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模板14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一
通过发放调查表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有关企业的人工成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表共收回80份,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制造业48家,建筑业1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家,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1家,房地产业2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家,批发和零售业3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家,农、林、牧、渔业1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家,其他15家。9月17日召开了由30家企业人资经理参加的座谈会,与会各企业就人工成本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供我们参考。
80家被调查企业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15.11亿元、利润8.309亿元,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20.59亿元、利润9.18亿元,20xx年1-8月实现销售收入88.69亿元、利润5.61亿元。企业发展趋势较好,盈利水平逐年提高。
80家被调查企业,20xx年成本费用总额98.68亿元、人工成本总额9.34亿元,20xx年成本费用总额104.87亿元、人工成本总额10.71亿元,20xx年1-8月成本费用总额63.87亿元、人工成本总额8.23亿元,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46%、10.22%和12.88%。人工成本逐年递增,如不加以控制,势必要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1、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2、企业负担过重。受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影响,社保费缴纳、工伤待遇、退休人员一次性独生子女养老补助及女职工三期的待遇支出不断提高,导致企业成本提高,有些小微企业不堪重负。
3、业务办理时间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负担加重。有很多企业对于调入人员的档案转入手续太繁琐,时间太长导致社保费缴纳有时补缴不上,职工出现工伤或是工亡问题后导致小微企业难以生存。
4、小微企业对当前政府服务工作的建议及所需服务。
据调查梳理,小微企业对当前政府服务工作的建议及所需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否反应实际水平,增长太快,有“被平均”的嫌疑;二是对一些困难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四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缴纳社会保险种类,同时降低缴费标准,即降低缴费基数和比例。
当前中小微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不到工。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部分企业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特别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工资待遇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影响,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职工队伍稳定难。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熟练工、技术工以及特殊岗位(如:大客车司机)对工资预期提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工人工资大幅上涨;随着企业职工“五险一金”缴纳不断规范和基数不断上调,企业缴费负担加重。企业员工离职时不与企业办理离职手续,离职后,企业依然要缴纳保险。四是劳动合同法及带薪休假条例的颁布、职业病认定前的前期费用、工伤赔偿费用等致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
一是缩短工时、降低用工成本,优化部门,精简岗位。二是加强设备的自动化,减少人工及材料浪费。三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增加员工的福利水平,健立健全工资制度,留住员工。
(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减化办事手续、灵活掌握办事方法、开展网上办公。
(二)给予合理的补贴政策。对于企业招用女工及其他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补贴,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
(三)创造和谐用工环境,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一是要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及支付制度,解决生育保险报销、职业病确诊前费用支出等加重企业负担的一系列问题,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就业吸引力。二是要加强职工道德教育,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加快建立劳动用工信用档案,并在用工环节运用,改善部分职工随意解除用工合同的现象,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三是推进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工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二
按市统计局要求,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情况,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局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就下一步如何推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到20xx年初,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7家,其中,被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涉及化工、印制电路板、汽车配件、制药等领域。5家高新技术企业属于规模以上企业。20xx年上半年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速为10.57%,(1-7月)份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速为8%。下降2.57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靠后。
(一)兽用药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多,兽用药品制造增速为-7.41%,主要为**市华大兽药有限公司已经破产。经详细调研了解到,兽用药品制造行业为高污染行业环保不达标。
(二)印制电路板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为-2.71%,**飞翔印制电路板有限公司停产。经详细调研了解到主要为:1、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较小。2、企业融资难3、印制电路板制造制造行业为污染行业环保不达标。4、订单减少竞争加大产品价格下滑达到20%。
(三)****化工有限公司(20xx年1-6月份工业总产值为101273千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315千元)。****化工有限公司是以油品添加试剂为主的生产销售的企业,出现了经营效果不理想,产品卖不出去,相比往年订单较少,主要为市场竞争加大、产品价格下滑50%多、公司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较高。
(一)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
(二)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努力做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区域特色,发挥优势,持续不断地引进先进科技成果。有选择地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创出一批名牌产品,加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三)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植,采取政府投入和财政贴息等宏观调控措施,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急需发展的行业和优势产业。盘活企业改制资金,利用改制资金注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资本金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进一步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三
按照县委、乡党委及活动办部署和要求,县人民法院住莫特格村工作队时刻严格要求,瞄准 三民 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紧扣主题做宣传,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尽心竭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村 两委 班子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住莫特格村 三民 活动进展顺利。莫特格村三民工作队一行5人于xx年3月5日进驻莫特格村。工作队通过上门走访宣讲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不同类型农民代表座谈会、慰问贫困户、接待来访群众、现场解答农户提问等形式,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全村人口共 36户、340人,有3个民族组成,其中常住农户50户(xx年人均纯收入为7728元人。村合作医疗340人,参合率达 00%,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46人,已达 00%参保率。
大走访基本情况
法院驻莫特格村 三民 活动工作队共计5人,其中汉族 人、蒙古族3人、哈萨克族 人,自xx年3月5日进驻村队以来,及时开展各项驻村工作,与村两委共同协作, 三民 活动开展良好,在整个莫特格乡驻村8个工作队中开展各项活动成绩显著。截止到xx年7月9日。共走访50户,其中包含党员、困难户、低保户、村民、特殊群体等。人民法院住莫特格村工作队出资8万元为两户特困家庭解决2套80平方房屋让村民住上砖房,接待来访人员7人次,工作队具体做法是:
积极动员。在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下,自治县统一部署,法院第一批驻村干部及时到位。根据 三民 活动总体安排,工作队及时开展走访工作,制定工作安排明细表,做到四到位,即:动员到位,人员到位,计划到位,走访到位。工作队与村两委对接,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走访工作队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及进行民调宣传,针对群众在法律、政策上不了解、不理解的问题,以教育引导,解答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为 三民 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询问民情解民难。工作队坚持 八必须 要求重点访问常住人员、困难户、党员等群体,进到农民家中,仔细询问生活情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填写走访登记表,将反映的问题详细记录,及时解决。
将村文化室建设成村民的精神家园。村文化室是党的文化阵地、宣传阵地,法院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及时组织传统文化进村队活动,为村民举办 和谐家庭,幸福人生 讲座,为村民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项文娱活动等。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队认真排查了莫特格村各类矛盾纠纷,问题涉及土地方面,工作队根据每一问题的性质特点,并积极协助化解。如:
(1)、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本村村民影响很大。因为莫特格村是农业村,党的一系列针对畜牧业的优惠政策都无法享受,退耕还林后,农民面临无地可种的窘境,且退耕还林的补贴比较低,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已经造成部分村民生活贫困、无出路的局面。工作队原本想帮助村里建一处饲草料基地,但经向土管局了解,村无集体土地,国有土地不允许开垦,无法开展这一想法。
(2)、莫特格村在省道3 8县以南居住村民的搬迁问题。这是村民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因为路南是下潮地,且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现在县、乡也已规划在路北建新村,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应经自行盖房搬进了新居,但很大一部分村民盖不起房,无法搬迁,造成村民路南路北分散居住,难以统一规划,新村建设很难推进。工作队今年计划力所能及的帮助村里的两户特困户建两套新房子,虽然也能解决一点问题,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3)、在莫特格村的 3座蔬菜大棚管理的问题。这 3座蔬菜大棚(其中3座属村委会所有,其余属乡政府所有)设施齐全,比一般大棚要高出许多,当初建设也投入巨大。但现在除对外承包了三个、村民种植两个以外,其余都在闲置,非常可惜。工作队计划联系对外出租或帮助村民自种。但仅靠法院工作队的力量还是远远顾不及 3座大棚。
(4)、自来水和网络问题。目前路北新村未通自来水,居民都是吃井水,电信网络也未能入户。生活不是很便利,老百姓反映也比较多。通自来水得靠国家项目支持,投入很大,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才能解决。
真正融入到农村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开展 三民 活动的各项工作,与农民交朋友,工作队队员积极参与到本村各项活动中,积极参与备耕、春耕、村民婚丧嫁娶、文娱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真正做到了融入农村生活。
当前存在的问题
村里还有部分道路没有铺设柏油路面。
随着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随着而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
