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大全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__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张哲瑜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张哲瑜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__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哲瑜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张哲瑜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二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胡杨: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胡杨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胡杨却留了下来。
20__年毕业后,胡杨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胡杨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胡杨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胡杨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胡杨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胡杨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三
一个贫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回来当起村支书。
她是红槽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虽不是顶尖名校,但也曾是村里的喜事,“那个大学在重庆只招10个人,她刚好是第10个!”红槽村7社的王从明至今记得自己去严家贺喜的场景。
“我连个一都不认识,不想女儿也没文化!”严克美的母亲是文盲,父亲严世文也没读过几年书。两口子种了几亩地,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背柴到隔壁乡镇,一背篼柴,走一天山路,卖几块钱。
初二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严克美提出不读书了,把钱留给妹妹继续念书。严世文哪里舍得女儿辍学,半年之后,一天,他从衣柜里拿出几百块钱,“女子,你继续读书,我和你妈妈借钱都会让你读下去!”
背篼里背着洋芋,手里攥着妈妈做的辣椒酱和爸爸给的皱巴巴的钱,严克美再次踏上求学之路。没钱坐车,只能走路去学校所在的官阳,往往要花上一整天,但这条上学路,严克美走得风雨无阻,不言放弃。
“不能让村里其他小娃娃和我过得一样苦!”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改变这里,这个念头在严克美心头扎了根。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食言,其他同学都为去大城市工作煞费苦心,她却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毛遂自荐,回到红槽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
一辆男士摩托 走访距离加起来绕地球半圈
为了摸清红槽村所有村民的情况,大学毕业时,只有90斤的严克美学骑起了300斤重的男士架子摩托车,只花了两个小时,她学习了基本的驾驶操作,便大着胆子独自上路。
脸被摔肿了,牙齿碰出血,离合控制不好,车冲下围栏,人被拦住了……严克美没有少受伤,“经常摔得哭兮兮的,那个脸根本不能看。”严世文一点不给女儿留面子。
严克美的摩托车除了走访,另一个用途就是为出行不便的村民“送外卖”。51岁的李泽香是严克美的老邻居,看她拖着儿女不便出门,严克美经常去乡镇帮她买生活用品。“买米买油买盐,什么都有。”李泽香说。
男士摩托太高,严克美踩离合都得把脚尖够得很长很长。左腿的裤管露了出来,脚腕处一块已经发白的疤痕非常显眼,这块疤是她在帮村民买米买油途中出意外造成的。为了避让水坑和来车,摩托车脚踏上的橡皮胶脱落,露出的钢筋直直插进了脚腕,她被闻讯赶来的父亲送进医院,躺了半个月,又带着肿胀的小腿继续骑着摩托走村串户。
“红槽村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276户,890人。”严克美闭上眼睛都能说出红槽村哪家有哪些人,家庭什么情况。从20__年到20__年,在担任村支书的5年里,她骑着摩托车行驶了288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半圈。
一张厚脸皮 她为村里换来水泥路和自来水
“考个大学有啥用?毕业还不是一样在外面混不走!”“年纪轻轻的小妹崽懂什么,能干出些啥名堂?”
刚刚回村的严克美总能听见这些窃窃私语,烦闷时,她就山上山下跑几趟,或者对着电脑不停翻纸牌。
隔壁村的村民偷偷说,红槽村民风有点“彪悍”:“很多人来这里当村干部,都干不长。”即使严克美在这里土生土长,也没为她引来多少群众基础。严克美深知村民的个性,要想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书告诉她要学会厚脸皮。“别人不支持你,你就经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为止。”
20__年,红槽村迎来农网改造。“有的村施工队走了,但一直拖欠村民工钱,这种情况绝不能发生在红槽村村民身上。”施工队离开后,严克美跟着来到县城,找到供电公司负责人,“扭到费”了一周,直到看到供电公司把工程款打给施工队,施工队把工钱发给村民,她才离开。
在严克美当村支书以前,红槽村通往当阳乡的路是村民用锄头挖出来的,只有2米多宽,别说通汽车,下雨走路都是湿滑泥泞。严克美跑上跑下,厚着脸皮要来了修路物资。最开始,没人理睬,她便带着一帮村干部自己干,运爆破物资、拓宽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加入到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2年后,一条宽5米,5.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通了。
巫山盛产土豆和红苕,红槽村6社的伍仲杰背了一背篼自家种的红苕在水龙头下冲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会洗得这么轻松。伍仲杰今年55岁,在红槽村喝了50年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结冰,旱井没水,就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山下担水喝。
严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长大的,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也是让她心焦的事。20__年,她当选全国劳模,“厚脸皮”的她鼓起勇气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红槽村的饮水难问题。没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这封回信一起的,还有政府为红槽村铺设4万多米管网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如今,红槽村家家户户都喝起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去年,红槽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个新目标 让乡亲们都吃上旅游饭
车辆在当阳大峡谷中穿行,山涧不时有清泉流下,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看着随风摇曳的野花,记者不由想起了严克美在十九大上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来自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听到乡村振兴,严克美便感觉触电一般,“仿佛看到了我们当阳乡的未来!”
