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技术改造(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矿井技术改造篇一
1.制定实施细则
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干部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xx煤矿人事制度改革完全实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在组织人员深入对标学习先进企业组织人员制度的基础上,充分结合xx煤矿实际制定了《xx煤矿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战略规划、组织人事和薪酬设计三个工作组,由矿主要领导牵头,经过矿班子成员反复讨论研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改革整体方案。矿长在全矿组织人员改革动员大会上对《方案》进行了全文解读。通过组织人事改革,构建完善管控体系,实现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员结构、薪酬设计“四个优化”,建立市场、用人“两个机制”,提高执行、服务“两个意识”,着力解决目前组织机构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效率低下、权责不对等问题,逐步构建起精干高效、适应集团战略管控和产业发展要求、权责利相统一的服务型组织职能。
此次人事改革共分7个步骤:第一步,根据集团公司规定确定各层级人员任职年龄界限;第二步,确定单位及单位正、副职职数设定,分离合并部分机构和人员;第三步,组织部门正副职竞聘、竞选工作;第四步,明确单位及机关部室职责划分,完善流程设计;第五步,制定相关支持性文件;第六步,结合运行情况,由专业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改革方案研究定岗定编定员的具体意见;第七步,完善薪酬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薪酬管理办法。
2.创新机构设置模式,调整优化组织架构
(1)实行“以科带区、以区带科”的“大工区”制,构建职能综合、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此项举措,不但精减了机关部室个数及人数,更是将机关部室管理职能及人员与工区职能相合并,有效提高了执行力与工作效率。
(2)实行“一个部室、多个牌子”形式的“大部室”制,构建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交叉任职的管理体系。成立“三部两室”,即生产技术部、党群工作部、经营管理部和生产调度室、综合办公室。这种管理体系不但精减了机关部室个数及人数,更是进一步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行“大项目部”制,积极推进“专业化、区域化”整合。以“专业划分合理、职责界定清晰、作业流程规范、管理规模适度”为原则,将原工区进行合并。通过此项措施,不仅可以精减基层机构个数和管理人员职数,还可以实施区域性作业管理,合理集中生产,降低管理成本。
(4)优化机关部室职能,下放部分管理职能。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同的原则,对原机关科室进行合并。对部分具体工作职能划归生产单位,将人员分流至基层单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各项业务管理流程。
(5)合理确定上岗方式,确保实现平稳过渡。组织任用。为确保按时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新老机构实现平稳过渡,xx煤矿采用组织任用的方式对新成立的机关部室和基层单位正职人选进行确定,并严格按照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集体讨论等程序进行。竞聘上岗。对于基层单位副职岗位的选聘,xx煤矿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积极推行“职级档案化、岗位契约化”管理,各专业科学制定竞聘上岗办法,公开岗位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执行竞聘程序。各分管矿领导牵头,矿纪委监察科、组织干部科等部门人员全程监督,做到有章可循、程序规范、步骤严密,确保优秀的管理人才得到使用,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兼职任用。对于机关部室、基层单位正职人选无法通过组织任用、竞聘上岗确定的,实行“矿领导、副总师”兼职制。双向选择。xx煤矿根据劳动用工改革文件精神,将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与劳动用工改革同步进行,针对机关部室人员下发模拟调查问卷,了解其意愿动向。新选聘出的机关部室正、副职,根据机关部室人员调查问卷意愿及科室日常考核等情况,在整合科室中进行双向选择聘用。
1.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
企业的用工制度直接关系到经营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活力。在劳动用工上,xx煤矿对标同行先进,积极推进市场化用工,依法建立以合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优化企业用工结构,规范用工形式,畅通进出渠道,形成正常流动机制。推行以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以劳务派遣用工为辅的用工形式,合理控制人员总量,建立适合各类人才的发展通道,全面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多渠道安置分流人员,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2.制定企业劳动用工中长期规划
为做好劳动用工改革工作,xx煤矿动员职工开展人力资源的统计盘点工作,全面掌握员工队伍现状,摸清企业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急需人才的数量及分布,分类统计直接生产类、辅助类、服务类的人员比例,为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打开员工退出通道,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违反劳动纪律、工作敬业度不够、业绩贡献不大、素质能力不能胜任的员工,依法按照劳动合同给予正常解聘,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营造“能进能出”的管理氛围,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努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能够切实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动用工机制。
3.分步实施劳动用工改革
(1)制定实施方案
xx煤矿根据集团公司劳动用工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程序研究劳动用工改革方案,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xx煤矿劳动用工改革实施方案》。
(2)广泛宣传
矿井技术改造篇二
为摸清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情况,年月13日至16日,组织对我市农机推广机构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机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据统计调查,市现有县乡农机技术推广机构58个、181人,其中县级9个、69人,乡镇级(含区域站)49个、116人,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一)机构与性质
