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度工作读后感200字(3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深度工作读后感200字篇一
书名"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需要追求深度工作呢?有三方面原因:
1,在现代社会,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通过深度工作来完成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他们只是依靠劳力来糊口。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比如富士康就在用机器来替代工人。
而只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也遭遇了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人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处于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而遭遇挫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毫无疑问,同样是表演,国际巨星要比县城戏曲班子更有影响力,也赚得更多)。
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你必须拥有两种核心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与深度工作紧密联系:
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会用iphone的能力毫无意义,因为这种不过是为了普遍用户设计的消费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工具。设计iphone的芯片或者编写ios程序则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当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迭代发展,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便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快速掌握复杂事物。
而如果想获得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你就必须深度工作。相关叙述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仅仅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你需要将能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说一个程序、一篇论文或是一篇深度报道。而这些成果,都是需要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牢记这么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深度工作对于高质量工作产出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我们在工作中,最好能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人。
2,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打扰和诱惑。坐在办公桌前,终有无数的邮件和电话来打扰;而刚拿起书想看两页时,总忍不住想去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刷刷抖音。比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共玩了刷了19次微博,看了27次朋友圈。
这样的打扰和诱惑将我们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一天结束,我们没有完成我们应做的任务,但我们却也没有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相反,我们还往往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感。这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浮浅工作(shallow work)"中。
需要我们能够深度思考的重要工作,比如研究商务计划或撰写经费申请等,在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得不到很好的完成。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在研究中,观察了现实办公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对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毫无疑问,越是稀缺的事物,越是有价值,越是值得追求。有用稀缺能力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
3,深度工作会让你更加满足。
根据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忙碌的深度工作其实比无所事事的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这样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度满足感。相反,休闲时光则是散漫的,无趣的。真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什么也不让他做,可是极大的折磨。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深度工作呢?这里有四条准则,可供我们参考。
准则1工作要深入,你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最终疲劳。
你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这些惯例可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提早一个小时去办公室开始深度工作;或是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比如喝一杯咖啡或者断掉网络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另外,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30分钟写出500字。如果没有这种规则和程序,你的头脑就会不断地评估自己是否在深度工作,会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准则2拥抱无聊,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等结账的5分钟里或者只是在电梯里的3分钟里,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或者抖音来解救自己。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各种短暂的刺激,而让它不再胜任深度工作:比如微博,会让用户在很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话题之间不断跳跃,训练用户不断切换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便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从而可能导致用户丧失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书中讲到罗斯福曾经用过的一个策略: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这样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讲了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何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样远离社交媒体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或者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社交媒体,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我们的目标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这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会很有趣,但其实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相比,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第二,我们可以选择在未来30天内暂时离开某种社交媒体:比如关掉微信朋友圈。30天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没有人给我们继续点赞外,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于,也没有其他人意识到我们关掉了微信朋友圈。
第三,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大脑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大脑需要变化,而不喜欢停止。在我们下班后的个人娱乐时间中,我们不应该被那些随意的事物吸引,比如抖音上不断刷新出的小猫搞笑视频。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自己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这段自由时光。如果在我们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刷几个小时微博,那么在一天结束时我们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会觉得更加轻松。
准则4摒弃浮浅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浮浅工作是难免的,比如简单地回复邮件、预约会议或者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我们能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有很多技巧能够减少浮浅工作,比如站立开会,避免会议变成冗长的闲聊;比如只在固定时间才回复邮件;比如提前安排每天日程(就像把大石头先放入罐子里再倒水进去一样,我们需要先安排好深度工作的日程,再填入浮浅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度工作对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需要专心致志地阅读文献和专利、思考科研计划、撰写论文和专利。追求"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提升技能,创造更多价值。而如果你是其他职业,相信你也可以通过"深度工作",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深度工作读后感200字篇二