继续加强维稳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民民族成分较多,部分少数民族村民对稳定工作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流动人口管理还需加派人手。
相关建议和承诺
对此,工作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承诺。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村上还没有修建居民点道路的村队建设道路。
将村文化室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娱乐、宣传、教育等功能的村民愿意来的地方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将传统文化的宣讲做成经常性的精神课堂。
以走访为依托,真正深入到村民的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朋友。承诺以季节为节点,与村民 同下农田、同干农活、同忙春耕、秋收 。
解决困难人群生活困难。一是低保政策建议摸清救助对象,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对特困家庭进行低保补助。二是结合新农合政策。
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帮助和指导村 两委 做好矛盾疏导、化解工作,使莫特格村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合理安排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强化群防群治工作,使群防群治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驻村工作队主动加入到村队的群防群治中去。
五三民 活动访民情的体会
这次 三民 活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活动拉近了干群关系,使驻村干部更深入地了解了农业、农村、农民情况,更深切地感受了农民疾苦和需求。而基层群众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了我们的党员干部,民意民情得到了更多的倾听,实际问题获得了更多的解决机会。同时对我们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思路必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四
市工信局:
根据市工信局《关于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活动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针对目前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我局以“双50”企业为重点,深入调研,梳理企业发展面临突出困难,现将调研报告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一、“双50”企业现状
我县区共有海虹陶瓷、金丰农业、宏升粮食、源丰油脂、通利麻纺、立翔食品、合昌纺织等7家企业入选20xx年信阳市“双50”企业。根据此次调研情况,将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列表如下:
二、企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县区企业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主要如下:
1.在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企业用工困难,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上工业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产品成本加大,虽产量在提高,但效益在下滑。
2.部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政策的影响,加之我县部分工业企业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担保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造成了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日趋突出,企业生产及发展资金匮乏,导致生产经营无法正常开展。
3.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力不强。规模以上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在全县工业总数中的比重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全县的工业经济还处在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和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几点建议如下:
1.建议政府在大力发展食品产业的同时,把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县第二主导产业,以弥补我县工业发展不均衡局面,增强我县工业发展后劲。
2.建议制定重点项目攻坚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及时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土地、人才等突出问题。对在建项目要落实领导分包责任制,集中力量到项目一线,认真梳理、逐项研究、主动协调、及时解决问题。
3.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中的引领作用,尽快出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鼓励领军型人才到息县创业,鼓励企业设立科研机构,对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开展情况
1。县工信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陈尚龙同志亲自带队,深入企业实地考察企业的负担状况。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对县企业的负担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详细的摸底检查。检查采取抽查和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向企业发出调查表30余份,调查走访重点企业10家,收集到反映企业负担方面的意见20条。
2。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1是公开审批程序。积极与县审批中心协调沟通企业在相关手续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具体承办人及联系方式通过公开栏等方式向社会公开。2是开辟“绿色通道”。凡符合产业政策条件的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为重大产业项目做好一站式审批服务。3是大幅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各项审批手续的审批时间由原来1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同时要求,凡属于重大项目、公益项目、民生和扶贫项目,做到立等可取。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五
为全面了解我县建筑房产企业经营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建筑房产企业入库统计工作,县统计局组织专人对接县住建、规划、国土等部门,深入建筑房产企业及项目建设一线开展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已纳入统计名录库企业
1.建筑企业。截至20xx年9月(下同),我县纳入统计名录库的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家、建筑劳务企业1家,其中,二级资质的7家,三级资质的4家,20xx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4亿元,20xx年前三季度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98亿元。(见附表1)
2.房产开发企业。我县纳入统计名录库的资质以上房产开发企业19家(20xx年新入库4家),其中,二级资质的3家,三级资质的12家,暂定级4家,20xx年完成投资25.7亿元,20xx年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5.7亿元。(见附表2)
(二)未纳入统计名录库企业
1.建筑企业。在我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未纳入我县统计名录库的建筑企业有16家,其中本地4家,外地12家,据推算全年可实现产值约20亿元。(见附表3)2.房产开发企业。在我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未纳入我县统计名录库的房产开发企业有12家,其中本地2家,外地12家,据统计已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约45亿元。(见附表4)(三)退出统计名录库企业
因我县2家建筑企业、1家房产开发企业资质未年审,被省住建厅注销资质等级证书先后退出统计名录库。(见附表5)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十条规定,外来法人单位下属跨省的分支机构,并具备一定条件的,经与分支机构上级法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可,可视同法人单位处理,纳入生产经营地统计。为摸清我县外来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今年4月,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若要具体实施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坚持本地注册对外来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力。外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受业务范围和项目规模约束,不受地理区域限制。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xx〕92号)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规范备案管理,不得排斥、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准入条件,不得强制外地企业参加培训或在当地成立子公司等。这对坚持本地注册带来了政策制约。
(二)坚持本地注册导致企业资质受限。外来企业在注册、入库,需更名申报,这将与该企业在参与我县招商、投标活动中使用的原名称不符,且企业资质亦与项目招标要件不符,自动失去竞标资格。
(三)坚持本地注册影响后期监督管理。外来注册企业具有流动性,工程竣工后若再无项目,则会转向异地发展。若该企业破产或资质被注销,其开发建设的项目一旦出现建设质量或配套设施问题,追责难以找到责任主体,可能会带来诸多信访矛盾和遗留问题。
(四)坚持本地注册带给外来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在建筑房产开发市场竞争中,三级及以下资质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弱,外来企业因工程量少、不持续而不愿注册。即使走资质升级增项途径,至少需要2至4年时间,且在注册资本、经营业绩、专业人才等方面要求更高,制约企业发展壮大。
(五)坚持本地注册易受原注册地干扰。按照统计制度,建筑业产值和房产投资纳入注册地统计。在我县的外地企业除建筑业国税、房产开发企业所得税上缴注册地外,其余税费均上缴我县。若外来企业在申请注册,原注册地出于地方保护角度,既会在承办相关手续中设置障碍,也会通过约谈当地企业等方式干扰企业在异地注册。
(一)生机旺盛型。此类企业抓住了机遇,盘活了资源,通过升级增项不断发展壮大,制定了明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如新南国房产计划3年内组建集团公司,5年内进入市五强,二十年内实现产值200亿元,进入省20强;发响建司计划在今年12月将资质升为总承包一级,力争年产值2.5亿元以上,上交税费900万元以上。
(二)维持现状型。此类企业受困于自身现状,资质迟迟未能升级,占有市场份额不多,实施项目规模不大,且依赖挂靠项目,缺乏发展后劲,业绩近几年无大的提升。;三建司承建项目大多集中在区乡,规模小,种类杂。
(三)转向发展型。此类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主营业务活动的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和制约。市场前景不明朗,不乐观,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如明悦房产建龙熙国际酒店,经营活动开始向酒店服务业和社区物业管理转移,以解决公司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萎缩低迷型。此类企业一般是先有项目再相机成立,在经营完项目后便陷入困顿,无强力经费支撑,无人才技术保障,无后续项目实施,有日趋名存实亡的危险。如江州房产资质三级,工程技术人员仅3人,20xx年无工程项目,市场生存力弱;高品房产在开发完伴山风景项目后,目前没有新项目开发。
(一)资金压力大,本地企业运转困难。一是垫资情况普遍。建筑市场急剧膨胀,使一些项目单位在工程发包时,将能否垫资作为考察企业实力和签订合同的重要条件,有些工程项目垫资高达90%,而政府bt项目多是全垫资;二是工程款项拖欠。项目在建时,企业难按工程进度收到相应资金,竣工后也被长期拖欠,使预期效益受损,即使再有项目也无力承接;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对建筑、房产开发业紧缩银根的大环境下,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走民间融资途径则利率更高;四是税费收取较高。除基本税费外,另有残保金、工会经费、资源费等,大约占到了资金总额的十分之一;五是销售有价无市。房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很长时间内供过于求,形成住房高空置率,造成资金回笼缓慢。这些问题缠绕交织,影响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和企业发展壮大。
(二)资质升级难,本地企业发展受限。一是缺乏人才支撑。企业资质等级越高,人才要求越严格,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基本技术人员等有明确的数量限制和资历限制,现实中符合条件的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缺乏业绩支撑。企业以前碍于实力,做的业绩较难符合要求,比如申报建筑企业一级资质,必须提供近5年工作业绩,且工程规模至少满足“修建25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等4项必备条件;三是缺乏资金支撑。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注册资金约束,比如申报房产开发一级资质,企业注册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实际情况让人望而却步;四是缺乏设备支撑。企业升级必须要具有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原先的设备设施已然不够,补充购置无形中会加大资金压力。企业长期不能升级,发展停滞便不可避免。
