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精选二十八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一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
《王几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马及时回忆了儿童时代王几何老师的一堂几何课的难忘经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位学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形象。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2.熟读课文,感知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重点确定为:字词的掌握;文章感情的体会。难点为:学习刻画人物的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王几何》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王老师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几何课,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王几何老师的教学魅力。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1、导入新课。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七年级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学生默读(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学生生个别朗读课文(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本课的一些生字词,教师强调了重点和考点。
4、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王几何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学生用一个或两个形容词来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些事,也可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为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的需要,所以教师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几次写了同学们的笑?
(2)他们为什么笑?
(3)“我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6、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塑造王老师的细节描写。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这一环节尽量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从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展示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写人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师爱。老师博大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幽默,也表现在严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三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及作者 宗璞),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紫藤萝瀑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是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的。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而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进取的。
本节课我将用一课时完成。
1.知识与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a.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b、 揣摩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c、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单元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句。因此要完成的目标是: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为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为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打下基础。我把本文的重点定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优美句段,感悟文章的中心。教学中,我采用美读感知法、评析赏析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中的优美句段。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品味语句,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利用“合作研讨、理解感情”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七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仍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刚进入中学阶段,学生有胆小、怕羞、自卑心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等不良心理,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主要运用 “美读感知法”、评析欣赏法”、“读写结合法” 三种教学方法。
“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阅读中领悟,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快乐中学习,在练习中巩固。”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美读品味法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课堂上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探究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本节课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激活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怎样面对挫折、不幸。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本课教学安排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美读赏析———————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几个环节。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约4分钟)
课前幻灯片配乐展示瀑布的图片,营造学习氛围,老师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话题,引发师生对话,多媒体展示紫藤萝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以此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约6—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欣赏,使“我”浮想联翩,“我”都想到了什么?(此环节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初步感知本文看花、忆花、悟花的写作思路),此环节中融入对部分字词掌握的检查。
(三)美读赏析,品味语言 (约14—15分钟)
本环节为主要教学环节。在教学时,我将把“读”和“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三个教学步骤,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一读:找寻美点,自由朗读。
作者将眼前的紫藤萝花描绘得生动、形象,勾画你喜欢的写景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想想喜欢的理由。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的句式说话。
二读:朗读展示与品析交流
1、 指名学生朗读赏析,我将作好激励性的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朗读完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感情朗读的技巧:读准字音,停顿恰当,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 抓住美词美句,品读赏析,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也把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3、 配上美妙的音乐,再读佳句,加深理解。
(四)合作研讨,理解感情 (约9—10分钟)
在本环节,围绕本课的重、难点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 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 发生了什么变化?感悟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对作者描写花的修辞手法和写作顺序进行探究,对作者十年前后的心情进行感悟。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五) 体验反思,布置作业 (约5分钟)
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谈收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引导对生命的思考,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为进一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因此布置作文:留心观察一种花草,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依照课文,做一次小练笔。(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观察后写出事物的形状,说出几句喜欢的理由既可。)
(六)教师小结,提升理解 (约5分钟)
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实平淡生活中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蕴蓄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而更有滋味,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生命河流上勇敢航行。
我的这个板书呈现的是整堂课也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由看花、忆花、悟花分别引出作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从而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看花 忆花 悟花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四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将本着“生先于师”“先生后师”的教育理念,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赏析优美的语言,能欣赏和积累精彩的语段。《济南的冬天》老舍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本文特别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特别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语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学生。初一的学生这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初中生活,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具备了一定的体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这对本文的学习很有帮助,但是领会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生能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的方法;
b、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生能通过朗读法、评点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学生能体味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
b、学生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则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先以简洁的话语提起北国的冬天,北国之冬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却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来看一看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比较能够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能更快的进入到本文的学习中。
(1)第一个环节: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限定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随机点两三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指正补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原因,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2)第二环节接下来就是透过对精彩语段的精读,来使学生能掌握本文的重点突破本文的难点。主要采用朗读法、评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评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分析其妙处。而后小组间可就生成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在整合后发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这样亲切字眼的选用也体现了老舍的喜爱之情。
设题意图:让学生先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就能使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又能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感受力。这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3)透过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学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是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下身边的校园和家乡。
设题意图: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又能以写促情,抒发学生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4)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积极的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五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2课时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六
1p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
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八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九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一
