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二
教学内容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
教学目标
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新|课|标|第|一|网
1.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a(a≥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
()2=______;()2=_______;()2=_______.
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
同理可得:()2=2,()2=9,()2=3,()2=,()2=,()2=0,所以
()2=a(a≥0)
例1计算
1.()22.(3)23.()24.()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2=a(a≥0)的结论解题.
解:()2=,(3)2=32•()2=32•5=45,
()2=,()2=.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x|k|b|1.c|o|m
()2()2()2()2(4)2
四、应用拓展
例2计算
1.()2(x≥0)2.()23.()2
4.()2
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2x•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0,所以x+1>0
()2=x+1
(2)∵a2≥0,∴()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2)x4-4(3)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反之:a=()2(a≥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2.(1)、(2)p9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是().
a.4b.3c.2d.1
2.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0c.a<0d.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已知有意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2)-()2(3)()2(4)(-3)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2)3.4(3)(4)x(x≥0)
3.已知+=0,求xy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2(2)x4-93x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2.c
二、1.32.非负数
三、1.(1)()2=9(2)-()2=-3(3)()2=×6=
(4)(-3)2=9×=6(5)-6
2.(1)5=()2(2)3.4=()2
(3)=()2(4)x=()2(x≥0)
=34=81
4.(1)x2-2=(x+)(x-)
(2)x4-9=(x2+3)(x2-3)=(x2+3)(x+)(x-)
(3)略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这为本节课问题的探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义: 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
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大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很难爬到塔顶的。亲爱的同学,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景。同时,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练习——测量河宽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分析:设河宽ab长为x m ,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 ,即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巩固练习
1.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2.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
五、回顾小结
一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 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 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二)测高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的原理解决
三 )测距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两点间的距离,常构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实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六、拓展提高
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七、作业
课本习题27.2 10题、11题。
【教学设计说明】
相似应用最广泛的是测量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鉴于这一点,我设计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从而学会设计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会构造与实物相似的三角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以“探究交流为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式 : sina= , cosa= ,tana= 。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 。
难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及求三角函数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图是两个自动扶梯,甲、乙两人分别从1、2号自动扶梯上楼,谁 先到达楼顶?如果ab和a′b′相 等而∠α和∠ β大小不同,那么它们的高度ac 和a′c′相等吗?ab、 ac、bc与∠α,a′b′、a′c′、b′c′与∠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导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
见课本
2、三角函数 的定义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 做∠a的正弦(sine),记作s ina,即s in a=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a,即cosa=
∠a的对边与∠a的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 ,记作tana,即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注意 :sina,cosa, tana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 “sin”没有意义 ,其中a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师: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
师:(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 ,交流结果.
明确:0<sina<1,0 p="" <cosa<1.
巩固练 习:课内练习t1、作业题t1、2
3、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 求∠a, ∠b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函数值。
师:观察以上 计算结果,你 发现了什么?
明确:sina=cosb,cosa=sinb,tana•ta nb=1
4 、课堂练习:课本课内练习t2、3,作业题t3、4、5、6
三、课 堂小结:谈谈今天 的收获
1、内容总结
(1)在rtδa bc中,设∠c= 900,∠α为rtδabc的一个锐角,则
∠α的正弦 , ∠α的余弦 ,
∠α的正切
(2)一般地,在rt△ abc中, 当∠c=90°时,sina=cosb,cosa=sinb,tana•tanb=1
2、 方法归纳
在涉及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时, 常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来解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五
目的要求
1.理解并掌握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意义及其求法.
2.弄清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
3.养成“整体思维”的习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1.教科书结合函数图象,直观地指出函数值、最小值的概念,从中得出利用导数求函数值和最小值的方法.
2.要着重引导学生弄清函数最值与极值的区别与联系.函数值和最小值是比较整个定义域上的函数值得出的,而函数的极值则是比较极值点附近两侧的函数值而得出的,是局部的.
3.我们所讨论的函数y=f(x)在[a,b]上有定义,在开区间(a,b)内有导数.在文科的数学教学中回避了函数连续的概念.规定y=f(x)在[a,b]上有定义,是为了保证函数在[a,b]内有值和最小值;在(a,b)内可导,是为了能用求导的方法求解.
4.求函数值和最小值,先确定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然后,再比较函数在区间两端的函数值,因此,用导数判断函数极大值与极小值是解决函数最值问题的关键.
5.有关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数学建模思想,分析实际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同时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实际意义,找出取值范围,确保解题的正确性.从此,在函数最值的求法中多了一种非常优美而简捷的方法——求导法.依教学大纲规定,有关此类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而文科所涉及的函数必须是在所学导数公式之内能求导的函数.
教学过程
1.复习函数极值的一般求法
①学生复述求函数极值的三个步骤.
②教师强调理解求函数极值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提出问题(用字幕打出)
①在教科书中的(图2-11)中,哪些点是极大值点?哪些点是极小值点?
②x=a、x=b是不是极值点?
③在区间[a,b]上函数y=f(x)的值是什么?最小值是什么?
④一般地,设y=f(x)是定义在[a,b]上的函数,且在(a,b)内有导数.求函数y=f(x)在[a,b]上的值与最小值,你认为应通过什么方法去求解?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学生回答:f(x2)是极大值,f(x1)与f(x3)都是极小值.
②依照极值点的定义讨论得出:f(a)、f(b)不是函数y=f(x)的极值.
③直观地从函数图象中看出:f(x3)是最小值,f(b)是值.
(教师在回答完问题①②③之后,再提问:如果在没有给出函数图象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判断出f(x3)是最小值,而f(b)是值呢?)
④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求函数最值的一般方法:
i)求y=f(x)在(a,b)内的极值(极大值与极小值);
ii)将函数y=f(x)的各极值与f(a)、f(b)作比较,其中的一个为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4.分析讲解例题
例4 求函数y=x4-2x2+5在区间[-2,2]上的值与最小值.
板书讲解,巩固求函数最值的求导法的两个步骤,同时复习求函数极值的一般求法.
例5 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小箱,先在四角分别截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翻转90°角,再焊接而成(教科书中图2-13).问水箱底边的长取多少时,水箱容积,容积为多少?
用多媒体课件讲解:
①用课件展示题目与水箱的制作过程.
②分析变量与变量的关系,确定建模思想,列出函数关系式v=f(x),x∈d.
③解决v=f(x),x∈d求最值问题的方法(高次函数的最值,一般采用求导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自变量的实际意义).
④用“几何画板”平台验证答案.
5.强化训练
演板p68练习
6.归纳小结
①求函数值与最小值的两个步骤.
②解决最值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2.5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