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模板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一
演示法是直观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演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幼儿通过直观手段而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演示法适合于各年龄班的幼儿。它的优点是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演示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应用生动、形象、明确的语言加以说明,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使他们的思 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教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时,教师可以拿一块正方形的纸进行演示,先把它对折,等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教师边等分,边指导幼儿观察教师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同时让幼儿观察和比较被分成的两个长方形是不是完全相同。然后教师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幼儿演示把长方形和圆形等分的过程。最后使幼儿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知道,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就是二等分。 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不要过分情节化,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以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
3.演示时,要配合简单、明确和生动的说明,把演示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幼儿获得深刻的印象。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他们获得数、形的初步知识不能靠成人灌输,而是靠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同时由于幼儿双手操作活动,也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所以说,操作法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幼儿的操作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1.分与合的操作活动。例如,教小班幼儿区别“1”和“许多”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把许多实物分成一个一个的实物。再由一个一个的实物组合成为许多的实物,以此帮助幼儿理解“1”与“许多”之间的关系。教大班幼儿认识“5”的组成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把5个实物分成4个和1个或3个和2个等,再把4个和1个或3个和2个合起来成为5个。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5的组成,还初步体会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初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比较性的操作活动。例如,教大班幼儿认识相邻数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要求先摆出一排实物,然后再摆出一排实物,比前一排多1。通过实物的对应、比较,使幼儿知道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运用操作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选用操作的材料时,最好选用自然物,而且应让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操作材料,使他们都能有充分的操作机会。
2.要明确告诉幼儿操作的目的和操作的要求,从而使他们的操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能认真观察实物的数量变化和形状特点等,发现其中的关系。
3.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伴随着语言的指导,能及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4.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但都要注意促使幼儿既动手、又动脑、又动口,以便既掌握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又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把幼儿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中,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特别是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巩固和加深对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的认识,可以采用“找朋友”、“配对”等游戏。为了使幼儿区分几何图形,可以做“给小白兔找家”的游戏。 教学时,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环节运用游戏的形式。
运用游戏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游戏情节,应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过程不要太新奇,规则不要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中、大班的游戏最好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这样不仅适合幼儿的竞赛心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在游戏中,尽可能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例如,在教幼儿认数时,可以让幼儿看看是多少、听听是多少、摸摸是多少等,使幼儿从多方面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4.采用游戏的数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可以多采用游戏法,游戏时还可以具有一定的情景。而在中、大班,可适当减少游戏的次数,并逐步减少游戏的情节。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二
一、为幼儿提供充实、感兴趣的多种材料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方法,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在活动中边做边说。
1 、提供的材料应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提供的材料要从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如:在开展“看图开选标记”活动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开及标记,让幼儿自由选择,幼儿有的安各自的意愿先选择标记,选好后又选择与标记相符的几何图形,有的先选择图形后选择相应的标记,体现了一种材料为多项目标服务的宗旨。
2 、提供的材料应循序渐进,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需要。教师应在同一活动内容,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材料,同时应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二、重视操作过程,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边做边说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活动中应让幼儿“做”和“说”相结合,只有让幼儿用语言概括自已“做”的过程,才能利千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在活动中我们通过“你是怎样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及“你为什么认为这样做最好”等问题鼓励幼儿自言自语或相互交谈,“我是怎样做的”讲给不会跟着做的听,在他的讲解下,那个小朋友一会儿就边做边说接成了,心里特高兴,脸上笑眯眯的。
让幼儿边做边说不仅可以使老师发现幼儿懂得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需要帮助指导的,同时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幼儿学习,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的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在幼儿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也时时都有,处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平时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技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如我班在午睡前,我们让幼儿摆好鞋子,让幼儿进行排序,计数比较,在午餐时,我们让幼儿收好茶具、椅子等让幼儿积累,使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数学信息。
以上是本学期通过实践取得的一些经验,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能坚持做到边做边说,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仍有少部分幼儿在材料的整理收拾方面做得不够好,这将在下学期的实践中改进,使每个幼儿都能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地玩中学。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三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 3-4比较概念 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四
一、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数学活动组织的不好,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对小班幼儿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认识“上下、前后”,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设计的。
幼儿学习“比较长短”、“比较多少”的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回家》、《分果果》、《给小动物送食吃》等教学游戏,幼儿通过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教具,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动手操作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学习“按物体的名称、颜色排序”的数学内容时,我设计了《送给猫妈妈的礼物》的教学游戏,幼儿十分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创造性的设计出许多种排序方法,如:红黄黄、红黄黄;猫兔猴、猫兔猴。由此可以看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而不是枯燥的为学习知识而学习。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抽象理论较强,不好表达。为此,我用各种颜色的吸管设计制作了“会变的吸管”的学习教具。以三角形为例:将三根一样长的吸管连接在一起,吸管的连接处可以弯曲。既可以将三根吸管并在一起比较长短,又可以将两头拼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以这个道理制作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十分专注的进行实验,并能将自己的发现结果与同伴相互交流。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十分简单的得到了解决。
二、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1、触觉:“认识正方体、球体”,我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