1、课文出处及联系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2、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3、教材的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1、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
3、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准备你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爱的事情很多,请准备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①检查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
肿(zhǒng)胀(zhàng)叮嘱(zhǔ)骊(lì)歌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的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面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结合课后练习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学生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板书)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板书梳理)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1、细读课文,再次体会爸爸对“我”严厉而深切的关爱,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2、把与父亲间发生的故事写入作文本。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二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三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当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而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将有助于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想象,达到深思妙悟;讨论中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学会了探究和合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课时设计无疑增添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诱发他们尝到主导学习的甜头。
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国秋叶》一文是初中第一册课外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第三单元配套阅读。整个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优美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风雨雪在内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鸟飞鱼跃,花开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树,一切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
通过阅读,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北国秋叶》的作者薛尔康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言,把北国秋叶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北国秋叶》的'内容,感知《北国秋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通过“思考读——探究读——无声读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创设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叶的画面,配以“秋日私语”的音乐)
师: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着翻飞的落叶,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呢。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随着沉醉于这美景中的薛尔康,和他一起好好爱一回这北国的秋叶。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学生自我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在“北国秋叶”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能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
过渡: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丰富精彩的答案中,我们原以为干枯的秋叶一下亮丽了许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叶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斓,美在它的飘洒飞扬。接下来,如果你们能潜心地读课文,与作者静静地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协商你想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三、探究读——赏析文本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斓、飘洒飞扬,作者还有哪些感悟?
学生边读边批注,边交流边讨论,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学生说明作答理由
学生可能会从落叶的动态美、色彩美转而谈到追求自由、乐于奉献、珍视生命之类的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学生自己的体会应从文本中来。
(大屏幕显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共鸣,而且本设计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无声读——超越文本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请学生再读课文。
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学生相继提了两个问题: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秋叶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颜的美丽比生命更可贵?
2、作者是因为“南方的秋叶凋落得迟缓,显得不情愿,甚至,总有一些树叶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才讨厌它,那难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对生命的渴求吗?”提这个问题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说挂在树上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设计意图:
杜威认为:“知识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这一过程的设计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具体结论,让学生在比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权威。新课程的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对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寻找合作伙伴,找资料,写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2、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
3、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设计意图:
作业的不统一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五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六
《王几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马及时回忆了儿童时代王几何老师的一堂几何课的难忘经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位学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形象。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2.熟读课文,感知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重点确定为:字词的掌握;文章感情的体会。难点为:学习刻画人物的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王几何》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王老师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几何课,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王几何老师的教学魅力。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1、导入新课。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七年级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学生默读(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学生生个别朗读课文(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本课的一些生字词,教师强调了重点和考点。
4、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王几何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学生用一个或两个形容词来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些事,也可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为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的需要,所以教师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几次写了同学们的笑?
(2)他们为什么笑?
(3)“我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6、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塑造王老师的细节描写。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这一环节尽量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从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展示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写人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师爱。老师博大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幽默,也表现在严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七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及作者 宗璞),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紫藤萝瀑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是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的。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而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进取的。
本节课我将用一课时完成。
1.知识与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a.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b、 揣摩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c、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单元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句。因此要完成的目标是: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为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为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打下基础。我把本文的重点定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优美句段,感悟文章的中心。教学中,我采用美读感知法、评析赏析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中的优美句段。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品味语句,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利用“合作研讨、理解感情”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七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仍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刚进入中学阶段,学生有胆小、怕羞、自卑心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等不良心理,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主要运用 “美读感知法”、评析欣赏法”、“读写结合法” 三种教学方法。
“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阅读中领悟,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快乐中学习,在练习中巩固。”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美读品味法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课堂上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探究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本节课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激活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怎样面对挫折、不幸。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本课教学安排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美读赏析———————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几个环节。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约4分钟)
课前幻灯片配乐展示瀑布的图片,营造学习氛围,老师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话题,引发师生对话,多媒体展示紫藤萝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以此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约6—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欣赏,使“我”浮想联翩,“我”都想到了什么?(此环节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初步感知本文看花、忆花、悟花的写作思路),此环节中融入对部分字词掌握的检查。
(三)美读赏析,品味语言 (约14—15分钟)
本环节为主要教学环节。在教学时,我将把“读”和“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三个教学步骤,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一读:找寻美点,自由朗读。
作者将眼前的紫藤萝花描绘得生动、形象,勾画你喜欢的写景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想想喜欢的理由。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的句式说话。
