现有的职业领域,而选择到一个新的职业领域求得发展,除非他在那个新的职业领域已经具有相当的职业能力,否则他就必须花足够的时间来重建他的职业能力;问题还在于,花了足够的时间,未必就能建立起新的职业能力。其实,所有在特定的职业领域具有中等以上职业能力的人,无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那些职业能力真正高强的人是不做职业规划的。
仅就此点而言,职业规划似乎只适合于那些职业能力不足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实中,越是职业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倾向于做职业规划,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大学生或踏入职场时间不长的人或在职场竞争中失势的人,是职业规划的“重灾区”。
当我这样说时,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职业规划正是用来指导职业能力不强的人建立职业能力的呀。没错,我是说从理论上讲“没错”。然而,众所周知,建立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需要花费至少八年以上的时间(请参见“10000小时定律”的概念。网上可搜到),一定会历经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了八年以上的时间,历经了千辛万苦也不一定能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这给那些相信职业规划的人出了一道大难题: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愿意花八年以上的时间在一个职业领域逐步建立职业能力?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耐心和意志;他们在职业竞争的赛道上碰到困难、问题、阻力或处于落后状态时,会重新设计他们的职业规划方案,因为毕竟做职业规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比如一个月内,甚至于一个晚上或一念之间,而在一个职业领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却需要八年以上的时间,还要历经千辛万苦。
顺便说一下,传统的职业规划理论通常会提醒那些想要做职业规划的人:你们之所以职业不成功,是因为你此前的选择错误。换言之,基于这样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一个职业领域继续不成功,他便应该继续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这可是对职业能力建设不利的理论与建议啊!
绝大多数人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组织才能获得职业发展:不仅需要组织向他们支付薪水,以便养活他们自己和家人,而且需要组织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并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组织并不“充分尊重”个人所做的职业规划,而是要求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们按照它的需要、想法和意志行事时,会出现会结果呢(毫无疑问,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组织都是这样做的,而且越是优秀的组织,越是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真正有利的组织,在这方面越是强势——要求员工满足组织的要求,而不是让组织来无原则地适应员工)?
在极端的情况下,当这种矛盾出现以后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放弃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满足组织的要求,这意味着职业规划并不好使,进一步的结果是痛苦——因为有规划却不能实行;二是,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拒绝组织的要求,坚持“做自己”,其结果是被组织所拒绝,其职业命运便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还有一种理想的情况:组织在要求员工时,充分地考虑员工的职业规划,或员工在做职业规划时充分地考虑组织的要求。但请注意,这通常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在上述极端情况(也是常见的矛盾)发生时,那些因为有了职业规划而坚持要“做自己”的人,可以随时选择另谋高就,因为“世界那么大,自有留爷处”。但是,现实中很少有哪家优秀的企业,会放弃既定的文化或管理原则,而迁就那些想法千奇百怪、且随时会发生万千变化的员工。通常,对于那些一味要求企业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员工,企业是不大可能信任他们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因此而出现了:当一个人不被一家企业所信任时,他又如何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呢?
上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两个“死穴”,正是导致那些怀抱职业梦想的人们,郑重其事地做了职业规划,却并没有获得职业成功的核心原因。因而,我认为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从根本上说只是在给人们以某种希望,却并无多少真正能够指导人们进行职业发展实践的价值,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是在使人们误入歧途。
当然,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多少还是能够刺激人们去思考相关问题的。比如,本文的观点就是在这类理论与方法的刺激下产生的。
发展职业的法则其实在这里
大概由于前述职业规划“市场”需求旺盛,以及由于我们一直在倡导企业应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知职业和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有很多人便误以为我们公司的专家们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类课程。于是,经常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向我们询问是否提供这类课程的培训服务。
如果前来询问者是第一次与我们联系,我们总是很干脆地告诉他“不好意思,我们公司没有您要的课程”;对于与我们有过合作的客户或我们的“粉丝”,我们一般会反问他一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您认识的或知道的成功人士中,有哪些人是因为他们做过职业规划才获得职业成功的?”。我们经常十分欣慰地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要么,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要么,沉默了一阵子后回答说“好像真的没有耶”。
是的,我们先不去考虑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不是真地有用,只需要来分析和判断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实中那些已经取得了被广泛认可的职业成功的人们,他们是怎样获得职业成功的?
