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天的散文摘抄(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一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辞。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的。“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鸵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圆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下饭。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东京梦华录》云:“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每碗十文。”《会仙楼》条载:“止两人对坐饮酒……即银近百两矣。”初看吓人一跳。细看,这是指餐具的价值——宋人餐具多用银。
几乎所有记两宋风俗的书无不记“市食”。钱塘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最为详备。宋朝的肴馔好像多是“快餐”,是现成的。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不说是洗手炒肉丝。《水浒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东京梦华录》云“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见本都是可喝的汤水。其次是各种菜,鸡、鸭、鹅。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几本书里都提到“影戏”,我觉得这就是四川的灯影牛肉一类的东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极少。
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银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类的菜蔬和玛瑙饧、泽州饧之类的糖稀。《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
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做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浒》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记得鲁迅好像曾经说过。
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碗……每碗十文”,可证。《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肝炎。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二
“雪花、冰花、腊梅花……”我的小孙女这一阵老是唱这首儿歌。其实她没有见过真的腊梅花,只是从我画的画上见过。
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南之有腊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其后篇云:‘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凭朱栏。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观端叔此诗,可以知前日之未尝有也。”看他的意思,腊梅是从北方传到南方去的。但是据我的印象,现在倒是南方多,北方少见,尤其难见到长成大树的。我在颐和园藻鉴堂见过一棵,种在大花盆里,放在楼梯拐角处。因为不是开花的时候,绿叶披纷,没有人注意。和我一起住在藻鉴堂的几个搞剧本的同志,都不认识这是什么。
我的家乡有腊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腊梅。这四棵腊梅,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时候种的。这样大的腊梅,我以后在别处没有见过。主干有汤碗口粗细,并排种在一个砖砌的花台上。这四棵腊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说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磬口”。腊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腊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腊梅”。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也就不大看得起它。
不过凭良心说,腊梅是很好看的。其特点是花极多,——这也是我们不太珍惜它的原因。物稀则贵,这样多的花,就没有什么稀罕了。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地热热闹闹,而又那样地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不过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每年都有一回。
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上树是我的事。腊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腊梅多枝杈,便于登踏,而且我年幼身轻,正是“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我的姐姐在下面指点着:“这枝,这枝!——哎,对了,对了!”我们要的是横斜旁出的几枝,这样的不蠢;要的是几朵半开,多数是骨朵的,这样可以在瓷瓶里养好几天——如果是全开的,几天就谢了。
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朵的腊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这种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我们县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穿珠花的铺子,我放学回家路过,总要钻进去看几个女工怎样穿珠花,我就用她们的办法穿成各式各样的腊梅珠花。我在这些腊梅珠子花当中嵌了几粒天竺果,——我家后园的一角有一棵天竺。黄腊梅、红天竺,我到现在还很得意:那是真很好看的。我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三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被一个好心的老和尚收留在庙里。老和尚听了赌汉的哭诉,向他讲了许多戒赌的方法。老和尚最后说:“赌,其实是贪欲在作怪,这是人人心里都有的一道坎儿,跨过了这道坎儿,也就没有了贪欲,也就不会再赌了。”说得赌汉泪眼模糊。
