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十四篇(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一
舞蹈训练实践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自娱性之外,还可以将这几种特点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性。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如今,体育舞蹈已经成为当代娱乐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增强人们的体制,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在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体育舞蹈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并且体育舞蹈的各个价值正好迎合了当代体育发展的脚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舞蹈向前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的价值与作用,就在于给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不断陶冶情操,吸收美的真谛,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舞蹈表演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为人所喜爱,亲切感人。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人际交往,感情交流,沟通心灵的工具,而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它具有感情基础。
对于舞蹈家来说,它始终是毕生追求的目的。所以,体育舞蹈之功能,就在于真,善,美的教育,它可以教育人们去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在引入我国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在结束的20xx年奥运会上也列为表演项目。
目前,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正在积极争取将体育舞蹈项目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
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
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共10个舞种,其中摩登舞(标准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狐步舞、探戈;拉丁舞包括:恰恰、桑巴、伦巴、斗牛舞、牛仔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舞蹈自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普及与推广,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势头很快。当前,中国拥有最大的体育舞蹈市场和消费群体,全国以此为健身手段和职业的人数已有几千万,这其中的经济利益也吸引了许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因此,应努力培养并不断开发体育舞蹈市场,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有效促进体育舞蹈的发展。
青少年由于在学习时间紧,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假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也不会太长。而成年人由于工作时间忙,更多的会选择在晚上和周末学习,学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老年人则更多的在早晨和晚饭后锻炼。美国体育学者古里克指出: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肉结实线条流畅,韧带的弹性增加,身形挺拔,对培养优美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和润泽的肌肤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体育舞蹈中的礼仪性审美倾向于体态端庄,对舞者的外观形象美、风度气质美,表现和欣赏美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体育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始终以塑造人体美、姿态美、精神美为主要内容,在塑造健美体形和良好身姿的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对提高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推动体育舞蹈的普及与提高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规定动作、套路学习外,还应加强男女反串、舞蹈编排、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国内外信息的传播。
[1]杨庆国,殷恒婵.大学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1).
[2]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xx.
[3]吴谋,张海丽.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光红.体育舞蹈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xx),12.
[5]宋文利,xxx,思维.浅谈体育舞蹈的作用[m].1999,35(8).
[6]张瑞林.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珂,王家彬.体育舞蹈与流行交际舞[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4.
[8]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m].赤峰学报,20xx,10,10.
[9]xxx戈.中西方舞蹈史[m].北京舞蹈出版社,1998.
[10]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1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12]资华筠,xxx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13]于平.中国舞蹈思想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本研究是属于文献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对体育舞蹈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和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进行深一步了解和探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
2、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
3、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作用。
2、市场调查,
3、经费投入。
首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动态;随后,找辅导老师了解情况,并综合整理。提交文献综述。再次,提交开题报告,最后提交初稿并修订。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半年,12月开题,研究进度分别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解文献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撰写开题报告,最后总结四个阶段。1月8日——4月10日完成论文初稿。4月10日——5月10日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二
摘要: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艺术欣赏能够围绕舞蹈动作、舞蹈情感、舞蹈音乐三方面来进行。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承载着塑造形象、叙述情节、表达情感等多种功能。欣赏舞蹈动作要结合各个舞蹈种类的风格特征、历史背景以及人文内涵,把握舞蹈动作所赋予的相关文化。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表达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情感是舞蹈作品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舞蹈中所有的表现手段都为情感服务。舞蹈音乐不仅仅承担着舞蹈的器乐伴奏,且其本身就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主角内心境感的作用。舞蹈所表现的情绪变化,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形态相一致,它是经过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舞蹈艺术同时要进行舞蹈音乐的欣赏。
关键词:舞蹈艺术; 欣赏; 舞蹈动作; 舞蹈情感; 舞蹈音乐;
当你欣赏完一场精彩的舞蹈演出,你可能还意犹未尽、频频回首已经闭幕的舞台。此时你犹如经历了一次奇妙的灵魂洗礼,享受了一场舞蹈带来的精神大餐。那么,舞蹈为什么能打动你的内心,让你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呢?是优美流畅的舞蹈动作,生动趣味的舞蹈形象?还是跌宕起伏的舞蹈音乐,细腻曲折的人物情感?绚丽多彩的演员服装,五光十色的舞美?应当怎样去欣赏舞蹈作品?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舞蹈艺术的相关知识。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下头我围绕舞蹈最主要的三个元素:动作、情感、音乐谈谈我对舞蹈的欣赏感受。
舞蹈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形体动作,它承载着塑造形象、叙述情节、表达情感的多种功能。舞蹈中的形体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形体动作。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具有必须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难度较大的技巧本事。
芭蕾舞的动作是程式化的,有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动作和体系,它的标志是演员用脚尖跳舞。芭蕾舞对演员动作的要求极其严格、苛刻,如:脚尖向外要到达180度,踢腿要到达必须的高度,旋转必须快而稳,动作要做到“开、绷、直、立”的标准,要能精准地控制手、脚、臂、腿的动作。芭蕾舞剧《天鹅湖》“白天鹅独舞”:舞者伴随着音乐向上舒展;舞者两臂波动,两腿带着身体平稳地旋转。这一系列动作完美地展现出白天鹅优雅、楚楚动人的形象,表现出她在碧波中浮游时的孤傲和悲痛。当我们置身于布景真切的剧场,单单是这一系列舞蹈动作,足矣打动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最为贴近生活,往往汲取当地群众劳动生活中最典型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运用艺术加工,将其凝练为简明生动的舞蹈动作。如傣族舞蹈中孔雀的形象最为常见,舞者充分运用身体、头、和手臂的动作模仿孔雀的优美动态,或优雅地梳理羽毛,或缓步徜徉于水畔,动作惟妙惟肖。朝xxx舞蹈中,较为常见的仙鹤形象,朝xxx人民崇拜仙鹤,在其民族舞蹈中有许多类似仙鹤的动态,典雅而舒展,舞者手臂像柳枝摆动,脚步像仙鹤迈步。蒙古族舞蹈中最常见的是模仿骏马和雄鹰的动作,舞者用肩部的抖动来表现马的奔跑,以手臂的波动来表现雄鹰的展翅飞翔。如傣族舞蹈《邵多丽》,以曼妙的舞姿、清新的风格、新颖的舞蹈形式,把观众带入神秘的傣族文化中。“邵多丽”是傣族人对已成年尚未婚嫁少女的称谓,一般指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漂亮少女。舞蹈传承了傣族舞蹈“三道弯”和“一顺边”的传统风格和动律,并融入现代舞的元素,丰富了舞蹈语汇。表现形式上突破了以往傣族舞常用的独舞或群舞形式,采用三人舞的形式,描绘了三位年轻美丽的傣族姑娘穿着漂亮的傣族长裙,在春天的阳光下欢乐嬉戏的美妙画面。在道具上也一改传统,巧妙地运用了斗笠、竹竿和花,配合不断变换的动作姿态,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表达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情感是舞蹈作品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舞蹈中所有的表现手段都为情感服务。
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是在情感上富有感染力,能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从而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喜悦、或欢欣、或激越、或振奋、或愤怒、或憎恨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所需要和渴求的,经过欣赏舞蹈作品,体验到这种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如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作品反映出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将革命推向前进的英雄气概。秋收起义的革命风暴,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岁月,革命圣地延安的壮丽风光,抗日游击队的战斗情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壮举,这种种历史斗争场面,都经过感人的音乐舞蹈形象,生动地展此刻观众眼前。整个舞蹈丰富多彩,既刚健又柔美,既活力又抒情,时而动人心魄,时而感人肺腑。欣赏完这部作品,感觉理解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情感的革命洗礼。
再如舞蹈《同行》讲述了两个女兵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因为水而产生的一段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舞蹈沿袭“革命的活力,战斗的抒情”这一“前线”艺术风格,汲取军旅舞蹈独特的养分,把两个女兵相互支撑、艰苦同行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舞蹈主要经过双人造型和人与水壶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对水和生命的渴望。两个女兵在行军过程中运用了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刚健的技术技巧动作,表现出女兵的坚强信念。舞蹈中运用了很多的托举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行军路上的艰辛和两人团结奋战、克服困难的巾帼英雄气概。小提琴二重奏的音乐背景下两人深情的交流,烘托出军中姐妹的深情厚谊。舞蹈结束在一个富有动感的造型中,强调了“同行”二字。