(三)市场竞争烈,本地企业利润薄弱。一是项目招标僧多粥少。随着城乡建设高速发展,外来企业越来越多,有的建立了项目部和分公司,同一个项目十数家企业竞争已屡见不鲜,“抢食”现象不仅比拼实力,更比拼忍耐,继而引发残酷的价格战;二是承揽工程有心无力。我县无一家一级、特级资质企业,承揽范围受到限制,在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中,与外来企业实力悬殊,几乎没什么机会,只能被迫向乡镇发展,寻找剩余机会,甚至有时依赖挂靠项目支撑。一些外来企业中标后,将项目分解卖给本地企业做,既转嫁了风险,又坐收差价之利;三是“三违”冲击雪上加霜。集中表现在一些中小规模的项目,为追求“短平快”,常被发包给无承揽资质的个体施工队、服务队。在暴利的诱惑驱使下,房产开发领域“三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销售)现象突出,乡镇小产权房屡禁不止,严重冲击着县域房产市场;四是成本抬高无可奈何。一些建材业主垄断建材市场,以种种理由恶意哄抬砂石、水利、钢材等价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四)预测预警弱,本地企业风险难料。一是宏观政策预警弱。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房产的经营发展,而研究国家政策及投向一直是本地企业软肋;二是安全评估预警弱。在竞标选择项目上,企业往往注重的是规模和效益,而忽略从项目与企业实际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项目到手后勉为其难,以致安全风险难控、合同履行艰难,企业形象受损;三是融资投资预警弱。行业特点决定了建筑、房产开发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运转,投入规模增速快,而企业承接项目更多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资产负债率始终处于高位,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难以想象;四是市场前景预警弱。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一些投机性购房营造繁荣假象,助推房产开发企业急功近利,不把握市场环境变化,不遵循经济规律盲目上马开发,导致销售市场疲软。
(一)造血帮扶,破解企业资金瓶颈。一是减少垫资比例。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实力,政府性项目资金安排及渠道在原则范围内适当减少企业垫资部分,为企业运转留有余地;二是及时支付工程款。财政拨款的工程项目支付进度款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考虑,简化手续和拨款审批环节,按施工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减轻施工单位的压力;三是解决融资难题。支持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的反担保形式,鼓励金融机构从资金投入、信贷规模、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四是适当降低费税。清理规范企业上缴费税种类,在营业税、项目建设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会经费、资源费等方面能减则减,尽可能减少企业上缴费税总额。
(二)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夯实人才队伍。构建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充实紧缺岗位专业人才。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员,破格评定技术资格;二是培育旗舰企业。有效整合本地资源,通过兼并或重组方式,培育一两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延伸产业上下两端链条,稳妥推行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服务一体化;三是引导多元发展。鼓励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坚持“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思路,承揽范围向交通、水利、市政、安装、环保、防水、绿化、消防等领域拓展,向“高、精、专”发展;四是实施优惠政策。对晋升资质、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承揽县外工程项目或提供县外建筑劳务、优质工程获奖、取得科技创新专利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企业购置设备设施,给予贷款贴息政策。
(三)依法整治,规范企业经营秩序。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坚决执行建筑房产业有关规定,严格审查外来企业的资质等级及信用信誉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禁止进入。同时,强化已进入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有违规违法行为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清出市场;二是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明招投标纪律,规范招投标程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综合评标和合理低价评标办法,提倡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坚决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和低于成本价报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实施项目兼顾平衡。当前建设固然离不开外来企业,但在吸引外来企业来平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地企业的经营发展,一些工程项目鼓励可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参与,使之既能通过适当的市场竞争从外来企业那里汲取经验,又不至于在划分蛋糕时面对过于直接残酷的竞争而饿死;四是强力整顿市场秩序。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建筑、房产开发领域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销售、无资质承包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严格整治建材市场,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人、事,发现一起曝光一起,从严从快从重处理。
(四)强化监测,增强企业御险能力。一是政府开展综合监测预警。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建立完善经济预警系统,深入研究建筑、房产开发活动的波动及其规律。住建、规划、房管、统计等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合作,加强对全县建筑、房地开发市场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测,根据掌握的信息,全面评估潜在风险,作出科学分析和预测预警;二是企业加强自身风险防范。防范法律风险,避免“合同陷阱”、“招投标陷阱”,及时维权;防范决策风险,重大的经营决策应经过企业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总经理要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防范资金风险,严格控制成本,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完善资金筹集管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实行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督;防范市场前景风险,应适时研究分析宏观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及目标任务,牢牢把握自身发展主动权。
(五)强化入库,真实反映发展成果。住建、统计部门加强指导,凡符合条件的一律及时申报入库,比如,具备条件的劳务企业等。可创造条件的实行企业主管单位负责制,比如,县水电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通兴建筑工程公司分别由县电力集团、县交运局负责完善相关手续重新入库。同时,进一步夯实各在库建筑房产企业直报平台的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出有据”。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六
(一)数量种类多样化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企业数量是1788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7%,小微企业占97.3%。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小企业种类复杂多样:按照所有权划分,小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95%以上是非公有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小企业几乎分布于所有的行业类型,而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主导性的行业;按照上市与否划分,小企业以非上市为主,上市企业占比不到1%。小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其内控差异化程度高,也相应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水平差异化
我国小企业所有权属性存在诸多差异,既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权结构单一的非上市民营企业,也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上市企业、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所有权性质的差异化直接造成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两极分化。
1、非上市民营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作为小企业中占比最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有超过78%的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作出的。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有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实现快速反应和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但将决策权委任于一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的机率相对比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提升、资本规模变大、业务多元化、地域分布扩大,企业整体必然会超越原有企业所有者能力、经验和知识所能掌控的范畴,客观上就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或团队,但这一点往往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合一的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对内控的认识与想法至关重要。
2、上市股份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和专业委员会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虽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质类别企业的比例要高,这说明股权多元化能明显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根据《20xx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强》的统计显示:85.2%的中小板企业和80.6%的创业板企业,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单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实际控制人起关键作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模式和治理风格。
因此,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从形式上的治理结构合规转变成实质上治理机制有效。在现场调研期间,我们也发现,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遭遇实际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击后,往往通过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等方式强化自身治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有利变化。同非上市民营企业一样,当实际控制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就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
3、国有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其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占38%的,由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占42%,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出的占10%。其中,集体决策总体比例高,这说明地方国有企业对“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说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两者概念在这些企业中的区分度不高,公司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往往源于其所有权人代表(国资委)的要求,并且相对别的企业类别而言,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较高。
4、外资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62%的外资企业,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虽然由于其股权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于平均水平(58%),但仍高于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这可能与治理意识比较强的外方有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通常外方投资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其影响下,外资企业的整体管理和内控意识普遍较好。比如,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与法方合资后,虽然企业决策主导权属于中方,但是法方会定期通过管理评审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中方股东认为这些建议事实上对企业有用,自然就听从并采纳。因此,在合资期间,法方通过管理理念的传递,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利润是生命线,企业最关注生存问题。成长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不进则退,企业最关注发展问题。在这些阶段中,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快速转化,以灵活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不能直接与所要达成目标挂钩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热衷,对管理成本降低的意愿强烈。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征。