县级机构:9个。即市、市、市、县、县、县、县、县、区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县级机构全部为国家事业单位序列,除市为差额拔款外,其它均为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
乡镇机构:49个。其中:
(1)区域站:共10个。即市4个,县5个、远安县1个。均在改革中划出了国家事业单位序列,实现以钱养事,财政经费有保障,由当地农业(农机)部门统筹管理。
(2)乡镇站:共39个。独立农机推广站没有,推广业务均混设在农技服务中心内。均在改革中被划出国家事业单位序列,实现以钱养事,财政经费部分有保障,由乡镇xxx统筹管理。部分乡镇在中心内部设有农机岗位,一般为1人;部分乡镇没有明确农机岗位。
(二)人员与编制
县级农机推广人员:实有69人,定编73人,在编65人。基本保持稳定,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变动。
乡镇级:机构改革前,全市87个乡镇设有农机站,实有农机推广人员212人,改革后仅49个乡镇有农机公益服务人员112人,具体情况如下:
乡镇区域站农机推广人员:实有33人,均没有编制(非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人员总量控制。
乡镇农(技)机服务中心人员:实有79人(因机构合并,人员没有单列,估算而来),均没有编制(非国家事业单位)。
(三)经费保障
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均属国家事业单位性质,除市差额定补外,其余8个县市区全部为全额拔款单位,经费基本有保障。全市9县市区平均年人员经费万元、工作经费万元、项目经费万元,三项合计万元。
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经费有一定保障,但每个县市因财力不均,导致经费供给存在差异。就全市而言,用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总额为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万元,县级配套万元。如果去除和两个县级派驻制机构,其它县市年经费总额为万元,人均仅万元。
(四)改革模式
主要有三种模式:
实行派驻制的县市有:市、县。
实行委托服务制的县市区有:市、市、县、县、区。
实行招聘制的县市有:远安县、县。
二、机构改革情况
市县级农机推广机构队伍一直保持基本稳定,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变动。
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队伍经历多次改革,尤其是年月1日省委13号文件下发后,我市乡镇农机推广站均实现了机构变更性质、人员变更身份的改革,各地机构性质和人员构成也是五花八门,无法准确进行归类。但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有的乡镇有机构,但没有编制,财政按“以钱养事”保障全额供给;二是有的乡镇有机构,但没有编制,财政按“以钱养事”和“保稳定”的双向目标实行财政差额供给;三是有的乡镇既没有机构,也没有编制,乡镇农机推广处于空转状态。
截止目前,我市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除市、县设置区域站,人财物全部由县农业(农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外,其余县市区都是由乡镇xxx直接管理的“乡镇农业技术报务中心”,退出国家事业编制序列,或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转为企业,或在民政部门登记成为社会团体。原有在编在职人员全部转变了身份,变成了社会人。具体情况如下:
市: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市按经济流向、农机拥有量、农机作业水平、区域布局等因素设置区域站,全市10个乡镇办事处,设立了5个区域性乡级农机推广管理站,共25人。按照省委关于乡镇配合配套改革的精神,2004年底将5个区域站改制为企业,有7人病退,现18人从事业编制退出,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5个站分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由中心与所服务区域内乡镇政府签订农机公益事业承包服务合同,半年一次考核,年终按合同兑现。年,由5个区域站调减为4个。
县: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县农机管理服务站成建制地转制。即撤销原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组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土家族自治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下设5个工作站(镇2人、采花2人、3人、5人、1人)。14名职工中除采花站1人办理了病退手续外,其余13人全部取消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给,进入社会养老统筹,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人事。县财政每年以上年底的工资为基数拨付以钱养事费(含医保费、养老金、失业金),并逐年增加。“农机推广中心”由县农机局统筹管理。县农机局于年初制定考核目标,与“农机推广中心”签订农机推广公益性服务合同,年终由县财政局、农业局、农机局对其进行考核验收。
远安县:全县乡镇农业(农机)服务机构都被撤消,统一由县农业部门主管,在县级设1个农机服务中心,每年根据公益性服务职能确定2个公益性服务岗位(非事业单位编制,不具体到人),实行“以钱养事”,合同式管理,一签三年。
区:全区12个乡镇有12个农技服务中心,从事农机管理服务的有16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归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中心直接由乡镇政府管理,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每月预支70%的工资,30%年底由区农业局考核后兑现。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每年人平4万元,比改制前略有增加。农技(机)人员的国家事业编制已取消。
县: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原乡镇农机推广管理人员退出了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序列,脱离财政供养关系,个人档案资料由县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农机站干部职工成为社会自然人。政府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根据公益性服务职能,每年给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划拨一定经费,并逐年递增。
市:自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逐渐萎缩,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由1998年的43个编制缩减到2000年26个。2006年乡镇实施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改革后,全市9个镇(街办)核定农机技术推广岗位各1人,全市9人,实行“以钱养事”,人员工资、待遇得到保障,但职工待遇相对于全市较低。
市:全市所辖10个镇处农业服务中心共聘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32人,已于2003年单位改制,人员转变身份,属于以钱养事的中介服务组织,隶属于民政局管理,与市农业(农机)局是业务指导关系。