音乐与舞蹈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音乐不仅仅承担着舞蹈的器乐伴奏,并且其本身就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主角内心境感的作用。舞蹈所表现的情绪变化,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形态相一致,它是经过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比如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斗笠舞”,万泉河边,黎族姑娘们手捧新编的斗笠,载歌载舞慰问红军。舞蹈音乐为一段合唱,主题音调源自黎族民歌《五指山歌》,音乐亲切热烈,在音乐声中,黎族姑娘们翩翩起舞,热情多姿;娘子军英姿飒爽,豪迈干练。音乐既表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也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欣赏舞蹈作品时,这三个因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去欣赏。总之,舞蹈欣赏并不神秘难解,多了解学习、熟悉了舞蹈,自然会逐步提高舞蹈欣赏的水平。《文心雕龙》有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一个人“晓声”和“识器”的欣赏本事,来自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对于优秀的舞蹈作品,仅有很多欣赏,深入体会和理解,才能充分感受到舞蹈艺术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前,刘清华.音乐与舞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高彩荣等.芭蕾舞剧歌剧名曲精选[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7]贾安林,金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xxx弋.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黄小明.中外舞蹈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三
一、选题背景
云南,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着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在这载歌载舞的海洋世界里,可以一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感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震撼我们的更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创造力。云南的15个独有民族,因其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受民族情感的表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一民族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从他在各国游历中所带回的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就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有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的。早于19世纪末,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独立学科,研究涉及到知觉、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而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心理学衍生出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等等,由此可知,心理学早已根据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心理现象研究与分析问题,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活动,这种行为表现反映着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探究与分析,亦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层挖掘。自古至今,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及鲜活动感的节奏与舞韵而生生不息。从原始时期以宣泄情感、通灵祈福到今日的娱乐审美、大众普及,它的“内外形态”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影响与推动,这一变迁便是内外的统一体。如《民族心理学》所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心理模式,使得民族成员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方式或心理模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毋庸置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作为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具有生命、运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内外形态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舞蹈心理特征作为舞蹈的内部形态,支配着舞蹈的行为表现,反映着该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质。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战争,生存与发展,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心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当民族传统舞蹈心理面临多种冲击,其渴望求新、求异、又求同的动机与心理,便形成了当代特有的民族舞蹈心理结构。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挖掘其舞蹈心理特征,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旨在描述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舞蹈心理特征现状,阐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剖析其发展规律与发展走向。以及特有的舞蹈心理联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与教学,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舞美感紧密结合教学,充分展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意义。故此,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与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是深入理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正基于此,构成了笔者写作的动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尼族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亦是丰富多彩。无论是祭祀性舞蹈、劳动性舞蹈、仿生性舞蹈等,都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哈尼族民间舞蹈也随之反映了社会发展态势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尼族人民,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特征产生了息息相关的影响。通过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所反映出的舞蹈心理特征,揭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意蕴,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融合当代哈尼族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追求,在传承,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突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文化,舞蹈形态、生活环境等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索舞蹈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通过舞蹈外部形态分析其舞蹈心理特征变化,以形态联系心态,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进行昔与今的对比与分析,阐释其当代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发展规律,丰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体系,为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当代哈尼族的舞蹈心理特征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编创,包括元素提取、体态的定位、风格的把握,根据民族特有的舞蹈心理,准确地加工整合舞蹈组合,最终以反映符合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挖掘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审美意蕴,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民间类舞蹈,艺术专业类舞蹈,社会舞蹈类等等,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亦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蜕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刻有时代烙印的舞蹈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在涵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手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在高校教育的良好平台中,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间走入课堂,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加工,最终以教材组合的形式得以应用和发扬。如今,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东北秧歌舞蹈教材》、《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等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组合》、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蒙古舞教学组合课》、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精品课程《彝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傣族民间舞蹈精品课程》、《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等等,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壮大,各高校也在极力挖掘民间舞蹈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搜集《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20xx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参加《舞蹈世界》,表演了哈尼族民间舞蹈《四季》、《樱花》、《长街宴》等,包括创作的舞蹈作品《山谷木屐》和哈尼族音舞诗画剧《阿密车》,舞蹈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文华学院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与教学理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棕扇舞》和《鋩鼓舞》,立足于本土,传承和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教材的建构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红河学院舞蹈系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从《体态动律》到《乐作舞》、《鋩鼓舞》、《棕扇舞》等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哈尼族舞蹈教材中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向学生传递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彰显了红河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以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得知云南当地的院校已开始对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进行探索与实践,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绪论8-16
一、选题缘起8-9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0-11
四、研究现状11-16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本体的研究现状:11-14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现状:14-15
(三)、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探索研究现状15-16
第一章民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含义16-18
第一节各学科与舞蹈心理特征的渊源16-17