2、听觉:“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口: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我自编了一首“拍手唱歌笑哈哈”的儿歌,儿歌中有数数、有方位,幼儿有节奏的.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口头游戏在站队、午餐前、都可以进行,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减少了等待现象。
三、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强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加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序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要有一定难度,减少形象性,增加竞赛性。在活动时,比比谁又快又对,提高幼儿的学习速度,激发幼儿荣誉感。
如:数学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教学智力游戏极大的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猜一猜”的游戏,幼儿要集中精力,仔细听教师的描述,讲出是哪个数字或物体,猜对就会得到一朵红花,以此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上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在工作中还难免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吸取教学经验,把教学工作做好,力争更上一层楼!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五
老师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数学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学习状况,并十分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幼儿数学优秀教学方法
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演示法演示法是直观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演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幼儿通过直观手段而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演示法适合于各年龄班的幼儿。它的优点是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演示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应用生动、形象、明确的语言加以说明,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使他们的思 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教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时,教师可以拿一块正方形的纸进行演示,先把它对折,等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教师边等分,边指导幼儿观察教师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同时让幼儿观察和比较被分成的两个长方形是不是完全相同。然后教师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幼儿演示把长方形和圆形等分的过程。最后使幼儿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知道,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就是二等分。 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不要过分情节化,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以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
3.演示时,要配合简单、明确和生动的说明,把演示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幼儿获得深刻的印象。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他们获得数、形的初步知识不能靠成人灌输,而是靠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同时由于幼儿双手操作活动,也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所以说,操作法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幼儿的操作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1.分与合的操作活动。例如,教小班幼儿区别“1”和“许多”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把许多实物分成一个一个的实物。再由一个一个的实物组合成为许多的实物,以此帮助幼儿理解“1”与“许多”之间的关系。教大班幼儿认识“5”的组成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把5个实物分成4个和1个或3个和2个等,再把4个和1个或3个和2个合起来成为5个。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5的组成,还初步体会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初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比较性的操作活动。例如,教大班幼儿认识相邻数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要求先摆出一排实物,然后再摆出一排实物,比前一排多1。通过实物的对应、比较,使幼儿知道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运用操作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选用操作的材料时,最好选用自然物,而且应让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操作材料,使他们都能有充分的操作机会。
2.要明确告诉幼儿操作的目的和操作的要求,从而使他们的操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能认真观察实物的数量变化和形状特点等,发现其中的关系。
3.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伴随着语言的指导,能及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4.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但都要注意促使幼儿既动手、又动脑、又动口,以便既掌握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又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把幼儿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中,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特别是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巩固和加深对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的认识,可以采用“找朋友”、“配对”等游戏。为了使幼儿区分几何图形,可以做“给小白兔找家”的游戏。 教学时,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环节运用游戏的形式。
运用游戏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游戏情节,应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过程不要太新奇,规则不要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中、大班的游戏最好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这样不仅适合幼儿的竞赛心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在游戏中,尽可能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例如,在教幼儿认数时,可以让幼儿看看是多少、听听是多少、摸摸是多少等,使幼儿从多方面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4.采用游戏的数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可以多采用游戏法,游戏时还可以具有一定的情景。而在中、大班,可适当减少游戏的次数,并逐步减少游戏的情节。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 3-4比较概念 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一、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数学活动组织的不好,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对小班幼儿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认识“上下、前后”,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设计的。
幼儿学习“比较长短”、“比较多少”的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回家》、《分果果》、《给小动物送食吃》等教学游戏,幼儿通过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教具,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动手操作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学习“按物体的名称、颜色排序”的数学内容时,我设计了《送给猫妈妈的礼物》的教学游戏,幼儿十分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创造性的设计出许多种排序方法,如:红黄黄、红黄黄;猫兔猴、猫兔猴。由此可以看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而不是枯燥的为学习知识而学习。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抽象理论较强,不好表达。为此,我用各种颜色的吸管设计制作了“会变的吸管”的学习教具。以三角形为例:将三根一样长的吸管连接在一起,吸管的连接处可以弯曲。既可以将三根吸管并在一起比较长短,又可以将两头拼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以这个道理制作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十分专注的进行实验,并能将自己的发现结果与同伴相互交流。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十分简单的得到了解决。
二、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1、触觉:“认识正方体、球体”,我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
2、听觉:“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口: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我自编了一首“拍手唱歌笑哈哈”的儿歌,儿歌中有数数、有方位,幼儿有节奏的.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口头游戏在站队、午餐前、都可以进行,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减少了等待现象。
三、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强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加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序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要有一定难度,减少形象性,增加竞赛性。在活动时,比比谁又快又对,提高幼儿的学习速度,激发幼儿荣誉感。
如:数学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教学智力游戏极大的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猜一猜”的游戏,幼儿要集中精力,仔细听教师的描述,讲出是哪个数字或物体,猜对就会得到一朵红花,以此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上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在工作中还难免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吸取教学经验,把教学工作做好,力争更上一层楼!
