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电脑, 教学课件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小说的叙事特色。
3、结合文本生成的文化背景探讨小说主题。
点、线、面教学法:
1、圈“点”:
圈出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2、画“线”:
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
3、复“面”(恢复原作面貌):
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一、圈“点”:圈出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解说:从整篇文章来看,称呼只是其中的细节之一。但这些称呼的设置匠心独运。称呼,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多姿;称呼,透露出菲利普夫妇及船长等人龌龊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称呼,亦能体现作者的希望和理想,显示文章的主旨。从“称呼”这角度切入可以以小见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二、画“线”
1、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
2、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情节线)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钱
↑(情感线)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3、“变”与“不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钱)
“变”与“不变”的根本原因是钱,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价值、评价人是非的唯一标准。
4、分析人物性格:
⑴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分析其性格。
⑵活动:
①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②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三、复“面”
恢复原作面貌,结合文本生成的文化背景探讨小说主题:同情、理解和爱。
1、补出省略部分:
⑴开头省略部分: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⑵第43段之后:
“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⑶第48段之后:
“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⑷结尾省略部分: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2、探讨小说主旨:
⑴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⑵探讨小说以若瑟夫·达佛朗司为叙述视角的用意:
“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但对金钱关系对成人社会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却有着较之我们成年人更加敏锐的感受。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过去,于勒是“全家的恐怖”,是因为他“糟蹋钱”,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所以他被视为“坏蛋”、“流氓”、“无赖”。这固然与于勒本人品行不端有关,但若不是“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也许菲利普全家不会那样痛恨他,诅咒他,给了他那样的称呼,并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后来因于勒的来信,菲利普一家人对他的称呼由“大贬”变成“大赞”:“全家唯一的希望”,这是因为他在信中说“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而且表示“发了财”就回来,和我们“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乎“分文不值”的于勒立刻成了大家心目中“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母亲也极力称赞他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如此称赞甜得发腻。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有如此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钱,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价值、评价人是非的唯一标准。
菲利普全家在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游船上,巧遇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于是,这称呼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菲利普向船长打听时用“那个人”、“这个家伙”。冷淡的称呼使人看出他对于勒毫无半点骨肉之情,同情之心。得到船长证实以后,菲利普脸色从“十分苍白”变成“煞白”,两眼从“跟寻常不一样”变成“呆直”,嗓子变音,陷入了惊恐和绝望,“神色张皇”,“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何以会出“大乱子”呢?这意味着十年期盼的“金钱美梦”彻底破灭,拟定的上千种计划全部完蛋,这对于“金钱至上”的菲利普来说当然是“出大乱子”了。从后来的情节看,这一不幸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炸得他丧失意识,不知所措,只会向老婆讨主意。他气得已经无话可说,只能用沉默来表示他内心的愤怒,所以他后来不愿再提到于勒,对于勒也就没任何称呼了。
而与此相反。母亲得知那“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立刻“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立刻成了“贼”,“那个讨饭的”。于勒此时虽穷,但他是在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没有偷,并没有讨,何以成为“贼”、“讨饭的”?这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充分反映了克拉丽丝对没钱的于勒的失望、愤怒之情。听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后,她说,“你简直是疯了”,表现了她的气急败坏;“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两个“给这个”的连续使用,表现了她对于勒愤恨难平、气愤难消的心理状态。要不是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个眼色,不知道母亲还会骂出什么样难听的话来。菲利普因愤恨而沉默,克拉丽丝因愤恨而大骂不止,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心理。
在这个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里,我们也看到了一点人情味,这就是若瑟夫──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这句话中隐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他多么可怜啊,二是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呢。于是,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从行动上表现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我”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与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从整篇文章来看,称呼只是其中的细节之一。但这些称呼的设置匠心独运。称呼,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多姿;称呼,透露出菲利普夫妇及船长等人龌龊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称呼,亦能体现作者的希望和理想,显示文章的主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
(板题:狼)(ppt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见ppt2):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将并背诵课文第1-3小节。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目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自学指导一)(ppt3)
读书时语速不要太快,3分钟后比比谁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表扬读的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请学生上台注音,余生更正(ppt4)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再次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
师: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练习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ppt5)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练习翻译第1-3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译讲时先读一句原文,勾画并解释一下重点词语(ppt6),最后连起来翻译句子,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
1、学生读课文,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请同学起来逐句译讲,若发现错误则请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生讨论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词。(译讲完一小节,就让学生齐读一小节,老师对翻译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
