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一
教师先播放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质疑引入法
1.从描写方法上质疑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作者刻画人物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然后教师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描写的知识。最后指出本课要学习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了学习重点,他们在阅读中一定会心中有数,引起重视。
2.从内容上质疑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让学生留下“人类在这里是难以生存”的印象。然后教师指出,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核实验基地。这时,学生会质疑,会惊讶,而教师正好借此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三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深刻而伟大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制。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板书课题)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三、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讨论明确: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近百年历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讨论归纳: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邓稼先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3、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九、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四、以第三部分为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九、十两小节中的关键性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讨论2—3分钟)
归纳:(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2)“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五、质疑问难:(3分钟)
六、合作探究:
1、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他们各自的特点怎样?
讨论明确:运用对比,更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烘托他“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最没有私心,最不要引人注目”; 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锋芒毕露”
2、 文章第四部分并未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删去,为什么?
讨论回答:不能。
(完全靠自力更生创造而成)
七、说话训练:
1、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围绕“爱国、奉献、纯朴忠厚等谈)
2、 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提示: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五号”飞天成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圆,面对早已长眠于地下的邓稼先,我们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
八、形成性测试:
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时间?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的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它最早是用来评价谁是,你还能举出类似精神的人物吗?
3、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
九、 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十、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板书:邓稼先---爱国、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无私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四
一、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难点)
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高度。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这一特点。如文章的第一部分,突破了一般回忆性文章的写作模式,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第二部分作者首先交待了邓稼先的求学生涯,待“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开始了他二十八年的两弹研制工作。在这近三十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两弹爆炸成功后,他“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这里的“立即”“始终”“继续”和“至死不懈”几个词语说明邓稼先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惊叹于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时,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待读完第三节后就会找到答案。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这就是答案。文章先谈果再用对比的方法释因,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关于文中的描写(重点)
《邓稼先》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如人物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如语言描写。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再如侧面描写。课文有这样一段: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 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意在说明邓稼先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同时他又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内容,那就是向上、求实、勤奋、创新。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与前文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三、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
小中见大就是通过小的具体形象来高度概括、集中反映重大的题材、广阔的画面。它能使人在咫尺之幅而视接千里,遥想万代。如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进宫的事件,鞭鞑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以微见著。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五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简介
本文作者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以后又多次获科学技术奖。
杨振宁为中国为世界的学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他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教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给下列汉字注音
鞠() 瘁()勋() 氢()
聘() 垠()萦() 挚()
殷() 凛()铤() 撑()
二、词
1、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不会写的或者比较生疏的,把它们记下来,作为自己日常积累的一部分。
三、学习本文内容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6、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问题探索。
1、学完本文后,同学们觉得邓稼先有哪些打动自己的地方,请把它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给红色字注音
哥廷根( ) 妇孺皆知( ) 难堪(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考点}:阅读的综合能力
[分析]:1、答案:
(1) 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答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答案:b
5、答案: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邓稼先课文难点 邓稼先教学难点篇六
教学目标
认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少先队队礼的含义。
情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
行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
2.敬好队礼。
3.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需要,为人
(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 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介绍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
4.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解释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学习课文 晓之以理
1.读第1节。联系课文,结合教师对邓稼先的介绍,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邓稼先十分热爱祖国?
(①立志: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
②行为:邓稼先在美国已获博士学位,他可以很容易在美国立足,条件好,待遇高,但他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便欣然回国。欣然——很愉快的意思。这说明他自觉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2.读第2小节,邓稼先在1958年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为什么说,这项工作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xx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说明,中国国防落后了,“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毛泽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
板书:服从祖国的需要。
3.邓稼先接受这项任务对个人来说,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核武器研究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要绝对保密,所以参加研制的人员,对家属亲人不能说,必须离开温馨的家庭,还要隐姓埋名即不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书立说,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不能出国交流。而著书立说,作学术报告,出国考察等等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利的事。为了祖国的利益,邓稼先放弃了这些个人利益,这是爱国胜过爱自己,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
4.读第3小节,师参照教参,讲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过程和成果。
板书——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
①在毫无资料的情况下,描绘出原子弹的轮廓。
②在艰苦的数据验证中,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推导。
③在极艰苦的贫困、边缘山区,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国大西北罗布泊,邓稼先亲自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试验场上,一个橙红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惊雷滚过长空,接着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特大喜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传遍全世界各地。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但美国和苏联已经相继爆炸了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氢弹。
中国不能落后,中国必须急起直追。于是,邓稼先随即,再一次离开那正需要他照顾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试验的基地,马不停蹄地率领战友们投入了氢弹的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一消息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我国只用了2年多。这是邓稼先和他的助手们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
(板书:为人民建功立业)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以及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目的。
5.读课文第4小节。为什么魁梧健壮的邓稼先会病倒了?
(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长期工作的劳累③核试验对人体有影响。)
6.读读《想和做》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看看邓稼先临终前的表现,谈谈自己体会。
(邓稼先为了向党和人民作最后的贡献,拒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药物,以便使大脑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国防的建议书。这说明,邓稼先“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了人民。”)
板书:无私奉献自己。
7.归纳:邓稼先服从祖国需要,为人民建功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读课文5,6小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切,指哪些?
(个人的收入,个人的家庭,个人的名利,个人的地位……)
“无条件”又指什么?
(不计较个人的收入,不计较长期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9.说说队礼的含义。
(队礼五指并拢表示五爱,高举过头,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天敬队礼时,就要想到学习英雄们,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三、举一反三 加深认识
1.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有着千千万万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雄人物。能举例说说吗?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述教参中李国安、吴天祥等人的事迹。
3.请学生在听了李国安、吴天祥的事迹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万万英雄的生活准则,也应该成为我们少先队员的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做起呢?
5.对,我们要从小处做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