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六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多媒体光盘。
教师活动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例1,第48页试一试和练一练。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1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本例题着重探索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试一试”要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练一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独立计算和通过找错、说理、改正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画面:快乐的星期天
2、出示课件,同时伴有画外音:
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1、要求小明和凳子一共高多少米,怎样列算式?(生答,师板书:1.63+0.4=)
2、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4、观察算式:估一估,哪个竖式的得数是对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当学生遇到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学生受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负迁移的影响,往往将小数的末尾对齐后进行计算。通过估算的检验,发现自己的尝试计算错误后,会获得一个经验: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将末尾对齐后计算是不正确的`或是不全面的。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别的计算方法上了。
(3)计算小数加法与计算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 )相同的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网页的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联系,理解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即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
6、用衣帽架的高度减去方凳的高度,同样可以计算出小明能否拿到太阳帽。算式怎么列?(生答,师板书横式)列出竖式并计算。
学生交流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老师小结。
7、课件出示:2.95+1.35 2.95-1.35
学生独立完成,同伴交流,讨论化简结果和依据。最后得出:计算结果要化简。
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明戴上了太阳帽,高高兴兴的和妈妈一起来到了肯德基吃早餐(课件出示肯德基的各种价格),他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呢?请你提出问题并解决它。
2、早餐还没吃完,体操迷小明就催着妈妈到体育馆去观看全运会的男子体操全能决赛(点击http:///content/index/242212观看视频)。小明说本届全能王肯定是滕海滨,大家来帮他算一算,看看小明预测是否准确。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课件展示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道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第六课时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新课
第一课时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二、新授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对齐小数点并点上小数点。
组织学生再进行交流。
提醒: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六、延伸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练习八第2题
谈话:同学们还可以根据例1提供的信息,再解决一些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