读课文,背诵课文。(ppt7)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1-3小节,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厉害。
出示背诵提示(ppt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请学生分别按照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重点
1、理解作者铺排的悬念、巧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2、领会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
1、领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
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会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认识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第二课时前,准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翻查字典,解除生字词的障碍。
2、第二课时前,尝试口头或笔头按照顺叙改写小说,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效果;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第1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中国古诗《七步诗》,导入新课。
2、背诵《七步诗》,体会诗作创作背景。
3、组织学生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4、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5、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叙
6、通过教师引导逐步深入小说叙述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用幻灯片出示)
(1)请仔细观察幻灯片出示的课题设计,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一意境。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3)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吗?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3、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四)认识亲情
说说你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1、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
⑴ 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⑵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
⑴ 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⑵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 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 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课前热身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 学生抢答。 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梳理情节 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 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 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品析人物 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提炼主题 教师提问:
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 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升华感悟 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拓展延伸 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 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一、现综合的课程目标
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三、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四、本案例亮点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弄清故事情节。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4、板书设计好,课外拓展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
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
(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
(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 正直的人 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
(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⑴ 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⑵ 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⑶ 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 虚荣 唯利是图 冷酷
⑷ 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附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 穷──富──穷
于勒的贫富变化
菲利普夫妇:撵──盼──怕──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九
本课为八册讲读课文,体裁为小说。本文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大起大落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深刻的社会主题。
学生以前学过几单元小说,对小说的学习有一定的方法和基础。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
2、把握曲折的情节,体会深刻的主题。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旨。因此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本课的关键。
概述曲折故事情节,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概述课文,是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因为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因此概述有一定难度,被列为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激疑引导、点拨深化、设境辩论、简列提纲、讲述故事、补充纠正、去伪存真。
1、以读为本,以读议为课堂主体结构。组织自读、教师范读,学生角色朗读,重点段落品读。议人物形象,议主题思想。
2、加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缩短与作品的距离。(如果你是文中的菲利普,你会怎样对待弟弟于勒?)
1、导入新课:
师:(展示百元大钞)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一百元钱。
师:我们生活中能离开钱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友情、亲情、食物、理想、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与“金钱”有关的故事。(板书:我的叔叔于勒)
2、展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师读析)。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为、表情、心理等来分析人物性格。
(2)把我曲折情节,体会深刻的主题。(环节分析:目标展示,如果一闪而过,达不到展示目标的目的,因此,师读点拨,有利于目标的明确。)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莫泊桑: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
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设计:
(1)学生速读课文,划字词,概述情节。
(2)师多媒体展示生字词。生朗读,记录生字词。
(3)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实录:
甲生:于勒叔叔由穷变富,又由富变穷。
乙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前后不一。
丙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穷时撵,富时盼。
丁生:情节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道于勒—躲于勒。
师:(多媒体展示,梳理故事情节)很好!那么,我们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菲利普夫妇身上。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赞怕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1)学生根据脉络,再读课文,划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2)逐项梳理态度变化。(师多媒体展示)
逐于勒: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
盼于勒:衣冠整齐、海边等候、与日俱增。
↓
赞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好心的于勒、有办法。
↓
怕于勒:脸色苍白、哆嗦、吞吞吐吐。
↓