县:全县8个乡镇设置12个农技服务中心,从事农机管理服务的有13人,均在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归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中心直接由乡镇政府管理,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经费全部由当地财政承担,每年人平经费万元。农技(机)人员退出了国家事业编制。
县:经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推广站被撤销,目前基本没有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座谈交流,可以看出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所面临的窘境,他们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说话别口(无机构、无地位),做事别手(缺兵少将、无钱打仗),身份别扭(非干非工、非商非农)”。从他们的言语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无奈和失落,当前这种运行模式让他们看不到前景,信心全无。
(一)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参差不齐,管理不畅。
我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运行只有市和县实行了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派驻制,部门管理和业务工作勉强可以维持,而其它县市“无机构、无编制、无岗位”导致乡镇最基层基本处于“闲、散、瘫”状态。
一是混岗、缺岗现象严重。综合配套改革后,绝大多数县市的农机推广管理站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原来的农业各站集中办公,人员打捆使用,专业不对路,待遇不理想,出现了“混岗”。有的农业服务中心并没有设置农机岗位和专职农机人员,使农机推广工作出现“缺岗”。
二是县级主管部门管理“难为”。基层站所合并后由乡镇主导管理,作为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感叹“基层无脚、手下无兵、有心无力、鞭长莫及”,从根本上对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缺乏约束力,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业务指导关系,这种局面使得农机主管部门只能停留在“面上引导、口头号召”,农机推广工作严重漂浮、脱节、断层,少数县市的乡镇农机推广管理业务已经陷入停顿状态。
三是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缺乏战斗力。历次机构改革,农机都是首要被“裁、并”的对象,在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后,基层的同志思想包袱很重,信心全无,无心干事。年长的同志甚至感叹:“干了半辈子农机、跟丢了‘队伍’(没了机构),干了半辈子农机、弄丢了‘行头’(没了身份),干了半辈子农机、迷失了‘方向’(没了信心)”。
(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知识老化,队伍不稳。
一是乡镇农机机构经历数次改革后,农机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绝大多数乡镇实际从事农机工作的只有个把人,工作面宽,工作量大、服务手段落后,使他们开展农机工作力不从心。二是县、乡农机推广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人才断档的问题。从年龄结构来看,县、乡两级从事农机的技术干部中,45岁以上占70%。从知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学历的仅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全市近20年没有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出现了“人才荒”。三是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培养缺乏规划。长期以来,他们只能“凭经验、靠老本”干事,长期“窝居”农村,对外边的新形势、新信息、新事物、新技术缺乏了解和判断,根据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
(三)农机推广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人心不定。
虽然每年财政落实了一定的人头经费,除两个县级派驻制的乡镇外,多数乡镇普遍额度较低。对于财力比较弱的县市,从事农机推广的同志在扣除“五金”后,每月现金收入不到1500元。另外,财政只管人头经费,没有工作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便得基层农机机构陷入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作为处于最基层的工作人员,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身份的不确定性、待遇的无保障性,使他们心态浮躁、人心不定,根本无法安心农机工作岗位,更有甚者,稍有机会便会“走人”。
四、改革建议
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主要有三盼:“盼身份恢复、盼经费增加、盼地位提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运行不畅、队伍不稳、人心不定”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此,我们建议。
1、理顺机构建制。建议恢复所有乡镇农机推广站机构设置。以“农机推广体系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农业事业单位”为原则,在每个乡镇设置农机推广站,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明确公益性服务职能,并按照工作职能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
2、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全部推行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派出制,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统筹人财物,乡镇xxx参与事权管理和考核。
3、明确人员身份。在确定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性质,核定编制,重设岗位后,因岗定人,明确其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全面落实工作生活待遇,以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工作积极性。
4、保障经费投入。建议将县乡农机推广机构纳入当地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并逐年加大投入,支持其建设必要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来逐步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5、加强人才培养。建议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农机推广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形成梯级人员结构。每年择优录用大学毕业生充实队伍,定点、定向培养农机后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建议建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可选派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到农机化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或到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聘请外地知名学者和技术专家来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