当阳是生她养她的地方,为了这方青山绿水,严克美一直守护着它。几年前,五里坡的林场突发山火,当时严克美正带着几个老乡步行去湖北买山羊,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突然接到表妹电话:“大姐,不好了,长草烧起来了!”
一行人立即折返,严克美一路小跑回村里,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往那个叫长草的地方赶,一群人率先来到起火点,操起家伙打灭山火,10人、20人、100人......慢慢的,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闻讯赶来,加入了灭火队伍。
5个小时过去了,山火终于熄灭,当村民找到严克美时,发现她晕倒在草丛里,“可能是走得太急,体力不支。”聊起那些事,严克美总是云淡风轻,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就是个平凡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别人坚持不下来的事,我坚持下来了。”
如今,去往当阳的柏油马路早已开通,美丽的当阳大峡谷正在打造4a级景区。严克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她担任“第一书记”的玉灵村,不少农户盖起新楼,准备开农家乐。“九社的何业敏家需要帮忙申请商业贷款”“刘大爷的农家乐差家具和家电,需要申请3万块配套补助”……严克美的小红本上记录着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乡村发展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不仅要帮助村民了解,还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她说。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四
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__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张哲瑜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张哲瑜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__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哲瑜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张哲瑜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五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20__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__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__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六
一个贫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回来当起村支书。
她是红槽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虽不是顶尖名校,但也曾是村里的喜事,“那个大学在重庆只招10个人,她刚好是第10个!”红槽村7社的王从明至今记得自己去严家贺喜的场景。
“我连个一都不认识,不想女儿也没文化!”严克美的母亲是文盲,父亲严世文也没读过几年书。两口子种了几亩地,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背柴到隔壁乡镇,一背篼柴,走一天山路,卖几块钱。
初二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严克美提出不读书了,把钱留给妹妹继续念书。严世文哪里舍得女儿辍学,半年之后,一天,他从衣柜里拿出几百块钱,“女子,你继续读书,我和你妈妈借钱都会让你读下去!”
背篼里背着洋芋,手里攥着妈妈做的辣椒酱和爸爸给的皱巴巴的钱,严克美再次踏上求学之路。没钱坐车,只能走路去学校所在的官阳,往往要花上一整天,但这条上学路,严克美走得风雨无阻,不言放弃。
“不能让村里其他小娃娃和我过得一样苦!”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改变这里,这个念头在严克美心头扎了根。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食言,其他同学都为去大城市工作煞费苦心,她却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毛遂自荐,回到红槽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
一辆男士摩托 走访距离加起来绕地球半圈
为了摸清红槽村所有村民的情况,大学毕业时,只有90斤的严克美学骑起了300斤重的男士架子摩托车,只花了两个小时,她学习了基本的驾驶操作,便大着胆子独自上路。
脸被摔肿了,牙齿碰出血,离合控制不好,车冲下围栏,人被拦住了……严克美没有少受伤,“经常摔得哭兮兮的,那个脸根本不能看。”严世文一点不给女儿留面子。
严克美的摩托车除了走访,另一个用途就是为出行不便的村民“送外卖”。51岁的李泽香是严克美的老邻居,看她拖着儿女不便出门,严克美经常去乡镇帮她买生活用品。“买米买油买盐,什么都有。”李泽香说。
男士摩托太高,严克美踩离合都得把脚尖够得很长很长。左腿的裤管露了出来,脚腕处一块已经发白的疤痕非常显眼,这块疤是她在帮村民买米买油途中出意外造成的。为了避让水坑和来车,摩托车脚踏上的橡皮胶脱落,露出的钢筋直直插进了脚腕,她被闻讯赶来的父亲送进医院,躺了半个月,又带着肿胀的小腿继续骑着摩托走村串户。
“红槽村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276户,890人。”严克美闭上眼睛都能说出红槽村哪家有哪些人,家庭什么情况。从20__年到20__年,在担任村支书的5年里,她骑着摩托车行驶了288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半圈。
一张厚脸皮 她为村里换来水泥路和自来水
“考个大学有啥用?毕业还不是一样在外面混不走!”“年纪轻轻的小妹崽懂什么,能干出些啥名堂?”
