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朗诵的本质与意义 朗诵的特点和技巧(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朗诵的本质与意义 朗诵的特点和技巧篇一
优美的声音,会给朗诵艺术增添绚丽的光彩,而浊哑的声音,将使朗诵艺术黯然失色。因此,我们要求朗诵的声音应该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可塑声音集中,才能洪亮,才能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而只有把声音训练得“集中、自然、圆润”了,才能达到进一步的要求——“可塑”的境地。如果没有“集中、自然、圆润”的基础,就要求声音变化那是很难的,即使是硬憋出·些声音的变化来,也会损伤声带,给声音带来致命的危害。
那么,为什么要求声音要有可塑性呢?因为我们朗诵时会遇到各种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感情、不同人物性格和其他不同艺术形象的作品。如果只有一种声就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将作品表现得丰富多彩了。统一又富于变化,是朗诵艺术的美学要求,是声音造型的美学原则。
理论要点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音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取决于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情况。
发音器官包括四个部分。
1.动力部分。动力部分主要是指肺和气管,发音时,肺部呼出气流,提供动力;气流通过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咽头、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从而形成各种声音。
2.发音部分。发音部分指喉头和声带,喉头又叫喉结,在脖颈前部的正中地方。它上通咽头,下连气管。声带位于喉头中间,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它前后与甲状软骨和两块杓状软骨相连,可随着杓状软骨的活动而开闭。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声带活动灵活可松可紧,可动可静,可以控制声音的有无和音色、音高的异同。
3.咬字部分。咬字部分包括口腔中的唇、齿、舌腭等部位。这些器官在发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唇齿、舌、腭的不同动作形态都可以制造出各不相同的字音来,被人称为语音的制造厂。
4.调节部分。调节部分包括口腔和鼻腔等部位其重要作用在于形成阻碍和产生共呜。口腔是主要的共鸣器,其中各器官协同动作,用不同的方式阻碍气流,造成不同的共鸣空间,并借以影响音色。唇、舌、软腭和小舌是主要发音器官,可以活动,其余是被动发音器官,不能活动。鼻腔也是共鸣器。
人的发声器官同乐器一样,或者反过来说,当初人们发明和制作乐器也是比照了人的发声原理。比如唢呐、黑管、萨克斯、笙、口琴……·它们的舌簧口或琴片就相当于人的声带部位,由于它们的长短、厚蕙、粗细、松紧和质地不同,才有了音色的不同和频率的高、中低之分。同学们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发音器官虽是生理器官,与生俱来,但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锻炼其灵活度。
朗诵的本质与意义 朗诵的特点和技巧篇二
第一、呼吸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呼吸、说话用声都是下意识“自动化”的,而日常的呼吸控制能力,不能满足广播电视艺术语言的要求。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艺术从业人员,应以生活中的呼吸为基础,通过有意识地呼吸控制训练,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并进1步掌握艺术发声的呼吸控制方法;训练和使用尽量不要脱节,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说话发声时的实际呼吸控制能力。只要基本状态对了,应尽快结合实际发声训练,在发声综合训练中提高呼吸控制能力。呼吸控制方法的改善是改变不良呼吸习惯、养成良好呼吸习惯和增强呼吸控制能力的过程,需要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时间的锻炼才可见效,呼吸肌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只有坚持天天练,直至将生活中的呼吸控制与话筒前用声的呼吸控制统一起来。达到新的“自动化”调节呼吸控制时,才能使呼吸控制达到纵控自如。
第二,呼吸能力的训练是1个过程。
第三,呼吸控制应以实际发声效果来检验。
第四,应学会换气、补气、偷气、救气等多变的用气方法。
第五,发声时应把呼气的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朗诵的本质与意义 朗诵的特点和技巧篇三
朗诵是一项极富魅力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朗,即朗读,声音要清晰、响亮;诵,即有感情的吟诵。朗诵就是朗声读书,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岀来,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具有再创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朗诵与说话都是语言表达的方式,都可以传情达意,但两者又有很大差别。
朗诵表达书面语言,而说话表达口语语言。一个人即使不识字,也能说话,能随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进行交流;朗诵则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做到,因为,要朗诵,首先要阅读。要理解书面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朗诵是阅读、思维、想象、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音声性。
音声性是朗诵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朗诵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更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体现在朗诵者的语言和声音上。因为,听众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来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朗诵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在此,有声语言几乎成了朗诵艺术唯一的载体。音声主要指朗诵的声音。优秀的朗诵艺术家总是不断地进行声音训练的,甚至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他一张口,听众立刻就会被其富有磁性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住。声音虽然不是朗诵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是增强文学作品朗诵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朗诵的训练过程中练声既是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进行朗诵的必备条件,也是贯穿始终的工作——它制约着同学们朗诵水平提高的程度。
第二,依赖性。
朗诵以文字作品为依据,这些作品的语言结构、思想和感情都是确定的,无论是理解稿件、引发情感,还是运用技巧、形之于声,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规定之下进行的。作品基调的确定、情感的浓淡、具体表达技巧的运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约,朗诵者只能依据原作进行再创造,不能抛弃作品任意发挥,否则,朗诵者将处在种无主题的状态下,最后不知所终,听众也会听得头雾水。这样可能约束朗诵者的表达,朗诵时容易形成“照字念声,有口无心”的无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朗诵者引发感情,放开思维,跳出圈子,主动创造。
第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针对依赖性而言的。朗诵虽然要依据文字作品来进行,但绝不是照本宣科、见字出声,而是要对文字作品进行真正的创造。文字语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达清楚的,“言不尽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朗诵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补充出来;同时,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话的语气体现岀来,这也要靠朗诵者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作品的无声文字变成包含作者感情的有声语言;另外,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动听的声音、高超的表达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乐、灯光、舞美的设计等,都使得朗诵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第四,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朗诵所选择的文字作品和朗诵者使用的语言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朗诵作品都是规范的,它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作者精心创造反复修改而成。另一方面,朗诵者使用的语言也是规范的,要使用普通话。到目前为止,大家所听到的朗诵大多数是使用普通话进行表现的,其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为大多数听众所熟悉,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第五,求同性。
在通常情况下,朗诵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或者是在话筒前进行录音,供人们试听欣赏,无论在哪种场合下朗诵,都应该以自我身份出现在听众面前,直接把朗诵内容传达给听众,这样,与听众的交流才是最直接、最明朗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朗诵者对所描述的环境、场面、人物的命运给予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朗诵者的语言、眼神、表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听众,以引起他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