6、创新激励机制。按照“服务‘三农’,效率优先”的原则,要逐步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对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出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标准,以此作为其获取报酬、评奖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要从严落实工资待遇与绩效挂钩制度,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从而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机推广体系是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技术和新机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主力军,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力量,是提高解放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这支队伍的稳定、壮大和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当前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值得关注。
矿井技术改造篇三
杨村矿资源匮乏,条件不如大矿,多年来“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严重束缚和制约着矿井的快速发展。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实践“不求最大,只求更好”的核心理念,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创新绩效分配模式,激活内部劳动力资源,为矿井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
在“三项制度”改革初期,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对于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仍然感觉改革步子大、速度快、势头猛,一时难以理解和承受。在有些干部职工的心目中,矿井还没有到不改不能生存的地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政策只是盲目的顺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抓职工的思想教育、观念更新入手,切实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干部职工对推行“三项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全面学习贯彻上级一系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二是分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赴先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三是以开展促“三转”、树“三观”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大讨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座谈、讨论的过程变成职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进而把思想统一到“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的认识上来,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矿井各方面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我们坚持“多创效益是能人,真抓实干是好人,无所作为是庸人,违法乱纪是坏人”的衡量人才标准,立足自身实际,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进取的精神,着眼于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构建岗位竞争机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分别制订出台了《杨村煤矿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和《杨村煤矿管理人员动态考核实施意见》,在全矿干部职工中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在对职工考核方面,把劳动用工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单位可随时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职工,按照本单位职工总数4%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由各单位领导、车间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等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对每位职工按工作业绩、技术水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8项内容进行百分制量化打分,打分最低者,进入矿教培中心转岗培训。培训期满一个月后,经考核合格者,可根据实际岗位需要,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竞争上岗。转岗培训期间,培训人员1-3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600元的培训工资,4-6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培训工资,6个月后仍未上岗的,由矿统一安置,既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活力。我们坚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仅20xx年就有178名职工转岗培训,形成了“淘汰—待岗—培训—提高—上岗”的流动机制,彻底破除了“一岗定终身”的僵化机制,使矿井待岗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有效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对管理人员考核方面,变年度考核为季度动态考核,坚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1个要素为考评内容,区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把每季度考核结果直接与下个季度、月度综合奖励挂钩,并作为年终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20xx年年初,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在考核方式上,把主管和分管领导评议、职工群众民主评议、部门、同事之间相互评议与平时工作业绩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考核内容上,把考核重点由重结果向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转变,由重学历等客观基础条件向重业务技能、工作质量和实绩转变,做到了“平时严考核,分配靠实绩”。