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竹石教案4篇(模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教案篇一
1、能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对照注释,能把文章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文。
2、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记”体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
1、记”体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课前布置预习
①收集吟诵“梅、兰、竹、菊”的诗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②查阅作者生平及成就。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江苏武进人,世称荆川先生。作品有《荆川先生文集》、《文编》64卷。明代中期重要散文家。
2、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
徼jiao(缴)薪xin芟shan任ren蓊然weng臭xiu味欤yu孑jie偃蹇yanjian绰约chuo溺ni酣嗜hanshi
3、文言文实词、虚词(1)
①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余-我尝-曾经侯家-显贵人家蓄-收藏自-从惟-只有绝徼-极边远之地致-求取
难点翻译:见其所蓄-见到他们所收藏的东西。
②吾江南人斩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薪-把**当作柴草(名词-动词)之-竹子其-他们(江南人)为-建造或-有的人
难点翻译:不自惜-自己一点不吝惜③然有竹拒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然-然而拒-占据其-园亭或-有的人芟-割除焉-竹子(代词,注意与语气词区分)毋-不要以-因为是-这(代竹子)
难点翻译:占我花石地-占据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④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
而-但是-如果致-求取辄-就惜-吝惜才-刚刚稿-同槁,枯以-修饰连词不翻译。
⑤以其难致而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之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以-因为其-它们(竹子)则——那么益-更加贵-重视之-竹子甚或-甚至之-他们(京师人)乃-竟然宝-把**当作(名词-动词)
难点翻译:宝吾之所薪-把我们看做柴草的当作宝贝
段意: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
文言文实词、虚词(2)
①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诚-确实为-被贵-重视然-然而穷-彻底探求其-奇花石之-奇花石意-猜测其-奇花石无以-没有什么甚异-大不同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难点翻译: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我猜想(极边远之地和海外之人看待它们)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②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之宝之者。
或-或者素-从来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意-猜测其-竹子甚-超过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宝-重视之-竹子
难点翻译: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之宝之者-我猜测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重视竹子。
③是将不胜笑也。
是-这种情况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段意:在上文贵竹、贱竹这一怪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可笑的现象。
文言文实词、虚词(3)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事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语-常言去-离开则-就贱-卑贱以此言之-如此说来常-常规、标准何常之有-(有何常)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标准。
段意-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1、翻译(1-3)小节
2、预习后半部分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翻译(4-6)小节
3、总结全文
1、提问复习上文内容
2、文言文实词、虚词(4)
①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余-我治-建造于-在以-把作-建造暇-有空时吟啸-吟诗唱歌
其中-在这里
②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间-偶然谓-对**说有力者-有势力的人争-比赛胜-优美的盛况此-在这里取诸土-取之于本地土中劳力-花费蓊然-草木茂盛适-舒适其-表示希望恳求之-竹溪
短意-任光禄虽身处江南,却不随同世俗,反而在园子里栽满了竹子。
文言文实词、虚词(5)
①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以谓-以为岂-难道漫然-漫不经心取诸土-取之于本地土中无乃-恐怕深好-深深的喜爱以告人-以(之)告人
②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
昔人-过去的人臭-xiu气味好-值得喜爱故-所以其-竹子
妖艳-颜色艳丽绰约-姿态柔美
孑孑然-孤零零似乎-好象偃蹇-高傲孤特-孤高独立士-读书人谐-协调
③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是以-因此
④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
彼-那贵-珍爱以此-用竹子斗富-比谁有钱
⑤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行为一-一样
⑥君生长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童奴,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
纷华-热闹繁华溺-迷恋酣嗜-尽情嗜好斥-排除
⑦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尤-尤其挺挺-正直妄-随便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偃蹇孤特-孤高独立此-这样其-他(任光禄)自得-自有所得
⑧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举凡-所有固-原来间-使**隔开然则-那么虽使-假使犹-还极-竭,尽力以-来快-高兴乎-在
难点翻译:固有不能间也欤-原来就不能使他们隔开
⑨君之力虽使能尽致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固-必然,本来
段意-从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不迷恋其中,孤高独立,肯定是从竹中得到了神韵。
文言文实词、虚词(6)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固-本来取贵-受重视重-深深
段意:抒发江南自有爱竹之士的感慨。
3、中心:本文记录了任光禄治园植株一事,通过不同地方人对竹子的不同态度,讥笑批评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了任光禄君知竹、爱竹和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3、完成练习
1、翻译文章
2、完成练习册
竹石教案篇二
学习目的:1、认清这篇“记”的特点,理清这篇“记”的思路。
2、探究文章的主旨: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为什么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2、作者为何对任君治园植竹之事只用寥寥数语,而对任君的一番话却记之甚详? 小组讨论、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三、拓展迁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比较阅读:龚自珍《病梅馆记》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10课时 口语交际 (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学习过程: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在课代表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第11、12、13课时 写作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1、“形散而神不散”2、写景状物的顺序。 回顾、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准备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可把前面布置的观察笔记整理出来)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竹石教案篇三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四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绝徼(ji o) 薪之(x n) 芟而去焉(sh n) 毋(w ) 辄(zh )
蓊然(w ng) 深好(h o) 绰约(chu ) 孑孑然(ji ) 凛然(l n)
偃蹇(y nji n) 裘马(qi ) 僮奴(t ng) 酣嗜(sh ) 臭味(xi )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己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