躲于勒:换船
(3)生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赞于勒”“遇于勒”两部分内容,要求读出人物的身份和口吻。其他同学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勾画表现不同态度的语句。读完以后请评价朗读的情况。(师分好角色,学生有感情地读。)
甲生:读菲利普太太的同学读得很平淡,没有把她的“利害”读出来。
乙生:扮“菲利普”的同学读的好,把他没有主见,怕妻子的味道读了出来。
丙生:读陈述部分的同学读的好,娓娓道来。
5、研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小组讨论:菲利普夫妇人物性格。
(2)课堂实录
甲生:自私虚荣、唯利是图、虚假。
乙生:冷酷残忍
丙生:贪婪
丁生:希望能有很多钱。
戊生:……
(师如实板书:自私虚荣、唯利是图、虚假。冷酷残忍、贪婪、希望能有很多钱。)
(3)深入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甲生:“虚假”不能用在人物性格上,应删去。
乙生:“希望能有很多钱”,只是一种愿望,语言也很累赘,应换成“贪财”。
丙生:“残忍”,这一词用的过重,可换成“无情”。
(4)师归纳总结: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金钱至上。
6、拓展训练:
如果菲利普夫妇遇到一位百万富翁象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
甲生:船上,人来人往,菲利普夫妇突然尖叫起来,“您,您,我最最亲爱的于勒,您终于回来了,我们想死您了!一看您的装束和脖子上的项链、手上的钻戒,我就知道了……。”
“滚开,你们认错人了!”那绅士怒容满面……
乙生:“哦,我亲爱的菲利普,哥哥!我终于见到你们了。”绅士于勒上前要拥抱菲利普。菲利普却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乐极生悲”
丙生:我想菲利普夫妇会领他去看早已相中的豪华大房子,让于勒出钱买下来。
丁生:他们会马上郑重地向女婿:“快点过来,过来,这位绅士就是你正直、好心、有办法的于勒叔叔。”
教学反思:
1、本课情节梳理虽然不够理想,但在品析小说情节的过程中,学习了情节梳理的方法,且明确了什么是好的情节概括,学生学到了方法。
2、分析人物性格—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学生能很好的根据情节来分析,但学生在表述人物性格的用词上很粗糙,甚至出现用词不当和南辕北辙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在讨论辨析中,学生既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又学会了去粗取精、对比分析的鉴赏、品析方法,效果较理想。
3、抓住了读议这一课堂结构。读,分教色朗读,在读中品析人物性格,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生能很好的身临其境地体会作品。议,使课堂教学深入。读议的结构很实用。
4、拓展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五花八门。通过思维拓展,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本课安排为一课时,课容量较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课时。
6、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合作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关键是要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
一、品察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二、认识“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三、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一、利用名言导课: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生齐读: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和作者莫泊桑。
二、品察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3、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结合图片完成问题。。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拨:看着屏幕上的这枚“孔方铜币”,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2)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委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三、金钱置于亲情之上。
这一家由几个人物组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生看屏幕上的“家”字回答。
点拨:这些人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处于同一种亲情下的一家子。他们顺理成章的盼着“亲弟”钱财的支持。有了于勒的钱财,这个家显得和睦、温馨和稳固。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有于勒的大力支撑,有女婿的紧紧依附,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美满的大家庭啊……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所谓的“亲情”只能是置于金钱之下的。没有钱,长脚的女婿自然更是随时可以迈出家门……
图示形象得表明了社会中金钱关系的主题。板书: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别墅与10个铜子。
自读: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计划如何花钱和若瑟夫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的两段。结合以下图示进行比较。
别墅10个铜子大人小孩
菲夫妇天平作者的天平
提问:在菲利普夫妇心中。别墅与铜子哪个更重?
生答:慷慨拿来建栋别墅也轻而易举。儿子送给叔叔10个铜子竟招恶咒。
提问:在作者心中大人与小孩的分量哪个更重?
生答:若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力、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
五、填图。
下面同学们结合这两幅图,进行合理联想,按各自的意愿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能够自圆其说越有创意越好。由学生指称示意物,解释含义。
图(一)为菲利普夫妇心理曲线图或情节变化图。只画坐标,其他由学生自由描绘。
图(二)为“潜望图”。
由学生指称示意物,解释含义:从第一片反光镜(小说)看到了第二片反光镜(人物内心世界)中映出的外部社会状况。小说清晰地折射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一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丰富的思想性。
3、理解对比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目标1、2、3。
目标2。
自制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认识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pt、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左拉说:“读他的作品,可以是哭或者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会哭,还是会笑?又能引发怎样的思考?
二、ppt跳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跳读,人物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解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三、ppt理清故事情节,弄清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
1、理清故事梗概,了解情节结构,认识菲一家与于勒亲疏关系的不断变化。
(在这个大起大落极富戏剧性的故事里,于勒和菲利普一家的亲疏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
2、是什么决定着于勒和我们一家的亲疏关系?(经济状况,贫富变化)
完成情节结构图展示:
四、寻找主人公,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
在这个因为钱而上演的故事里,有哪几位重要人物?到底他们谁是主人公呢?
1、找出主人公并说明理由。
(1)“我”,若瑟夫,贯穿了全文始末,作者通过“我”的眼观察,用“我”的口叙述,“我”见证了整个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也反衬了菲夫妇自私、无情;还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期许与呼唤。但“我”只是线索人物,他若为主人公,那作品表现的就是歌颂童真、单纯、重亲情。但这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
(2)于勒,题目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他的`贫富变化,人生浮沉,是菲夫妇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若他是主人公,那主题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恶有恶报。但这更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相反作者通过若瑟夫内心独白与呼喊和多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表现了对于勒的同情。
(3)菲夫妇,全篇小说主要写他们两口子的精彩表演,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神态极其变化塑造了极具个性特点的鲜明形象: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的小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表现了主题。
2、总结方法:寻找主人公就是寻找作者着力刻画的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
3、根据主人公分析小说主题。
(1)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小人物的悲哀
(3)人性的扭曲
4、既然主人公是菲夫妇,为什么题目不是《菲利普夫妇》或《我的爸爸妈妈》(平淡)?既然主题是金钱销蚀了亲情,人性被金钱扭曲,为什么题目不是《亲情薄如纸》或《钱啊钱》(直白)?