1、机构简单。由于规模相对小、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小企业整体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集中。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50%小型企业主要以口头或其他非正式沟通方式来传递管理要求。机构简单使得企业扁平化程度高,内部沟通方便灵活,决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于大型企业,则需要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如大型企业中有超过70%的业务管理事项均通过完善的制度政策进行约束)来传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质量不在传输过程中损耗。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快速沟通优势就体现出来。比如,鱼跃医疗管理层将办公桌搬到生产一线,这样使得管理者能随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还与人手不足相关,人员兼岗情况普遍,尤其是后台支持职能(财务、行政、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监督不力,职责未分离就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2、制度文档少。企业管理的文档化水平明显与企业规模水平正相关。在小型企业中,有49%的企业已建立实施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时,有21%的小型企业认为现有管理制度对实际的指导性不高,而在大型企业中,持这个观点的比例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业发展变化快,经营内容、业务方式和人员相对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也无法完全固化,即使记录下来也可能时效较差。同时,由于需要快速反应,内部沟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无法留下完整的文档记录。
3、信息化程度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5%的小型企业未建立运行任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比例是3%),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中,覆盖部分业务的企业数与覆盖全部业务的企业数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业中是0.75:1),并且信息化应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财务管理软件。这是因为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管理问题,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核心业务信息。
同时,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系统,而更多的小企业则采用直接购买成熟套装软件或外包简单开发的模式。此外,许多小企业普遍没有关注到信息系统所带而来的风险。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盖产供销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后,才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1%的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还不到大型企业的一半。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内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设置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虽然在上市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高达94%,但一些上市企业反映他们设置内审机构只是为了遵循监管法规的强制要求,是不得已进行的形式上配置,实际上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三权”统一,当企业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业所有的情况时,就不会愿意为额外监督成本而买单。
(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小型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采用了绩效考评机制,这与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小型企业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现金激励方式,而很少采用股权激励之类长期激励机制。
(六)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于上市的小企业,其信息披露属于法定要求,并且相关法规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明确规定,企业普遍执行程度较高。但目前内控报告披露出现了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情况,市场投资人对这些内容关注度越来越低。对非上市小企业,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因为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方会因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不愿向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影响了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小企业和其利益相关方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法,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银行介绍其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帮助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强化内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银行能高质量地获取企业信息。这样,债权债务双方在基本信息上趋于对称后,能建立两方长久的“双赢”合作。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8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层重视,这与现场调研中获得受访者百分之百认同“内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企业执行层以及高管层对这种说法其实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执行层认为,如果老板内控建设的意愿强烈,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规。比如,冰川网络的老板很重视资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资金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成效很显著。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二)管理者的内在驱动不足
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流程简单、人员关系紧密,内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误解,企业的管理者容易对内控形成认识上的抵触,将内控置于经营盈利与企业增长的对立面。内控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先驱动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让其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使其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因此,如何找到让小型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起点。根据调研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管理者开展内控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法规红线。包括各类强制性监管要求、上市合规要求、税务要求、筹融资评价标准等,虽然不见得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内控,但至少可以推动企业开始启动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内控监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那么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就会消失。
2、实质性受益。小型企业表现出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效益与成本不匹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通过内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赢得市场这些这些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的提升。
比如,腾邦国际的财务部门在一开始推行预算控制时,老板并不重视和认同,只是勉强同意先对费用实施预算控制。但是,当老板看到费用控制实施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后,就开始主动介入,要求在企业内全面推进预算控制工作。同时小企业所有者希望未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
(三)内控经验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有62%的企业提到了人员经验不足是开展内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人,以及掌握内控技术的人共同参与。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决内控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而很难做到,并进而影响了内控在小型企业内的实施面。因此,如何帮助小型企业解决内部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未来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推广的重要任务。
(四)方法不正确
在现场调研的座谈会上,有些小企业表示“企业内控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内容”、“有些领域缺少政策指导”、“做出来这套东西就是摆着看的”。在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后,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国内流行的“对标法”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即按照内控规范和指引的条款逐条对照实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对标后的一套内控手册。
这种方法将内控工作变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建设过程纯粹按图索骥、没有对政策的融会贯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将控制要求落实于执行,加之没有建立后续的完善更新机制,这样的内控建设不可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工作成果势必被企业束之高阁。这些错误做法中,其实蕴含了对内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将内控建设视为一次性的项目,做完就一劳永逸;内控建设就是编一套制度或手册,建设过程往往不考虑执行效果;内控建设就是保证对政策条款的全部符合,无偏差,等等。
(五)现有内控规范对小企业的适用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没有考虑小型企业的管理特点。因此,对小型企业而言,要全面遵循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要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这对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小型企业来说适用性就不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控规范对大型企业的适用度较高,5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3%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只有3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3%的企业认为完全不适用。此外,现有的内控规范体系没有对开展内控工作的方法进行系统说明,直接导致实务中正确和错误内控工作方法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效果,企业也会因错误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对内控的误解。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企业认为以下环节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整体控制环境如何梳理与加强;如何将控制活动体系化;如何规范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实现控制活动执行的持续性以及如何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20xx年5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xx》,为小企业集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议有关部门聚焦我国小企业实际需求,以帮助小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一套为中国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内控规范,并指导小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一)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的首要目的
