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优质二十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2课时。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指导朗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 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七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近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八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合作探究学习“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习“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过程】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⑴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①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⑵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⑶导入学生自学: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⑷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①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② “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 “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④ “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⑤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⑥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⑸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⑹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1、指名学生读。
2、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3、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一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想读好生字,得先过词语关。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
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江面十分宁静美丽。师:是啊这时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①江潮还没来,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 师你能想一个词形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摩肩接踵。师:你真注意积累词语。
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
师: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全班齐读。
3、欣赏课件:盐官的风光。
师:同学们想跟观潮人去看看涨潮前的景色吗?现在请欣赏盐官镇的美丽景色
4、 师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观潮人期待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段。
5、说话练习:
师: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提示:可以利用第二段课文内容。)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a你们可真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b 听了你的报道,老师也真想去看看这壮观的景色。
6、小结:刚才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盐官镇,走进这美丽的钱塘江,请同学们读第二段。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板书;风平浪静)人们(昂首东望,人山人海)。板书:人山人海。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薄雾,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看来人们都爱去钱塘江看潮,那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品文赏潮
1、读文:自由读课文3、4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2)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
(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哇,同学们都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② 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二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课件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三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
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四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五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2课时。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指导朗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六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七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八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九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 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一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近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二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合作探究学习“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习“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过程】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⑴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①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⑵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⑶导入学生自学: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⑷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①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② “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 “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④ “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⑤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⑥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⑸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⑹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1、指名学生读。
2、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3、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四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课件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五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六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想读好生字,得先过词语关。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
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江面十分宁静美丽。师:是啊这时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①江潮还没来,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 师你能想一个词形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摩肩接踵。师:你真注意积累词语。
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
师: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全班齐读。
3、欣赏课件:盐官的风光。
师:同学们想跟观潮人去看看涨潮前的景色吗?现在请欣赏盐官镇的美丽景色
4、 师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观潮人期待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段。
5、说话练习:
师: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提示:可以利用第二段课文内容。)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a你们可真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b 听了你的报道,老师也真想去看看这壮观的景色。
6、小结:刚才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盐官镇,走进这美丽的钱塘江,请同学们读第二段。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板书;风平浪静)人们(昂首东望,人山人海)。板书:人山人海。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薄雾,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看来人们都爱去钱塘江看潮,那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品文赏潮
1、读文:自由读课文3、4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2)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
(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哇,同学们都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② 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七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
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十八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