五、结束语:
1、作为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为传世之作,它在艺术特色方面也是亮点多多。下节课我们将探究它的艺术特色,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同学们,下节课值得期待。(若上2教时用此结束语)
2、钱啊钱!家里出了一个一生大起大落的于勒,于是一份关于“金钱与亲情”的考卷严峻地摆在了菲利普一家的面前,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他们的回答让我们哭不出来,却笑得沉重。这是一份能穿越时空的考卷,它或者已经而且必将让我们面对,留给我们关于金钱与亲情与爱情与人性的思考。面对金钱的拷问,我们该做出怎样的答案?同学们,让我们的答案折射更多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若只展示第一课时,可以此作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艺术特色,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艺术特色
生动传神的形象刻画:语言动作神态
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人物言行神态情感的前后变化,菲父母与女婿;若瑟夫与父母
寓意深刻的景物描写:不同的画面和色彩
紧凑巧妙的情节结构:插叙,船
平中见奇的小说题目:《菲利普夫妇》《我的爸爸妈妈》平淡;
《亲情薄如纸》《钱啊钱》直白
(题目探讨可放在第一教时)
二、与小说中的人物或作者对话
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感悟、评价、收获等。
三、质疑
四、表演课本剧(研讨与练习三: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1、表演;观看并思考。
2、课本剧中人物与课文中人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两者根本没变的是什么?(对金钱的追求)
五、结束语:
钱啊钱!家里出了一个一生大起大落的于勒,于是一份关于“金钱与亲情”的考卷严峻地摆在了菲利普一家的面前,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故事让我们哭不出来,却笑得沉重,留给了我们关于金钱与亲情与爱情与人性的思考。这是一份能穿越时空的考卷,它或者已经而且必将让我们面对。该写下怎样的答案呢?同学们,让我们的答案折射更多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二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1、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三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篇目,做学生时学习,做教师时教读。读了很多遍,教了也不止一遍,学生在变化,教学设计也在变化。
前天,集体备课时,组内薛莲凤老师的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突然想起,自己就此文本思考并实践过的一个教学设计,曾经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十一次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0月24日已经发表在博克上,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今天,征得薛老师同意,现将此设计贴出来,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下面是薛老师关于本课的思考:
西安爱知中学薛莲凤
《我的叔叔于勒》是个老篇目,我学过也教过很多遍了,这几年再读经典,如教师用书有关资料五所说,“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它不是如马恩所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也似乎不完全是对可怜又可鄙拜金相之菲利普夫妇的讽刺。这篇文章在语文能力上注重巩固学生分析诸多描写方法作用,在情感价值上引导学生理解世事多面、人心冷暖,不绝对批判是种宽容,不盲目赞扬是种智慧。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预习题: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做出部分详批。
第1课时
一、
1、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二、交流探究
交流预习内容:分析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
(一)第一阶段:
1、第3段,“衣冠整齐散步”
2、第3段,永不变更的话,第13段母亲的话“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一个有办法的人。”第14段父亲的话永不变更的话。
3、第16段,上千种计划包括置一所别墅。
4、第20段、第48段中哲尔赛旅行去与回时的两处景色描写。
5、第21段22段,父亲被高贵的吃法打动,“郑重其事”带女儿女婿走去,母亲振振有词的安排。