第二节本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界定17-18
第二章当代哈尼族舞蹈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18-3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多类型舞蹈心理特征18-26
一、民间舞蹈心理特征18-19
二、教育教学类舞蹈心理特征19-22
三、创作型舞蹈心理特征22-24
四、社会舞蹈心理特征24-26
第二节影响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多元因素26-32
一、物质层面27-28
二、制度层面28-29
三、行为方面29-30
四、心理层面30-32
第三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读32-40
第一节民间原初性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2-35
一、戈奎乡棕扇舞32-33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3-34
三、绿春县乐作舞34-35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5-37
一、戈奎乡棕扇舞35-36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6-37
三、绿春县乐作舞37
第三节艺术加工类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心理特征37-40
一、戈奎乡棕扇舞37-38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8-39
三、绿春县乐作舞39-40
第四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0-5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与舞蹈教材建构的联系40-43
一、教材编创的理念与思路40-42
二、教材编创的目的与意义42-43
第二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材编创中的应用43-49
一、传统舞蹈心理特征与当代舞蹈心理特征的结合44-45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析及教材教学应用45-49
第三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49-52
一、突出地方院校特色精品课程49-50
二、当代社会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50-52
结语52-54
致谢54-56
参考文献56-57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术期刊类:
[1]袁蓉.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j]艺术教育,20xx年第3期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
[4]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20xx
[5]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xx
[6]曹天明.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xx
[7]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xx
学术著作类:
[1]李静.民族心理学[m].民族出版社,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4]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5]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6]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xx年5月版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9]李今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10]云南地方艺术集成志.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10月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四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
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五
摘要:本文以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为切入点,以重庆市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文献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对各类具有典范意义的师范类院校实践考察与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层次的剖析师范类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旨在从教学理念、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的方向梳理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究竟该如何培养,挖掘其深层的意义,以前人的理论研究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探研出一套适用于具有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特点的课程设置,并揭示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内涵,倡导更多的教育家与理论家能够关注并重新审视师范类舞蹈专业的未来发展,以期到达在各地方上设置舞蹈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能够根据自身特色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舞蹈论文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艺术教育受到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启蒙渐渐在文化领域中开始萌芽,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以舞蹈表演为职业的人才。以往的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一向是依附在别的教育中,开始是结合体育进行教学,之后又融入到音乐的教育中。在制定课程时没有特地的给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撰写编排大纲和相贴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是照本宣科专业院校或者是以前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方面的学习量明显不够,而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所以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课程的整改和发展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在欣赏舞蹈时不但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感觉器官上的知足,还能引发自身情感和舞蹈情感之间的共鸣,到达陶冶情操的目的,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依据学生欣赏水平的高低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这才是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原则。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是由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还有相关舞蹈课程组成,其中音乐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最多,这就显得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相关舞蹈课程相对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导致了毕业生在各方面都略有精通可是所学专业不够扎实的结果。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技巧技能课程课时大于理论课程课时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上不够多,这归结于我国舞蹈理论课程发展较缓慢,也揭示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注重技巧教学忽略理论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强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才能提升对舞蹈技巧技能的把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比如经过增设对《舞蹈编导常识》、《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这类课程的教学来灌输舞蹈定义、题材、分类、美学特征、艺术概念等涉及舞蹈艺术认识方面的知识,分析舞蹈作品在音乐的引导下的创立构造过程,一个舞蹈动作是如何萌芽、发展以及转变过来的都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还有完整舞段和舞剧的出现。
实践课程对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的结构、本事的培养和技能的增强、早日投入教学与研究中以及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都发挥着有重要作用。这门课程在培养本事结构、全方面的知识、极具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环境以后需要有普及舞蹈教育和了解基层文化这两方面的编导本事才能立足社会,而舞蹈编导课程恰恰在塑造艺术人格、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上起着关键作用,它弥补了单一专业课程的不足,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使高师舞蹈专业加大了培养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力度,师范院校本身拥有的多元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此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资料。充分发挥这种良好气氛和环境是进行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前提。学舞蹈的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喜欢舞蹈,他们在唱歌、演讲、书法绘画、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潜质。他们不仅仅仅是一科精通,还有很大的活力去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学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都是好的兆头。为了把学生这种进取学习性坚持下去,我们除了抓专业课之外,还能够增设哲学、文学、表演、美学方面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也纳入平时成绩中,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把专业知识的范围从单一的舞蹈领域扩展到别的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有利帮忙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学识和修养的提高能够增加自身的理解、感染力,对学习舞蹈专业有正面促进作用;第二,把学生创造的活力带动起来,让学生逐渐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引发无限联想和塑造艰苦钻研的精神,带动学生富有创新的思维去实践中扩散出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多一门技能就能增加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在以开发学生天赋和潜质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才,从长远角度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本事。
舞蹈美育只是整个美育工程中的一个分支,经过艺术教育这个关键部分的教学来实施美育是新的世纪培养高素质、高水准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舞蹈教育不但能够锻炼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本事,对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关键性作用。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六
摘要: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艺术欣赏能够围绕舞蹈动作、舞蹈情感、舞蹈音乐三方面来进行。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承载着塑造形象、叙述情节、表达情感等多种功能。欣赏舞蹈动作要结合各个舞蹈种类的风格特征、历史背景以及人文内涵,把握舞蹈动作所赋予的相关文化。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表达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情感是舞蹈作品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舞蹈中所有的表现手段都为情感服务。舞蹈音乐不仅仅承担着舞蹈的器乐伴奏,且其本身就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主角内心境感的作用。舞蹈所表现的情绪变化,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形态相一致,它是经过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舞蹈艺术同时要进行舞蹈音乐的欣赏。
关键词:舞蹈艺术; 欣赏; 舞蹈动作; 舞蹈情感; 舞蹈音乐;