我们经过长期和大量的观察与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还是现实职场上任何一位并不著名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职业成功,在总体上讲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永远专注于“当下”,在“当下”的组织中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当他们在这三个方面有最佳的综合表现时,他们便有了下一次机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之后,他们又在下一个“当下”继续在这三个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于是又有了更大的机会——进入下一个职业发展平台……如此不断向前“走”,便有了职业上的成功。
请注意,不仅是那些“与组织一同成长”的成功者是靠着这样的规律或逻辑而取得成功的,而且那些通过跳槽而获得职业成功的人,遵循的也是相似的规律或逻辑:由于他们在“当下”的组织内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他们进而才能获得下一个“东家”的信任;由于他们在第二个“东家”那里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他们才进而获得第三个“东家”的信任和重用……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一)只要一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能够满足特定的组织需要,无论他做不做职业规划,他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职业成功;在这三个方面,满足组织需要的程度越高,获得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不能完全满足组织的要求,无论如何做职业规划,都不足以保证他们获得职业成功;他在此三个方面与组织的要求差距越大,获得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三)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职业规划,但其职业规划应该是围绕如何提升其价值观、岗位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三点而展开了,也只有这样其所做的职业规划才会是有效用的。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规划的篇三
知道了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后,不少 () 的读者一定会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专业最适合我们,我们又怎样规划5-10年以后的职业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所有可能的选择进行了解,二是,了解自我。下面,我们首先来谈一下美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过程,然后看看美国大学里的专业设置,最后解释各个专业所通向的职业之路。
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同的是,大部分的美国大学在新生申请和入学时,并不要求学生立即选择专业。即使那些要求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格时指明专业的学校,也都允许学生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转专业。至于在填写申请表格时,应不应当指明专业,我们在填写表格的章节中有详细的说明。
新生入学以后,每个人都会被分配一个导师。导师的职责不是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安排课程,选择专业,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一个导师可能指导几个或是几十个学生。新生在与自己的导师交谈以后,开始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同的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不尽相同。换句话说,虽然新生不必立即决定专业,但是心里还是应当大致有个谱,知道自己倾向于哪个方向。
基础课程的学习一般持续1-2年。在这期间,学校会通过各种活动提供机会是新生们更多的了解各个专业。常见的有组织一二年纪学生轮流参观各系,请各系高年纪学生,以毕业校友,或是任课老师介绍本专业及毕业后的去向,或是定期召开专业说明会。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一年的专业说明会以获取一种特别的学分。学校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理智的抉择。
在经过了一年的了解以后,进入二年级,学生就可以决定专业了,从而开始高级课程的学习。高级的课程非常专业化,难度和强度都明显增大。但是,学生在这个时候仍有退路。在美国的大学里,开学以后的第一周和第二周被称为“选购时期”,即学生们可以随意听课,然后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课程。这时候一些受欢迎的老师的课往往拥挤不堪,不仅座位被占满了,还有很多人坐在窗台上,走道的地上,甚至是挤在门口 -- 蔚为壮观。但是一个班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报着试听念头的学生等到决定选课的时候才发现该老师早已不再招生了。另外,开学头两周的公开课并不意味着这两周的授课内容不计入总分。所以,除非你打定主意只是试听,否则,一定要记得按时做所有的作业,因为每次作业的分数都会影响你最后的总分。所以,自由带来的是责任。选课在美国的大学里也未尝不需策略来指导。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选定了一门课以后,学生还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退课。这个规定时间一般是期中考试之前。有些学生在发现自己糊里糊涂荒废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没有努力用功,担心过不了期中考试,成绩单上留底,还影响最终的平均分,就会选择退课,转向一些容易应付的课。但是这个时候退课就有可能遭受罚款。对所退之课,学校只会退还学费的一部分,而对新选之课,如果任课老师同意接受,学校是一分钱的学费也不会少收。所以记住,每一个选择都意为着一定的代价。
最后,一个学生到底按哪个专业算,以其修选的课程为准。即,只要学生所修课程达到该专业的要求,通常是基础课加几门高级课程,该生即可为本专业学生。如果该生在校期间所修课程能够达到两个专业的要求,那么他的毕业证书上将显示双专业。由于一些相近相关的专业往往共享一些基础甚至是高级的课程,譬如经济和统计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基础。在美国双专业是非常常见的。双专业同时也拓宽了就业之路,虽然压力很大,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挑战自我。
美国的各类大学里林林总总有多达逾700种专业和方向。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划分,专业可分为文理专业和职业预备专业。文理专业包括我们常见的数理化,生物,计算机科学,经济,统计,社会学,历史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文理教育不以培养“职业型人才” (这里特指商业管理人才,律师,医生,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才) 为目的,更侧重学生对一般性知识的掌握,注意教授研究方法,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广泛的兴趣。虽然文理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让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成为博士,而且事实上,决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立即踏入社会成为上班一族,但是文理教育的确在有意识无意识之间鼓励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够触类旁通思考问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与此相对应的是,选择职业预备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大学毕业后进入硕士级别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做好准备。选择职业预备专业的学生一般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他们通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要求,可能需要然后经过几年工作励炼,进而申请职业学位。