全年分别对43名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了奖励,对21名人员进行了处罚。两年来,我们坚持先是不称职的被淘汰下岗,后是虽基本称职但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也被淘汰下岗,先后共有62名管理人员和21名中层干部被淘汰下岗或降职使用。一年一度的比例淘汰,给矿井每一个管理人员以挑战、考验、锻炼和压力,从而形成了“不改革、不提高、不发展就等于自我淘汰”和“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在竞争中管理人员队伍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二)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我们大胆创新分配形式,坚持效益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按劳分配为基础,淡化工资、奖金概念,实行规范化的经营责任制考核,不论是管理岗位还是生产岗位,均打破工资、奖金界限,实行捆绑浮动考核,建立了集浮动性、激励性、自主性于一体的分配新机制。对生产单位实行定额管理,以分计酬;辅助单位与一线挂钩,实行联产计酬;对生产辅助单位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务工资制,考核方式与安全生产、质量效益等多项指标复合挂钩,支付方式与单位职工收入脱钩,做到封顶保底不保低,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对机关科室、后勤单位实行工资包干、自主绩效分配;对安全、质量监督和检查科室人员,工资与生产效益脱钩,只与安全、质量挂钩。新的分配制度彻底打破了分配差距不大、固定工资占大数的格局,20xx年,生产辅助单位管理人员最高收入达到万元,最低收入为万元。通过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使员工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职责、岗位贡献、岗位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合理拉开职工收入中基本工资部分与直接同贡献挂钩的浮动工资部分的比例,这种分配结构既容易被广大职工特别是工龄长的职工所接受,更体现了向实际能力和贡献倾斜的改革精神,使分配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同时,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制定了《杨村煤矿关于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全日制大学本科生见习期满后可直接上一般管理岗;全日制大学专科生见习期满后可上后备管理岗。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形成人尽其才的工作局面
人才是企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力培育“人人是才,人尽其才”的人才观,结合矿井自身实际,按照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研究制订了《杨村煤矿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矿所有管理岗位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技能要求、上岗条件,符合条件的职工均可报名竞争。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唯资历。同时,进一步做好各级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工作,建立了在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德才兼备的职工中选拔培养后备管理人才的制度,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适时鼓励他们竞争领导岗位。近年来,在竞聘上岗的中层管理人员中,有27名是从后备人才中产生的。在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约束下,形成了人尽其才的工作新局面,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由于“三项制度”改革工作是自上而下推进的,改革从干部人事制度入手,不称职的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首先要下岗,一般职工有能力的也可以竞争管理岗位,这种改革的次序使职工容易理解和接受,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近几年来的精心运作,切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经过几年不断深化、完善“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就业岗位靠竞争、管理人员上下靠业绩、收入分配多少靠贡献的新机制,形成了“有为才有位,有位须有为”的岗位观。职工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向上的意识,力争上游成为每个职工自觉的行动,真正从过去的“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使矿井充满了生机,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活力。
二是职工素质明显提高。通过每年不断的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对每一个干部职工都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促进每个人加紧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在竞争中不断攀登新的台阶,为矿井的改革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形成良好发展环境。矿井“三项制度”改革工作的强有力推动,促使领导干部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那些存有“等靠要”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管理者很快会被调整,而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管理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督促、支持和激励,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
四是矿井经济效益增长。“三项制度”改革为矿井快速发展提供了源动力。20xx年,矿井生产煤炭万吨,完成掘进进尺8286米,实现了产销平衡,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润4560万元。截止到今年4月13日,已实现安全生产1061天。
矿井技术改造篇四
按照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县级质监局机构改革的试点,已基本完成机构改革的工作任务。这次改革,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布置,积极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从总体上看,我局机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机构改革后全局工作机构运行情况良好,现就我局机构改革的做法、措施、成效、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3月9日,根据《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普质监局发〔〕42号)文件精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11个,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财务工作室),综合股(含食品安全监察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室、计量检定工作室、标准质量工作室),稽查股三个工作机构。机构改革后我局行政编制11个,用于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事业编制1个,现有在职职工9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人事监察、计划财务科技两个工作室)、业务科(含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监督四个工作室)、稽查科(含法规监督、稽查两个工作队室)三个工作机构。