当你欣赏完一场精彩的舞蹈演出,你可能还意犹未尽、频频回首已经闭幕的舞台。此时你犹如经历了一次奇妙的灵魂洗礼,享受了一场舞蹈带来的精神大餐。那么,舞蹈为什么能打动你的内心,让你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呢?是优美流畅的舞蹈动作,生动趣味的舞蹈形象?还是跌宕起伏的舞蹈音乐,细腻曲折的人物情感?绚丽多彩的演员服装,五光十色的舞美?应当怎样去欣赏舞蹈作品?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舞蹈艺术的相关知识。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下头我围绕舞蹈最主要的三个元素:动作、情感、音乐谈谈我对舞蹈的欣赏感受。
舞蹈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形体动作,它承载着塑造形象、叙述情节、表达情感的多种功能。舞蹈中的形体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形体动作。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具有必须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难度较大的技巧本事。
芭蕾舞的动作是程式化的,有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动作和体系,它的标志是演员用脚尖跳舞。芭蕾舞对演员动作的要求极其严格、苛刻,如:脚尖向外要到达180度,踢腿要到达必须的高度,旋转必须快而稳,动作要做到“开、绷、直、立”的标准,要能精准地控制手、脚、臂、腿的动作。芭蕾舞剧《天鹅湖》“白天鹅独舞”:舞者伴随着音乐向上舒展;舞者两臂波动,两腿带着身体平稳地旋转。这一系列动作完美地展现出白天鹅优雅、楚楚动人的形象,表现出她在碧波中浮游时的孤傲和悲痛。当我们置身于布景真切的剧场,单单是这一系列舞蹈动作,足矣打动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最为贴近生活,往往汲取当地群众劳动生活中最典型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运用艺术加工,将其凝练为简明生动的舞蹈动作。如傣族舞蹈中孔雀的形象最为常见,舞者充分运用身体、头、和手臂的动作模仿孔雀的优美动态,或优雅地梳理羽毛,或缓步徜徉于水畔,动作惟妙惟肖。朝xxx舞蹈中,较为常见的仙鹤形象,朝xxx人民崇拜仙鹤,在其民族舞蹈中有许多类似仙鹤的动态,典雅而舒展,舞者手臂像柳枝摆动,脚步像仙鹤迈步。蒙古族舞蹈中最常见的是模仿骏马和雄鹰的动作,舞者用肩部的抖动来表现马的奔跑,以手臂的波动来表现雄鹰的展翅飞翔。如傣族舞蹈《邵多丽》,以曼妙的舞姿、清新的风格、新颖的舞蹈形式,把观众带入神秘的傣族文化中。“邵多丽”是傣族人对已成年尚未婚嫁少女的称谓,一般指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漂亮少女。舞蹈传承了傣族舞蹈“三道弯”和“一顺边”的传统风格和动律,并融入现代舞的元素,丰富了舞蹈语汇。表现形式上突破了以往傣族舞常用的独舞或群舞形式,采用三人舞的形式,描绘了三位年轻美丽的傣族姑娘穿着漂亮的傣族长裙,在春天的阳光下欢乐嬉戏的美妙画面。在道具上也一改传统,巧妙地运用了斗笠、竹竿和花,配合不断变换的动作姿态,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表达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情感是舞蹈作品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舞蹈中所有的表现手段都为情感服务。
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是在情感上富有感染力,能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从而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喜悦、或欢欣、或激越、或振奋、或愤怒、或憎恨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所需要和渴求的,经过欣赏舞蹈作品,体验到这种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如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作品反映出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将革命推向前进的英雄气概。秋收起义的革命风暴,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岁月,革命圣地延安的壮丽风光,抗日游击队的战斗情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壮举,这种种历史斗争场面,都经过感人的音乐舞蹈形象,生动地展此刻观众眼前。整个舞蹈丰富多彩,既刚健又柔美,既活力又抒情,时而动人心魄,时而感人肺腑。欣赏完这部作品,感觉理解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情感的革命洗礼。
再如舞蹈《同行》讲述了两个女兵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因为水而产生的一段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舞蹈沿袭“革命的活力,战斗的抒情”这一“前线”艺术风格,汲取军旅舞蹈独特的养分,把两个女兵相互支撑、艰苦同行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舞蹈主要经过双人造型和人与水壶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对水和生命的渴望。两个女兵在行军过程中运用了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刚健的技术技巧动作,表现出女兵的坚强信念。舞蹈中运用了很多的托举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行军路上的艰辛和两人团结奋战、克服困难的巾帼英雄气概。小提琴二重奏的音乐背景下两人深情的交流,烘托出军中姐妹的深情厚谊。舞蹈结束在一个富有动感的造型中,强调了“同行”二字。
音乐与舞蹈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音乐不仅仅承担着舞蹈的器乐伴奏,并且其本身就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主角内心境感的作用。舞蹈所表现的情绪变化,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形态相一致,它是经过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比如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斗笠舞”,万泉河边,黎族姑娘们手捧新编的斗笠,载歌载舞慰问红军。舞蹈音乐为一段合唱,主题音调源自黎族民歌《五指山歌》,音乐亲切热烈,在音乐声中,黎族姑娘们翩翩起舞,热情多姿;娘子军英姿飒爽,豪迈干练。音乐既表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也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欣赏舞蹈作品时,这三个因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去欣赏。总之,舞蹈欣赏并不神秘难解,多了解学习、熟悉了舞蹈,自然会逐步提高舞蹈欣赏的水平。《文心雕龙》有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一个人“晓声”和“识器”的欣赏本事,来自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对于优秀的舞蹈作品,仅有很多欣赏,深入体会和理解,才能充分感受到舞蹈艺术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前,刘清华.音乐与舞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高彩荣等.芭蕾舞剧歌剧名曲精选[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7]贾安林,金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xxx弋.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黄小明.中外舞蹈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七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 选题缘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 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 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导法 36-37
二、 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 “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 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 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 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 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 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 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 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 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xxx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八
所谓的舞蹈艺术中的气息就是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各个舞蹈动作的快慢及大小的控制与交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通过肢体表演来实现其内部蕴含的美术全而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气息来进行全而的配合。
舞蹈演员具有优秀的气息控制能力,能够帮助其将舞蹈语高有效的传递与舞蹈观众,能够实现对于舞蹈深层灵魂的挖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通过优秀的气息控制能力能够将舞蹈内部包含的肢体动作的链接与起下、肢体动作的运动频率等相关的看似简单的肢体肌肉活动成为一套完整的生命运动,最终达到使整个舞蹈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显现出其内部具有的生命活力。
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气息控制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于每个舞蹈动作时间的长短和每个舞蹈动作衔接的快慢的控制,最终做到通过舞蹈中气息的控制达到,以舞蹈气息带动进行舞蹈的肢体,然后再有通过舞蹈的肢体带动整个舞蹈的韵律,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整体才是一气呵成而不是机械生硬。
舞蹈艺术中肢体的控制能力主要包含两个方而,肢体肌肉的整体素质和肢体幅度的控制能力。所谓的肢体肌肉整体素质是指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实现舞蹈翻转及跳跃的舞蹈运动能力;肢体幅度的控制能力是指整个舞蹈身体的柔韧度及身体内部各个关节张开和闭合的幅度在整个身体的控制范围之内,舞蹈演员只有将这两者做好,才能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实现较好的肢体能力的控制。
在进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过程当中,舞蹈演员应当首先采用压腿及耗腰等一些较为严格的训练内容来实现对于自身身体潜能的最大挖掘。当该项达到相关的标准之后,舞蹈演员应在其基础之上,通过对肢体动作运行的力量和准确的路线的控制,最终达到通过肢体控制实现舞蹈艺术中美学的全而表达。
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力量的训练过程当中,应注意对于肢体力量分配的训练,合理的舞蹈演员力量的分配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舞蹈的整体美感和质感,因为舞蹈演员在进行相关舞蹈的表演过程当中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力量分配最终实现对于不同肢体语高的全而表达,最终能够达到不同舞蹈内涵的充分表达。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九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互相配合的运动。它通常被定义为跳舞时由一男一女搭配组成一对舞伴(或由几对舞伴组成一队)共同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和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不一样风格高水平的舞蹈表演。自8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在短短的15年时光里得到蓬勃发展,可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选手甚至整个亚洲选手的舞蹈技艺落后于欧美选手。为使体育舞蹈在我国茁壮成长,在国际赛事中派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对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开展现状、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认真研究,使之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使我国体育舞蹈向世界最高水平迈进。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在于:(1)经过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调查,从我国运动员现状、教师队伍现状、裁判员队伍现状、管理组织机构现状、主要影响原因等情景的分析,了解我国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优势与不足。(2)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议、对策,为未来的研究供给有价值的参考。<3)协助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搞好调查,为规范体育舞蹈的管理、预测体育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供给参考。
所谓的舞蹈艺术中的气息就是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各个舞蹈动作的快慢及大小的控制与交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经过肢体表演来实现其内部蕴含的美术全而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气息来进行全而的配合。
舞蹈演员具有优秀的气息控制本事,能够帮忙其将舞蹈语高有效的传递与舞蹈观众,能够实现对于舞蹈深层灵魂的挖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经过优秀的气息控制本事能够将舞蹈内部包含的肢体动作的链接与起下、肢体动作的运动频率等相关的看似简单的肢体肌肉活动成为一套完整的生命运动,最终到达使整个舞蹈艺术经过演员的表演而显现出其内部具有的生命活力。