作者唐顺之,明代散文家。今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者为园林写的“记”。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1、教师范读,边读边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每个自然段分别过关。在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为他找出读错的或者是读破的地方。
4、齐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 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
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塞。
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
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
分析:
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江南的命运。人们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得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还会到可笑:“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 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语云:常言道。
去乡:离乡。 以此言之:如此说来。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见竹子,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可笑的现象。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
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奇怪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明世人的好恶无常。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随堂练习。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对课文前三段的理解。
(一)学习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
2、质疑,弄清大意。
明确:
遍植:到处种植。 他木:其他树木。
吟啸:吟诗啸歌。 有力者:有势力的人。
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分析:
文章至此,才点出了题目中的竹溪。任光禄虽身处江南,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植以竹”,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并自号曰:“竹溪主人”。里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象。
(二)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朗读第五、六段。
2、质疑,弄清大意。
明确:
漫然:漫不经心,随便地。 无乃:恐怕,含有推测性。
深好:很深的喜爱。 以告人:即以之告人。
可好:值得喜爱。 妖艳:颜色艳丽。
孑孑然:孤零零。
偃蹇孤特:高傲独立不群。偃蹇,高傲。孤特,孤高独立。
是以:因此。 斗富:比比谁有钱。
裘马:常用以形容生活奢华,如“轻裘肥马”。裘,皮衣。
挺挺:正直的样子。 凛然:严肃,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
取贵:受重视。
分析:
第五段先对第四段任光禄治竹溪园言竹的议论。阐述任光禄植竹意义,先从反面讲,像任光禄这样知竹爱竹的人,自古以来是“绝少”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点有问题,认为没有石的“奇巧”,没有花的“妖艳绰约”;它“孑孑然”,像高傲独立不群的士人。至此,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文章这里的议论,也是间接写竹,借写竹子来赞扬竹溪主人。
后紧接上文,作者从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他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能不迷恋于其中,鄙弃富人所嗜好的纸醉金迷,不迎合巴结别人,孤高独立,这肯定从竹中得到了神韵,作者极其自然地从写人转到写竹。
第六段,作者一声长叹收束全文。这里明写竹,暗里写人——江南自有爱竹之土。
明确:
文章第四至六段,赞颂任光禄的知竹爱竹和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段),写任光禄治园,遍植以竹,自名竹溪主人,并点出作“记”的由来。
第二层(第五段),论述任光禄知竹爱竹的根源在于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第三层(第六段),抒发江南自有爱竹之士的感慨,结束全文。
1、任君贵竹与京师人贵竹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任君在贱竹之江南竟贵竹,在于知竹,知竹在于他的人格与竹自有某种相通之处;他“深好于竹”,是真爱竹。京师人贵竹,是“以其难致而多稿死”,物以稀为贵罢了,是为了斗富,其实不知竹,非真心爱竹。
对“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可这样理解:如果人们都能像任君那样知竹,真心爱竹,那么在“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的江南,也就有人贵竹了,而不是“物去乡则益贵”。
2、你知道还有哪些名人特别喜欢竹?课外搜集名人咏竹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王维《竹里馆》)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蕈仍教到处随。”(宋代、陆游《新竹》)
研究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说说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2、则人益贵之
3、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明确:
这些加点的词本不是动词,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
第1句“薪”是“把……当作柴草”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第2句“贵”是“以……为贵,重视”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第3句“宝”是“把……当作宝贝”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薪”是“看作柴草”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篇山水小品,未记竹溪之景物,而是借题发挥,讥笑批评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了任光禄君知竹、爱竹和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本文题名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按一般“记”的格式来记叙事件始末,却是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自然托出了文章的主旨。
探究、练习二。
竹石教案篇四
教学过程: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绝徼(jiáo) 薪之(xīn) 芟而去焉(shān)
毋(wú) 辄(zhé) 蓊然(wěng)
深好(hào) 绰约(chu) 孑孑然(jié)
偃蹇(yǎn jiǎn) 裘马(qiú) 僮奴(tóng)
酣嗜(shì) 凛然(lǐn) 臭味(xiù) 溺(nì)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已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
作者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者为园林写的“记”。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
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
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赛。
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
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
分析:
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江南的命运。人们把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建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还会感到可笑:“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
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语云:常言道。
去乡:离乡。
以此言之:如此说来。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见竹子,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 可笑的现象。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乎?”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
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表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说明世人的好恶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