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一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 386÷4=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生:能!
1、初步学习估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师:你真会读题目!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问我们“大约”多少钱。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大约”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计…….
师:所以我们是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的!谁会列式?
生1:267÷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会估算吗?
生:会!
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算一算,算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算法分享给大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均正确,事实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师板书)。
师:那你们觉得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师:说的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比80元多还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实际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师:你真会想!说的很有道理!
2、在练习中总结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练习(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做法,师帮忙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简单的帮小丽解决了问题,也正确的回答出老师刚才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2、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第31页练习六,第2题、第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 360÷9= 80÷4=
300÷6= 2400÷6= 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 )个十,( )个一。
(2)46里有( )个十,( )个一。
(3)62里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 46÷2=
(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 84÷4= 77÷7=
28÷2= 69÷3= 63÷3=
210÷3= 350÷5= 8100÷9=
420÷6= 160÷2= 1200÷6=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 386÷4=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生:能!
1、初步学习估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师:你真会读题目!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问我们“大约”多少钱。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大约”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计…….
师:所以我们是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的!谁会列式?
生1:267÷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会估算吗?
生:会!
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算一算,算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算法分享给大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均正确,事实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师板书)。
师:那你们觉得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师:说的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比80元多还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实际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师:你真会想!说的很有道理!
2、在练习中总结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练习(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做法,师帮忙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简单的帮小丽解决了问题,也正确的回答出老师刚才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2、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第31页练习六,第2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三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 感受1吨
(2)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 千克 = 1 0 0 0 克
1吨 = 1 0 0 0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四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五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