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气息控制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于每个舞蹈动作时光的长短和每个舞蹈动作衔接的快慢的控制,最终做到经过舞蹈中气息的控制到达,以舞蹈气息带动进行舞蹈的肢体,然后再有经过舞蹈的肢体带动整个舞蹈的韵律,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整体才是一气呵成而不是机械生硬。
舞蹈艺术中肢体的控制本事主要包含两个方而,肢体肌肉的整体素质和肢体幅度的控制本事。所谓的肢体肌肉整体素质是指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实现舞蹈翻转及跳跃的舞蹈运动本事;肢体幅度的控制本事是指整个舞蹈身体的柔韧度及身体内部各个关节张开和闭合的幅度在整个身体的控制范围之内,舞蹈演员仅有将这两者做好,才能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实现较好的肢体本事的控制。
在进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本事的训练过程当中,舞蹈演员应当首先采用压腿及耗腰等一些较为严格的训练资料来实现对于自身身体潜能的最大挖掘。当该项到达相关的标准之后,舞蹈演员应在其基础之上,经过对肢体动作运行的力量和准确的路线的控制,最终到达经过肢体控制实现舞蹈艺术中美学的全而表达。
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力量的训练过程当中,应注意对于肢体力量分配的训练,合理的舞蹈演员力量的分配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舞蹈的整体美感和质感,因为舞蹈演员在进行相关舞蹈的表演过程当中往往需要经过不一样的力量分配最终实现对于不一样肢体语高的全而表达,最终能够到达不一样舞蹈内涵的充分表达。
除上述四项舞蹈艺术表演中控制本事分析之外,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全而的实现对于舞台气场的控制本事,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也有养较大的影响。随养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精神礼貌建设将会提出更好的要求,舞蹈表演作为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精神礼貌质量,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全而的实现对于各个本事的控制,充分的将舞蹈艺术中全而的美术展示于大家。
参考文献:
[1]idsf media kit
[2]idsf press kit
[3]idsf competition rules status:munich,14`" may 2000
[4]wddsc annual general meeting thursday,30`" may 2002一blackpool,england
[5]idsf-wddsc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and agreement
[6]周登篙《体育科研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7]张澎《体一育舞蹈》
[8]j傅中枢我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历史
[9]华明《国际标准舞必须从少儿抓起》
[10]《中国体育年鉴》
[11]dance sport magazine 2001 s
[12] ((ijll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13]齐国鹰《体育统计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14]《舞蹈、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新世纪庆典纪念2001年5月
[16]中国国标舞创刊号2001年1 (1)
[17]第二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秩序册
[18]第十一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秩序册
[19]idsf news a 2587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十
关键词:新时代; 舞蹈编导; 创作创新;
随着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舞蹈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多年来舞蹈编导已是高等艺术专业教育中一门有系统化教学课程的专业, 大大提高了我国舞蹈编导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然而, 在当前舞蹈作品产出量巨大的形势背后, 存在很多作品雷同、重数量轻质量等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基于创作创新对传统舞蹈艺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分析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根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新时代舞蹈编导作品创新水平。
舞蹈编导创作创新是解决当下舞蹈编导创作难点的关键
舞蹈编导创作创新是解决当下舞蹈编导创作难点的关键, 甚至于在必须程度上, 是促进舞蹈艺术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法。当前我国正行走在艺术多元化的道路上, 现代舞蹈艺术创作起步较晚, 水平与特色不突出、百余年的艺术崇外心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经济不良金钱观和个人利益观等共同交织影响下, 构成了当前自我文化不自信、没有生气灵魂、快餐式以及程式化、格律化套作的舞蹈创作现实, 作品题材的单一乏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舞蹈艺术作品创新的关键因素。
舞蹈编导创作创新是增加舞蹈艺术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关键
艺术多元思维是当前包括舞蹈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最基本的创作共识。艺术多元化既包含了同一种艺术形式不一样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不一样艺术形式不一样文化的交流互鉴, 也包含了对艺术作品价值与艺术大众化趋向的双重要求。舞蹈编导创作创新在艺术现代性创作观念下, 对传统元素与文化有深入理解和选择, 有助于提高舞蹈作品质量、增加舞蹈艺术影响力, 是大众化和新媒体视角下对舞蹈艺术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 有助于提升国民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层次。
着力在两个“共鸣”层次上进行创作
没有深入了解传统, 一味摒弃传统、强调创新, 是最肤浅和最愚蠢的行为, 是异化形式主义的象征。任何广受好评的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必然建立在两个“共鸣”层面基础上, 其一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共鸣, 其二是贴合受众审美变化的共鸣。要想到达这两个“共鸣”, 首先要了解传统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其次必须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 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取经, 挖掘民族性传统文化资源, 这样既能引起文化心理共鸣, 又能在多元文化中突出特色, 使我们走出一条有灵魂的舞蹈艺术康庄大道;最终, 要对优秀的舞蹈作品进行受众群体特征分析, 明晰受众审美变化特点。
以舞蹈创作题材为着力点进行创作创新
针对上文提到的舞蹈创作题材的单一乏味制约了我国舞蹈编导的创作创新这一关键性问题, 研究舞蹈艺术作品创作的偶然性和创新的广泛性特点, 我们除了要有创作的活力, 还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才能叩开新时代艺术创新的大门。对此, 我们能够从两个方面研究, 解决问题。
一方面, 我们要重视对中国民间民俗舞蹈题材的挖掘。以花腰黎族民间舞蹈代表作《尼苏新娘》为例, 其之所以能够包揽多个大奖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 在于其创作中对民族风俗的选择与提炼, 在于作品题材贴合“真、善、美”的正确主流的审美评价, 在于对“熟悉中的陌生”创作方法的运用。
另一方面, 题材的选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舞蹈编导应对社会流行审美、社会热点等有必须的敏感度, 创作出能够在当代社会感召大众、激励人心的好作品。如前线歌舞团的作品《决胜千里》, 以群舞的形式将现代数字化战争的紧张与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无真刀真枪, 可是战争中争分夺秒的紧迫感、决胜千里之外的宏大气势却使观众身临其境, 不仅仅展示了我国当代军人的飒爽英姿, 也激起了大众的一腔爱国热情。
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舞蹈编导创作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优化对策。创新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 是使伟大祖国坚持昌盛繁荣的核心竞争力。在强调创新的当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传统舞蹈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新时代舞蹈编导不仅仅要满怀真诚地进行舞蹈作品创作,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本事, 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态度, 关注新时代舞蹈创作的新环境、新形势以及新问题, 在专注力和核心职业本事的培养上, 把握多元文化和舞蹈艺术大众化的时代潮流趋势。仅有这样, 舞蹈编导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的时代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乔素.新环境下舞蹈编导基本本事以及创新精神探讨[j].黄河之声, 2019 (09) :132.
[2]谭宇轩.舞蹈编导创作中的创新手法[j].黄河之声, 2019 (08) :134.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十一
摘要:云舞隶属“字舞”范畴, 是古时百姓祈雨仪式中的舞蹈。安徽现存云舞保留下来较为完善的有郎溪县的“姚村云舞”、休宁县的“云舞”与潜山县的“十二月花神”.为了探寻云舞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 实地考察并采访了传承人, 现场记录表演仪式全过程, 并查阅当地现存史料, 比较三地的云舞表演形式, 归纳了云舞在当地山区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云舞; 类型; 舞蹈; 渊源;
安徽民间云舞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舞蹈目的是祈求上苍降雨沐浴大地万物, 以实现庄稼茂盛、五谷丰登的愿景。安徽境内现存云舞一支分布于徽州地区 (现为黄山市) 休宁县海阳、万安、五城等村镇, 舞蹈名曰“云端舞”, 又称“扯云端”“舞云端”;另一支分布于郎溪县姚村乡, 舞蹈名曰“云舞”.二者同属舞蹈中的“字舞”范畴。
云舞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云舞的发祥地是典型的山区, 如姚村乡石佛山, 其巅有“石佛撑云”之美景, 一年四季云雾缭绕, 人居其间如入仙境。山里人长期体会着这种出门抬头见云彩的生活, 于是有人用竹片和硬纸扎成云朵状玩具供孩童玩耍。众孩童手执“云朵”, 追逐蹦跳, 嬉戏舞蹈, 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起初的云舞仅仅作为龙灯、马灯的伴舞,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
关于云舞的起源, 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年久旱不雨, 庄稼干枯似火烧, 人畜饮水困难, 大旱之灾让人们苦不堪言。一日, 石佛山上空挂满乌云, 人们喜出望外,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 汇集在一齐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长者站出道:“雷公将要大发慈悲赐雨, 凡人要有举措接应!”应对异相, 有人效仿“天狗食月”, 于是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 女人们则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 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刹时, 一道闪电雷声轰鸣, 大雨果真落降人间。当年庄稼丰收, 饱受久旱之苦的人们振奋不已。从此, 百姓把龙从云中盘游以兆丰年吉祥, 采用跑云玩灯的形式意会之以示纪念。[1]
这一形式在当地有深广的民众基础。据记载, “祈求雷公场面, 进香求拜天神, 渴望风调雨顺, 人民扎龙为嬉, 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在南宋时期就已流行。如姚村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庙会节, 方圆百里数万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 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 古老的跑云灯形式得到变更, 此刻的云舞就是在跑云灯基础上不断提炼、反复加工升华而成的, 无论表演形式还是主题资料, 既有民间传统古典口味, 又有从不一样角度进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安徽云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虽然沿江有充足的水源, 但丘陵山区无法靠天然水源灌溉, 当地的农耕主要靠自然降雨解决。由此, 在长江沿岸的丘陵地带, 按地域与当地风俗划分, 由西向东依次是姚村云舞、休宁云舞、潜山云舞。
1. 姚村云舞
当地民间艺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据老艺人回忆, 独立出来的云舞仍沿袭原有跑灯的活动习惯, 由该乡群众自发组成的云灯会负责人召集, 筹措经费、排练指导。会首由云灯会推荐地方有才艺且德高望众的老艺人担任。除夕试灯焚香放鞭炮, 演练跑云阵式, 做好春节玩灯的准备。正月初五正式开灯, 会首率领出灯队伍首先前往石佛山大庙及山庙朝拜, 敬香祭祖, 求天神赐恩赐福;之后回到古戏楼进行一年的首场演出;随后便到周围各村庄送灯贴, 表示贺春, 通常称“送灯”.那里的百姓通常有接灯的习惯, 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糕团、糖果, 齐放鞭炮迎接。跑云灯进入自家堂屋绕行一圈, 象征着“云灯进堂, 人丁兴旺”.
