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一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二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想我这课上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孩子们思考的世界,我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考虑在他们的思考里有哪些内容。换句话说我是没有以生为本进行教学。
这篇课文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头战象,俨然是一个知情懂意的英雄,他怀旧,他善良,他英勇,他忠诚……他具备了完美英雄的高尚情怀。这些,孩子们是不容易懂的,但是孩子们也是容易懂的。
在我的课堂里,我的教学设计过于生硬牵强,我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篇课文和学生生活世界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难以理解。而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牵着学生,企图让学生顺着我的设计一步一步地走来。因此,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总是欲言又止。
这篇课文较长,长文如何短教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但是遇见这样的课文的时候,依然束手无策。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总是担心学生这里没理解,那里没有领悟,因此,教学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碍手碍脚的。而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感悟,在学文结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谈了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所得。有不少的孩子谈的不错,他们谈到,大象都有这样高尚的情怀,那我们做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重情谊的人,应该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特别是有一个孩子这样谈到:“虽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阴暗面,有不少的陷阱,但是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馨,更加美好!”他的话让我感动,一个孩子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应该说还是让人欣喜的!
总之,以后的备课中真正做到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四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怀旧、英勇、忠诚的高尚情怀。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1、在初读中定情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但是学生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是否都能产生共鸣的想法。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为此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结合单元训练目标“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揣摩作者如何表达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情感的。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
2、在精读中悟“情”
本课的教学,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紧紧依托文本,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通过品读让学生走进它的内心,感受嘎羧高尚的情怀。为了加深理解,启发想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结合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们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如嘎羧“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
3、多种形式的读促“情”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重点语段细读,教师配乐范读,自主挑战读,自由选择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读等多种形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的基础上,还深深地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重情重义,忠诚情怀。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
4、在生活中验“情”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活学语文,活用语文。本课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多加了解。除此之外,我努力寻找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发生在动物身上感人的故事,上课并适当加入一些体现动物与动物之间生死离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动物内心深情厚谊的赞叹,对自然界中所有生灵生命的爱护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5.让“情”贯穿课堂
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嘎羧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通过畅说,让每个学生的脑子中都有一头善良、英勇、忠诚的大象。成功的情感基调,为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研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这种浓浓的敬佩之情,反复朗读细节描写,体验交流,力求凸显情感主线,深挖文本蕴含的情感,尤其是教师富有激情的点拨,过渡语,结束语,至始至终为整个课堂创设了情景,营造了氛围,传递了情意。
固然,情在本课教学中被充分的诱发出来,但仍有不少瑕疵,比如:对“情”字的放重却削弱了对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了解,能听到你们的真知灼见。因为我坚信:水本无华,相伴才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
弱项:在课堂中,我首先限时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得快的`十分钟左右就读完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根本就读不完。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文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但是很多学生由于读书速度慢,课文内容不熟悉,在概括总结时造成表达的障碍。这些弱项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是我的教学目标。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五分钟左右默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由于课前预习的好,大部分学生都读完了。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就这个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说话训练:1、“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2、嘎羧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块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交流道:“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鲜血的伤心之地。”3、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声中你认为它也许在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他的战友;也许它在告诉战友他要去陪伴它们了;也许是对曾经的敌人发出仇恨的声音。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在交流时,展示的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我只是在他们准备结束这个话题时进行了追问,强化了多数同学的内心体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我在点拨学生读好嘎羧回到战场时,震耳欲聋、撕心裂肺的呼唤时有学生笑场,应该及时调整,让小组合作从文本中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反复地、单一地读!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五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我们班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边用心倾听一边用心感受,看看那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这样理清文章的脉络之后,然后再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那个情节当中的那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这样直扑重点段,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繁琐的讲解,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最后学生在充分感悟下,再回归课文整体,体会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回顾本次教学,由于课文内容与孩子现在生活的环境差距太远,没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填补教材的空白,就成了我教学本课的“杀手锏”。
在学习第一个情节“重披象鞍”时,我先让孩子找到最感动的语句试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他们感情深厚?继而感受26年未见得朋友,嘎羧还记得象鞍的样子吗?当他26年后“重逢老朋友”时他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紧紧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嘎羧的内心,感受嘎羧的深情,感受嘎羧的激动,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已经能够让你感受到嘎羧的真情!