内控规范的制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范围和效用性质。如果以实现小型企业合规为目的,那么应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制定规范。但合规目的下制定出来的规范,对超过99%以上没有上市合规需求的小型企业来说,就没有很大吸引力和实质性帮助。
如果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目的,那么应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制定规范,但为保证规范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据合规要求,对合规范围内的内控补充一些特别的说明。无论对于哪种性质、处于哪个行业的小型企业,要成长发展、要做大做强,都会对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小型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作为规范制定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上以全面内控为基础,强化“小企业”特点。
(二)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的主旨
小企业内控规范应重点解决内控是什么(即内控的效果)、内控要做什么(即内控的内容)和怎么做内控(即内控的方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93%的专家支持在规范中阐述内控效果;36%的专家认为应在规范中涵盖具体领域的控制内容;64%的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规范中阐述内控工作方法。我们认为,内控的效果可用来端正对内控的认识,内控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工具,这两部分是必须的。在内控效果部分可以参照coso框架(20xx)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则来阐明内容,同时特别要补充明确内控的局限性、内控与管理的关系、有效的内控五要素需具备的特征;在内控的方法部分应秉承“功能达成、操作简化”的设计原则,重点考量功能实现方法的经济性,强调建设与执行的关系、建设与完善的关系以及长效保障机制等。
而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由于存在跨行业差异较大、管理内容太过具体等问题,无法保证规范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由于管理方法日新月异,很容易造成规范内容的过时。因此,我们建议不在规范中明确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而将其放在配套的解读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绍小型企业在典型领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的根本
工信部对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涉及定量指标,虽操作简单,但缺乏灵活性,且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稳定性。与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虽缺乏直观性,但却可从小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认定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界限,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国际上基于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监管、信息披露等)对中小企业的划型应用不同类别的指标,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标又兼顾了定性指标。我们建议规范应以引导为主,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内控规范中仅明确定性标准,而在推广实施时,根据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设定不同的定量划型标准。这样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务发展阶段、业务事项的复杂程度,对照定性标准自行衡量选择其适用的规范,自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
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主全面开展内控建设;而对管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可以参照《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控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风险重点防范,把控重点业务事项和关键领域的风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内控的实际需求变化。
(四)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积极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改变现有以整体有效性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励差异化、有信息含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参考香港等地内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将有关内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和建议披露两部分,相应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的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推广,强化内控建设和责任意识,为小型企业全面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企业,主要以案例方式宣传内控与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益处,增加企业开展内控的驱动力,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监管部门,主要宣传内控的实质内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条式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宣传企业内控有效带来的益处(比如降低贷款坏帐风险等),促使其主动加入到驱动企业开展内控的行列中来。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内控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和地方小型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作用,为小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内控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研讨会,请内部控制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分享经验、介绍实践成果,并鼓励各企业的内控专业人员互相交流心得、探讨成功模式;三是将小企业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加快小企业内控规范的推广与普及。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七
根据市总工会的通知精神,按照《调研提纲》的要求,现将我xx困难职工状况和工会系统开展“项目制”帮扶工作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现有各类困难职工124人。困难职工群体构成为:在岗职工75人,占60.5%;退休职工27人,占21.8%;内退职工14人,占11.3%;病休职工7人,占5.6%;待岗人员1人,占0.8%。困难职工以40—50年龄段的居多,占困难职工家庭的半数以上。
造成困难职工生活困难和贫困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大病,因医疗费用过大、职工家庭收入又偏低造成,有的家庭甚至是一家两口人均是心脏病、脑血栓,药物费用支出极大,收入又低,造成家庭经济收不抵支;其次是有30%的家庭因离异、丧偶、重体力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导致无收入,子女又上学的原因造成家庭负担过重。
xx在帮扶困难职工,履行工会第一责任人职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软硬件建设,努力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把工会节日送温暖活动与日常救助结合
1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走过场。结合实际开展了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子女就学救助等业务,发挥了工会帮扶救助平台和窗口作用,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和一致好评。特别是自20xx年以来,将所有困难职工的档案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并全部上传到“全国总工会帮扶网”,使困难职工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20xx年走访困难职工116人,实际救助困难职工49人,送温暖达到48人;20xx年走访困难职工115人,实际救助困难职工65人,送温暖达到54人,金秋助学1人,大病救助2人。
xx把帮扶效果作为首要任务,努力为困难职工打造充满阳光和爱心的困难职工之家。
一是开展“送温暖让困难职工过好年”活动。每年都能够克服困难,在过年之前对困难职工进行走访,为困难职工送上工会组织的问候,让职工安安心心的过好年。
二是开展了救助特困职工和救助生活困难职工活动。自20xx年以来,共救助重大疾病职工100多人,资金10余万元;伤残职工20多人,资金2万余元;遗属15人,资金8万余元,困难职工生活救助113人。
三是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本着让困难职工子女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阶段一个不能辍学的宗旨,特别是让寒门成功考生梦圆大学,年年在8月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困难职工子女的录取及升学情况,支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四是开展了为困难职工送培训活动。按照脱贫要“造血”,扶贫见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帮困工作的新途径,积极为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组织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八
(一)全市小企业概况。我市现有小企业__户,行大集团客户上下游公司,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开展了多层次的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保合作,为推动xxxx银行小企业业务的批量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xxxx民营图书联合会中已有7户图书出版民营企业与xxxx银行合作,基本把xxxx地区有价值的图书出版企业收括囊中。
xxxx银行还把针对大客户的营销模式用于小企业上,主动“走出去”,组织了多场银企对接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产品咨询;同时,组织营销团队拜访重点目标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制定一对一营销方案。
此外,xxxx银行还在本行门户网、江苏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等多个网站开设小企业融资在线申请,承诺只要企业花费两分钟时间填写在线申请表,该行工作人员会在两日内与企业主动联系。
(五)考核激励
总行小企业金融部对分行考核以下指标:小企业贷款增量、小企业户数、贷款收益率、贷款质量。而且,为了鼓励分行发展小企业业务,在ftp定价时,对小企业指标予以倾斜,如500万以下贷款定价要高于一般贷款,3000万以上的贷款则存贷相抵,分行无利可图。清晰的考核导向,大大激发了分行对小企业的展业积极性,目前除新开分行较多1000万以上贷款,其他老分行和xxxx地区支行均以500
万以下业务为主。
目前xxxx银行的信贷业务系统中涉及企业信审评级的有小企业评分系统、小企业评核系统、科技型企业评级系统、非小企业评级系统。
鉴于小企业贷款笔数多、金额小,xxxx银行从20xx年开始就与ifc、xxxx工业大学计算机所合作,开发了小企业业务评分系统(适用于500万以下授信)和评核系统(适用于500-1000万授信),在国内率先将微小企业贷款由人工评审转化为电脑自动评核,一方面减少业务评审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业务效率在贷款技术及流程方面。
小企业评分系统适用于500万以下小企业授信,其中200万以内(含200万)的抵质押类贷款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不得进行人工干预,担保方式为信用、保证类以及特殊行业的贷款仍采用人工干预方式进行审批。客户经理必须录入企业财务报表,然后进入小企业评分系统录入非财务因素,由协办客户经理复核后提交,系统就自动得出贷与不贷的结论;200-500万(含500万)的,系统会有三种结果:通过、不通过、人工干预,如系统判定为通过的,马上可进入放款流程;判定为不通过的,则退回客户经理,不得复议;判定为人工干预的,则转入授信审批部进行人工审批。该系统完全将小企业的准入、评级、授信、评审、放款、用款等流程进行了有机整合,效率得到了系统保障。
小企业评核系统适用于500-1000万小企业授信,企业数据以财务数据为主,评级结果仅作为审贷参考。
此外,该行还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小企业评核系统,但不论金额大小,均需进行人工干预。
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授信,则适用非小企业评级系统。
该行的小企业评分、评核系统主要是在本行贷款标本的基础上,结合ifc提供的技术,由信审部门提出准入条件和审贷标准后开发而成的,经对该系统的后评估,认为基本符合该行的信审要求,目前该行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9%。
为了防止客户经理针对小企业评分、评核系统中设定的信审标准而人为故意调整企业数据,该行要求主办客户经理录入后,协办客户经理必须复核(今年将改由独立的风险经理复核);同时,该行的小企业信审标准作为高度机密,仅该部门负责该系统的2人掌握。
1、加强对小企业业务的考核引导。目前银监对500万以下小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监管措施,对我行可参照xxxx银行对小企业业务的考核办法,在ftp定价方面做出有利于小企业业务的考核定价,如当前一年期贷款ftp为4.56%,则500万以下贷款的ftp可上浮20%即5.47%,引导分行大力发展500万以下小企业业务。