你有没有在等公交、等餐时候频繁的刷手机?你有没有因为自己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一条微博或抖音而频繁的查看点赞数和评论?你有没有下班后为犒劳忙碌的一天而在手机上挥霍好几小时?恭喜你,你成功被电子设备俘获。
在我们当今社会专心做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生活与工作被切割成一个个碎片,时间在碎片中迷失。听了樊登老师的《深度工作》讲解后,对于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那么何为深度工作呢?所谓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我们一天中的计划与思考,要被大量的支离破碎的事情所打乱,所以很难对一件事情进行专注的思考。因此,工作的繁琐要求我们学习深度投入的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以便于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深度工作中,能否以及是否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是否能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胜出的必备条件。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四个原则贯穿始终:
1、工作要深入
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深入的工作环境,设定工作目标,并在完成之后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2、拥抱无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练习的,不仅要在工作中进行训练,而且在无聊时候也要训练。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才能不断的增强专注度。
3、远离社交媒体
给自己设定网络时间,计划之外的时间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从手机玩我做到我玩手机。
4、摒弃肤浅
深度工作要求我们时刻为工作做计划,可以详细到每天、每小时,乃至每一分钟。要学会区分工作的深浅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聚焦什么。心中装着一杆秤,时刻度量何为紧急重要,何为不紧急不重要,然后在这基础上,花足够长的时间,专注它,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即便懂得这些道理,深度工作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反思自己时常将忙碌取代效率,结果只是一味的肤浅工作,我深知自己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练习与积累,将深度工作变成日常的习惯和准则,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转换思维,当我觉得无法专注时,就要果断的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我将每天的听书、读书工作坚持下去,坚持写读书笔记,只有不断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把那16个小时当作一天中的一天,而不是当作工作之余的`赠品挥霍它”,希望我们都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同化,共勉。
深度工作读后感200字篇三
一转眼,2019年的余额不足,只剩下70天了,你还记得在年初实现的目标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很多朋友,80%都告诉我,一半都没有实现!听到这样的答案,我都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前,我想着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而无法实现;然而,有的人目标定得也不高,只要稍微努力一丢丢就能完成,但还是没做到,为何?其实,还有一个原因,用他们说的话就是“心静不下来”;更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做到“深度工作”。为什么我们知道的名人会有这么高的效率,我举个例子:著名导演伍迪艾伦他一直拒绝使用电脑,习惯于手写稿,并不是因 为思想落后,而是这样更好的集中精力思考;jk罗琳远离社交群体,把自己关在一个五星级酒店写出《哈利波特》来;比尔盖茨都会为自己留出一个深度思考周,远离各种干扰,专心思考公司的事情。
深度工作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首先,专注就能产生自控力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擅长深度工作的人,都是比较自律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值得干什么。其次,沉浸在深度工作中,能让我们找到愉悦感和满足感,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就是进入了深度工作,此时此刻我是聚精会神的写,但当我写完以后,我会舒服的长叹一声,内心非常的畅快,因为又一件事情大功告成了。最后,完成深度的任务是需要深度工作的。一些事情手板眼见功夫,只要举手之劳就可以完成,那当然不用深度去做,但有不少事情,没有一点死磕的精神是难以完成的,比如对某一样高深学问的研究,如果只是肤浅的去了解,也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
我们都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但总有人会说“臣妾做不到啊!我总静不下心,有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总在困扰着我,怎么破?”首先,我们就要分析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什么导致我们“静不下心”?我觉得,手机就是我们的罪魁祸首!问一下自己,拿着手机的时间有多少,同时又拿着手机做什么事情?一个微信就链接了整个社交圈子,朋友圈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先说被动的,微信收到一条私信,或者一条群消息,你要不要看?哪怕理性上有一百个不情愿,从本能上还是不由自主地打开。那好了,打开以后,哪怕啥也没看着,都会严重拖慢了工作的进度。被打扰了1秒钟,至少3分钟才会重新投入工作中。有个手机的广告语是“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而受到手机信息的影响,基本上是“观看手机5分钟,影响工作2小时”。再说一下主动的影响,很多人没事干,那就翻看手机,或者是观看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刷抖音,或者是打游戏,或者是看肥皂剧……不论做什么,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注意力被影响,心又如何静得下来呢?
当然啦,除了手机作为社交圈,这个是外部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受到内因的影响。首先,你不知道哪一些时间是浪费掉的,比如在写作、看书的中途,感觉到有点难度,那打开手机先刷个抖音轻松一下,然后再继续写作看书;然而,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感觉这个灵感更加难找。有时候,我们死磕的话,还有可能磕出点灵感来。更可怕的是,你还不知道分心有什么了不起,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这才是最可悲的。。
我们在社交圈交往,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最近忙吗?”一旦得到肯定的回答“最近很忙啊!”,通常都会得到回应“忙是好事啊,多赚点钱!”然而,果真如此吗?有不少人,只是重复的忙忙碌碌,每天忙什么?都是那些机械式的、没有营养的工作。苍蝇忙不忙碌?一直苍蝇在桌面上,我们驱赶它跑了,过了几分钟,它有飞回来,落在同样的位置。这只苍蝇忙吗?它也只是瞎折腾了一圈,仅此而已。过分的忙碌,都是为别人而忙碌,而迷惑了自己,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而忙。还有一种忙,就是“多线程”,也就是身兼好几样工作,看似很能干,但每一件事情都只是浅藏辄止,没有一件事情能够真正做好的,这样忙着有意义吗?与其广撒网做多件事情,还不如聚焦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面对这些干扰我们深度工作的绊脚石,应该怎么破?首先就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人说,只要是在家工作,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就一定能做到。我个人切身体会,不一定!对我而言,待在家里就是一种煎熬,尤其是下雨天不能出门的时候,会有一种“人都发霉”的感觉。对我而言,最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是在户外,家后面的公园,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一边深呼吸,一边写作,这样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其次就是在咖啡馆,看到身边其他人都敲着笔记本,或者看着书,有这样的一个氛围,自然也会影响到我,效率也大大提升。
说到分心的情况,我也会有。什么情况会导致我的分心呢?因为我面对的问题有点难度,一下子也很难解决。尽管我的意志也不想去分心,但是脑袋不听使唤啊,总想找一些容易办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容易办?就是找手机,看朋友圈收发微信等。分心不可怕,主要是要看自己工作了多长时间,如果说已经有45分钟以上,就该歇下来喝口茶这样子了。既然脑袋可以分心,那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把它分开,拆分为一个个小问题,容易解决的问题,再用接着的时间逐个击破。高强度的工作时很累的,能量也会不断地消耗,所以要随时随地充充电。这就是我不在家里工作的原因。这里我说得比较俗的办法,就是当你累的时候,抬头看一下周边的美女,当然并不是说有啥邪念,而是看到美的东西,让自己的眼睛滋润,心灵也得到滋养,后续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
最后一点,就是有一种死磕的精神,懂得死磕的人,就很难分心。我们把放大镜对着太阳聚焦,坚持一段时间,放大镜上面的纸就会燃烧起来。我们经常说“坚持”,但是“坚持”和“死磕”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坚持,就是在艰难的地方苦苦挣扎,“再坚持一下”;而死磕不同,就是我对一个问题带着一种好奇心,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找到真相不罢休的态度。当我们有这种死磕的精神,深度工作就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