学习第二个情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第十四自然段学习。采用分句重现情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血第一句时我紧紧抓住嘎羧“久久凝望”,想象嘎羧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到底望到了什么?(浴血搏杀的场景,并肩战斗的战友······)第二句中“亲了又亲”龟型礁石,想象在这块礁石上留下了嘎羧怎样珍贵的记忆?从震耳欲聋的“吼声”中,想象你听出了什么?学习第三句时,我将原文中和文中前面描写垂暮的嘎羧和此时充满战斗激情的嘎羧进行对比教学,对比朗读,层层推进,一下子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学第三个情节时,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思考此时嘎羧的内心活动,他会怎么想?会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嘎羧的忠诚和善良。
最后回归整体,师生再次入情入境的从头到尾的朗读研读的`重点语句,感悟此时嘎羧不再是一头战象,而是一位“英雄”,因为它是如此的重情重义!
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六
下课了,但我还深深的沉醉在嘎羧那重情重义的影子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毫不含糊的体会出了嘎羧重情重义的品质,围绕这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走进文中的每一个人比如作者、波农丁,透过这些深情的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收获着幸福和感动。
“他站在江边的卵石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
师:站在嘎羧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久久凝望江面?
生:这江面是我曾经抛洒热血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如今要离开了,真舍不得!
生:这是我曾经拼杀的战场啊!可惜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师:为什么亲了又亲龟形礁石?
生:这是曾经救过我的礁石啊,多么亲切,可惜以后我再也回不来了。
师:为什么向着朝阳吼叫?
生:有着这么多的不舍,可我又能怎么办呢?无奈的吼叫!
生:愤怒的吼叫!为什么要让我离开这个世界。
生:激动的吼叫!我那亲爱的战友们啊,我马上就能和你们在一起了,等着我吧!
……
带着依恋,带着憧憬,嘎羧走向了远方,但它重情重义的形象又一次跃然纸上。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嘎羧自掘坟墓,悄然去世的无限悲伤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这么重情重义的嘎羧永远离开了深爱着它的我们,但它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此时此刻,看到它一点一点沉下去的背影,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场面?
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面。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它们用象鼻劈敌,用象蹄踩敌……势不可当。”)
生:和乡亲们和谐相处的场面。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乡亲们帮他治好伤……西家喝桶泉水。”)
生:和乡亲们深情告别的场面。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许多人泣不成声……走了三圈。”)
生:回望江面的场面。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他站在将变得卵石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
生:自掘坟墓的场面。
……
师:是啊,这样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让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关于真情、关于爱的洗礼,他会永远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它的故事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因为“他死了……躺在了一起。”
(男生、女生、齐读三次读结尾处。)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七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是我的教学目标。
一、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他们的体会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不把文章肢解得零碎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上课前我欣赏了教参后的视频教学,又仔细阅读了黄老师设计的导学案,觉得设计过细,我决定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以“这是一头的战象,因为。”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然后专注抓“重披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三个感人的片段,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小组合作交流“从中找出最让你震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体会。”给小组足够的时间去交流,体会。在安排汇报时则克服了我上次比赛时的问题,让小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汇报。
二、走进嘎羧
文中的嘎嗦有灵性、重感情,俨然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我想只能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品读、感悟,反复揣摩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大胆的联想,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当学习“重披象鞍”这一部分时,学生抓住了“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我则及时追问,引导学生反复地揣摩:摩挲的动作?为什么久久的?泪光闪闪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及时追问中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表达训练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在交流时,展示的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我只是在他们准备结束这个话题时进行了追问,强化了多数同学的内心体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点拨学生读好嘎羧回到战场时,震耳欲聋、撕心裂肺的呼唤“欧——欧”时有学生笑场,应该及时调整,让小组合作从文本中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反复地、单一地读!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八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目标篇九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歌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的`情怀。江老师的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
一、教态自然,用语亲切。
在听课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温柔的语调,这让人感到很亲切。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在整节课中,我看到的好像是一位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不是初登讲台的支教生。
二、读写结合,体会情感。
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三个场面,即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来,重点研究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情感历程。然后让学生找感受最深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并且写上标注,思考这样写的方法和好处。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把握主线从而深入研究和探讨,体现了高年级教学的深度。
三、调节课堂,学生为主。
在课程设计上,分为解读题目、作者简介、初读课文、会读会写、概括事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具体分析语句等方面,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来说,内容还是很多的。到了最后的具体分析语句的环节,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就像是一出大戏没了戏眼一样,匆匆落幕。我觉得可以把具体分析语句这一环节放在下一节课再教学,在概括事件、思考问题这两个环节里可以增设相应的练习、多提问学生。一节课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好,而在于学生的表现。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同学的进步,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