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实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一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协助同学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让同学叙述自身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同学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其次充沛发挥教师主导和同学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同学考虑,让同学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同学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笼统、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身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
最后通过观察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分数,引导同学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同学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它又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教学时,引导同学观察数轴上假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关系,通过设问,让同学自身分析比较,总结出转化的规律和方法。
我是教六年级数学的,对五年级分数局部的教材理解还有很多缺乏之处,所以在公开课教案和教学过程之中的缺陷可能也很多,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课程规范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布置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同学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局部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同学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和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和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同学发展为本。
考虑到同学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同学学的过程,力求让同学自身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同学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同学的数感,突出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同学活动为主线。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对同学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学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同学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同学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笼统、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同学都爱听故事,这样能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例2。
(二)教学例2:
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
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
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你们能把5/4表示出来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3、教学例3:
(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
(2)让同学说说怎么涂色,看谁说得最好。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
(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用竞赛的形式,能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①同桌讨论分类方法。
②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然后同学互评。
(3)揭示概念:
①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
③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布置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同学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布置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5、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让同学很明了的发现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3、在( )里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同学填写。
②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安排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同学提供了一个充沛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二
在学习了表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后编排了实践活动“粉刷围墙”,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将其改变成《粉刷教室》。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让学生通过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索,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完成: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他们的体积呢?(课件演示)
2、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出示课题:粉刷教室)如果我们的教室需要粉刷,你觉得应该要考虑哪些事情?
生可能出现:教室粉刷的面积、人工费用、涂料费用、总费用……
师:这么多的事情,有信心出色完成任务吗?那先解决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1、教室的粉刷面积怎么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要想知道粉刷的面积,我们必须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还要测量黑板和门窗的长、宽。
(1)出示学生测量结果
(2)计算反馈
3、想一想,我们在求粉刷面积的过程中,应用了那些数学知识?
总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据你们了解,人工费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汇报。
2、张老师也进行了市场调查,粉刷墙壁人工费一般有两种情况:
(1)按每平方米5元计算。(这种收费方法还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比较公平、高效。)
(2)按每天100元计算。(课件出示:一天大约能粉刷墙壁 平方米。)
3、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再汇报。
1、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1)师:据调查,1㎏涂料大约能刷围墙3.5㎡,我们大约需要买多少㎏涂料?
学生计算后汇报:660÷3.5≈190(㎏)
(2)师:是不是要刚刚好买190kg涂料呢?(需要多买一些,因为在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因此,必须多买一些。)
2、同学们,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型号的涂料呢,买这么多涂料又需要多少钱?请看(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5种环保型内墙涂料价格表。
(1)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看懂了什么信息?
(2)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每千克涂料多少元等。)
a、请你计算一下这些涂料的单价(课件出示:单价表格。)
b、买涂料共需多少钱?
3、师:这些问题能帮我们选购涂料吗?(不能。)
问:选购涂料的标准是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师总结:除了单价,还要考虑到涂料的耐用期。(如买a种虽便宜,但两年后又要重新粉刷,工人费和材料费加起来,就比其他几种贵多了。同样的年限,b-2比b-1便宜,所以肯定不选b-1。)
4、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涂料?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5、确定一种方案。
师:经过交流,我们决定选择 型涂料。那我们制定的第一份工程方案也快大功告成了,请完成最后的总费用计算。
(1)同学们,在解决教室粉刷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师:是啊,我们在解决粉刷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有时需要收集数据,有时需实际测量,有时需调查分析,最后计算出数据。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并能使人信服。这也正是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所在。
三、课堂练习总结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三
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设计报数等游戏,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另外,课上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四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是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以及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等知识的基础。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
2.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整个教学过程共安排4个环节完成。
出示情境图:把8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如何列式,为什么?
:分成以下6个层次完成。
第1层,分析问题,列出算式。我首先把刚才的情境图变为:把3块饼平均分4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很容易将复习题的解题方法迁移过来,列出算式3 4,老师适时板书出来。
第2层,动手操作,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每人分到的饼不满1块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分数是多少呢?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圆形卡片,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
第3层,组织交流分法,得出答案。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一种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到1/4块,3个1/4块是3/4块。第2种分法,3块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即3/4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种分法用电脑动画逐个演示。并相机完成板书:3 4=3/4.
第4层,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在组织交流时适时板书:3 5=3/5.
第5层,归纳总结。这时,我指着板书内容提出问题: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同时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小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然后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除数。最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字母表达式,并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a b=a/b.
第6层,尝试练习。先试做“试一试”的题目。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的两组题。第一题要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组继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做练习八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做练习八的第二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八的第三题。让部分学生说说是怎么向的。
4、做练习八的第四题。要让学生说出题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5、做练习八的第五题。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先让学生说一说,老师在适时补充: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实数学上很多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同学们不但要会做题,更要思考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你就会越来越聪明。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算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小学数学组xx号的。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七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应用课,为了让这节课能出彩,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创新:
课前情景:传悄悄话的师生互动游戏,不但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
课堂情景:创设“挽救陈霞”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以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教学活动突显三个部分:
① 探究最优方案: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学期的知识,今天借班上课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的连贯和学生的思维来讲有很大的跨度,这对在坐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应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研究从逐个通知方案到分组通知方案,再到寻找最优方案这一过程进行了铺路搭桥,如借助画图,学生实地演示,小组共同摆学具,大家一起填表格等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②发现规律:充分利用最优方案的示意图,做到数形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隐含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③应用规律:发现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课后拓展。
⑴学具的创新应用:在学生研究“打电话”最优方案时,应用了色彩鲜艳的吸铁石和可以书写的吸铁板,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
⑵多媒体的创新应用:课首利用计算机制作了一段“挽救陈霞”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创造状态。课中利用计算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把“打电话”最优方案这个难于理解的内容借助计算机展示出来,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条件。课尾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性,充分地巩固了新知识,并为课后进行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思维探究因素、精选媒体、系统设计,集德育、智育、美育教学于一炉,优化组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使师生有步骤、有重点、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打电话”是一节综合应用课,为了让这节课出彩,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和创新:
1、情景的创新
课前情景:,传悄悄话的师生互动游戏,不但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
课堂情景:创设“挽救陈霞”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以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法的创新
本课教学活动突显三个部分:
①探究最优方案:从逐个通知到分组通知,再到寻找最优方案。
②发现规律:充分利用最优方案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隐含的规律。
③应用规律:直接利用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课后拓展。
3、多种媒体的创新应用
⑴学具的创新应用:在学生研究“打电话”最优方案时,应用了色彩鲜艳的吸铁石和可以书写的吸铁板,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
⑵多媒体的创新应用:课首利用计算机制作了一段“挽救陈霞”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创造状态。课中利用计算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把“打电话”最优方案这个难于理解的内容借助计算机展示出来,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条件。课末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性,充分地巩固了新知识,并为课后进行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思维探究因素、精选媒体、系统设计,集德育、智育、美育教学于一炉,优化组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使师生有步骤、有重点、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篇八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 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