一、为幼儿提供充实、感兴趣的多种材料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方法,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在活动中边做边说。
1 、提供的材料应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提供的材料要从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如:在开展“看图开选标记”活动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开及标记,让幼儿自由选择,幼儿有的安各自的意愿先选择标记,选好后又选择与标记相符的几何图形,有的先选择图形后选择相应的标记,体现了一种材料为多项目标服务的宗旨。
2 、提供的材料应循序渐进,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需要。教师应在同一活动内容,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材料,同时应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二、重视操作过程,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边做边说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活动中应让幼儿“做”和“说”相结合,只有让幼儿用语言概括自已“做”的过程,才能利千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在活动中我们通过“你是怎样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及“你为什么认为这样做最好”等问题鼓励幼儿自言自语或相互交谈,“我是怎样做的”讲给不会跟着做的听,在他的讲解下,那个小朋友一会儿就边做边说接成了,心里特高兴,脸上笑眯眯的。
让幼儿边做边说不仅可以使老师发现幼儿懂得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需要帮助指导的,同时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幼儿学习,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的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在幼儿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也时时都有,处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平时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技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如我班在午睡前,我们让幼儿摆好鞋子,让幼儿进行排序,计数比较,在午餐时,我们让幼儿收好茶具、椅子等让幼儿积累,使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数学信息。
以上是本学期通过实践取得的一些经验,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能坚持做到边做边说,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仍有少部分幼儿在材料的整理收拾方面做得不够好,这将在下学期的实践中改进,使每个幼儿都能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地玩中学。
一、利用趣味的情境创设导课
利用引人入胜的开头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境迈进知识的宫殿。利用趣味的情境导入新课,挖掘教学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的课堂气氛,能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精心创设了如下猜角度的游戏: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上课时我叫学生说出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以后,我用很快的速度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而且我每次总能猜对。学生都非常惊奇,急切地想探讨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引导学生说,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这样在欢乐的气氛中,教师轻松地引出了新课,而学生很快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二、贴近生活、形象生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侧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于理解,如果把它贴近生活形象化、学生听起来有趣,学起来轻松,思维也十分活跃。例如,“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教学,用字母表示:(a+b)×c=a×c+b×c,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而是乘和加的混合运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比较抽象。尽管教师反复强调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的因素相乘,可许多学生还是错写成(a+b)×c=a×c+b等形式。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呢?我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你妈妈=姐姐×妈妈+你×妈妈,然后提问:“谁能解释为什么我这样写吗?”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因为妈妈是我和姐姐共有的,所以我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我接着说:“是的,妈妈既要关心爱护你,也要关心爱护姐姐,妈妈不会偏心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把(a+b)×c的算式写出来,结果大家很快写出:(a+b)×c=a×c+b×c。其实孩子在编例子的同时,已经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学生就不再出现(a+b)×c=a×c+b的错误。在生动活泼的“打比方”中,既带给了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让我们把枯燥深奥的数学概念化为形象而具体的理解形成,使学生在形象贴切生动的例子中学懂了数学知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快感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四、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
幼儿园数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五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的教学方法五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数学的教学方法
★幼儿数学的规范演示教学方法五篇
★幼儿数学形象讲解教学方法五篇
★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手段
★5-6岁幼儿学数学的方法技巧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四篇
★数学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模板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篇六
一、利用趣味的情境创设导课
利用引人入胜的开头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境迈进知识的宫殿。利用趣味的情境导入新课,挖掘教学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的课堂气氛,能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精心创设了如下猜角度的游戏: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上课时我叫学生说出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以后,我用很快的速度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而且我每次总能猜对。学生都非常惊奇,急切地想探讨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引导学生说,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这样在欢乐的气氛中,教师轻松地引出了新课,而学生很快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二、贴近生活、形象生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侧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于理解,如果把它贴近生活形象化、学生听起来有趣,学起来轻松,思维也十分活跃。例如,“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教学,用字母表示:(a+b)×c=a×c+b×c,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而是乘和加的混合运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比较抽象。尽管教师反复强调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的因素相乘,可许多学生还是错写成(a+b)×c=a×c+b等形式。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呢?我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你妈妈=姐姐×妈妈+你×妈妈,然后提问:“谁能解释为什么我这样写吗?”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因为妈妈是我和姐姐共有的,所以我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我接着说:“是的,妈妈既要关心爱护你,也要关心爱护姐姐,妈妈不会偏心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把(a+b)×c的算式写出来,结果大家很快写出:(a+b)×c=a×c+b×c。其实孩子在编例子的同时,已经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学生就不再出现(a+b)×c=a×c+b的错误。在生动活泼的“打比方”中,既带给了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让我们把枯燥深奥的数学概念化为形象而具体的理解形成,使学生在形象贴切生动的例子中学懂了数学知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快感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四、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