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 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优秀(九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一
一、教学方式
(2)上午上完课以后,布置相关作业,学生先完成相关作业。
(3)批改作业,并于当天晚上8:00进行评讲,除了周六周日,几乎每天都会进行讲解,并将当天名校课堂的重点再进行补充说明。
二、学习效果
就线上教学而言,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难于把控,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未知,家长的监督未知,并且由于后期的复工,很多家长已经上班,对学生的监督几乎没有,但也不排除有部分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强,能很好的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及作业。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采取了每周一次的检测,总体来看成绩优异的同学几乎未受到上课方式的影响,而少部分同学的成绩下降的较为厉害。
三、网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果会打折扣。
2、作业完成情况不太理想。
刚才提到由于是利用名校课堂上课,结束时间稳定在下午3:50之前。从课程结束到晚上八点开始讲解作业,每天收到的作业不超过40份(班级共55人),但在讲解完之后每天的作业提交量接近100%,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定时的会不交。
3、测试结果不尽人意。
从每次的周清成绩来看,较上个学期的期末成绩有所下滑。从成绩便可看出学生在家的自学效果和自学能力的差别,也能分辨出哪些同学是认真在学习,哪些同学因为情性只是假装在学习,面对不断延迟的假期有些同学从原来的期盼开学,想认真学习转变成了现在的放纵我想疫情过后,学生就会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自律的会越来越优秀,超前一大截,不自律的,各种糊弄假学,就会遥遥落后,而这种落后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逆的。
四、网络教学心得
时代在进步,作为教师更应该进步,更应从多方面完善自己,无论是教学功底,还是知识的全面性,专业性,还是各种网络辅助教学工具。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实践。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我深知自己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问。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样坚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二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还没有一点教学的思路,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从网上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再次阅读课文,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和“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我决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外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三
;教师个人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家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缺一不可。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师的“自主学习”“个人反思”“自我实践”为基础,以常规教研制度为保障,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2. 以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为核心,组建课题组,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实用性研究。课题组定期在校内组织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的有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的学习交流活动,将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全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课题研究活动把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引向更高,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模化。
一、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而个人反思是教学反思中最主要、最经济、最便利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私下”观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观念。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个人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一)积极开展校内的教育教学对话
1.组织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组织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
2.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3.开展深度会谈,也叫沙龙。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 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质疑、答疑)。专题讨论是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二)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有效的教研活动,赋予学校教研组新的内涵
1、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同年级的老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教学设计的方案,为上课做好准备,先教完这课时内容的教师一回到办公室就将自己的心得告诉同伴,扬长避短,使同伴少走弯路;平时在课前课后,老师经常分享各自的教学故事,这种渗透先进理念的主题式聊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详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教学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实现专业的增值。
3.构建片区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连片的教研活动。
三、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引领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家引领;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包括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大学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建立研究实验基地,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校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除了重视专家、教研员的指导,面对面地进行点评和引领,尽可能安排老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教师取经回来后,以上汇报课和听课的感受的形式,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先进的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专家引领的具体形式包括:
1.辅导讲座。
就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专题的、有时是系列性的讲座,使教师明确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的操作要领。具体有学术性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解读新课程标准和内容,介绍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让教师们领会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掌握课程标准细则,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围绕一个理论进行理论学习的辅导讲座,解读理论。
2.专题谈话。
专题谈话是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谈话专题,拟订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如自己的挫折和焦虑、问题与困惑等,有针对性地作些指点,这样可以使教师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还可导致情感态度的改变。
3. 专题式研讨。
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的学术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比如新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4.教学现场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学现场指导。就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四
;教师个人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家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缺一不可。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师的“自主学习”“个人反思”“自我实践”为基础,以常规教研制度为保障,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2. 以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为核心,组建课题组,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实用性研究。课题组定期在校内组织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的有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的学习交流活动,将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全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课题研究活动把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引向更高,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模化。
一、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而个人反思是教学反思中最主要、最经济、最便利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私下”观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观念。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个人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一)积极开展校内的教育教学对话
1.组织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组织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
2.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3.开展深度会谈,也叫沙龙。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 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质疑、答疑)。专题讨论是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二)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有效的教研活动,赋予学校教研组新的内涵
1、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同年级的老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教学设计的方案,为上课做好准备,先教完这课时内容的教师一回到办公室就将自己的心得告诉同伴,扬长避短,使同伴少走弯路;平时在课前课后,老师经常分享各自的教学故事,这种渗透先进理念的主题式聊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详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教学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实现专业的增值。
3.构建片区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连片的教研活动。
三、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引领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家引领;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包括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大学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建立研究实验基地,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校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除了重视专家、教研员的指导,面对面地进行点评和引领,尽可能安排老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教师取经回来后,以上汇报课和听课的感受的形式,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先进的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专家引领的具体形式包括:
1.辅导讲座。
就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专题的、有时是系列性的讲座,使教师明确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的操作要领。具体有学术性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解读新课程标准和内容,介绍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让教师们领会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掌握课程标准细则,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围绕一个理论进行理论学习的辅导讲座,解读理论。
2.专题谈话。
专题谈话是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谈话专题,拟订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如自己的挫折和焦虑、问题与困惑等,有针对性地作些指点,这样可以使教师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还可导致情感态度的改变。
3. 专题式研讨。
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的学术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比如新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4.教学现场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学现场指导。就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五
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地更快、更专业。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
对教学课堂的反思:
(1)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还是知识传递的支配者
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师道尊严”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
由于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就是一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数学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学的高峰扩展人们的智力,探求真理,数学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物理学、化学等自然学科,改变着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数学又是这样的美丽,在数学家眼里它是诗、是歌、是画,数学里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秩序美,令数学家们魂牵梦绕,陶醉沉迷。所以对数学教学反思就更为重要了。
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教师潜意识的活动纳入到教师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而有效的境界。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六
推荐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3、演示实验下放成随堂小时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探讨。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时也将其下放为学生随堂小实验,甚至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来操作。我们做了以下研究。教师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后达标结果显示:上面讲演示实验下放为随堂小实验的教学,前两节课授课效果是理想的,后面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相关领域的发展及有关内容的授课。
总之,这一年是忙碌而又丰硕的,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去迎接更丰收的一年。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七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八
我担任的是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在参加全国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培养智力因素(歌曲,乐谱,节奏等)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重一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是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美,从而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活动空间及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我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看成是作曲。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创造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根据音乐编动作,创造新词,用声音创编故事等等。就如同用铃鼓发出声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造,让全班同学想一种不同的敲击方法让铃鼓发出声音,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创造性学习。
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篇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本节课学生共用了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