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通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一
袁隆平的事迹
袁隆平的实际三大贡献
袁隆平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两个梦
袁隆平经典语句摘抄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二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他就是袁隆平。
工作后的袁隆平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袁隆平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
但令人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三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
}
)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四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
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
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
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
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五
" 禾下乘凉梦 " 和 "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助理研究员李雷在接受 deeptech 采访时表示," 袁老其实算是当今中国科学的图腾,在他以前是钱学森,在他以后目前想不到。"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曾发明 " 三系法 " 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 " 两系法 " 杂交水稻,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出版了中、英文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被誉为 "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
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22 日晚些时候,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的评论。评论写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 15 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可下半旗志哀。
众所周知,"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们 " 是袁隆平的一个心愿。5 月 22 日,a 股上市公司隆平高科发文哀悼袁隆平,称公司将深刻继承袁隆平院士 "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 的伟大遗志,努力实现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向世界。隆平高科成立于 1999 年,2000 年 12 月 11 日上市,袁隆平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公司的创建,并担任名誉董事长至今。
但少有人知道,袁隆平还有两个梦,那就是 " 禾下乘凉梦 " 和 "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在 2018 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已经 88 岁高龄的袁隆平,拿着发言稿,一字一句的说出自己这两个梦。
2019 年 10 月 23 日,袁隆平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我的两个梦》的文章,其中写道,"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据媒体记者回忆,袁隆平第一次说起这个梦,是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当时 74 岁的袁隆平来到位于深圳东部碧岭的国家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在稻田里,他拿起镰刀,割下了一束稻谷,并分享了自己有个稻荫下的 " 禾梁梦 "。
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事实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 700 万公顷,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这两个梦和一个心愿,在 90 余岁高龄,袁隆平还奋战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一线,并因此而致健康状况恶化。如今,袁隆平走了,他的梦与心愿,也留待后人去实现。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400字篇六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4、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来越小。
5、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7、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8、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9、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10、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11、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12、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13、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14、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1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16、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