随着时代发展, 云舞歌舞的演出没有了昔日那种带着大地温度的“庄重”与“繁华”, 主要是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 失去了诸多前奏与后缀。云舞, 顾名思义, 以跑云为主, “云”的编排是重中之重。这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代艺人之手不断被改善, 但其基本形态数百年来一向坚持[2].
表演人数根据场地大小、实到跑云的多少确定。一般为二十一人, 其中跑云者十六人。两人各持一云片, 云片系马粪纸做架, 再彩绘云形。男女各半, 男的头扎白毛巾, 穿白布短褂, 白灯笼裤, 代表白云;女的穿彩绸褂裤, 腰围绣花兜兜, 代表彩色云朵。穿花跑四角或摆字亮相, 犹如天女散花, 舞姿造型优美。另五人为捧花主角, 一般由容貌姣好的少女组成。她们的衣着与跑云女相同, 道具则为花篮。篮内插满鲜花和五谷, 象征着吉祥美满、五谷丰登。尾声, 舞者用手中的“云朵”排成汉字造型。一声锣响, 在三秒钟之内排成一个字。舞步轻盈欢畅, 舞姿翩翩柔美, 往来穿梭, 忽如祥云轻移, 恰似福祉降临。
根据实际情景和主题不一样, 又可贯穿不一样资料于其中。如在云片背面写上不一样资料的文字, 由演员手持列出, 进一步突出演出宣传的主题或明确其纪念意义。云片大小规格不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表演队伍, 其云片尺寸变小, 龙灯、马灯、花篮皆相应缩小。整个舞蹈过程中, “云”的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暗合节奏的进程, 阴云、乌云、墨云、彤云、祥云、彩云等皆有展现。
云舞的热烈高潮之处, 穿插龙灯马灯表演, 有游龙穿云之势、深蛟潜海之威, 更有翻江倒海之猛烈和龙争虎斗之雄壮。全程演出舞中有歌, 以歌伴舞, 集歌、舞、吹打乐于一体。锣鼓在云舞过程中的使用, 使得演出场景更加浓重热闹, 烘托了气氛。演出过程中的锣鼓采用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 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 同时用戏剧中的锣鼓点, 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的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 时快时慢, 伴奏交替交换, 渲染舞蹈欢乐气氛。云舞表演场面宏阔热烈, 动静相衔, 完美融合。伴奏多为打击乐和唢呐曲牌两种, 热闹纷呈。当前, 云舞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定型, 适宜演出, 效果受到肯定。但唱词及唱和部分还处于脱节状态。当然, 此刻少了古代祈求降雨的场合, 那种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 (上天神灵, 为我黎民,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已几乎失传[3].
2. 休宁云舞
休宁县境内流行的云端舞都由民间的一种叫“灯棚”的戏班表演。每到一地, 白天舞狮舞叉, 舞水流星、火流星, 舞刀枪棍棒, 并表演其他歌舞、杂耍、武术;晚上则演一些徽昆小戏, 如:《大财神》《万花》《跳加官》等。为了吸引观众, 不论白天和晚上, 演出前都喜用云端舞造成欢快气氛, 以招揽观众。
云端舞在流传过程中构成两种表演形式:秀阳乡钗坑村用云片表演;五城区洪里乡唐川村及万安区潜阜乡里余村用云旗表演。一人执大旗翻筋斗领队, 8~12人执小旗变化各种队形图案。
云端舞队形变化复杂, 技巧较高, 要经过长时光训练方能胜任表演。表演者均为贫家男性少年, 拜民间的昆曲、徽剧老艺人为师, 在冬季农闲时排练。新春佳节、喜期吉日在本村演出, 或应邀到外村, 近则本乡, 远则百十里之外。邀请者管吃而无工钱, 仅有灯棚中出名的艺人才能得到少量报酬。灯棚是临时聚集的半职业性民间艺术团体, 洪里乡唐川村的胡永平 (1906年生) 曾带班至江西婺源、浙江开化等地演出, 受到群众称赞。云端舞带有很强的竞技性, 群众常以能否表演该舞及演技优劣作为衡量班社技艺高低的标准, 所以表演者总是想方设法年年创新。
据秀阳乡钗坑村舞狮班艺人金阿荣 (1916年生) 、巴富贵 (1921年生) 及唐川村老艺人胡永年 (1892年生) 介绍, 清同治年间, 徽班已趋向衰退。一些身怀绝技的徽戏艺人离散异乡, 走向农村教艺。较大的村庄青年人多, 财力雄厚, 就演出一些大戏;有的村庄人少力弱, 只能演一些小戏或折子戏。云端舞备受一些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资金不足的乡村欢迎, 因而一时光在休宁流传开来。休宁境内能演此舞的班社最多时有20多个。但到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时, 仅存少数戏班表演此舞。1952年, 钗坑班、唐川班及其他班恢复演出。1953年休宁县业余民间艺术会演时, 钗坑村戏班表演的云端舞获奖, 之后又参加过芜湖专区业余民间艺术会演, 之后再未演出。
云端舞的音乐结构为徽、昆腔曲牌体, 歌词浅显易懂, 感情流畅, 唱法工整对称, 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伴奏乐器以徽胡为主, 配以笛子和琐呐 (当地称“大清”) .打击乐器音色较低沉、浑厚, 有时光杂使用京锣, 产生出欢快、喧闹的交响特色, 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3. 潜山“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神”流传在潜山县黄泥镇一带, 是当地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表演节目之一。十二名少女扮成代表十二月花卉的花神, 左右手各持云片一枚, 翩翩起舞。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霖雨苍生”, 老百姓的生活完美, 如花儿绽放般美丽。
表演时, “观音”手持云帚 (又称拂尘) 盘坐在莲台上。左侧站立一名童子 (文童) , 左手捧盛清水的净瓶, 右手拿杨柳枝叶, 用柳叶蘸清水挥洒, 表示“霖雨苍生”, 滋润百花。另一名童子 (武童) 在莲台前翻筋斗, 然后回头向观音一拜, 谓“童子拜观音”.十二名少女扮成代表十二月花卉的花神, 在莲台前翩翩起舞, 表现受到观音挥洒的甘露滋润, 应时开放。十二月花神多随灯会或庙会舞队在行进中表演。到了商店或居民门前, 如果主家放鞭炮迎接, 便开始表演 (即演唱一段或两段歌词) , 唱完又向前行。莲台是一个长方形木架, 四脚处都安装滚轮, 木架上头是用钢筋、白布做成的一朵如澡盆大的白莲花。木架左右两边各有一人, 一手拿竹竿, 一手扶木架。表演时, 莲台停住不动, 站在莲台左右的人挥动竹竿维持演出秩序, 防止观众拥挤, 表演完毕用于推动木架向前徐行, 接上前面的游舞行列[4].