赌汉留在庙里,除了做一些杂事便游山玩水。过了些日子,赌汉外出游玩,隔三岔五带回些银子交给老和尚。老和尚以为赌汉旧病复发,不但不接他的银子,反而要赶他走。赌汉真诚地说:“师父尽管放心,这银子来路正,不是偷的抢的,更不是赌来的,我上顶着天,下踩着地,面对着救命恩人,愧对着老婆儿女,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去赌了。”于是老和尚放心地接了银子。
老和尚找到了这块青石。一场雨过后,果然就有满满的一窝儿银子。
赌汉最终跨过了心中的贪欲那道坎儿,所以赌汉不但彻底戒了赌,而且把上天赐予自己的生财之道,毫不犹豫地馈赠给了救命恩人,因此变得令人钦敬;老和尚修炼大半生,可关键时刻却没能跨过贪欲这道坎儿,令人耻笑。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何尝没有这道坎儿?跨过这道坎儿,也就避免了许许多多的罪恶和悲剧。为官为民莫不如此。当然,这需要大气力,需要真功夫。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四
在和县,很少有人知道栗家山。我若不是20年前岳父病逝后葬在栗家山,也不知道更不可能看到在那一马平川的县城北郊,竟然会有一座高挺突兀顶端又非常平坦的土山。此山属于和县历阳镇公路行政村勤王庄自然村,它南与县城北门汽车站只有三、四华里,北与原城北公社所在地的“二郎庙”仅有半里多路,东与“巢宁路和县段收费站”的距离不足百米。
妻子的娘家就在勤王庄,她说小时候因放鹅、割猪草或挖野菜经常上栗家山。这里全是贫瘠的黄粘土,山巅上只能种一些“望天收”的旱谷杂粮,山角和山腰上一些高高低低的岗垅子都成了坟茔地。妻子经常看到一些被暴雨冲刷而裸露在黄土之外的灰陶片,有时碰巧还能刨到一些刻有各种印纹图案的破罐子,所以她一直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一座坟墓,或是一个古迹遗址,否则这里不可能莫名其妙出现一座土山的。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妻子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这一天,县政府在此山的东坡上特意栽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道:“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栗家山遗址”。可它到底是什么遗址呢?村上的人都不知道。自从岳父逝世后,我对栗家山神秘的存在也越来越感兴趣,经打听才惊喜地获悉,这个不太起眼的土墩子竟是商周时期的一处遗址,其年代比秦始皇陵还要久远,当然,它虽然无法与秦陵相比,但它足以说明了和县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
今年是岳父逝世20年的祭年,我和妻子在清明节后第一个周日的下午来到了栗家山扫墓。我们在栗家山南麓公墓前的一个路口下了车,此时虽然已避开了祭祀的高峰,但仍然看到公墓里有人在虔诚地为逝去的亲人鸣放着爆竹、焚烧着纸钱、敬奉着水果和鲜花等。我伫立于路口向北凝视着,眼光穿过公墓,看到远处的栗家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高约六七米,方圆四、五百米。在明媚的阳光里,它极象广袤的草原上新搭起的一座蒙古包,又象被状若滔天白浪的蔬菜大棚包围着的一座海岛,使我们产生许多神奇的遐想。
岳父的坟位于栗家山的西南部,所以我和妻子只好绕过公墓,向北踏上了一条弯弯曲曲的上山小路。妻子虽已中年,但她一踏上这条芳草盈地的小路后,仿佛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兴奋得一会儿跑一会儿笑,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尤其是她那脚蹬白色旅游鞋身穿鲜红羊毛衫的身影,在绿色世界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艳丽、飘逸、动人。妻子的记性真好,每看到路边或田埂上出现的一种花草时,她都能如数家珍地叫出名字来,如青菜头、马蒗头、莴莴头、野蒿子、茅杖子、外歪肠、扒根草、红花草、荠菜、苜蓿菜、蚂蚁菜、瓦蜇菜、菊花脑、野小蒜、野草莓、萝卜茵子、狗尾巴草和“猪耳朵边子”等等。面对这些或青或红或黄或白的花花草草,心地善良的妻子有时不知如何下脚是好,生怕踩伤了它们,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绿色,带来了温情,带来了芬香,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带来了生命旺盛的春天。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五
眼下虽然天气寒冷,我家的阳台却迎来了春天。
我买的这套房子并不起眼,看中它,就为阳台合意:大而南向,视野也较开阔,举目可见远处的青山,若不是对面楼房遮蔽,山下的湖水也能收入眼底;从晨曦初起到落日余晖,阳台上始终是满满的阳光。几盆月季花花事正盛,红的,粉的,开得满枝满钵,两三只本该归土的小飞虫在花叶间寻觅什么,它们似乎忘记了冬天的存在。
月季在秋日不明究里地死了一盆,痛惜之余,一日忽然惊喜地看见泥里绽出两片芝麻粒大小的绿芽,是月季花魂死而复生?绿芽渐大,长出小而圆的叶片,直到抽苔出一丛须叶,我才发现它不过是一株常见的青草。我家高在四楼,种子从何而来?匪夷所思。草也是生命,来了就是缘分,我像侍弄花一样待它,日日也给它浇水;阳光抚慰着它,直至雪天它仍郁郁蓊蓊地活着---草一般活不过冬天的,它四周的老叶虽已枯黄,中心仍不断有新绿冒出尖来。阳台有春天的小气候,连植物也不辨冬春了。
家有阳台真好!
妻也喜欢阳台,妻爱洗晒,最称心阳台是个好晒场。当年住大杂院,彼此蓬荜遮挡,冬日的阳光金贵得很,正午才在窗上打个照面。院里的晒场不过巴掌大,妻最愁衣被无处晒,倘若预报第二日是晴天,便连夜大洗,抢在次日一早晒出去,称之为赶太阳。为争晒场,邻里之间虽未当面失和,暗中时有龃龉。妻有时占不到位置,就到外面街上晒,掇个凳子坐一旁照看,从早至晚,吃饭都端着碗守着,街上风冷,饭吃不到一半就凉了。妻不以为苦,在收衣时,高兴地拍打着晒得干透了的衣被,对老天爷赞不绝口。
现在好了,阳台阳光充足,五根竹篙直直地伸出去,任多少衣被也晒了,再也不用赶太阳。妻常在阳台上忆苦思甜,感念今天的好时光,住上了有阳台的房子,再也不受冬天的苦楚。
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阳台。有时我们就在阳台上开饭,小桌小椅铺排开,中午阳光和煦,看楼下街景,望远处青山,非常开怀。闲时我们也爱待在阳台,看看书,喝喝茶,聊会天,甚至与老婆玩小时候的玩意:下军棋。两人常为一着棋争得面红耳赤,争得浑身发热,肋下冒汗,这哪是过冬啊?家有阳台真好!家有阳台便没有冬天---时令也是可以改变的。
我想,人生之所以感到春光明媚,就在于心中始终有一个阳光照耀的阳台,即或有时境遇处于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