比如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通常要求申请mba和mpa者具有至少3-5年的工作经验,而法学院和医学院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对激烈的竞争,职业院校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芝加哥大学两年前就面向本校的本科毕业生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即,本科毕业生可在毕业前申请商学院的“预录取”。但是,经考核录取的成绩优异,富有领导才能和商业潜质的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直接进入商学院进行学习,而是开始为期两年的工作。两年后重新回到学校攻读mba学位。现在的一批预录取的学生刚刚开始商学院的学习,这个实验成功与否,我们拭目以待。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文理专业与职业预备专业并不矛盾。比如说,医学院要求申请者的成绩单上必须有一定数量和难度的化学,物理,和生物课程。那么,一个化学系的学生,可以在修完指定的物理和生物课程以后,称为医科预科生 (pre-med student) 。此外,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从长远的角度讲,专业不绝对的决定职业走向。很多从事非商业性质工作的人,如工程师,药剂师,化学家,实际上把上商学院作为通过再学习,实现职业转变的机会。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规划的篇四
(20xx年-20xx年,20岁至30岁)
美好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方 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总体目标: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习,进入××著名外资企业,成为高层管理者。
已进行情况:读完硕士,进入一家外资企业,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2、管理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
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 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1、行业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为跨国性会计事务所。属管理咨询类企业。由于中国加入wto,商务运作逐渐全球化,国内企业经营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这类企业在近年来引进中国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2、企业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属股份制企业,企业领导层风格稳健,公司以“诚信、稳健、服务、創新”为核心价值观,十年来稳步在全球推广业务,目前在全球10余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公司20xx年进入中国,同年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经营中稳健拓展业务的同时重点推行公司运作理念,力求与发展中的共同进步。本人十分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但公司事务性工作太过繁忙,无暇进行个人自我培训,而且提升空间有限。但总体而言,作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触到行业顶尖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十分幸运的,本人可能在本企业实现部分职业生涯目标。
1、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
英语水平出众,能流利沟通;法律专业扎实,精通经贸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在大学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能力。
(2)测评结果(略)
2、角色建议:
父亲:“要不断学习,能力要强”;“工作要努力,有发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们退休后搬来一起居住生活。”
母亲:工作要上进 ,婚姻不要误。
老师:“聪明、有上进心、单纯、乖巧”,缺乏社会经验”
同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适合做白领”。
……
职业目标:著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1、20xx-20xx年:
成果目标;通过实践学习,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
学历目标: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取得律师从业资格、通过gre和英语高级口译考试
职务目标:外企企业商务助理
能力目标:具备在经济领域从事具体法律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接触了解涉外商务活动;英语应用能力具备权威资格認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发表5篇以上论文。
经济目标:在校期间兼职,年收入1万元;商务助理年薪5万
2、20xx年-20xx年:
学历目标: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职务目标:外资企业部门经理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
经济目标:年薪10万
3、20xx年-20xx年:
学历目标: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
职务目标:著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大学的外聘讲师
能力目标: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公司决策层有直接流畅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25万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
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認为是可以理解的。在28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差距:
1、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2、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技能、創新能力;
3、快速适应能力欠缺;
4、身体适应能力有差距。
5、社交圈太窄。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时间:20xx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时间:长期
(3)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时间:五年以内
2、讨论交流方法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2)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本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1、职业规划肯定要有,但是我觉得职业规划不可能现在就定下来,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变。我以前想当官,后来想当外企白领,现在想創业,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就定下来,更何况是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阅历,谈这个就似乎有点纸上谈兵。
2、但是,虽然可能没有成型的职业规划,但是我觉得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和短期目标要有,比如这段时间我要练好英语听力到什么水平,我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标,那容易虚度光阴。
3、如果我是学生,我可能想听一些别人成功的案例,和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虽然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点是相同的,那我作为一个学生,就可以从中学到一辈子受益的美德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