音乐《抱妆台》原是用笛子和洞箫演奏的一首古曲。据民间传说, 《抱妆台》曲谱来源于上古殷商时代。商纣王轻信妲己谗言, 铸造炮烙, 残害忠良。周武王伐纣灭商, 除暴安良, 黎民百姓演奏《抱妆台》, 揭露商纣暴政, 载歌载舞共庆升平。
据潜山县清朝廪生张伯祥考证, 早在明朝天启年间 (1573-1620) 就有“十二月花神”这舞蹈, 这一说法从旧道具 莲台木架上所刻“天启四年六月置”字样得到了证实。到乾隆年间, “十二月花神”以完美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潜山县黄泥镇一带流传更广。至清咸丰、同治年间, 由于连年兵乱, “十二月花神”几乎失传。1916年农历十月间, 黄泥镇举行每年一次的大王庙会。庙会前夕, 人们从镇上项义源老店后楼上发现了一批陈旧破烂的道具和服装, 其中有彩色衣裙十二套、白色衣裙一套、童子服装两套和莲台木架一座。经两位老秀才郝万馨、熊楚才 (当时郝己八十多岁, 熊已年逾古稀) 的鉴别, 才明白这些东西是表演“十二月花神”的服装和道具。青年们在这年的庙会中穿上这些服装, 由会吹奏《抱妆台》的老艺人程树台 (当时已年过花甲) 指导并亲自吹笛伴奏, 此节目才得以恢复。
随着时代的变迁, 如今的云舞再也不是起初的简单嬉戏、追逐蹦跳, 而是具有鲜明的创作思路。百姓把手持云片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看成吉祥的预兆、求雨降临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历史上, 百姓以各种方式求天神赐雨的民间活动是较为普遍的, 但用舞蹈的艺术表演却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说它在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中更具特殊性, 其丰富的蕴含让人们回味无穷。
云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是由南宋时期的舞龙活动而演变而来的, 它形象地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理念, 表达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的完美愿望。舞姿唱词中带有浓厚的宗教敬神色彩, 是体现汉民族古代民间信仰的一种代表性仪式。
云舞是安徽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云舞不仅仅是祈求降雨的仪式, 经过演化还构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舞蹈。每逢节假日, 乡亲们聚在一齐演跳云舞, 凝心聚力, 共同畅想完美生活,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2) :90-97.
[2]桑盛庭.郎溪民间神舞“跳五猖”[j].东南文化, 1991 (2) :315-317.
[3]肖辉, 谢政伟.皖南民俗文化资源略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 (4) :99-103.
[4]丁永祥.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24-131.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十二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摘要: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十三
摘要: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 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和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民族舞蹈的创作。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合理运用编舞技法, 能够有效提升所创作民族舞蹈的水平。对此, 本文对民族舞蹈及其编舞技法进行概述, 分析了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 编舞技法的运用现状以及在运用时应当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 编舞技法;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运用要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更加注重经过观看演出, 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民族舞蹈表演是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经常出现的演出形式, 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民族舞蹈也应当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 应当重视编舞技法的运用, 以此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民族舞蹈创作缺乏创新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更加注重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对于所观看的舞蹈表演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种情景, 民族舞蹈的创作应当不断创新, 但就实际情景来看, 很多民族舞蹈表演大都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 缺乏创新性。这与没有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民族舞蹈理论是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基础,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 对于编舞技法的运用也不够合理, 导致民族舞蹈创作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编舞技法的运用较为单一
将民族精神融入创作过程中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编舞技法进行创作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舞蹈的呈现,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仅仅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 还与必须的自然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 也需要结合各民族的实际情景, 综合运用多种编舞技法, 实此刻舞蹈动作以及时光和空间方面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例如, 对于不一样的动作应当配合相应的表情, 以此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还例如, 在不一样的时光和空间状态下, 应当配合相应的舞蹈动作。
综上所述, 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 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 做好民族舞蹈创作。对此, 应当合理运用编舞技法, 在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融入民族精神, 以此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芸.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j].科技资讯, 2017, 15 (15) :226-227.
[2]王静.论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j].大众文艺, 2018, (12) :145-146.
[3] 高洁.浅谈现代舞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当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 (30) :183.
[4]孟泽婧.浅议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 2016, 36 (7) :176.
舞蹈论文文献 舞蹈论文范例篇十四
关键词:布里亚特族群; 布里亚特舞蹈; 舞蹈传承;
布里亚特族群是蒙古族的一只古老部落, 其先民一向在贝加尔湖附近生活游牧。在《蒙古秘史》文献中介绍过在1207年孛儿只斤·术赤, 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长子降服了一个林木中百姓的一个部落, 名字为“不里牙剔”, 也就是我们此刻所说的布里亚特人。13世纪末, 蒙古帝国崩塌后, 布里亚特人民为了躲避战争与俄罗斯人建立起了贸易联系和军事联盟, 促使不少布里亚特部落加入到俄罗斯国籍中, 最终成为俄罗斯土地下的属民。在1689年, 满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将布里亚特部落划分为俄罗斯区域, 从此布里亚特人民一向生活的贝加尔湖区域也成为了俄罗斯土地下的一块版图。
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因为战争与革命的动荡生活, 使生活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反动官员, 富人以及喇嘛们有了逃离革命寻找安逸之所的想法。自此在1918-1922年期间, 一部分俄罗斯布里亚特人迁徙至我国锡尼河地区开始定居, 并且于当地的边邻民族过着季节性的游牧生活。