2、引入或自行开发小企业贷款审批决策系统,既可提高效率,又可解决客户经理、信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还可结合系统结论通过一定的授权模式保证审批的质量。由于xxxx银行开发该系统前后用了6个多月,为了提高效率,建议直接联系其系统开发商,并结合我行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改造。xxxx银行初次开发该系统时花费20万元人民币,08年引入ifc进行系统改造升级,总费用50万美元,xxxx银行仅承担15万美元,ifc作为非盈利性机构提供35万美元进行支持,合计支出成本120万元人民币。
3、增加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专项贷款规模有利于经营单位短时间内把资源集中倾斜于小企业业务,是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规模增加的方法有两张,一是由计财部下达我部后,由我部参照二季度做法进行全行统筹分配;二是鼓励分行腾挪存量规模进行结构调整,总行以规模奖励规模,凡分行腾挪一亿的,总行再奖励该行一亿额度。
4、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小企业专属品牌。建议对我行目前产品进行梳理和重新包装,既能“填平补齐”,又能在某些细分市场或特色行业,度身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营销方案。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并逐步趋于成熟。它是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高科技、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众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环亮点。但是民营企业毕竟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和缺陷,个性是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选取民营企业作为考察点,对x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给借鉴和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公司岗位设置、账册设置基本齐全,记载及时,基本上做到了帐帐、帐实相符、帐实相符。账务做到了日清月结。财务人员都能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没有发现带给虚假财务报告、做伪账、隐匿或者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发生。而且公司财务制度完善。健全,并制定了各项。但同时我还发现公司有几点不好的地方:
1、管理者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思想重视不够,财务管理重于形式。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对其认识不够,致使许多制度过于简单,趋于形式,摆摆样貌。甚至部分资料不愿建账,也有怕多缴税,不感建账的想法,还有部分资料因为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不会建账。公司内部财权集中地关键人手中,过于注意控制,而疏于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停滞于过去简单的收付记账法,会计基础十分薄弱,通晓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的人很少,不能够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财务管理。
2、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管理专业知识
会计专员聘请专职三人,非专职两人,个别人员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例如,刘某10年前十港下镇乡镇基层的一名村会计,没有取得过会计从业资格证,x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就联系上退闲在家的刘某到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刘某凭借几十年前积累下来的经验处理日常会计业务。有的虽然参加短期培训取得会计证,但对会计金融知识了解甚少,基本不懂成本核算,更谈不上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
3、资金管理不善,使用资金不够合理
有些公司为逃避银行的监督,多开户头。许多业务不通过银行来结算,超限额、超范围地支取现金,且数额巨大。而却还不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对现金进行管理,经常坐支现金,在发现现金短暂时盘查但是彻底;除此在货款坏账的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中存在问题,占用了超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据记载为了节约支出,部分时段还会计、出纳一人兼。只记银行帐、现金账根据需要任意调整。
4、成本核算混乱,账目设置不够规范
企业没有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应计入成本支出和不应计入成本支出的界限、本期费用和以后各期费用的界限、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界限,成本核算不准,库存不实。该企业的存货发出不是按照国家或行业的规定来计算,而是采用目测或估推,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从而失去了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预算编制缺乏,资本结构不够优化
预算经过规划、分析,并加以数量化系统的编制,可使企业的目标及策划具体的显现。例如: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极大化?降低成本?或是提高成本?全能生产?目标一旦拟定,就能够制定策略及政策,并定期检讨执行成果。x有限公司经过17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所在行业的发展以超常规的速度不断膨胀,近年来公司成功地实施了外部扩张型战略,成为资产总额超过千万元的公司。公司现有的发展规模迫切需要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行业的激烈竞争与有限的利润空间给公司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会与压力,规范经营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预算管理理论,建立贴合公司特点生物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更好地规划经营活动、控制公司生物成本,让公司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持续的高速发展,是摆在公司负责人面前的首要课题。
6、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不足,使用缺乏科学性,财务管理成断源之湖。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初步建立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非大型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三,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分析其主要原因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部够。我国金融系统从设置到服务项目,大都是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往往被忽略,由于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极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的民营企业,虽存在暂时困难,但银行一旦支持就能起死回生;而是民营企业的日子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有的民营企业,在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又不具有自我融资或向社会公开融资潜力,无形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断源之湖!
除此之外在资金投放或活动中,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想一蹦而就,一口吃成大胖子,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算及防范。在资金的运用上,企业在盈利时,不注意资金的节约,过多将资金投入企业非生产性支出。一旦市场变化,生产资金紧缺时,资金却无处可筹。
1、提高民营企业主、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
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民营企业主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利用业余时光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我财务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一方面可高薪聘请资新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务必加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技术轻视财务的陈旧管理方式。
2、重视货币时光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要重视货币时光价值,应有一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有一批效率高,潜力强的市场调查人员,收集决策所需的资料,以便决策人员进行周密的市场和全面可行性论证,保证决策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企业还需在决策实施后,跟踪实施结果,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新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思考到货币时光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思考。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合理性
(1)要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2)要加强货款坏账的管理;
(3)要加强存货资金成本管理。
(4)要加强固定资本更新或改造。
4、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要利用自身拥有超多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有利条件,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个性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当面要遵守重要性原则,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做横向比较,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生产采购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核算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将能量化的指标尽尽量量化,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成本核算资料,不仅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职责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5、优化资本结构,确定资本结构区域。
实践告诉我们把企业的资本结构设定在一个点是不尽合理,并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企业的资本结构就应在一个资本结构区域,只要企业经营方向,销售策略等决定企业方向因素不变,企业资本结构只要在最有区域内都是能够理解的,企业也必要经常调整。
6、实施预算管理体系,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企业要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定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财务部门有精干人员参与这项工作;预算的执行、总结、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预算执行状况的总结、分析,能够发现变动因素及原因,使企业采取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实施预算管理体系具有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7、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经过这次的调查,我体会到应对现今激烈竞争的市场,在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当中,应对新环境的变化,企业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个性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应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就应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十
根据供销社关于开展全社有企业调研的通知精神,我社高度重视,并对县供销社社有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分析,现将我社社有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县供销社社有企业共1家。20xx年经县政府批准同意由供销社全额出资成立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7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边销茶批发、烟花爆竹、农业生产资料、中药材收购、野生菌收购、废旧物品回收、干杂果品、日用百货、花茶、烟草专卖等。目前,该公司目前由供销社职工经营管理。
按照中央、省、关于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安排部署,县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以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明确联合社与社有企业各自职责定位,实现联合社机关和社有企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充分发挥好联合社在把握社有企业为农服务方向、社有资产监管、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监督职能作用,推动社有企业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资源整合、业务拓展、产业升级和品牌培育,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做强做优。
