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实用(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一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题。
2.、介绍麦哨
师: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3、感受麦哨声音的美
模仿麦哨的声音
二、自读检查生字
1、自读课文
师:孩子们,好听吗?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拿出词卡)
师:我们就开火车来读一读,来,这一组。
三、品读赏析,感受风光美
1、读第四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那我们快到第四段去看看,欣赏一下那的田园风光。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预设1:(感悟颜色,丰收)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来读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那么多的颜色,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五彩缤纷】还有谁来说说,这句话还让你看到了什么?(嫩荚、豆荚、萝卜种子)真是硕果累累,好一幅(丰收的景象)!快丰收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快乐地读一读吗?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快乐。
师:我们接着交流。谁再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预设2: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根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好像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一样。它唱的是(丰收之歌,也是喜悦之歌,)谁来高兴地读一读?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高兴。谁觉得自己可以比他读得更好?
预设3: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
师:季节的变换,田野的色彩也在变换,就像一幅流动的画。
四、再读文,感受活动乐(玩、吸、吹)
师: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是那么的美,那在田园上割草的孩子们呢?他们美不美?美在哪?
预设: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衣服,嗯,很有眼光,还有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美?
预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外貌,
师: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谁再来读一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二
《长城》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四
《颐和园》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
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网址:)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颐和园网
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五
《颐和园》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