布里亚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历史与内亚草原游牧所有礼貌紧密相连。该地区历史上以往是匈奴帝国、鲜卑国、契丹国, 也以往是突厥汗国和成吉思汗帝国, 一向处于边境地带”.1在近现代时期随着中俄之间的地区争夺导致了边境战争和冲突, 随着战争而来的则是异族文化的入侵。在1922年布里亚特迁入呼伦贝尔地区后在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不断地交融、延续之后文化互融现象十分明显。可是布里亚特族群即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 又在这文化互融中保存了自我本族群传统文化以及自我的独特性。
布里亚特族群的舞蹈文化和舞蹈风格特征不一样于蒙古族的其他部落, 在蒙古族舞蹈的璀璨文化中自成一系。本文在调查研究关于布里亚特族群的舞蹈文字文献和音频文献的过程中针对布里亚特舞蹈中的萨满教和图腾崇拜文化、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布里亚特舞蹈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1、舞蹈中的萨满教和图腾。“布里亚特的古代居民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宗教信仰萌芽, 信奉原始的自然宗教-萨满教。公元三世纪前半期驼鹿在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当地人的崇拜中占了主导地位, 成为最早的图腾崇拜物。”2可是在如今的布里亚特族群舞蹈文化中, 原始的萨满宗教特性减少, 大部分的布里亚特族群歌舞目的性都是自娱。可是在布里亚特族群男性舞蹈元素中依旧透露着萨满宗教舞蹈元素的影子。并且男性舞蹈吸收融合了原始宗教舞蹈的动作大、动律小、回旋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布里亚特族群男子舞蹈中, 既有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又有如今草原儿女的洒脱大气之美感。
2、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布里亚特民间舞蹈有其古老的传统, 风格古朴, 游戏性强。这种民间舞蹈又被称之为”幺呼儿“, 通常是以游戏开始, 有众多的舞者手拉手, 边歌边舞。”3布里亚特族群最初是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林木中, 是“林中百姓”的其中一个部落, 之后迁徙到了广阔的草原与多个不一样民族为邻, 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不一样族群文化的互融, 使其舞蹈也有了独特的步伐和自成一派的表演方式。布里亚特民间舞蹈较为有代表性的三种步伐分别是跑跳步、跺步和晃悠步。
在《蒙古秘史》中记载:“蒙古各部和泰亦赤兀剔人在斡难河谷聚会, 推立忽图刺后, 与众人在河边川地的一课大树下欢宴, 舞得天旋地转, 跳得地动山摇。”4由此记载, 布里亚特舞蹈中男性的手拉手跺步的舞蹈形式与蒙古人的树木图腾崇拜有所关系。而此刻的男子跺步特征为, 舞蹈时力量雄厚, 彪悍, 且在双脚跺踏时下身沉稳, 身体下压, 呈厚重质感。
在布里亚特舞蹈《布里亚特舞韵》中“每当节奏缓慢, 歌声悠扬, 进入舞蹈慢板之时, 演员们便开始身体随步伐摆动, 左右脚进行交替向旁迈步、向内摆动。”5舞姿曼妙优美, 身体随动律起伏, 这便是晃悠步的魅力。布里亚特舞蹈是以“横摆”动作为特色, 跑跳步、跺步和悠晃步为基础, 队列方式多以圆圈为主。布里亚特舒展、奔放的舞蹈风格, 表现出布里亚特人特有的民族精神, 这是源于古老的布里亚特古先民几经搬迁, 饱经沧桑, 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 培育出的团结合作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
在第四届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 由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民族艺术学校选送的布里亚特民间舞《布里亚特儿童》让我们看到了布里亚特民族的新生力量-布里亚特的儿童们。在这部视频文献中小演员们用他们曼妙的舞姿以及动人的神态为我们演绎出了一群充满着生气代表了布里亚特民族未来期望的布里亚特儿童。小演员们在舞蹈里主要是以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特色“横摆”为主动律, 其中伴随音乐的快慢夹杂着活泼的跑跳步以及悠然自得的晃悠步。此视频文献中, 小演员们其中的一个动作是双腿打开下蹲呈马步, 左右脚交替靠步。上肢在胸前交叠, 头部随身体上下律动不断点头。这个动作在整段舞蹈中虽然不是最多次出现的动作, 可是我认为此动作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动作形式简单可是又象形, 以观众的视觉观看十分像是一群孩童骑着骏马在草原奔驰。《布里亚特儿童》这部视频文献让我们看到了草原的新生力量以及布里亚特民族对生活热爱的态度和蓬勃向上的朝气。
《简述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6阐述了布里亚特蒙古人歌舞艺术的主要特点, 以及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团体民间舞蹈。文章提出怎样才能更好的将这些团体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下去这样的论点, 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解答。
第一方面是民间舞蹈保护的研究。文献提到对于民间“原生态”的舞蹈应当尽可能坚持其原貌, 不要随意变化。且保护资料应当是包括舞蹈、服装、道具、音乐、歌词以及表演场地和表演特定功能等方面。我认为在进行布里亚特民间舞蹈保护研究时, 我们能够多在布里亚特族群的婚宴中进行采风和调研。布里亚特族群的婚宴中的歌舞文化目前在舞蹈市场中令人知晓的作品屈指可数, 可是婚宴中的歌舞却又是十分淳朴自然的。
第二方面是课堂维护。因为我们现如今我们学院民间舞都是根据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元素所提炼和发展的。可是关于布里亚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材却是空白, 所以文献中提出期望政府能够进一步重视修改整理民间舞教材工作, 这也是保护和传承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我们也能够在高雅艺术进学校的活动中多多邀请布里亚特的民间艺人进入高校, 相互学习和演出, 让布里亚特族群的歌舞逐渐让大家熟知。
第三方面是舞台保护。文献中认为“舞蹈价值是舞台作品对民间舞蹈保护的重要依据, 能够分为文化内涵、舞蹈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7我国目前舞蹈作品市场中, 经典的获奖的舞蹈作品数不胜数, 可是在蒙古族的分支布里亚特族群中, 脱引而出的舞蹈作品却是少之又少, 并且很多人还不了解。可是在布里亚族群部落的日常生活中, 歌舞又是大家的生活必备。那么为什么流传到市面上的布里亚特舞蹈作品这么稀缺呢?我认为布里亚特的舞蹈文化没有全面的系统化教学教案, 而民间艺人也仅是在部落中演出, 没有舞台编舞的经验和实践, 导致布里亚特的舞蹈文化在舞蹈舞台上一向数目较少。
两篇文献对于布里亚特民间舞的传承与保护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对群众自娱性的团体舞应当怎样进行传承, 怎样进行保护。不仅仅是对布里亚特民间舞的传承具有很好的提议, 也是对我们很多优秀的民间舞蹈的一个很好的提议。
布里亚特蒙古族是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所记录的民族, 历史源远流长。在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布里特民族的文献很多, 可是关于布里亚特舞蹈的文献却极为稀缺。尤其是针对布里亚特的舞蹈音频文献的分析以及以布里亚特的文化背景进行布里亚特舞蹈风格特征的分析这两方面的研究甚少。而现有的两篇关于布里亚特民间舞蹈风格的论文对于布里亚特的舞蹈步法特征以及舞蹈变换的舞阵还有舞蹈素材构成的因素这些方面的描述基本话语都一样, 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挖掘的资料很少, 这些相关的名词描述在两篇论文中出现的也都是几近相同。尤其是布里亚特舞蹈的体态, 步伐, 形式以及舞蹈的种类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我们目前所获得的文献资料都是比较浅显和表面。虽然目前仅有五篇布里亚特舞蹈方面的文献, 可是这也是为我们的布里亚特舞蹈理论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也对将要研究布里亚特舞蹈的后者供给了材料和着手点。
参考文献
[1] 符·阿·库德里亚夫采夫, 格·恩·鲁缅采.布里亚特蒙古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历史室, 1978:178-204.
[2] 宝敦古德·阿毕德.布里亚特蒙古简史[m].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 1985:39-42.
注释
1马克思.中俄当代萨满教发展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 杨晶晶.浅析布里亚特舞蹈的风格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3) :211-213.
3 杨晶晶.浅析布里亚特舞蹈的风格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3) :211-213.
4 特.蒙古秘史[m].官布扎布、阿斯钢译着,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17-18.
5 李晓甜.布里亚特舞韵--观舞蹈《盛装舞》分析布里亚特舞蹈[j].经贸实践, 2016, (20) :171.
6 塔娜.简述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j].价值工程, 2011:328.
7 塔娜.简述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j].价值工程, 2011:328.
8 春玲.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未来[j].课程教育研究, 2017, (47)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