二读:朗读展示与品析交流
1、 指名学生朗读赏析,我将作好激励性的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朗读完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感情朗读的技巧:读准字音,停顿恰当,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 抓住美词美句,品读赏析,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也把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3、 配上美妙的音乐,再读佳句,加深理解。
(四)合作研讨,理解感情 (约9—10分钟)
在本环节,围绕本课的重、难点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 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 发生了什么变化?感悟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对作者描写花的修辞手法和写作顺序进行探究,对作者十年前后的心情进行感悟。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五) 体验反思,布置作业 (约5分钟)
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谈收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引导对生命的思考,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为进一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因此布置作文:留心观察一种花草,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依照课文,做一次小练笔。(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观察后写出事物的形状,说出几句喜欢的理由既可。)
(六)教师小结,提升理解 (约5分钟)
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实平淡生活中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蕴蓄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而更有滋味,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生命河流上勇敢航行。
我的这个板书呈现的是整堂课也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由看花、忆花、悟花分别引出作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从而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看花 忆花 悟花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八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将本着“生先于师”“先生后师”的教育理念,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赏析优美的语言,能欣赏和积累精彩的语段。《济南的冬天》老舍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本文特别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特别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语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学生。初一的学生这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初中生活,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具备了一定的体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这对本文的学习很有帮助,但是领会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生能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的方法;
b、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生能通过朗读法、评点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学生能体味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
b、学生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则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先以简洁的话语提起北国的冬天,北国之冬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却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来看一看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比较能够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能更快的进入到本文的学习中。
(1)第一个环节: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限定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随机点两三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指正补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原因,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2)第二环节接下来就是透过对精彩语段的精读,来使学生能掌握本文的重点突破本文的难点。主要采用朗读法、评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评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分析其妙处。而后小组间可就生成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在整合后发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这样亲切字眼的选用也体现了老舍的喜爱之情。
设题意图:让学生先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就能使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又能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感受力。这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3)透过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学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是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下身边的校园和家乡。
设题意图: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又能以写促情,抒发学生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4)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积极的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十九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2课时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
1p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一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
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二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三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四
1、课文出处及联系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2、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3、教材的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1、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
3、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准备你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爱的事情很多,请准备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①检查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
肿(zhǒng)胀(zhàng)叮嘱(zhǔ)骊(lì)歌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的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面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结合课后练习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学生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板书)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板书梳理)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1、细读课文,再次体会爸爸对“我”严厉而深切的关爱,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2、把与父亲间发生的故事写入作文本。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五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当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而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将有助于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想象,达到深思妙悟;讨论中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学会了探究和合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课时设计无疑增添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诱发他们尝到主导学习的甜头。
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国秋叶》一文是初中第一册课外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第三单元配套阅读。整个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优美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风雨雪在内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鸟飞鱼跃,花开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树,一切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
通过阅读,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北国秋叶》的作者薛尔康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言,把北国秋叶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北国秋叶》的'内容,感知《北国秋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通过“思考读——探究读——无声读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创设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叶的画面,配以“秋日私语”的音乐)
师: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着翻飞的落叶,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呢。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随着沉醉于这美景中的薛尔康,和他一起好好爱一回这北国的秋叶。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学生自我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在“北国秋叶”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能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
过渡: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丰富精彩的答案中,我们原以为干枯的秋叶一下亮丽了许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叶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斓,美在它的飘洒飞扬。接下来,如果你们能潜心地读课文,与作者静静地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协商你想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三、探究读——赏析文本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斓、飘洒飞扬,作者还有哪些感悟?
学生边读边批注,边交流边讨论,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学生说明作答理由
学生可能会从落叶的动态美、色彩美转而谈到追求自由、乐于奉献、珍视生命之类的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学生自己的体会应从文本中来。
(大屏幕显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共鸣,而且本设计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无声读——超越文本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请学生再读课文。
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学生相继提了两个问题: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秋叶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颜的美丽比生命更可贵?
2、作者是因为“南方的秋叶凋落得迟缓,显得不情愿,甚至,总有一些树叶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才讨厌它,那难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对生命的渴求吗?”提这个问题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说挂在树上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设计意图:
杜威认为:“知识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这一过程的设计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具体结论,让学生在比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权威。新课程的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对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寻找合作伙伴,找资料,写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2、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
3、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设计意图:
作业的不统一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六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七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单元篇二十八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