由于质监系统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加之我局人员结构老化、工作量过于集中在部份工作人员身上,工作中存在有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职工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有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工作即使开展也没有达到上级的要求。根据我局实际,从根本上解决我局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状况混乱、工作纪律散漫、工作随意性大、人员少等状况,就是进行机构改革。
二、主要做法
本次机构改革从我局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保证机构改革稳妥推进。成立了以局长挂帅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协商,合理部署,确保深化和完善机构改革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3月9日,局及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许剑明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成院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李明才、工作人员李碧蕊、姜春梅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二)3月15日,局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机构改革工作动员会。会上党组书记、局长许剑明全文传达学习了《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即市局给局的“大三定”方案。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明确了我局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局的人员结构现状,明确了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剖析了局的工作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上有了震动,有了危机感,特别是局全年工作考核排全市倒数第一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共同思考。大家有了一个共同想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努力干、尽力干,争取在取得好的成绩。干部职工有了这样的想法认识,给我局的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想法,局党组成员多次找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听他们说想法、提意见,真正细致地掌握干部职工的整个思想动态,知道职工想什么、希望什么、有什么意见,这样掌握了干部职工的全面情况后,化解矛盾,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为机构改革能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局的人员、岗位、职责“小三定”方案上。因为没有现成模式和方法,为了能制定出有操作性、有针对性和有可靠性的方案,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借鉴了省外发达地区质监局机构改革的做法、经验、也借鉴了省内做得好的质监局的做法,比如借鉴参考了昆明市盘龙区质监分局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有益做法,结合局的实际,提出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来实施改革,经上报市局同意,最后确定以组织定岗方式实施局的“三定”方案。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注意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先由专人写出初稿,由副局长李成院认真把关修改,再报局长许剑明严格审核修改,然后专门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三 次修改后才成形。在整个制定“三定”方案中重点难点是定岗位职责和定人。定岗位职责时,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使岗位设置既按照市局的要求又符合局实际,做到岗位职责全面、具体,涵盖每一块工作的内容,不能有疏漏,经过几番几次的修改,直至大家提不出修改意见才最终定稿。定人员上岗时,采取由领导根据确定的岗位和局人员的现状,提出拟定岗人选的初步意见,在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十分慎重,进行了认真的斟酌权衡,经过反复认真地研究,认为定员上岗最好是采取“大稳定、小调整”。尽量让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能有岗位,逐一逐一地分析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特点、工作能力,根据干部职工不同的情况确定岗位、人选,使其达到人事相宜、优化结构的目的。在对人员现状进行分析当中,我们也分析了局人少工作量大的现状,由于这个问题长期突出存在,干部职工压力大,不同程度存在逃避工作的现象,有的采取只要拿着工资,找一些借口少干事,有的圆滑、能滑就滑,有的就干脆不干事混日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工作量,合理调整人员搭配,尤其在配合协作上加强力度,整合力量。比如每一台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去干,必须要有人配合,过去是领导只安排工作,不管职工怎样配合,职工是以个人角度去请别人帮自己配合干工作,别人高兴就去,不高兴就找借口不去,久而久之,矛盾积怨重重,互相间都有意见,这样肯定是干不好工作。现在我们采取工作统一安排,人员搭配协作统一安排,强化协作,工作上需要配合协作的不能推诿,从个人求个人的现象转变成工作上的统一安排,避免了职工之间为工作而发生不愉快。目前,通过强化协作,收到较好成效。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执行力。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十分重要,领导班子强,干部职工就强,领导班子团结,干部职工就团结,领导班子正,干部职工就正。局现在局领导要认真做好表率,工作上带头干,作风上严格要求,纪律上带头遵守,特别是民主议事制度上要全面加强,大事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来定,财务经费的开支都要在干部职工大会上通报,让干部职工知晓,工作安排上领导成员互相通气,在职工管理上不搞疏之、不搞小团伙、小派别,干部职工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对的严肃批评,不包庇、不护短、不和稀泥,不做和事佬,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奖惩严明。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带好干部职工逐步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大家把精力放在干事上,互相尊重,树立形象,提高素质,形成一个团结务实的集体。目前,通过努力,局几块工作能有人支撑着,比如计量、食品、特设、办公室,工作上的协作配合有了改观,初步形成正常的工作运转局面。