(一)明确联合社职责定位,科学界定联合社与社有企业的权责边界。县联社是本级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办法,搭建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落实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探索对社有企业的多种管理方式。尊重社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二)完善组织架构,搭建起县本级的“联合社+社有企业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社有资本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完善县本级社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加强对本级社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
(三)做实做强社有企业方向发展。社有企业要实现授权范围内的社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优化社有资产结构,实现社有企业提质增效。通过资本整合、企业合作、注册品牌等方式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加大为农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县本级企业实行经营管理预算制度。联合社机关采取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式加强对社有资产的监管,履行出资人职责,规范资本收益和使用管理。
(五)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公开选拔、个别引进、高薪聘任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立留住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制度。
近年来,县供销社紧紧抓住供销综合改革机遇、按照“因地制宜、寻找突破、发展特色、壮大自己”的思路,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把社属公司建成了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键全、运作规范的新型企业。
(一)构架为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实际,以县--中心乡镇--集中村为主线,对已建成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点6个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1个,在运行和管理机制上,积极在县城建设有一定规模、设备较为齐备的再生资源回收站为主体、带动基层再生资源回收点开展经营和回收服务,探索出一条由联合社+基层社之间的行业指导管理和由“贸易公司+基层服务网点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完成经营服务职能的“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农特产品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浙江援建资金240万元,建成高原生态野生菌供销一体化项目。项目建成后,至少带动1500户农牧民参与到该产业中来,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和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带动农牧民采集、销售、务工等增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多措并举,打造“壤巴拉”品牌。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依托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申请办理将已注册的qs质量安全生产许可向食品安全生产许可sc转换过度。
筹措资金6万余元,注册了食用菌类“壤巴拉”商标2类、申请并受理保护9类,图形商标保护5类,申请设计著作权1个;申请注册中英文网络域名4个,壤巴拉手机域名1个。争取并获得第一批“净土”商标授权。
近年来,我社尽管在社有企业改革发展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社有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社有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而且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营模式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扭亏增盈的根基不稳固,发展后劲不足。
(二)社有企业机制还比较落后。社有企业经营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路不广,依然保持传统经营理念和固守传统的经营方式。
(三)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社有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且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突出,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有企业发展。
(四)缺乏专门管理人才。目前供销社干部职工队伍的状况与新时期发展社有企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专门管理社有企业人才,成为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瓶颈”。
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任务和使命,我们也要有决心和信心,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克服困难,推进社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一)坚持体制创新,推进社有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开放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目标,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实现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积极实施开放办企业,民主办企业,广泛吸纳承认公司章程的社会经济组织等加入企业,请贤才、引能人,让社有企业真正活起来,真正发展起来。
(二)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平台,切实做好服务工作。要联合一切愿意加盟供销社的经商大户和自然人,互利互惠,结成为农服务的联合体,形成开放式的经营服务氛围。利用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平台,将社有企业的服务阵地前移,网点下伸,拉长服务链条,在完善物资供应功能的同时,强化产品销售服务,通过产品包装注册,打造社有企业品牌,积极创造条件,培育龙头企业。
(三)引进现代流通模式,改造社有企业传统经营网络。要围绕日用消费品、农资商品两大重点以基层供销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站为末端,建设村级店、农家店,积极发展连锁网络,扩大销售诚信服务,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培养和造就一支务实能干,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团队。要打破供销社过去用人上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树立开放意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能人,使供销队伍有一个大的提升。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十一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主权。政府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融资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十二
据了解,当前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完全沦为靠借债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而部分困难企业“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上报真实情况,甚至刻意隐瞒财务状况,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僵尸企业”是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心头之患。“国资委副主任张表示,”僵尸企业“对于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也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处理”僵尸企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绛表示,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这些相关配套政策也有利于清退僵尸企业,为僵尸企业提供善后之路。业内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务之急是化解一些行业严重的过剩产能,以“托底+改革”有效释放风险,通过“断臂求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说。(新华社)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行业周期轮回的影响。其中,行业周期成因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内外经济放缓,使得市场需求逐步减弱,进而加剧了行业内的产能过剩。但是,由于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扶持以及考虑职工再就业等问题使得这类企业很难从市场中真正退出来,长此以往,“僵尸企业”数量就越来越多。
原攀钢集团董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家琮把“僵尸企业”的来源分为四类:
即计划经济和战备经济的遗产,也是今日中国经济的历史路径依赖。
在计划经济、战备经济时期兴建的许多企业,并非按市场经济要求配置资源,潜藏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沦为僵尸的基因。正如吴先生所曾指出,许多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就不具备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企业布局备战优先,靠山分散、远离市场交通不便,资源配置不计成本、自办社会一应俱全。有些企业是领导人或计划部门拍脑袋或算“政治账”的产物,并无经济性可言。计划经济时代都吃大锅饭,无忧破产、更不会出现僵尸企业。
然而在后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些企业除少数成功转型或搬迁外,大部分先天不足被市场淘汰,这也是上世纪末国企大量关闭的原因之一。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因尚未完全摆脱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或因经济过热需求旺盛、竞争力不行的企业也有生存空间;或因政府优惠和救助;或因市场经济初期容易寻租野蛮生长;各种环境条件的的掩护,使部分上述企业得以幸存。不过一旦经济下行、环境变化,这些企业内部非市场的劣势基因顿成显性、各种问题陆续暴露,最后终于陷入困境。
即经济过热催生产能过剩的恶果,也是今日僵尸企业最主要的成因。
目前僵尸企业多属产能过剩行业,而产能过剩的原因,一是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高投资形成对钢铁、水泥等投资品的旺盛需求,刺激这些产业的盲目扩张,在高投资终于难以为继时,必然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二是在gdp至上和土地财政推动下,房地产业的畸形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产能扩张。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不是以效益而是以规模作为发展目标,在“做大”的冲动下盲目扩张。四是各级政府以政治压力、行政指令和政策鼓励推动治下的企业投资建厂、大干快上。加上狂热的招商引资,不但导致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一些所谓“新兴产业”产能也恶性膨胀。高增长制造了各种能把猪吹上天的“风口”,企业不论良莠皆风光一时,产业转型升级、管理和技术创新多沦为口号、乏人问津。然“飘风不终朝”,一旦狂风不再,劣质企业顿时现出原形。
即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企业难以招架。
近年中国企业饱受经营环境大起大落的冲击;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出口需求难有起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国内相关产业竞争力冲击尤甚;劳动力、土地、环保、汇率、物流等各种要素成本显著上升,或由过去的被人为压低逐步市场化,以上外部条件变化多方位推高了企业成本;许多企业本来成长过快、虚胖的.身体并不健康,寒冬来临越冬困难不免被冻僵。
尤其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是一批企业沦为僵尸的根源。
毋庸讳言,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曾经热衷投机炒作、泡沫相当严重,一些企业禁不住其巧取豪夺、一夜暴富的示范和诱惑,盲目跟风希图牟取暴利。一旦投机失败或泡沫破裂,就可能把企业拖入深渊。另一方面,泡沫行业汲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其对制造业的挤压和冲击,虽貌似无形、却十分深刻和长远,也是制造业普遍艰难的深层次原因。
记者调研发现,去年以来,我国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完全沦为靠借债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
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行业遭遇断崖式的价格下跌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记者在煤炭大省山西调研了解到,从20xx年7月起,山西煤炭行业出现连续亏损。根据有关统计,去年前三季度,山西煤炭企业亏损70多亿元。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当前山西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处于亏损和严重亏损状态,20多家重点企业已有7家全面停产,其余企业大多处于限产运行的“失血性”生产之中,部分企业负债率过高,连续多年亏损。
除煤炭、钢铁、有色等重化工行业外,造船等领域的产能过剩也还没有完全消化。20xx年以来,我国已有多家造船企业破产。南通中远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建军对记者表示,现在船企倒闭得很多,尤其是民营船厂,造船能力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预计将有约40%的船企会被淘汰。