刚刚回村的严克美总能听见这些窃窃私语,烦闷时,她就山上山下跑几趟,或者对着电脑不停翻纸牌。
隔壁村的村民偷偷说,红槽村民风有点“彪悍”:“很多人来这里当村干部,都干不长。”即使严克美在这里土生土长,也没为她引来多少群众基础。严克美深知村民的个性,要想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书告诉她要学会厚脸皮。“别人不支持你,你就经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为止。”
20__年,红槽村迎来农网改造。“有的村施工队走了,但一直拖欠村民工钱,这种情况绝不能发生在红槽村村民身上。”施工队离开后,严克美跟着来到县城,找到供电公司负责人,“扭到费”了一周,直到看到供电公司把工程款打给施工队,施工队把工钱发给村民,她才离开。
在严克美当村支书以前,红槽村通往当阳乡的路是村民用锄头挖出来的,只有2米多宽,别说通汽车,下雨走路都是湿滑泥泞。严克美跑上跑下,厚着脸皮要来了修路物资。最开始,没人理睬,她便带着一帮村干部自己干,运爆破物资、拓宽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加入到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2年后,一条宽5米,5.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通了。
巫山盛产土豆和红苕,红槽村6社的伍仲杰背了一背篼自家种的红苕在水龙头下冲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会洗得这么轻松。伍仲杰今年55岁,在红槽村喝了50年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结冰,旱井没水,就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山下担水喝。
严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长大的,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也是让她心焦的事。20__年,她当选全国劳模,“厚脸皮”的她鼓起勇气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红槽村的饮水难问题。没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这封回信一起的,还有政府为红槽村铺设4万多米管网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如今,红槽村家家户户都喝起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去年,红槽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个新目标 让乡亲们都吃上旅游饭
车辆在当阳大峡谷中穿行,山涧不时有清泉流下,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看着随风摇曳的野花,记者不由想起了严克美在十九大上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来自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听到乡村振兴,严克美便感觉触电一般,“仿佛看到了我们当阳乡的未来!”
当阳是生她养她的地方,为了这方青山绿水,严克美一直守护着它。几年前,五里坡的林场突发山火,当时严克美正带着几个老乡步行去湖北买山羊,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突然接到表妹电话:“大姐,不好了,长草烧起来了!”
一行人立即折返,严克美一路小跑回村里,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往那个叫长草的地方赶,一群人率先来到起火点,操起家伙打灭山火,10人、20人、100人......慢慢的,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闻讯赶来,加入了灭火队伍。
5个小时过去了,山火终于熄灭,当村民找到严克美时,发现她晕倒在草丛里,“可能是走得太急,体力不支。”聊起那些事,严克美总是云淡风轻,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就是个平凡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别人坚持不下来的事,我坚持下来了。”
如今,去往当阳的柏油马路早已开通,美丽的当阳大峡谷正在打造4a级景区。严克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她担任“第一书记”的玉灵村,不少农户盖起新楼,准备开农家乐。“九社的何业敏家需要帮忙申请商业贷款”“刘大爷的农家乐差家具和家电,需要申请3万块配套补助”……严克美的小红本上记录着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乡村发展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不仅要帮助村民了解,还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她说。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七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胡杨: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胡杨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胡杨却留了下来。
20__年毕业后,胡杨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胡杨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胡杨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胡杨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胡杨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胡杨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青年乡村振兴的事例篇八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20__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__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__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