三、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从本单位情况出发,不脱离实际、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把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摆到机构改革中来解决,也就是摆到桌面上来解决,
(二)既要抓好机构改革工作,又要抓好日常各项业务工作,坚持两促进、两不误。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增强机构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和人员上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我局干部职工在机构改革以前,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领导安排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存在抵触情绪,同事间团结干事和凝聚力不强。由于本次机构改革工作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了,职工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公开提出来,对自己适合干的工作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每一位职工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二)人员、岗位结构更加合理。工作职责合理划分,理顺关系,尽可能协调搭配,达到协调运转的目的,根据具体工作设定相应岗位,推行一人多岗,交叉兼岗。通过机构、岗位的优化整合,解决了条块分割过细、力量配备分散、忙闲分布不均、责任轻重不一的矛盾,较好地整合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强化了义务和责任,为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三)加强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一是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单位要发展得好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必然是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我局党组始终把班子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研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成员素质和领导水平,不断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明确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相互协作、加强配合。三是健全民主议事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做出制定全局工作计划、建立规章制度、重点工作安排、重大经费支出、收支预算、人员职责调整等重大内部决策之前,均召开党组会或办公会议加以讨论研究,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四)激发了人员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次机构改革结合“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鼓舞工作干劲,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抓细节,抓薄弱环节,抓重点工作关键点,要求全局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迅速反应,快速行动,日清日高,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发展。每个月局领导与工作人员人均谈心一次,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作效率明确提高,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五)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震动,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检查。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响应改革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这次改革中产生了危机感,自觉接受监督、考核。通过机构改革,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真正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期间,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观。
五、存在的问题。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质监工作的新要求,任务重、要求高,虽然告一段落,但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深化的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一是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但要长期保持还需继续努力。另外,就目前取得的成效来说还远远不够,离市局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离我们其他老大哥县局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要加倍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绩。二是目前 虽然有了一些效果,但干部职工中过去长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反复反弹,当前已经有一些苗头出现,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真正把干部职工队伍带好建设好。三是局人员结构严重老化。目前,还不能做到每一块工作有一个人承担。因此,今后要积极配齐配强人员,形成初步合理的人员梯次结构。四是干部职工的业务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比如说行政执法的骨干力量缺乏,办公室能写、能做、能组织协调的骨干力量没有,特种设备监管强有力的骨干力量不足,质量监督、标准化工作还没有专人承担,总的来看,业务素质和业务骨干力量适应不了当前质监工作的需要,的的确确存在着本领恐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求索、不断完善,使改革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和良性运作,使机构改革成为推动全市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劲助力,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