分析人士表示,“僵尸企业”不仅经济效益较差,且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力等优质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很低,进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僵尸企业往往背负大量负债,有时还会涉及到民间借贷,关系到当地众多企业的资金链安全。而且,一些银行为了避免企业破产、呆账变坏账,不得不续贷。如果处置不及时,还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持续增加。
越是产能过剩的困难行业,资金越成为稀缺资源。记者调研发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受资金链紧张影响,财务成本大幅上升,由于担心银行断贷、抽贷,不少经营困难企业“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上报真实情况,甚至刻意隐瞒财务状况,形成“不确定性”风险。
为了防止银行断贷造成资金链断裂,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财务作假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说,70家国有钢铁企业中,仅有10家左右是略有盈利,其余全部是亏损,可不少钢铁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的却是“盈利”。“比如一家钢铁企业报表显示盈利20亿元,结果我们调查发现,这些钱是通过卖资产得来的,企业把这笔收入‘做’成了‘盈利’。”
“煤炭企业还有三五年的困难日子,很多企业可能挺不过今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去年报表上显示盈利5000万元,其实是做的‘假账’,实际上亏损10亿元以上,为了防止银行抽贷,把以前节余的资金做到账里去了。”
中部某省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负责人说,以前企业一年期以上贷款占60%,现在只占5%至6%,而且利率还上浮了20%至30%。“现在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如果有一笔银行贷款发不下来,公司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很多企业不愿意被上报,估计‘僵尸企业’的实际数量可能数倍于上报的数量,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等行业。”某地级市经信委行业管理科负责人介绍称。
据赵喜子介绍,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银行负债1.3万亿元,还有2万亿元非银行负债,在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这些负债极易形成债务风险。“尤其是民间借贷,债务信息不明,三角债、多角债充斥其中,对于这类不确定的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记者调研发现,在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存在大量亏损企业、“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不惜恶性竞争,降价销售,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
“钢材只要生产出来还是能卖得出去,只是价格太低,亏本赚吆喝”。一大型钢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xx年我国钢材出口达到1.1亿吨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这说明钢材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
一些煤炭大省甚至存在“越亏损越超采”的怪现象,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不论开采与否,矿井的维护成本都是“刚性”的,为了“摊薄”这些成本,维持现金流,一些企业就尽可能多开采。越是大企业、现代化水平高的企业,超采情况越严重,有的煤矿实际产能比设计产能多出好几倍。
这种反常超采,不仅进一步加剧了煤炭市场下行压力,还导致资源浪费。
从记者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僵尸企业”之所以不愿退出,主要是还没被逼到绝境,产品还有一定市场空间,资金链还没有断裂,有的国有企业甚至还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有的企业欠薪欠税欠材料费,僵而不死。此外,银行债务风险、就业压力、财政税收等因素,都制约着“僵尸企业”的退出,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地方政府、银行,都想再扛一段时间,“不愿意自己先死”。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只有果断处置“僵尸企业”,才能让产能过剩行业正常发展,但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应着力化解“市场失灵”类过剩矛盾,把握好时机节点,避免行政过度干预、“出力不讨好”。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当前我国一些行业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单靠市场已经无力化解,因此要分析哪些行业过剩是市场形成的,哪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非市场因素形成的,对“市场失灵”类过剩,政府要出台措施着力化解。
僵尸企业占用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侵蚀有限的市场空间,是阻碍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病毒。中央高度重视僵尸企业处置问题,提出“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是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主要路径;“重组救活为主、破产退出为辅”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基本方针。
然而,虽然近来清理僵尸企业的鼓声如雷鸣般轰响,但有些地方却很“冷静”,仍是按兵不动。
有的说,“事情太复杂,先看看,等一等,别给自己惹麻烦”;有的说,“不是不想清理僵尸企业,而是拿不准,怕被指责国资流失”;也有的怕得罪人,落个败家子的坏名声,特别企业负责人中相当一批临近退休的,有硬拖到底的想法,把清理僵尸企业的难题留给下一届。
这些问题,可能既有自下而上自发性和自上而下主动性不足的主观层面的问题,也有为上者“敦促”相关部门推进改革的手段匮乏和为下者利用群众热情借势推进改革的能力不足的客观层面的问题,还有操作上困难的问题。
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是如何让顶层设计与企业自发形成合力,这既需要给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首创性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更需要一俟时机成熟,顶层应有排除阻力、锐意革新的决心和能力,有化阻力为动力的神奇力量。
专家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在发达国家已有处置先例,我国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去产能路径,妥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首先,完善“托底”政策,引导“僵尸企业”有效退出。记者调研发现,不同类型“僵尸企业”退出时的风险点各有不同,国有企业集中在职工下岗失业带来的社会风险,而民营企业更多是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金融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特点,各级政府需提前制定好“托底”预案。“比如在债务清算方面,政府要通过法律程序优先确保30万元以下的债权人利益,将企业退出带来的社会风险要尽量降低。”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
其次,健全配套政策,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化解产能过剩的文件由于缺乏操作细则,在地方落实效果欠佳。例如国家虽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但在审批、税收、土地转让等方面都缺乏明确政策,给基层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可审批时间长、交易成本高,我们感觉企业没什么积极性。”浙江省经信部门一位干部说。一些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希望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
再次,抓住“窗口期”推进改革,从源头上破解产能过剩症结。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产能过剩矛盾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国企负责人反映,国有企业因其体质机制原因,效益普遍不如民营企业,当前经济下行、企业困难正是推进国企改革的“窗口期”,希望政府能够加速国企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产能过剩难题。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十三
进入2011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复苏态势仍不均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负增长。2011下半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此时的争论焦点已经变成了“先推行财政稳固计划还是继续维持经济刺激政策”。事实上,这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面临的两难问题。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国情,使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我们了解企业就业市场趋势,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外语专业的,从事外贸方向相对比较的多,因此,我们本专业学生应该了解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宁波教育学院高职学院特此组织了这次极有意义的外企调研活动。
本调查主要采用相关部门抽样调查形式的问卷调查,结合个别企业、个别公司负责人个案访谈完成。问卷发放时间为3月13日至3月15日。实际发放问卷30份,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93%。调研步骤如表
我们组成员经过对宁波市30多家企业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得出:各家外贸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欧洲与美洲,各占市场比率40%与23%;其次是东南亚与非洲,各占15%与7.5%。宁波市外贸企业主要出口产品为纺织服装,占出口产品的25%;其次是家具产品,占19%;还有的就是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各占12%。
(一)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进出口贸易发达。经过调研,宁波主要的出口产品为纺织服装占25%,其次是家具产品,机电,化工,钢铁产品,
分别占19%、12%、12%、6% 。也有少部分企业出口农产品以及有色金属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各占2%和3%。由此可以得出宁波的外贸企业是以出口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为主的,掺杂少许。
农副产品和第三产业的产品的企业。在我组所调研的企业中,出口市场以欧洲,美洲,东南亚地区为主。
欧美市场是宁波外贸企业主要的出口方向。欧元贬值、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市场萧条,势必影响我国产品出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全球经济初步复苏。所以,宁波48%的企业预计企业2011年全年出口额将超过2010年,4%的企业预计持平,48%的企业预计下降。
(二)接着我们
小组对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作了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提高,原材料、能源涨价,地价或租金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物流运费提高,市场准入认证费用等。如下图所示:
分析企业发展的状况,25%的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前景预期抱持平态度,12.5%
的企业抱乐观的态度,62.5%的企业抱不乐观的态度。虽然如此,各家经营者还是纷纷制定出相关的发展目标,以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其中29%的企业决定开拓新兴市场;16%的企业决定扩大内销;也有16%的企业决定调整生产规模;还有16%的企业决定加大研发力度、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13%的企业决定多方面缩减成本;10%的企业打算降低价格,维持市场份额。
(三)通过分析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我们也调查到了企业招聘人才的一些相关要求,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更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对我们以后的就业十分重要。目前,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以人才交流会为主要招聘方式,占34.50%,其次是因特网,占20.70%,而大专院校专场招聘会只占了10.30%.
企业调研报告5000字篇十四
1、 20xx至20xx年间,深圳基本工资调整,相对社会整体薪水均发生大幅度上扬,但20xx~2015夸年度之间,未发生大的薪资调整及经济波动事件,故预计20xx年薪资不会发生大的波动。现根据公司需要,进行本次薪资调查,总结20xx年的招聘工作,为20xx年的招聘工作的开展提出展望及规划。
2、调查思路以公司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方式包括应聘者及各部门询问、人才网站简历薪资要求统计、广东地区环保行业同行电话询问,网络行业报告参考等等方式。
3、新年薪资预计维度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包括社会岗位薪资水平、岗位人才供给量、人才网薪酬查询、公司薪酬战略政策、网络公布的年度薪资增长指数等。
说明:
1、时值年关,人员流动性较小,公司人员稳定;
2、开年后相对而言,根据“332”原则,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位流动性比较大,企业的人才筛选工作也悄然开展;
3、新年开始,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相对公司的招聘实际,需建立起庞大的人才库及广泛的人脉资源,针对不同的岗位开拓不同行业的招聘渠道,扎实有效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