6、第27段、28段、31段、32段、34段、36段,46段。父母的惊慌、暴怒。(但32段学生对父亲迂回冗杂的问话背后的紧张,有些学生理解会有偏颇)
7、第42段中我眼中的“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及我心里对于勒叔叔身份的三次强调。
小结:(部分示例)
虚荣:第3段,生活拮据的我们一家每周穿戴整齐地每日去海边散步,期盼遇见已阔绰发迹的于勒叔叔,表现了这种穷人对富人本能的羡慕崇拜甚至谄媚讨好,羞于以困蹙示人而百般掩饰贫穷的自卑怯弱,自卑之极表现为虚荣。
贪婪:第16段,对于于勒的一封信,我们便认定他回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可见我们对他回国来改变我们生活的希望之深切。大家拟定的计划没有对亲人的一丝思念半点担心,全是对他的钱的种种安置。
自私:第34段“呆直”“煞白”及吞吞吐吐的语言细致且具体刻画出了父亲此刻的失望、落魄、难以置信,是原以为飞黄腾达的于勒能带给他们财富的美梦破灭,与自己弟弟的安危困苦没有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其中还有紧张、恐惧是害怕于勒再次回来坐吃山空成为负担吧。
刻薄:第38段或第46段,母亲的暴怒源于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而此时于勒并未危及干扰到我家生活,母亲却骂他“流氓、贼”等,可见她的促狭与刻薄。
母亲精明:第31段,母亲看到落魄的于勒后,相比于父亲她临危不乱,反而指挥若定、敏捷果断地做出一步步的部署。表现出她的精明刻薄。
我的善良:第42段,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以及“我”对此的认同、不排斥,更有深深的同情,变现了“我”朴素的善良,赤子般的纯真。三句对此自然关系的肯定也表现了我对父母行为的困惑、苦闷。
(二)第二阶段
文中第18段,讲了这个即将成为我二姐夫的“公务员”,他为什么向我二姐求婚?文中又说他诚实可靠,人是复杂多面的,请以此为思路再看看文中人物。
第1段、我父亲工作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第2段、我母亲精明打理拮据的生活。
第8段、我6段我叔叔挥霍无度,但在第8段中他的歉意中表现了他的良知,及第9段中
他落魄之时写信给哥哥嫂子,怕哥哥嫂子担心他,看出他的并非薄情寡义之人。
(三)本课小结:
请小组讨论小结,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1、神态、动作、语言。
2、虚实结合
3、环境描写
第2课时
一、柴静有一段话:我们做记者的,几年下来,有个变化,以前采访时总觉得对面是好人坏人,现在觉得有好事坏事,老曾曾经说:“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
我们今天不去从对人的评价讨论中探究主题,我们努力去区分事之好坏可为与不可为。请大家思考回答:文中哪些事是一定值得肯定的,哪些事是一定值得否定的,哪些事是可以理解的。
事例:
1、于勒挥霍无度甚至逼得父母动老本,享乐到自私是完全要否定的,而他有心怀歉意,在再次落魄至于流浪无异时,也没有去想着投靠哥哥嫂子是可以肯定的。
2、菲利普夫妇虽然尽所能地生活,但是依旧拮据困苦,连女儿的婚事都受到影响了,他们对于勒不相认退一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给了叔叔五个铜子小费时,母亲的暴怒是必须被否定的。因为与亲情相抗衡的天平另一端是全家生机甚至是女儿幸福时,我们退一步能接受他的冷漠,而当亲情无法抗衡的是天平一端放着的五铜子小费时,人心自私到冷漠,冷漠到阴暗。这是必须批判的。
3、菲利普夫妇从前面的期盼、希望甚至谄媚到后面如遇瘟神的躲避厌弃,强烈的先后反差,是人的主观情感以财富地位改变而改变,西方之于勒与东方之范进都受到此遭遇,周围人的趋炎附势是由其生存境遇决定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反射出来的人性中自私势力善变是值得否定的。
4、渴望于勒回来改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冀享乐是贪婪不可以肯定的。
二、请思考如果文中的“我”可以做主,他在当时会把于勒叔叔领回家吗?如果是成年后的他,会吗?
当心性受到物质的挤压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此篇小说外部尺幅很小,而内容的尺幅极大……它可以让一代代的儿童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对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三、请思考文章的主题。概括全文后,探究主题。
挥霍无度的于勒叔叔被遣送到哲尔赛岛后寄信说自己发了财,由此引得生活拮据的全家人长达10年之久的遥思远怅,全家人因二姐婚事哲尔赛旅行偶遇了卖牡蛎的于勒,父母多年美梦破灭后如避瘟神般惶恐躲避,而我因赠与他五个铜子小费也被母亲训斥。人道主义作家莫泊桑写出了对生活勤恳但拮据艰难的小人物种种辛酸,包含着对幼年的“我”没被物质左右时朴素、纯真、美好初心的肯定与赞扬,把在物质的挤压与压榨下暴露膨胀出的自私、市侩、冷漠之人性弱点给予辛辣讽刺无情批判,表现作者对于如何抵御物质对人性的侵蚀人成长中种种美好品性缩水的反思。
四、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四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